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56节

  不能因为我长得壮又略懂一点点武艺,就让我去从军吧。

  我文采也同样很出众的啊。

  我想当文官,我想主政一方,我想当内阁学士……

  然后,话到嘴边就变成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安平侯也。”

  “您怎么知道我更喜欢军略啊。”

  陈景恪笑着看了看他的大块头,转而说道:

  “交趾、漠北、辽东、西域、吐蕃、东海舰队你自己选一个?”

  杨荣陷入了沉思。

  交趾、辽东两地已无大规模战事,重在镇压叛乱,教化百姓。

  要的是水磨工夫,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效果。

  漠北虽然战事不断,但大明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更多的工作依然是内政建设。

  这三处更考验的是耐心和行政能力,军事手段只是辅助。

  关键是,这三处局势非常明朗,国家也已经有了成熟的治理之法。

  他去了也就是一个无情的工作机器。

  吐蕃那边,目前并不在朝廷的规划之中,以安抚为主。

  只要土司不造反,朝廷也不会管他们。

  真要是雄心勃勃搞事情,反而容易坏了国家的整体规划。

  他去了也难有什么作为。

  西域倒是战争不断,族群众多局势复杂,秦晋燕三王在那里纵横捭阖。

  而且只要不傻都能看得出来,未来大明的主要征伐对象,就是安西乃至极西诸国。

  去那里是最能锻炼人的。

  但去那里也有个缺点,无法第一时间接触新政。

  时间长了,容易落后于版本。

  到时候重回中原,怕一时间也难以适应。

  至于东海舰队……您别看我是福建人,可我对水战并无了解啊。

  而且,大明在海上有敌人吗?

  尤其是新式炮舰普及之后,那真的是海上横着走。

  除了天灾,看谁都是弟弟。

  我去那里能干啥?看水师火炮炸鱼吗?

  陈景恪似乎猜到了他在想什么,补充了一句:

  “接下来一两年,水师有一场大仗要打。”

  大仗?现在还有谁能让水师大动干戈的吗?

  杨荣疑惑不已。

  不对,安平侯说的是大仗而不是硬仗。

  什么叫大仗?参与的人多都算是大仗。

  硬仗是什么?难啃的骨头,那才叫硬仗。

  所以大仗不一定是硬仗。

  那么大明周边,谁人多?

  杨荣脑海里浮现出一条虫子(地图形状),然后脱口而出道:

  “大明要对日本动手了?”

  陈景恪赞叹的道:“看来我让你去从军是正确的选择,怎么样,要不要去?”

  杨荣大脑飞速运转,打日本难在登陆。

  现在大明水师天下无敌,最难的一点解决了。

  而且大明十几年经略,日本包括虾夷人,都已经筋疲力竭。

  大明王师过去,基本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可以说,这就是白捡的功劳,还是灭国之功。

  搞不好还能挣个爵位回来。

  然而,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拒绝:

  “如果可以,我想去西域。”

  陈景恪问道:“哦,为什么?”

  杨荣没有过多解释,只说道:“安西才是未来最大的舞台。”

  这就相当于放弃了封爵的机会。

  陈景恪满意的道:“好,有志气,那就去西域吧。”

  “晋王正需要人手,你先去他麾下当个参军事吧。”

  参军事就是参谋,之前被废除后来军制改革又重新恢复,并且确定了职权范围,级别为七品。

  现在杨荣是从八品,这次过去在级别上算是升迁。

  不过想必没人会觉得他这是升迁。

  从内阁行走,到西域当个没有实权的参军,怎么看都像是贬官。

  杨荣却并不觉得意外。

  参军没有实权,但权力也可以无限大。

  关键看自己怎么做。

  而且这个职务可以接触所有的军事机密,是最锻炼人的地方。

  陈景恪让他去西域,恰恰就是为了磨炼。

  参军事就是最合适的位置。

  这时,杨荣追问道:“我是以晋王府部属的身份过去,还是以朝廷命官的身份过去?”

  这一点相当重要,关系着原则性问题。

  陈景恪也并不觉得他多此一问,回道:

  “你是朝廷委派的官吏。”

  杨荣欣然领命。

  等他回到住处,发现杨溥、韩克忠等人都在。

  他们这群人当初一起去书院求见陈景恪,之后又一起进入内阁,关系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算是个小圈子。

  一见到他,众人就笑着上来见礼。

  韩克忠说道:“我一猜就知道,杨兄准有喜事。”

  其他人纷纷附和。

  杨荣笑道:“喜事确实有,不过恐怕与你们所想不同。”

  杨溥问道:“哦,莫非安平侯对杨兄另有安排?”

  杨荣带领众人回到客厅坐下,才说道:

  “安平侯让我去西域,给晋王当参军事。”

  “啊?这……”众人都惊讶不已,这不是发配吗。

  莫非他得罪安平侯了?

  唯有王艮,认真的道:“恭喜杨兄,得偿所愿矣。”

  杨荣大笑道:“哈哈,谢王兄。”

  见其他人依然一副不解的样子,就解释了一句:

  “未来西方会是朝廷的重心所在,我去此处也算是抢了先机。”

  大家豁然开朗。

  西域局势有多复杂大家都清楚,朝廷也需要有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参赞军机。

  杨荣如果能脱颖而出,未来重返朝堂必然会得到重用。

  关键,这是陈景恪派他去的。

  说的更直白点,陈景恪有意将他往西域问题专家方面培养。

  只要他做的不差,将来是必然能重回朝堂的。

  所以对他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原来如此,恭喜杨兄……”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一点。

  当杨荣要去西域当参军事的消息传开后,不知道多少人在背地里看笑话。

  之前许多和他关系不错的人,态度也变得冷淡起来。

  在他出发这天,前来送行的人,除了杨溥等好友之外,竟然只有杨士奇等寥寥数人。

  其余内阁行走,连句关切的话都没有。

  这让杨荣认识到了什么叫人情冷暖。

  -----------------

  就在杨荣出发后不久,大明周报刊登了一篇文章。

  治心治事。

  内容就是陈景恪之前给内阁官员讲的那些。

  后面还带着许多内阁行走的策论,全都是关于此事的看法。

  这份报纸一出,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反应迟钝的,还在想着陈景恪又弄出什么新思想了?

  反应快的已经察觉到,这是变革的号角。

首节上一节756/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