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09节

  才给人一种他变了的错觉。

  朱元璋见他没说话,有些奇怪的道:“你竟然不劝咱?”

  陈景恪摇摇头,叹了口气说道:“要么不动,要么就一次动到位。”

  “让他们打内心里感到恐惧,一两代人都不敢生出异心。”

  朱元璋大笑道:“你终于想通了。”

  “傅有德有句话虽然是玩笑,但我咱觉得很有道理。”

  “变革最激烈的时期犹如乱世,而乱世当用重典。”

  “这一次之后,不说两代人,至少二十年内没人敢乱动了。”

  朱标点点头,他虽然觉得动静有点大,会造成一定的混乱,但也和陈景恪持同样的想法。

  要么不动,要么大动。

  朱雄英却看着那份名单,以及他们的罪名,陷入了沉思。

  老朱好奇的道:“雄英在想什么?怎么不说话。”

  朱雄英拍了拍厚厚的卷宗,说道:

  “我在想锦衣卫关于勋贵的调查报告,其中有一条出现频率最高。”

  老朱问道:“哦,哪一条?”

  朱雄英说道:“嚣张跋扈,为恶乡里。”

  朱标仔细回想,也不禁说道:“确实如此,很多就算没有为恶,也会变得跋扈。”

  老朱眉毛倒竖,骂道:“就是忘本,有了点地位就不知道几斤几两了。”

  “用景恪的话说就是飘了,飘的忘乎所以,这种人就该杀。”

  陈景恪正想发表看法,却见朱雄英摇摇头,先一步说道:

  “不对,不对……景恪说过,一次两次是偶然,三番五次就是必然。”

  “这么多勋贵出现相同的问题,必然有其内在联系。”

  “如果我们能找到其中缘由,或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朱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不知道在想什么。

  老朱却饶有兴趣的道:“那你想到什么内在联系了吗?”

  朱雄英点点头,又摇摇头,说道:

  “只能想到一点,不知道对不对。”

  老朱高兴的道:“来,给皇爷爷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朱标和陈景恪也好奇的看了过来。

  朱雄英表情认真的道:“教养,这些人都缺少教养。”

  接着他解释道:“大明的勋贵,十有八九都是底层百姓出身。”

  “他们祖祖辈辈都是穷苦人家,没读过书不懂什么大道理。”

  “靠着在战场上搏命,完成了身份的跃迁。”

  “虽然身份变了,但他们的思想见识并未有什么改变。”

  “他们不知道如何当勋贵,要么模仿地方士绅宗族的行为方式,要么就由着性子来。”

  “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出现相同的问题。”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一拍手大笑道:

  “妙啊,这不就是和穷人骤富一个道理吗。”

  “好好好,乖孙你真是太聪明了,还真让你给找到根子在哪了。”

  朱标也不禁点头,似乎是这个道理啊。

  没人教,不知道怎么当勋贵,可不就是会由着性子来吗。

  有些人在军营里受过一定的熏陶,自己倒是没出问题。

  可他们的家人没有啊,受了几辈子苦,可不得好好享受一下。

  朱雄英却没有特别高兴,而是问陈景恪道:

  “景恪,你觉得我的分析有没有道理?”

  陈景恪竖起大拇指,说道:“太有道理了,我都没想到这一点……”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说道:“打住,别说你没想到。”

  “我之所以想到这一点,还是受到你提议开办的那个勋贵书院启发。”

  很多勋贵并不懂的如何当诸侯王,让他们去封国很可能会祸国殃民。

  所以陈景恪提议,朝廷开办一所勋贵书院,专门教他们如何当国主。

  “我就想,诸侯王不懂的如何当君主,需要朝廷来教。”

  “那勋贵们集体犯同样的错误,是不是也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当勋贵?”

  “这个道理我能想到,就不信你想不到。”

  陈景恪还能说啥,只能‘嘿嘿’傻笑。

  老朱和朱标也莞尔不已,这俩人是真的互相了解啊。

  当然,更让他们高兴的是,朱雄英能跟得上陈景恪的思维了。

  这不正是他们把陈景恪留在宫里,最大的目的吗。

  或者说,最初他们就是希望朱雄英能跟着学一些本领,并没有指望能学的特别精深。

  毕竟陈景恪掌握的东西,只能用神鬼莫测来形容。

  他们虽然对朱雄英有很高的期望,却也不敢奢望他能聪明到那个程度。

  现在,朱雄英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他们的认知。

  这孙子,是不亚于陈景恪的大才啊嗯,比陈景恪差那么一丢丢,但已经是世间少有了。

  大明未来可期。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他们高兴的事情吗。

  朱雄英不知道自家两位老爷子在想什么,对陈景恪说道:

  “来补充一下吧,看看我哪里有说的不到位的地方。”

  “咳。”陈景恪干咳一声,说道:“不知道如何为官,这是大明普遍存在的问题。”

  “历数华夏之前所有的朝代,全部都是有权贵建立的,统治阶层也基本都是权贵组成。”

  “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是如此,夏是大禹建立,商、周、秦皆诸侯国取代前朝建立。”

  “西汉高祖的出身虽然很低,但他麾下有大批的前朝贵族之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良。”

  “东汉光武帝是宗室之后,麾下核心基本都是西汉贵族。”

  “隋唐都是西魏八柱国之后建立的,他们的统治阶层有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从南北朝就传下来的军事贵族,一部分是以五姓七望和江南十二名望为核心的士族群体。”

  “宋太祖家里也累世公卿,他麾下的统治阶层,也大多都是出身名门。”

  “我们虽然常说肉食者鄙,但有一点必须要承认,家学渊源非常重要。”

  “正所谓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

  “人家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礼仪学识、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都不是普通人所能比的。”

  “如何做官,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贵族,也是他们自幼就接受的教育。”

  “这些人治理国家,可能不会大治,但只要君主不瞎折腾,一般也不会大乱。”

  “大明不一样,从开国功勋到建国后提拔的文臣武将,十有八九都是穷苦人出身。”

  “书香门第,就算是家世好一点的了。”

  “他们的能力或许不差,可在眼界见识上,比起累世权贵之家还是差了一筹的。”

  朱元璋点点头,何止是差了一筹,而是很多筹。

  当皇帝越久,他对家学渊源这一块的认识就越清晰。

  当然,在内心里他是骄傲的。

  咱泥腿子出身,照样得天下建立了大明,比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强太多了。

  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让他表现的有些刚愎。

  直到陈景恪的出现。

  被陈景恪降维打击之后,他才接受了现实。

  教育真的很重要。

  系统性的教育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几代人积累的经验教训,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这也是他留陈景恪在宫里的原因之一。

  虽然不知道陈景恪的师承,但很显然他是接受过系统性教育的。

  尽管不全面,可已经足够优秀了。

  把他留在宫里,言传身教培养朱家下一代,能让大明少走很多弯路。

  事实证明,他的计划成功了。

  不说朱雄英,仅仅是经常和他接触的朱柏、朱椿、朱高炽等人,都远比其他皇子皇孙优秀。

  陈景恪感觉有点口渴,用手碰了碰杯子,朱雄英很自然的拿起茶壶给斟满了。

  老朱和朱标都习以为常。

  端起茶一饮而尽,陈景恪说道:

  “就和太子方才说的那般,大明勋贵普遍有嚣张跋扈、为恶乡里的问题,和他们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没有接受过系统性教育,不知道该怎么当勋贵。”

  “所以我觉得太子的提议很好,建一个书院,专门教导新晋勋贵,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勋贵。”

  老朱三人再次点头,教育必须要提上日程了啊。

  陈景恪继续说道:“不只是勋贵,官吏也是一样的,大明的官吏普遍短视。”

  “这种短视就体现在,容易走极端,无节制的弄权贪腐。”

  “所以,新入职的官吏,也应该去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

首节上一节609/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