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群臣也知道老朱正处在敏感状态,不能轻易触他霉头。
这让朝堂上清净了不少。
就连弹劾方孝孺的奏疏都少了许多。
方孝孺则趁此机会,牢牢将翰林院和大明周报,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半个月后,沐英的棺椁进京。
朱雄英穿上孝服,率文武百官出城三十里迎接。
接着就是沐英的后事,没什么可说的。
追封其为黔宁王,谥号昭靖,并陪葬皇陵。
停灵期间,朱元璋、马娘娘和朱标来看了他最后一眼。
之后沐英被安葬在朱元璋的陵墓内。
朱元璋的皇陵最初选址在应天,后来确认要迁都就停建了。
迁都洛阳之后,重新勘探风水,最终将陵寝位置放在了邙山山脉凤凰山附近。
并且还圈定了一大片土地,作为皇家墓葬所在。
只要不是弄成秦皇陵那样,这片土地足够安葬三五十个帝王。
这其实也是马娘娘的意思,怕后人乱来害民,提前规划好了。
这可不是无用功。
对中国人而言,丧葬历来是大事,不能埋进祖坟那会死不瞑目的。
就算再混账的皇帝,都不可能将自己埋在家族墓葬之外。
这就可以确保,后世皇帝再怎么折腾自己的陵墓,也只能在这个小圈子里弄。
能有效降低对国家的损害。
朱元璋的陵寝,是迁都第二年就开始营建的,早就已经完工了。
朱标的陵寝是他登基第三年开始营建,目前也基本完工。
只是没想到墓主人还没入住,沐英就先埋进去了。
按照规矩,守孝应该是三年。
但老朱怎么可能让沐春真的守孝三年,于是将其夺情起复。
沐春只守孝四十九天,就踏上了前往云南的道路。
老朱让其承袭了西宁公爵位,并接任了沐英生前担任的所有职务,继续为朝廷镇守云南。
这可以说是独一份的恩宠了。
陈景恪自然也全程参与了沐英的后事,对于这位忠义之士的离去,心中也不免悲伤。
至于沐春,之前就多有接触,互相还是比较了解的。
活脱脱第二个沐英。
正应了那句话,虎父无犬子。
让他镇守云南,是一个让人放心的选择。
更何况历史上沐家世镇云南,将此地由羁縻地改造成熟土,对大明对华夏都是有大功的。
陈景恪自然不会多事,去做什么改变。
就算要改变,那也是等云南彻底稳固了再说。
除了沐春,沐家还有一个人让陈景恪很有好感,那就是老二沐晟。
为人冷峻不苟言笑,性情沉稳有度,喜好读书。
且他还继承了父亲的勇武,对兵法非常精通。
沐春夺情起复,他这个次子就没这样的机会了,要留在洛阳守孝三年。
陈景恪决定,以后多打打交道。
等沐春赴任,也标志着沐英之事告一段落。
马娘娘和朱标的身体也并未出问题,这算是为数不多让大家高兴的事情了。
不过,这将近两个月时间,朝廷可没有停摆。
各种事情每天都照常推进。
比如,第二期国家计划颁布。
比起第一期简化了许多倍,也详细了很多。
这让群臣都松了口气。
至少不是摸不着头脑了。
东南的灾情早已过去,重建工作轰轰烈烈的展开。
为此朝廷调拨了无数的钱粮物资过去。
除此之外,还从人口稠密地区,迁徙了二十余万户百姓分散安置在南洋十五个藩属国。
当然,这些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朝廷计划是半年内完成。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以轮换为名,抽调了交趾、辽东、草原、河西等地的兵马回防。
这确实是常规轮换,并没有引起群臣的怀疑。
而且随着沐英后事结束,朝廷恢复正常,理学派又开始蠢蠢欲动。
不过这次他们不敢在捋朱元璋的虎须,而是将目标对准了方孝孺。
必须要将这个叛徒压下去,夺回翰林院和大明周报的掌控权。
但还没等他们行动,方孝孺先有了动作。
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徙木立信。
内容先是讲了吴起和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来点名自己的主旨,说明诚信是多么重要。
是的,徙木立信并不是商鞅的专利,最早是吴起干的,后来被商鞅学去了。
但你以为这是一篇讲诚信的文章,那就错了。
借着这个故事,他先是阐明朝廷要有诚信,否则无法取信于民。
一个不能获得万民信任的朝廷,是无法长治久安的。
然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该如何才能取信于民?又该如何维护诚信?
接着他笔锋一转,将话题转到了礼法上。
礼法关系国家存亡,礼乐崩坏则国家不存。
所以朝廷应该重视礼法,尤其是要杜绝权贵违反礼法。
如果礼法的制定者都不遵守,其他人又怎么会去遵守?
大家都不遵守礼法,国将不国。
礼法都崩坏了,所谓诚信不过是笑话罢了。
最终他得出一个结论,想要取信于民维护诚信,就必须要严明法纪。
尤其是严厉打击达官权贵践踏礼法。
文章的最后,他用了一句话:王子犯法亦当与庶民同罪,况人臣呼。
表面看,这句话是在说,王子犯法都要严厉处罚,更何况是臣子。
然而联想到之前发生的吹捧孟子之事,大家都明白,这句话的重心再前半句。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说的更直白了,方孝孺依然在鼓吹‘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这时,大家才后知后觉的想起一件事情,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正是解缙和方孝孺。
解缙因为工作失误被贬谪到南洋,方孝孺却还在啊。
他并没有被吓退,依然在努力鼓吹公天下,在试探朝廷的底线。
这一下,大家既佩服他的无畏,又觉得他有点不识时务。
不过文人最讲究的就是气节,大多数人对他还是持赞赏态度的。
这下就轮到理学尴尬了。
继续攻击方孝孺?不得人心啊。
更何况,比起将方孝孺撵下台,大家还是觉得推行‘公天下’更重要。
毕竟一旦‘公天下’概念,重新被大众接受。
他们士大夫阶级将再次掌握天下权柄。
与天子共治天下啊,多么的诱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和方孝孺利益是一致的。
可就这样放过方孝孺那个叛徒,他们依然有点不甘心。
这时有人说道:“大家莫非忘了解缙绅是因何被贬谪的?”
“报纸确实很重要,可也是一座火炉,不小心就会烧到自己。”
“正好让方孝孺顶在前面,替大家吸引朝廷怒火。”
众人都不禁眼前一亮,确实啊。
方孝孺也鼓吹公天下思想,这与我们是一致的。
那我们写宣扬公天下的思想,他必然不会卡着不刊登。
真要有文章写的过分,他方孝孺就是第一个倒霉的。
“方孝孺就是我们手中的刀,诸位何必在这个时候为难他?”
“等将来大事成了,在收拾他也不迟。”
于是弹劾方孝孺的人很快就消失不见了。
而报纸上开始频繁出现一些‘取信于民’的文章。
还有一些‘强项令’的故事,也被刊登在上面。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一个,你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有些规矩必须遵守。
至于什么规矩,他们没有说。
等限制了皇权,规矩还不是由我们说了算。
因为这些文章,老朱几次训斥方孝孺,甚至还数次发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