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58节

  但具体要怎么改,目前朱雄英并未透露,只是告诉群臣年后公布。

  现在大家先做好年终终结。

  群臣稍安,开始沉下心处理手头的工作。

  然而朱雄英要做的事情,还不止于此。

  没几天他又以洛阳京畿之地,人口却始终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数量为由。

  下令从天下各地迁徙富户十万,充实洛阳人口。

  再迁徙五万富户,充实凤阳皇城人口。

  对此群臣并没有大惊小怪,迁徙富户削弱地方,这是常规手段。

  没什么可说的。

  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朝廷的这种手段,各地也早有应对之法。

  把老二老三或者不讨喜的富户名字报上来。

  甚至可以用这种方法,打击自己的敌对家族。

  借助朝廷的手,把敌对家族迁走,实现对地方的进一步掌控。

  这次,大家本以为又是一样的套路。

  然而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朱雄英给出了一份名单,上面六成都是前两年,各地举荐的贤才所在的家族,或者和他们相关的家族。

  这一下,所有人都傻眼了。

  他们没想到,一个常规的举荐人才,都能被皇帝玩出花来。

  关键是新皇的这番心机,实在让人感到敬畏。

  也有人坚定的认为:“这手段太熟悉了,肯定是出自安平侯之手。”

  但不管是谁想到的这个法子,朱雄英都通过这次行动,向群臣展示了自己的风格和手段。

  洪武帝的铁腕,建章帝的手段,可以说是两者的综合加强版。

  群臣首次感受到了,来自于新皇的压力。

  一种精神上的压力。

  这个皇帝,果然不好对付啊。

  宫里,朱雄英叉着腰,嚣张的大笑道:

  “小圆圆,爹爹厉害吧。”

  圆圆坐在地毯上,拍着两只小手,笑的别提多开心了。

  她自然听不懂朱雄英在说什么,只是觉得他的样子很好玩。

  这让朱雄英更是得意:“还是小圆圆最懂爹爹。”

  刚刚走进来的陈景恪,看到这一幕很是无语:

  “她小孩子能听懂什么。”

  朱雄英抱起圆圆,问道:圆圆,爹爹厉害不厉害。”

  圆圆奶声奶气的道:“爹爹……厉害……”

  朱雄英示威般的撇了陈景恪一眼,说道:

  “谁说小圆圆不懂,我们聪明着呢。”

  圆圆:“聪明……聪明……”

  陈景恪懒得和他计较,朝门外说道:“来,把圆圆带走。”

  被赶到门外的奶娘连忙小跑着进来,把依依不舍的圆圆给抱走了。

  小孩子最会看人脸色,谁对他们好,他们就亲近谁。

  圆圆最亲近的,无疑就是朱雄英。

  没辙,这货也不知道是哪根筋儿不对,对圆圆那是疼爱的陈景恪都觉得过分了。

  要说他是女儿奴,也没见他和自己的女儿这般亲近。

  要说他媳妇奴……就没见过这种好吧。

  反正,陈景恪找不到什么解释的理由。

  只能认为他脑子有问题。

  等奶娘把人抱走,陈景恪说道:“官制变革的事情,你准备的如何了?”

  最近他一直在忙着筹备洛下学宫大会,对朝廷这边的关注不算多。

  他关注少还有一个原因。

  在内部,这次变革也是对朱雄英的一次测试。

  看他对朝局的掌控,看他能否独立完成如此大的变革。

  只有这样,老朱和朱标才能真正放心。

  当然了,陈景恪不参与进来,还有个老生常谈的原因。

  降低自己的危险性。

  这次变革的主题,就是官制。

  牵扯到无数人的帽子问题。

  如果陈景恪插手了,必然会有无数人投靠他。

  就算他不想结党都没有办法,别人会硬往上靠。

  有人会说了,你靠我不认不就行了。

  对不起,不行。

  这些人不光会硬靠,还会打着陈景恪的幌子拉帮结派。

  你是安平侯提拔的人吗?我也是啊。

  那我们大家都是安平侯的人,以后要多多帮衬啊。

  于是,在陈景恪不知道的情况下,一个因他而组成的政治小群体就诞生了。

  这就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所以,陈景恪置身事外,是最合适的办法。

  对此,大家都心照不宣。

  不过陈景恪也并不是完全不管不问,真要这么干了,那就是自外于皇家。

  这个中间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目前来说,陈景恪把控的还是比较好的。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过来了解一下进展的。

  比如今天。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我现在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都晚,圆圆都和我生疏了。”

  “好不容易偷个懒陪她晚玩一会儿,你又来搅和。”

  陈景恪作势转身:“那我走?”

  朱雄英道:“行了行了,坐吧。”

  两人各自落座,谈起了最近的筹备工作。

  对整个体制的变革,肯定不是说说就行的。

  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

  现在朱雄英就在带领内阁学士,以及朝中的重臣,在完善这个方案。

  在围绕管人、管事的总原则之下。

  新机构怎么设置,职权范围怎么划分等等,都要更加明确。

  还要给各部门,制定最基本的职业守则。

  这些都弄好之后,还要挑选合适的人去担任这个职务。

  这个变革的大致方向,自然是陈景恪提出来的,不过他并没有照搬前世的机构设置。

  现在的大明,已经走上了一条与古代不同,也和前世不一样的道路。

  前世的经验只可作为参考,不能当做标准答案。

  更何况,前世大多数政治群体,也在不停的自我调整。

  使自己更加适应新局势。

  所以,照搬前世没有任何意义。

  陈景恪也只是提供一个大体的方向,具体机构怎么设置,还需要这个时代的精英一起讨论。

  穿越者也不是万能的。

  只有这个时代的人,才最了解这个时代。

  朱雄英将大致的情况讲了一下,又将一些疑难问题拿出来,与陈景恪进行了讨论。

  比如关于吏部的定位。

  现在内阁就是事实上的丞相府,官员任命要经过他们的授权才能生效。

  陈景恪对这一点,提出了建议。

  “人事任命权才是权力的核心,必须掌握在决策者手里。”

  “吏部的级别不变,但理应从六部剥离出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机构。”

  “这个机构只对皇帝负责。”

  “皇帝任命官吏,吏部授权即可生效。”

  “内阁以及其他各部门,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

  朱雄英担心的道:“如果后世出昏君了怎么办?”

  陈景恪严肃的道:“那如果后世制度出问题了,需要改革,决策者手里没有绝对权力怎么办?”

  朱雄英顿时不说话了,和陈景恪学习那么久,他早就知道。

  这个世界没有万世之法。

  没有完美的体制,只有最适合当下的制度。

  如何才能确保,自己国家的体制最适合当下?

首节上一节758/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