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97节

  只要这群娘们儿不做什么过分的事情,都在允许范围内。

  -----------------

  除了医学院这边,景清居士的新作《幻游记》也正式发布。

  这部书的影响力之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估,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巨大轰动。

  其宏大的世界观,新奇的设定,瑰丽的黄泉景色,感人的故事……无不让人动容。

  最让人入迷的还是黄泉世界本身,满足了世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而且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美好无数倍。

  上到权贵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人人争相传阅。

  洛阳纸贵的盛况再次重演。

  不识字的,也会到处打听故事内容。

  说书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鼎盛。

  它的火爆也打了各大书商一个措手不及,为了赶在盗版书之前赚取更多的钱。

  他们拿出更多的钱,加班加点的刊印新书。

  随着这部书的火爆,里面的内容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其中争论最大的,还是三不朽和血脉传承哪个更重要。

  读书人是最热衷于讨论这个问题的。

  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争论到最后,竟然是三不朽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如果二选一,大多数读书人都选择了三不朽。

  这个结果一出来,直接带动了向学之风。

  很多人读书的初衷也有了变化,不再单纯的为了出人头地,还希望能在学术上做出一番成绩。

  读书人想的多这很正常,普通人考虑的就很纯粹了。

  什么三不朽,离我们太远了,根本就不再考虑范围内。

  他们的着眼点,全是被后辈遗忘,一个个消散在天地间的灵魂。

  被后人遗忘就会真正的死亡。

  当这个概念被大家接受,祭祀祖先就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

  一时间,无数歌颂祖先的诗词文章扎堆出现。

  佛道两家现在也学聪明了,在了解到这部书的内容之后,立即就做出了相配套的活动。

  什么给祖先祈福,什么通过神佛之力加持,可以让祖先在黄泉界生活的更好。

  他们这么做,还有个目的是讨好陈景恪。

  别人不知道,他们可是很清楚景清居士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的,自然要讨好一下。

  除此之外,模仿幻游记的小说也开始大量出现。

  多数质量都不怎么样,但还真出现了不少精品。

  比如有个叫罗贯中的,也仿写了一部。

  他创造性的把犹大也加入了进来,犹大是黄泉界的梦魇,试图诱惑亡魂堕落。

  这部在所有仿写文里,是质量最高的,也是传播最广的。

  在很多地方,其传播度甚至超过了原版幻游记。

  当然,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总之,幻游记火了,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故事。

  作为这个故事的创作者之一,福清自然是非常开心,也让她的那群闺蜜羡慕不已。

  于是,她就趁机鼓动这群闺蜜写书。

  可不要小瞧了这些人,因为出身比较好都是读过书的,很多还接受过名家指导。

  因为家境好不需要劳作,她们有大把的空闲时间。

  大多数人都会阅读小说、杂剧之类的书籍,作为消遣的手段。

  所以,她们对这类题材还是比较了解的。

  以前只是没有写书的想法,真想去做还是能搞出一点名堂的。

  然而不敢去做就缺乏自信,即便有福清这个榜样在,也很少有人敢于去尝试的。

  眼见自己废了那么多口舌,只有个别人动了心,让福清非常的无奈。

  回家将此事告诉了陈景恪。

  陈景恪就给她提了个建议:“她们不敢做不是没有能力,而是缺乏自信,那你就帮她们树立信心。”

  福清叹道:“怎么帮她们树立信心啊,如果可以,我恨不得将自己的信心分给她们,可是不行啊。”

  陈景恪笑道:“信心是通过做事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你先想一个故事,让大家一起来动手填充细节。”

  “小说、杂剧是最合适的,还可以改编成戏剧进行演唱传播。”

  福清眼睛一亮,说道:“好办法,可是写什么样的故事好呢,你有没有什么建议?”

  在故事这一块,她更加相信陈景恪的水平。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你们第一次合作,这个故事不能太复杂,而且最好能体现女子光辉事迹……”

  想到这里,他脑海里顿时浮现一部不错的故事集:

  “有了,就写杨家将的故事。”

  这个系列的故事核心就是忠孝仁义,符合时代主旋律。

  杨门女将又有打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含义。

  关键是内容并不复杂,非常适合她们练手。

  福清疑惑的道:“杨家将?我倒是听说过一些传闻,但这有什么好写的吗?”

  杨家将的故事在元朝就已经出现了,穆桂英也是元朝时期就虚构出来的人物。

  只是相对来说内容还比较简单。

  经过明清两代的完善,才有了后世我们熟悉的,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

  此时福清疑惑是很正常的。

  陈景恪当即就将后世成熟的,杨家将和杨门女将轮廓讲了一下。

  不出意料,听完之后福清非常兴奋。

  尤其是佘老太君和穆桂英这两个角色,她简直太喜欢了。

  当即决定,就写杨家将系列了。

  之后她也无心睡觉了,将陈景恪从床上拽起来,帮她把故事轮廓给写了出来。

  陈景恪心下莞尔,倒也没有拒绝。

  天天和方孝孺论证大同思想,是真的累。

  心累。

  写一写简单的传奇故事,反倒是有助于他大脑休息。

  第二天,福清就拿着故事轮廓找到那群闺蜜,将自己的打算说了一下。

  果不其然,集体创作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看着大家积极的样子,福清更加佩服起自己的丈夫。

  除了不会生孩子,万能呀。

  -----------------

  这些都算是私事,朝廷方面也没有闲着。

  经过大半年的准备,朱标终于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

  而且这次起手就是震动天下的大动作。

第353章 公平交易

  朱标本次的变革主要有两个,然而每一个都非常不简单。

  第一个是设置特区,将沧州和海津镇从北平辖治划分出来,单独设立了一个全新的特区,沧海省。

  沧州就是前世河北沧州市区域。

  至于海津镇就是天津的前身。

  最初这里一片荒凉,元朝建都北平需要从南方运送粮食,这里就成了重要的漕运中转站。

  故取名海津镇。

  朱棣靖难之时在这里渡过大运河,故改名天津,取天子津渡之意。

  因为这一重原因,永乐年间首次在这里建城设卫,始有后来的天津城。

  这一世没有靖难,自然也就没有天津了。

  而且因为大明京畿不在北平,对南方粮草的需求量就没有那么大了。

  这也导致本就不是很繁华的海津镇更加的荒凉。

  之所以将特区放在这里,并不是一拍脑门决定的。

  而是经过陈景恪、朱标等人全方位考虑,最后才选定的。

  首先,特区说白了就是一块试验田,目的是让朝廷了解各种新政的具体效果。

  古代信息传递速度很慢,这就决定了特区不能离洛阳太远,否则不方便朝廷及时了解当地情况。

  其次,交通要便利,如此才有发展的潜力,放在山沟沟里没有任何意义。

  再次,这个块地必须够新,否则前期建设太麻烦,代价也非常大。

  一个搞不好,很容易被扣上扰民的大帽子。

  最后,要有一定的资源,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

  瞅了一圈,现成的行政区域没有一个是符合标准的。

  不过问题不大,切割出来一块就好了。

  于是沧州和海津镇就被从北平切出来了。

  为什么是它们呢?

首节上一节497/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