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67节

  比如,曾经有一次傅友德、徐达都脱不开身,老朱不得不让常遇春防守张定边。

  是防守,不是对阵。

  即便如此,老朱还是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不让常遇春出城作战。

  生怕常遇春被张定边给弄死了。

  徐达也表示,他和张定边对上,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只有冯胜,依然不以为然:“怎么咱们都得天下了,你们还长他人志气。”

  “要我说,他们也不过如此。”

  “鄱阳湖大战他集结六十万大军,我们只有二十万,还不是被我们打赢了。”

  “我觉得他们干的最蠢的事情,就是打开湖口关,放我们进入鄱阳湖。”

  陈景恪连忙询问详细情况,冯胜就将当时的局势讲了一下。

  陈友谅兵多将广,水师实力也远超吴军,并且鄱阳湖的主要关口都掌握在他手里。

  如果他不放开关口,吴军水师都无法进入鄱阳湖。

  “他就是骄傲自大,自己放开关口让我们进入鄱阳湖,才有了最后的失败。”

  “换成我,是肯定不会放开关口的。”

  朱元璋已经恢复过来,摇摇头说道:

  “他打开关口放我们进入鄱阳湖,其实并没有错。”

  “当时他船坚炮利,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我军。”

  “放我们进去,才好进行决战。”

  “如果把我们堵在鄱阳湖之外,他的水师反而不好发挥战斗力。”

  很简单的道理,陈友谅兵多将广战船高大,在广阔的水面才更能发挥作用。

  如果将吴军堵在外面狭小的河道里,反而会让他的水师施展不开。

  当然了,陈友谅主动放吴军进入鄱阳湖,还有个原因。

  为了打败朱元璋,他丧心病狂的三丁抽一,集结了六十万大军。

  为这支大军提供后勤保障的民夫,更是高达上百万。

  如果战事拖延的太久,他后方就会先支撑不住。

  把朱元璋的水师放入鄱阳湖,才好进行决战。

  说白了,就是一战定输赢。

  “当时陈友谅命人用铁索将战船绑在一起,我军确实没有任何办法。”

  “如果不是那一场突然转向的大风,失败的就是我们。”

  陈景恪越听越不对劲儿,这是鄱阳湖大战,还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

  “额……我怎么听着,这么像三国演义里的赤壁大战描写?”

  上辈子三国演义直到嘉靖年间才刊印普及,这辈子因为陈景恪和福清接连发表爆款小说,到时小说热提前到来。

  罗贯中和施耐庵的三国演义,也提前获得了书商的初版。

  老朱自然也是看过的。

  所以听到陈景恪的疑问,他笑道:“罗贯中施耐庵师徒,是张士诚的谋士。”

  “他们知晓很多当时的秘辛,就化用到了书里。”

  “曹操铁索连舟,诸葛亮借东风,就是借鉴了鄱阳湖之战。”

  当时陈友谅铁索连舟,眼见朱元璋就要败亡,突然风向变了。

  老朱赶紧准备火船,来了个火烧战船,也正是这次变故扭转了局势。

  不过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双方依然是五五开。

  “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应该是借鉴了张定边的事迹。”

  就在火烧战船后不久,张定边锁定了老朱的位置,率领一支精锐小部队,驾船直冲老朱旗舰。

  沿途吴军(朱元璋是吴王)将士皆不能挡,被他一路杀到朱元璋眼皮子底下。

  朱元璋下令放箭,张定边身着重甲,被命中上百箭都毫发无损。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他是天神下凡,别说是将士们了,就连咱吓的腿都软了,以为这辈子就交代在这里了。”

  “就在这时,伯仁(常遇春)杀到,一箭射穿重甲击伤了张定边,迫使其不得不退去。”

  能看得出来,朱元璋是真的怕了,即便是现在提起,都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

  而且说着说着,眼泪又下来了:

  “伯仁,伯仁,你怎么着急就走了呢。”

  几人吓了一跳,连忙安抚。

  也不知道是年龄大了,还是被汤和的死给刺激了。

  老朱经常回忆过往,想到之前的老兄弟,就老泪纵横。

  想到被人背叛,就咬牙切齿,总之就是非常的情绪化。

  但这种情绪化,是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众人只能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

  不要让他总是沉浸在过去。

  这场回忆,最终以老朱陷入悲伤结束。

  不过陈景恪也没白来,知道了很多过往的事情。

  也知道了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其实就是取材于元末发生的真实事件。

  比如空城计,就是老朱玩的。

  大开城门,让一群妇女站在城头嬉戏,吓得元军不敢攻城。

  比如夏侯的拔矢啖睛,很可能是借鉴了傅友德的事迹。

  当时傅友德攻打一座要地,被箭矢射穿了脸颊,他将箭拔出来继续进攻。

  将士们被他鼓舞奋勇杀敌,最终夺取要地。

  元末乱世,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精彩的多。

  只是缺少一本‘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以至于并不太为世人所知。

  还有很多名将,被历史所埋没。

  要不,回头找人写一部元末小说?

  嗯……好多事情被三国演义借鉴了,不知道将来两本书的粉丝会不会因此打起来。

  一边想着有的没的的事情,一边往宫外走。

  刚走到半路,就听到有人阴阳怪气的道:

  “呦,这谁呀,怎么这么面熟。”

  陈景恪眉头一挑,下意识想回怼回去,不过考虑到这里大庭广众之下,决定给他留个面子。

  就转身行礼道:“参见陛下。”

  “哼。”朱雄英一甩衣袖,转身离去。

  看来一时半会是出不了宫了,陈景恪无奈的叹息一声,迈步跟了过去。

  回到乾清宫,朱雄英让内侍退出去,就气道:

  “好啊,现在进宫都不来见我了。”

  陈景恪摊摊手,说道:“您日理万机的,我这不是怕打扰到您吗。”

  朱雄英骂道:“放屁,我看你是怕我找你商量政事吧。”

  “我修洛下学宫,是为了让你更好的为国出力,不是让你偷懒用的。”

  陈景恪冤枉的道:“我没偷懒啊,完善大同思想这可是大事。”

  朱雄英知道这事儿掰扯不清,说道:

  “行了,我也不和你扯这些,这次找皇爷爷有什么事情?”

  陈景恪就将张定边的事情讲了一下。

  朱雄英哭笑不得的道:“就为了这点事儿?”

  陈景恪说道:“对你来说是小事,对张定边来说可不是小事儿。”

  朱雄英摆摆手,说道:“皇爷爷怎么说?”

  陈景恪说道:“他老人家能说啥,让我转告张定边,儿孙自有儿孙福,让他别瞎操那么多心。”

  朱雄英笑道:“就是说啊,张定边太小心眼了,还能让子孙世世代代不出仕不成。”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他是怕他孙子被人给害了。”

  朱雄英不高兴的道:“小心人之心,陈友谅的亲人我们都能容得下,还会害他的子孙?”

  陈景恪说道:“皇家自然不会害他,可保不齐下面的人会自作主张。”

  朱雄英一想也是,下面的人知道他是张定边的孙子,直接给弄死了,可能性很大。

  现在皇家知道张靖运在军中,自然会有所吩咐。

  下面的人知道了皇家的态度,就不敢胡乱伸手了。

  这才是张定边真正的目的。

  这时,陈景恪又问道:“陈友谅的后人现在在哪,我怎么没见过?”

  朱雄英鄙夷的道:“陈理不识好歹常有怨言,皇爷爷就将其送到了朝鲜。”

  “去了朝鲜之后他奢靡无度,将陈友谅遗留的财产以及皇爷爷赏赐的财物,全都挥霍一空。”

  “年初朝鲜王写信还谈起此事,说陈理已经穷的饭都吃不起了,全靠别人接济。”

  “我就让朝鲜王给陈家分配一些土地,任其自生自灭去吧。”

  陈景恪表情古怪的道:“他是不是怕被害,故意装成这样子,打消皇家疑虑啊?”

  朱雄英气笑了:“就他聪明?明玉珍的后人也被送到了朝鲜。”

  “他们努力操持家业,现在已经是朝鲜有名的豪富,家族成员也有了上百口之多。”

  “人家就能好好过日子,就陈家不行?他陈家特殊是吧?”

  陈景恪一想也是,老朱有时候手段非常狠,但有时候确实很讲究。

  归降他的割据势力,家族都得以保全。

  陈友谅、明玉珍、方国珍等等,就连张士诚家都有后人存活。

首节上一节767/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