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的人非常无奈。
主动发动低烈度的有限争战,确实是很有效的办法。
不就是比拼耐心和消耗吗。
大明的国力最不怕的就是消耗。
我用一百份资源,去消耗你一份资源,最后被耗死的依然是你。
而且通过这种手段,也能让军队保持战斗力。
可以说一举多得。
事实上,朱不知道的是,陈景恪这么做还有更深一层次的计划。
那就是军功爵制。
不给军队找个敌人,他们会内耗的。
有仗打,他们就不会造反。
而且持续不断的低烈度战争,也能促进军队序列新老交替,延缓军功集团腐化的速度。
当然,这么做还有个前提,朝廷手里必须有足够的土地。
否则立了军功没办法封赏,军功爵体系也会崩溃。
可现在大明最不缺的,恰恰就是土地。
这些东西,朱不在中央,了解的不清楚是很正常的。
朱济倒是知道,不过父子俩刚见面,并不是讲这些的时候。
听完他的解释,朱这才放下心来。
如此看来,大侄子还是很稳重的,没有急于求成。
接着,父子俩又聊起了一些别的事情。
聊天的时候,朱一直在观察自己的儿子。
讲话不急不缓,分析事情条理分明,关键是很有见地。
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让他也大受启发。
这让他非常的满意。
儿子放在洛阳学习那么多年,是真的成材了。
接着,他就举行了家宴,迎接儿子的到来。
席间,两个很重要的人物出场。
这两个人朱济都认识,不过并不是很熟悉。
认识是因为,这俩人都是他的亲戚。
一个是傅让,傅有德的儿子,也是他的五舅子。
还有一个是谢庆,他的亲舅舅。
之所以说不熟,是因为他从小在洛阳生活学习,和这两人接触都不多。
不过不管怎么说都是亲戚,大家见面还是很热情的。
傅让和谢庆都很识趣,虽然年龄辈分他们为长,却处处以下属自居。
哪怕朱很不高兴表示,都是亲戚不要那么见外,两人依然坚持如此。
对此,朱心中暗暗点头,决定将这两人留下辅佐朱济。
方才自然是试探,如果两人真的没有尊卑之分,以长辈自居。
那他肯定是不会将两人留在朱济身边的。
俩人明白事理,反而能成为朱济的重要帮手。
接下来几天,朱让朱济去各衙门转了一圈,认识了一下各衙门的负责人。
还举办筵席,邀请各部族的首领赴会,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儿子。
大家都不傻,晋王的嫡长子,那就是他的继承人。
而且还是从洛阳来的,身上带着圣旨,背后有朝廷支持。
自然都知道,该以何种态度来对待他。
朱济自己也很争气,各方面表现的都很优秀。
他没有胡乱插手政务,而是让各部门继续延续之前的政策。
该干啥干啥。
这就更让大家满意了。
但遇到该他管的事情,每次都能妥善处理。
很快就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朱也彻底放下心来,这儿子是真的成大器了。
这样他就可以放心出兵了。
时间已经进入四月份,再耽搁下去天就热了。
西域的夏天,那是真的能热死人。
尤其是西州,地势低洼少风,再加上有火焰山存在,可以说是酷热难耐。
必须要趁天气进入盛夏之前,结束西州的战事。
于是,在朱济熟悉了河西之后,朱召集心腹,宣布了出兵计划。
并命朱济主官河西事务,傅让和谢庆辅佐。
对此,众人早有心理准备,并没有人提出异议。
之后朱率领四万大军,向着西州进发。
这次他没有隐瞒行踪,也瞒不住。
不过他也不怕黑的儿火者知道。
察合台汗国此时的都城在阿力麻里(伊犁霍城),离西州一千六百余里。
和敦煌到西州的距离,是差不多的。
等黑的儿火者知道自己出兵的消息,再派兵救援,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也没必要隐瞒行踪。
经过两个月的行军,在六月初大军到达柳城(鄯善)附近。
柳城是察合台汗国的重要据点,常年在这里驻扎有两千军队。
朱派了一支三千人的骑兵,让他们攻打柳城。
“晚上,大军要在柳城歇息。”
先锋军兴冲冲的就杀了过去,然后就看到一座空城。
原来当地守将自知无法对抗朱大军,己方的援军短期又到不了,就主动撤走了。
这让将士们非常失望。
好不容易争取到当先锋的机会,竟然没捞着敌人打。
呸,什么察合台汗国,就这?
朱倒是无所谓,一支两千人的军队而已,还不被他放在眼里。
他的目光,已经看向了整个西州。
现在天气已经很热了,必须要尽快拿下西州。
下一步要么再次出击,寻找敌人的破绽加以攻击,也借此机会离开西州这个大火炉。
要么就留在当地屯田,将这个桥头堡打造好,然后再去攻略其他地方。
不过目前还是先拿下西州再说。
第二天,他并没有直接出兵去打别的地方,而是派出侦察兵,去打探敌人的情况。
同时也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那个人也没让他久等,当天下午就出现了。
正是畏兀儿人阿力木江。
他带来了一个消息,察合台汗国坚壁清野,将力量集中在吐鲁番和火州两座城池。
准备据城而守,和明军打消耗战。
同时也等待援军到来。
说完这些情报,阿力木江心情沉重的道:
“我们私下藏了一些物资,但也只能供大军使用十五天……”
哪知,听到敌人主动聚在一起,朱却笑了。
第475章 用你祖宗的战术打你
哈马力丁站在城头,遥望远方的明朝大军,眼睛里充满了愤恨。
建章元年,刚刚继位的黑的儿火者,派遣使节团前去洛阳朝觐天子。
使节团首领,正是哈马力丁。
到达洛阳之后,开始他们还比较老实,但很快就对大明的外交礼仪给搞的不耐烦了。
加上身为蒙古人心中的骄傲,让使节团的很多人,开始故意触犯律法。
最初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大明朝廷的重视,获得一些特权。
这时,其他藩属国的使节团,开始给他们喝彩,各种吹捧蜂拥而至。
他们就飘了,也可以说是被架上高台,下不来了。
于是,所犯过错越来越大。
大明的处置很迅速,一个叫陈景恪的出面,将使节团成员全部抓捕。
最终判决结果是,处死,所有人。
只有哈马力丁作为使节团正使,且没有直接参与犯罪,获得了赦免。
但也被当众抽了二十鞭。
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违背大明的外交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