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由天灾肆虐,等天灾退去再去赈济?”
汉安帝继承皇位的第一年,九月四个州暴雨绝收,十月六个州暴雨绝收。
第二年共有十八处地方遭遇地震,四十一处暴雨成灾,二十八处风灾、冰雹。
能被史书记录的,都是那种大面积的天灾,一些局部天灾还不算。
如果全算上,数字会更恐怖。
其后几乎每年都会有天灾。
最长的暴雨记录发生在山东地区,连绵下了半年多。
暴雨过后就是长达半年的大旱、蝗灾……
大灾之后就是大疫,各种疫病四起。
地方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也是焦头烂额。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时东汉朝廷还能掌握国家政权,前几任皇帝也积累了大量财富。
朝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灾民进行赈济,大大降低了损失。
然而,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这种接连不断的折腾啊。
没几年朝廷的家底就空了。
因为天灾,导致地方势力增强,为后续豪强世家的全面崛起埋下了伏笔。
历朝历代的饥荒,大多都是因为分配问题造成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最好的写照。
独独东汉晚期的饥荒,是因为粮食总量不足造成的。
长达数十年的极端天气,再加上人祸,导致粮食大面积绝收。
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了。
以至于东汉末年以人肉为军粮的事情屡见不鲜。
曹操把徐州屠了,粮食全部收集起来,都不够军队所需。
最后也不得不以人肉为军粮。
因为就连军队,都搜刮不出多少军粮了,可见粮食短缺到何种地步。
这种大规模食用人肉的情况,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这些情况朱元璋自然是知道的。
一部分是陈景恪为了让他们重视温寒变,特意给他们讲的。
还有一部分是他自己为了证实温寒变真伪,翻越史料时看到的。
东汉中晚期的情况确实触目惊心。
作为君主,他难免会带入其中,如果换成大明面临这样的天灾,该怎么做?
答案让他很沮丧,没有任何更好的办法。
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一次次天灾的打击下,耗尽最后一点家底。
然后失去对地方的控制,重演东汉末年的惨剧。
为了不让这种情况出现,他才会积极的支持新政,支持经营南洋。
摊丁入亩、税改等等政策,他也不顾反对铁腕推行。
陕北高原和河套地区的种草植树,每年需要朝廷填进去几百万贯钱粮。
却几乎看不见任何收益。
已经不知道多少人拿此事指责朝廷,他始终不为所动。
其目的,就是为了趁现在朝廷强势,多为子孙积累一些资本。
现在多积累一点,子孙手中的底牌就厚一点。
就多一分熬过去的希望。
至不济也能多支撑几年。
现在,陈景恪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用军队去对抗天灾。
这种方法可行吗?
答案是……貌似可行。
再严重的天灾,如果有足够的力量去救助,都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
可是,面对波及数省的灾难,一般的力量就是杯水车薪。
只有集万众之力才有效果。
有人说了,可以临时征调民夫啊。
可征用民夫需要时间,管理这么多民夫,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行政成本。
还需要对民夫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让他们懂得如何配合,如何去救治人。
火都烧到眉毛了,哪有那个时间?
等朝廷把民夫组织好,灾情早已经过去了。
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且征用民夫,也会让没有受灾的地方,因为缺少劳动力导致庄稼减产。
其他的什么以工代赈啊之类的,那都是天灾过去之后才能施行的手段。
现在需要的是正面对抗天灾,征用民夫就是抱着石头跳河,自寻死路。
所以,征用民夫赈灾,根本就行不通。
只有军队才是最适合的。
基本都是青壮,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拿起铁锨就能干活。
而且拥有独立完整的指挥系统,能够更好的协调配合。
是‘万众之力’最好的体现。
以往的朝代也不是没有人想到过这一点,但却没人敢这么做。
原因前面已经说过,就不再赘述。
那么,如果大明能做到这一点,那以后面对温寒变带来的极端天气,朝廷将能更加从容的应对。
这是一场豪赌。
输了就是一场军队哗变,赢了那好处就太多了。
那么这场赌值得吗?
朱元璋几乎是瞬间就给出了答案,趁现在朝廷强势,多给子孙留一些家底。
于是他目光看向陈景恪,说道:“详细给咱说说,如何用军队抗灾救民。”
朱雄英和陈景恪都大喜,他这么说就意味着同意了。
当即陈景恪就将前世的一些经验讲了一遍。
首先就是思想教育,必须要给将士们做好思想工作。
不能用普通的忠君爱国之类的去说教。
要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整个华夏族群,是正义之举。
而且还不能光口头说,朝廷还要拿出相应的态度。
比如来自朝廷的肯定,比如在报纸上刊登牺牲的将士们的事迹,对他们进行表彰等等。
光靠这些依然不够,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些大道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乎什么族群大义。
所以,还要让他们明白,何为整体何为个体。
华夏大明是一个整体,东南破败整个国家都会受到影响。
当年北方破败,不就是靠着南方征收重税,才支撑过来的吗?
而且谁敢保证下次受灾的不是你的家乡?
如果今天你不帮他们,下次你家受灾了,能指望别人来救你?
思想工作做好了,才能降低发生哗变的概率,才能让将士们爆发战斗力。
然后就是合理的救灾措施,各种工具器械之类的,能准备的都要尽可能的准备好。
还有各种物资也要跟得上。
林林总总,他说了差不多半个时辰才结束。
老朱见他考虑的如此周到,心中的担忧也放下来不少。
这说明陈景恪不是一拍脑门想到的主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按照以往的经验看,他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很少出错。
接着老朱又详细询问了一些细节,对如何救灾心中有了大致的了解。
之后他招来内阁学士以及蓝玉、汤和、傅有德、冯胜等人,商议军队抗灾救民之事。
结果自然是遭到了众人的反对。
很显然,大家都怕发生兵乱。
陈景恪出面,解释了出动军队的原因,以及大致的方略。
但很显然,群臣丝毫不为所动。
倒也不能说他们冷血,而是不敢冒险。
只要军队不乱,出再大的事儿国家都亡不了。
军队乱了,多少善政都补救不回来。
别的事情都能赌,唯独不能拿军队赌。
陈景恪自然也知道,靠这些说服不了他们,所以他还准备另外一套说辞:
“未来天地会发生一场大变故,类似的天灾会变多。”
“如果今日朝廷不敢尝试探索出更多道路,将来子孙只能坐困愁城。”
群臣:???
你什么意思?
平日里对神神道道最不屑的安平侯,竟然也开始搞玄学了是吧?
马上就有人质疑:“安平侯勿要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