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66节

  然而,有一个缺点始终无法越过。

  那就是种姓制无法跨越阶层,一旦当了吠舍,这些汉人百姓就再无出仕的可能。

  而且种姓制严禁跨阶层婚姻,婆罗门和刹帝利可以通婚,下面的就不行了。

  如此下去,用不了几代人,普通汉人就会和高层汉人脱离。

  这是很致命的。

  陈景恪顿了一下,见他没有回答的意思,就继续说道:

  “在不废除种姓制度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自己的独立性?”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用不了多少年燕王一系就会被天竺同化,不再是华夏人。”

  “这个问题,你可考虑过该如何解决?”

  朱标、朱雄英等人表情也都变得凝重起来。

  出则夷狄,入则华夏。

  这话可不只是说说那么简单。

  华夏自古以来就不是唯血统论,共同的文化信仰也非常重要。

  燕王一系是作为征服者去天竺的,还有个任务是推广华夏文化。

  如果反过来被天竺文化同化,那乐子就大了。

  以前他们只考虑过军事方面的问题,从来没有想过这个。

  或者想过,只是没有想到什么太好的办法。

  现在大明即将对天竺动手,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解决了。

  现在解决不了,等后面再想去解决,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几人的目光同时看向陈景恪。

  这种问题,还是你来解决吧。

  “阿弥陀佛。”姚广孝宣了一声佛号,说道:

  “贫僧想过这个问题,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之法,还请陈伴读指教。”

  陈景恪没有在卖关子,说道:“其实解决的办法非常简单,一国两……”

  嘴快了,差点说出敏感词汇。

  陈景恪干咳一声,掩饰自己的尴尬:“咳,分而治之就行了。”

  姚广孝眼睛一亮,他还真有解决办法?

  连忙追问道:“不知如何分治?”

  陈景恪解释道:“圈一块最肥沃的土地,作为汉人的专属居住地。”

  “在这块土地上,施行华夏文化……”

  这块地不允许天竺原住民随意出入,汉人百姓也不允许随意去原住民居住区。

  不允许双方通婚。

  在这里推行华夏文化,施行大明的各种政治制度。

  百姓可以通过读书成为官吏,军人可以通过军功爵制改变阶级。

  如此就可以保证燕王府一系不被当地同化,也能保证汉人军队的战斗力。

  在华夏专属圈之外的地方,继续采用种姓制度。

  华夏百姓做了官或者通过军功成为贵族,就有了离开专属圈,去原住民居住区的资格。

  而且他们是以婆罗门和刹帝利的身份,也就是统治者的身份,去原住民居住区的。

  不过在离开之前,要接受完整的教育。

  说白了,就是告诉他们,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

  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如果他们想去原住民居住区担任官吏,就必须接受更严格的贵族教育和考核。

  尽可能的保证,每一个出现在原住民面前的人,都是符合统治者标准的。

  朱棣高兴的一拍桌子,道:“陈伴读果然才智不凡,这个分治之法实在精妙啊。”

  朱标也不禁连连点头,这个法子确实解决了所有问题。

  朱雄英和朱高炽则毫不意外,还是那句话,在他们看来陈景恪能解决问题是很正常的。

  有难题就找他,大明朝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别管他能不能解决,至少都可以给出一个不错的参考意见。

  一个问题,要是他都解决不了,那大概率无解了。

  姚广孝刚开始听的时候,觉得很熟悉,这不就是元朝治理天下的方式吗?

  蒙古人一直生活在草原,不得进入中原地区定居。

  甚至他们都懒得派人去治理汉人,采取了汉人治理汉人的方式。

  他们只是派遣几名高官,对地方进行监察。

  这种方式确实可以防止被同化,也能节省朝廷的管理成本。

  但坏处有多大,看看元朝就知道了。

  此时听陈景恪提出分治之法,他还有些不以为然。

  但听到后面才知道自己太武断了,虽然都是分治,但内核完全不一样。

  陈景恪在分治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原住民的统治。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燕王府对天竺的统治。

  汉人保持了纯洁性,就能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但凡天竺土著人想造反,都能轻松镇压下去。

  在军功爵制的刺激下,汉人组成的军队,甚至会巴不得土著造反。

  在经济上,燕王府可以通过对原住民的掠夺,养活汉人区百姓。

  确保汉人百姓对王府的忠诚。

  如果汉人区发生动乱了怎么办?

  太简单了,王府能从原住民手里调集资源组建军队镇压。

  历史上那些王朝亡国的根本原因,就是朝廷拿不出钱组建军队。

  只要燕王府有足够的钱粮,就不愁没有人为他们打仗。

  说的再难听点,燕王府还有最后一招可以用,调动土著人军队反过来镇压乱军。

  只要不是汉人区和原住民一起造反,燕王府都能靠着左右互搏给镇压下去。

  但汉人区和土著民,信仰不同制度不同,想要联合造反太难了。

  甚至可以说不可能。

  在陈景恪这套分治制度下,燕王一系对天竺的统治,真可以说如铁桶一般牢固。

  如果不满足于此,想要推广华夏文明。

  就慢慢的扩大汉人居住区的范围,一点点压缩原住民的生存空间。

  等双方人数彻底逆转,就一举废除天竺教,全面推广华夏文化和制度。

  但对这一点,姚广孝保留了意见。

  作为燕王的谋士,他先考虑的是王府的利益,然后才是其他。

  很明显,让汉人和土著保持分治,才最符合燕王府的利益。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觉得这个分治措施太精妙了,简直完美。

  “陈伴读高见,贫僧佩服。”

  如果是以前,被妖僧认可他会很高兴。

  现在吗,习惯了,所以也就没那么兴奋了。

  陈景恪淡淡一笑,说道:“大师过奖了,此法能不能行还要看执行者如何去做。”

  姚广孝立即说道:“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让陛下、燕王失望的。”

  大方向确定,接下来就是商量细节问题。

  这次朱标等人也都参与了进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分治之法的大体框架给构建好了。

  具体的细节,则需要姚广孝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了。

第393章 燕王要造反?

  燕王回京是大事,百官对此事都非常慎重。

  毕竟朱棣不是一般亲王,他还是塞王。

  燕王府拥有五万精兵,数千名官吏,依附于燕王府为生的人数十万。

  再加上朱棣本人还是大明北方边境统帅,可以调动北部二十万边军。

  虽然说好了,将来找到合适的封地,就将他分封出去。

  可随着手中的实力一天比一天强,谁知道他会不会起异心?

  大明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可不能被任何人破坏。

  当然,百官慎重对待还有个原因。

  燕王回来的太突然。

  他在草原搞蚕食计划,过年都没回来,现在不节不气的,回来做什么?

  准确说是,皇帝突然召他回来做什么?

  旨意上说是述职,可哪有这时候召边关主帅述职的?

  除非这个主帅犯了什么错误,或者发生了什么大事。

  也不要怪那些人多想,在这件事情上他们确实没什么私心。

  朱棣的身份本来就敏感,群臣谨慎一点也是为了维护朝廷稳定。

  事实上,已经有大臣拿此事质问朱标。

首节上一节566/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