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33节

  都不用另外找理由,直接查贪腐就可以了。

  想到这里,他终于点头说道:

  “好,那就通知内阁,放宽审核标准。”

  “还有,那个内外双循环,你详细解释一下。”

第374章 老朱亲自斟茶

  陈景恪就将内循环、大内循环、内外双循环大致解释了一遍。

  内循环,就是在国内完成经济循环,靠国内消费支撑起一个独立的市场。

  说的简单点就是,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生产出来的商品卖给国内百姓。

  本国百姓通过加入产业链赚取薪酬,有钱之后去消费刺激生产,反过来又促进产业链的发展。

  前世,能靠本国消费就支撑起一个独立市场的国家不多。

  曾经有两个,后来那俩都出了问题。

  然后第三个国家崛起,成为了那个唯一。

  “想要建立完整的循环体系,要么靠市场自发运行,要么朝廷干预,也就是朝廷宏观调控。”

  “靠市场自发运行效率太差,且很容易出现问题。”

  “朝廷干预是最有效的手段,更加的精准高效。”

  “比如这次刺激制造业,大规模基建,就属于宏观调控。”

  “百姓通过参与基建项目赚取薪酬,有钱之后就会提升生活质量,就会去消费。”

  “进而刺激商品市场。”

  “作坊主有利可图,就有动力扩大产业规模,制造更多的商品。”

  “如此,朝廷扶持制造业的计划,才容易实施。”

  “否则,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谁也不想搞扩张。”

  这个道理就比较简单了,朱标和朱雄英都连连点头。

  就连朱元璋都不停点头,显然也听懂了。

  “制造业的兴盛,会降低商品的成本。”

  “百姓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跟着受益。”

  “如此,一个循环就建成了。”

  “以后朝廷只需要掌控好方向,确定市场不会跑偏,细节方面就让市场自发运转。”

  说到这里,陈景恪觉得有点口渴,拿起自己的杯子发现已经空了。

  刚想找茶壶,就见一双大手先一步将茶壶拎起来,给他倒了一杯。

  赫然正是朱元璋。

  陈景恪哪敢享受这待遇,连忙起身道谢。

  老朱将茶壶放下,摆摆手催促道:“又没外人你客气个啥,快说快说,咱听的正入神呢。”

  终于能碰到咱能听的懂的了,必须给咱多讲一点。

  陈景恪却不知道啊,心里别提多感动了。

  老朱亲自给我斟茶。

  就想问,外臣里有这待遇的还有谁,还有谁。

  朱标和朱雄英父子俩反倒是没觉得如何,朱标也没拿陈景恪当外人。

  至于朱雄英……他经常给陈景恪倒茶,更没啥可说的。

  喝完茶,陈景恪才继续说道:“关于基建,其实是一个单独的大课题。”

  “为什么我们要搞基建,原因在哪里?”

  朱雄英理所应当的说道:“基建惠及万民,朝廷自然要去做。”

  朱元璋罕见的开口说道:“不对,不一样。”

  “历朝历代朝廷主持的做基建,根本目的是为了国家强盛,惠及百姓只是附带的作用。”

  “反过来说,这些基建就算不会惠及百姓,若是对国家有利,他们还是会去做的。”

  “倒是有些清官好官,会单纯为了惠及百姓,在自己的辖区做一些基建。”

  “咱当初也是如此,做事情的出发点,全是国家利益。”

  “咱打击贪官,让百姓安身立命,关心百姓生存,目的只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统治。”

  听到这番话,朱标沉默以对,他也是同样的想法。

  只不过毕竟受到陈景恪的影响,他比朱元璋多了一份使命感。

  既然历史的重任交到我手里,那我就要做点什么。

  朱雄英则是眉头紧皱,他还是第一次听朱元璋说起此事。

  太过于赤裸裸了。

  天子天子,天下是‘天’的。

  皇帝也只是天的儿子,替天掌管天下而已。

  让百姓安居乐业,是天赋予皇帝的使命。

  你们怎么能只考虑自己的统治呢?

  难怪景恪总是说皇爷爷就是个地主,原来根子在这里。

  不只是皇爷爷,以往的君主恐怕都是这种地主思维。

  哼哼,果然,真理是掌握在我……和景恪手里的。

  朱雄英心里那叫一个自豪。

  我才是新式皇帝……不对,我才是天子。

  皇爷爷他们都是老式君主,嘴上说自己是天子,内心就是个地主大户,注定要被淘汰。

  还好老朱和朱标不会读心术,否则少不了一顿混合双打。

  老朱继续说道:“景恪不同,他出发点是惠民。”

  “他强国的目的,是因为只有国家强大和平,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所以他的政策,往往兼顾国与民的共同利益。”

  “而这,也是你自认为能跳出王朝周期律的依据所在吧?咱说的可对?”

  陈景恪表情坦然,到现在要是朱元璋他们还看不出来这一点,那就是降智了。

  “陛下英明,我认为唯有富民强国加提高生产力,方能延长王朝的寿命。”

  “我不知道能延长多久,但让大明的国祚超过两汉,还是敢保证的。”

  两汉加起来四百余年,是秦朝大一统之后,国祚最长的朝代。

  而且这个朝代还很强,除了开头被匈奴欺负过,后面都是欺负别人。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可不是白说的。

  即便是王朝末期乱世到来,大汉依然爆杀四夷,至少在战略层面上是占据主动地位的。

  在国祚上能超过两汉,对老朱来说已经足够了。

  “所以,咱一直支持你的变革,莫要让咱失望。”

  即便很多变革他已经看不懂了,依然选择了相信。

  虽然有朱标和朱雄英的因素在,但也足见对陈景恪的信任。

  陈景恪躬身行礼,道:“谢陛下信任,请您拭目以待。”

  老朱点点头,说道:“方才你说基建是个单独的大课题,详细给咱说说。”

  陈景恪这才继续说道:“这牵扯到管子的一个治国理念,富民强国。”

  “因为出发点的问题,前人掌握不好这个度。”

  “或者说,他们对‘民’的认识有问题。”

  “他们说的民不是黎民苍生,而是特定的群体。”

  “最终的结果就是,变富的是豪门士族,朝廷和百姓两头穷。”

  老朱三人不禁点头,确实如此。

  先秦时期,只有权贵才配拥有姓氏,百姓指的就是权贵。

  而民指的也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群体。

  普通人那会儿连姓氏都不配拥有,只有一个名,国家对他们的称呼也是黔首一类的。

  民在法律意义上成为普通人的代称,则是秦朝的事情了。

  但秦汉隋唐时期,权贵豪强士族裹挟百姓,以民的代表自居。

  他们嘴里的为民请命,其实指的就是自己。

  指责朝廷与民争利,实际上是在骂朝廷和自己争利。

  这个时候,民不过是他们对抗皇帝的工具罢了。

  到了宋朝时期,民再次被新兴的官僚士绅、宗族地主集团裹挟。

  所谓的富民,实际上不过是他们上欺君,下虐民的口号罢了。

  当然了,那些君主自己也不干净。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和百姓的利益是一体的,反而认为自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要首先满足士大夫的利益,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

  所以,各种特权不要钱一样的给。

  而这些特权,就是国家灭亡的主因之一。

  不过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不全是傻子,他们很清楚,所谓的‘富民’是什么玩意儿。

  所以,但凡是有为的君主,都不会玩富民政策。

  而是会收紧财政政策,将钱聚集在国库里。

  与之相反的,那些被冠以‘仁’字的君主当政,大多都是财富兼并加速的时期。

首节上一节533/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