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7节

  而且随着和诸多御医交流增多,再加上翻看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医书。

  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对中医来说很致命的问题。

  理论体系不统一。

  这是一个一直被他忽略的问题。

  前世大家基本都知道,中医讲究阴阳五行什么的。

  可在古代,阴阳五行只是流传比较广的一套体系。

  同时期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同样的病在不同的地方,找不同的医生去看,就有可能得出两个结果。

  原因就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生,采用的可能就不是同一套医理。

  还有就是,不同地域生长的药材不同,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药方也不同。

  因为药材大多都具有可替换性。

  外来药加上运费,价格会翻好几倍。

  本地药也能用,价格还便宜,干嘛用外来药?

  除非是本地不长,又没有可替代种类的药材,才会使用外地药。

  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果,医生换一个地方,开出来的药方可能别人就看不懂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本草纲目》了,它的出现解决了药材上的地域差异。

  只要熟读《本草纲目》,不论跑到哪里,都能按照当地情况开相应的药方。

  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也是陈景恪,为什么要编写医书的另一个原因。

  但药材上的地域差异,可以靠一部医书来解决。

  医学理论上的不同,就有些麻烦了啊。

  前世还是解放后,国家集合了当时的中医国手。

  以阴阳五行为主,吸收了各个体系的精华,才形成了统一的中医理论。

  陈景恪一直学习并使用的,就是这一套体系。

  他倒是能将这一套体系给写出来,可问题是,怎么推广啊。

  前世是靠着国家力量推广的,后来所有医科大学都采用的这一套体系。

  你不学,连行医资格都不给你。

  现在医学传承基本都是靠家传,或者是师徒带,想统一理论体系,很难。

  实在想不到办法,他只能摇摇头叹道:

  罢了罢了,先把医书写出来,推广的事情再慢慢想办法。

  大不了到时候我自己出钱,大量印刷免费给别的医生送书。

  这年头知识都很宝贵,很少有人会和别人分享。

  有免费的医书,就不信他们不感兴趣。

  到时候自己再弄出现代医学,他们不想学都不行。

  接下来几天,陈景恪的生活又恢复了正常。

  每天看看书,写写医书,朱标有需要就去给他帮帮忙。

  这期间,他也旁敲侧击的找朱标打探了一下,为什么朝廷要扩招算科。

  难道计官的缺口真的有那么大?

  朱标倒也没有瞒他,将实情相告。

  得知现状,陈景恪心情也不由得沉重起来。

  朱元璋杀伐果断,是个敢掀桌子的皇帝,而且还是三番五次掀桌子。

  这么做的好处自然是有的。

  但也带来了一个恶果,官僚体系被破坏,大量职务出现空缺。

  导致的后果就是,基层的混乱。

  权力出现空白,就需要有人来接手。

  朝廷派不出足够的官吏填补空缺,那这个位置就会被地方大户把持。

  现在大明的基层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

  而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太致命了。

第80章 心眼真多啊

  大明当前的情况,让陈景恪想起了万历时期。

  前世流传一个说法,明实亡于万历。

  这位万历皇帝,斗不过文官就开始摆烂。

  你们文官不是厉害吗?

  老子不给你们授官,看你们能怎么办。

  官位出现空缺,那就空着呗。

  最严重的时候,六部尚书和九寺卿只有不到一半人在任。

  六部给事中只有四个人,主事全部空缺。

  十三道御史只剩下五个人,要负责巡视全国。

  要知道,按照规定六部给事中应该是五十余人,都察院应该是一百余人。

  地方衙门主官空缺就更多了,很多府县都是次官在掌管政务,而且一管就是一二十年。

  后果有多严重,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了。

  地方官升迁无望,又没有人来监督,就和地方士绅勾结,大肆捞取钱财。

  万历摆烂,却不耽误他捞钱。

  派出镇守太监,去各个地方坐镇捞钱。

  这些太监又和地方官、地方士绅勾结在一起,上下其手,榨取百姓最后一滴血汗。

  最终的结果是,大明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

  万历死亡二十四年后,大明灭亡。

  他身体力行的践行了一句话: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眼下的大明,和万历时期何其相似。

  大量官员空缺,地方大户攫取了当地权力,大肆侵害百姓利益。

  只不过万历是摆烂导致的恶果,朱元璋是杀伐过重造成了当前局面。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必须要尽快解决,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不,恶果已经出现了。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土地兼并加剧,士绅大户将赋税转嫁给百姓。

  权力这种东西,让出去很简单,收回就难了。

  尤其是土地兼并,一旦到了大户手里,再想让他们吐出来,就千难万难了。

  除非大开杀戒……

  等等,陈景恪忽然愣住了,大开杀戒?

  朱元璋貌似已经开始对地方大户动手了。

  卧槽,不会吧。

  老朱竟然将自己隐藏的这么深?

  之前他还以为,朱元璋是因为赵瑁案,才去动的这些大户。

  现在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啊。

  有没有一种可能,朱元璋已经察觉到了这种情况。

  所以才决定借助赵瑁案,将这些大户清理一遍?

  越想陈景恪就越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

  再回想一下朱标的态度,也很可疑。

  除了最开始劝说朱元璋不要大开杀戒,之后貌似就不闻不问了。

  这次朱元璋对地方大户动手,他在做什么呢?

  忙着建设仓库筹集物资,无暇顾及朝政,连内阁差事都暂时放下了。

  所以他没有发表什么看法。

  这完全不符合他的性格。

  还有马秀英,确实劝说朱元璋少杀点人,两人还大吵了一架。

  然后呢?

  她被禁足,朱元璋该杀还是继续杀。

  不正常,十分有十二分的不正常。

  这一家子不会是在演戏吧?

  至于目的,一是为了隐藏真正目的,二是保持人设。

  杀大户需要一个理由,总不能直接说你搞土地兼并,所以我杀你吧?

  哪怕是汉朝,也会找个修皇陵的理由迁徙地方大户呢。

  朱元璋也同样需要一个理由。

  那就是赵瑁案。

  你们这些地方大户和官吏勾结,证据确凿,当杀。

  如此一来,天下人最多也就是抱怨皇帝杀心过重,不会有别的想法。

  至于保持人设……主要是想保住马皇后和朱标的人设。

  老朱本来就是杀伐果断的性子,人设就摆在这里的。

首节上一节67/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