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约见面时间,大家都会说一个较为笼统的时间。
比如,上午见面,或者下午见面,很少会具体到几时几刻。
然后就会出现一个情况,有人一大早就去了,有人半晌午才去。
非常的不方便,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不是他们不想约更具体的时间,而是缺少便捷、准确的计时工具。
钟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大家的时间观念。
当然,现在也只是刚出现这个苗头。
真正要让全民强化时间观念,还需要钟表进一步普及,甚至要等到更加方便的怀表手表出现。
但至少,大明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刚走出没多远,又见到几个十一二岁的小孩,脖子上挂着一个布口袋,口袋里装着厚厚的报纸。
“卖报……卖报……翰林院主编的大明周报……”
“郎君、娘子买一份吧,十一文钱一份……”
陈景恪驻足观看,这一幕陌生又熟悉。
陌生是因为他上辈子也没有亲眼见过报童,熟悉是因为影视剧里经常看到。
大明周报第一期终于发行,报童卖报也是陈景恪提出的建议。
尽管大明采用了很多惠民政策,可大多数家庭依然处于贫困线以下。
雇佣一些贫困家庭的少年卖报,能增加销量,还能为贫困家庭创收。
十文钱批发给报童,他们十一文钱卖出去,一份赚一文钱。
当然,如果买报纸的人不嫌麻烦,可以去当地的报纸网点购买,十文钱一份。
对报纸有需求的人,大多不会在乎这一文钱。
所以,这是个不错的生意。
只是报纸毕竟是新鲜事物,根本就没有人理会他们。
半天一份都没有卖出去。
陈景恪走上前去,拿出一张十文的宝钞和一文铜钱:
“给我来一份。”
一名报童兴奋的拿出报纸递过来:“谢谢郎君,祝您金榜题名。”
陈景恪心下莞尔,这小子很机灵啊。
他将报纸卷起来拿在手里,说道:“卖出去几份了?”
那少年有些丧气的说道:“您是第一个买的。”
陈景恪有些疑惑,又问道:“你们出来多久了?”
那少年回道:“大早上就出来了……”
洛阳虽是国都,也有穷人的。
而且作为大城市,穷人穷的更彻底。
均田制推行以来,乡下的百姓都分到了田。
只要肯劳作,多多少少都能有口饭吃。
大城市不一样,这里的穷人是真正的无产者,穷的荡气回肠。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听说朝廷招人卖报纸,一份能赚一文钱。
关键是,可以先拿报纸,卖出去之后再结账。
这种约等于没有成本净赚钱的好事儿怎么能错过,各家都纷纷将孩子送了过来。
这些孩子也算是怀揣梦想而来。
毕竟,一天就算只卖出去三五份,都够一家子三五口吃一顿饭了。
能卖出去十份,赚的钱就能和父亲一天薪酬平齐了。
然而,现实狠狠的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
从早上到现在,也就只有陈景恪买了一份。
大多数人看都不看一眼,少部分人会问报纸是什么。
然而这群大字不识一个的孩子,哪知道这些。
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翰林院主办的周报,走过路过不容错过什么的。
听到这里,陈景恪大致已经猜到问题出在了哪里,又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你们都在哪里卖的?”
那少年说道:“人多的地方啊,集市、做工的地方……都去了。”
陈景恪心道果然如此。
集市虽然人多,可大多都是小市民,在识字率不高的年代,大多都是不识字的。
更不会用一天的薪酬,去买一份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周报。
做工的地方,说白了就是苦力市场,识字的人就更少了。
在这些地方,能卖得出去才见鬼。
于是就说道:
“你们选错地方了,报纸只有识字的人才能看的懂,你们应该去读书人多的地方。”
“或者去商人比较多的地方也可以。”
那少年怯怯的说道:“读书人都是大老爷,我们不敢去。”
陈景恪沉默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但你们是替翰林院卖报纸的啊,他们不敢拿你们怎么样的。”
“如果有人抢你们的报纸,你们就记住他的模样,然后去找给你们报纸的人就可以了。”
“他们自然会去找那些读书人的麻烦的。”
那少年眼睛一亮,犹自不敢相信的道:“真的吗?”
另外几个卖报的小孩,也都很兴奋的样子。
陈景恪笑道:“当然是真的……不过你们吆喝的也有问题,应该告诉客户,什么是报纸。”
然后,他就将报纸的具体含义告诉了几个少年。
又给他们设计了几句新的广告词。
比如,面对读书人的时候,就喊:太上皇、皇上、太子殿下亲笔文章……不容错过。
面对商人的时候,就喊:国家政策、商业信息、物价变动……
虽然他们并不能完全懂是什么意思,但在利益的驱动下,还是努力记了下来。
见他们都记熟,陈景恪就说道:“去吧,在耽误下去,时间就不够了。”
那少年朝他深深鞠躬:“谢谢郎君,您是个好人。”
陈景恪笑着挥挥手,目送他们离开。
这个机灵的少年,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但他并没有询问对方的名字,也没有扮演老爷爷给予对方什么大机缘。
揠苗助长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给他一点帮助,让他赚取能力范围内的钱,已经足够了。
如果他真的有能力,早晚还有再见之日。
而且不要觉得卖报就没有前途,等大明周报的名声打出去,会有人主动在大街上等候他们。
一天卖个几十份不成问题。
那就是几十文钱的利润,比好几个苦力一天赚的钱都多。
而且卖报纸,本身也算是文字相关的工作。
真有心,慢慢学着识字,比普通人更容易出头。
等小朋友们都消失在视线里,陈景恪打开报纸看了起来。
版面、内容之类的全都没有变化,和上次见到的一模一样。
区别是,纸的质量差了很多,摸上去明显更加粗糙。
当然,变差也只是相对的。
用这玩意儿糊墙啥的,完全没有啥问题。
报纸糊墙,也是曾经好几代人的记忆啊。
油墨也少了清香,变成了单纯的油墨味道,显然也换成了最普通的那种。
但并不影响阅读。
这才是地地道道的报纸啊。
且说那几个少年,心怀忐忑的来到一处读书人聚集之地,大着胆子吆喝了几声。
本来那些读书人还不感兴趣,甚至觉得他们有点吵。
等听清楚周报是什么东西,而且上面竟然有太上皇、皇上和太子的文章,当即就有人过来购买。
十一文钱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算钱。
了解太上皇、皇上和太子的想法,有利于科举和将来从政啊。
必须要买。
拿到手之后,发现内容竟然如此丰富,就更觉得物超所值了。
毕竟,平时买一本书需要几十上百文,大部头的书甚至要几贯,几十几百贯的都有。
这份报纸的内容,比得上好几本书了。
书上字体一般比较大,一页纸没几个字。报纸采用的是蝇头小字,排版也较为紧凑。
故而内容十足。
所以,对于这些读书人来说,报纸真的是物美价廉了。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内容如何。
很多人也在怀疑,内容到底值不值得花这十一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