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34节

  “最主要还是人身安全有了保障。”

  “以前每天都要担心被官吏当猪宰了,不得不拼命巴结他们。”

  “现在虽然还是要给官吏们上供,可有律法保护,他们也不敢随意戕害我们。”

  总之就是,现在比以前可好太多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年轻人的声音再次响起:“既然如此,诸位前辈应该支持朝廷政策才是。”

  “可我方才听你们抱怨,似乎对朝廷政策多有不满啊?”

  “而且众所周知,朝廷大政多出于安平侯之手,他应该是大家的恩人才是。”

  “可你们……嗯,真是奇哉怪哉。”

  隔壁房间再次安静下来。

  曹志勇听得别提多开心了,道:“这个世界,还是有有良心的人的。”

  贾思义和龚和宁表情也好转了不少。

  隔壁再次响起年轻人的声音:“很高兴认识诸位前辈,我刚想起还有个重要客人要见,先行别过。”

  又客气了几句,就离开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隔壁的聚会也开不下去了,就这样草草散去。

  等再次安静下来,贾思义才说道:

  “这就是侯爷让我回京的原因。”

第538章 何以为人

  当方孝孺说,有人在质疑诋毁他的时候,陈景恪马上就猜到那些人的目标了。

  所以直接就说出了答案,人权部。

  方孝孺也丝毫不意外,陈景恪掌握着锦衣卫,若是不知道那才奇怪,所以他只是说道:

  “你这一步,可是把达官显贵和民间富人全都得罪了。”

  陈景恪颔首道:“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是他们比我想的还要畏首畏尾。”

  “都几个月了,人权部的机构建设都下伸到了县一级,他们还是只敢腹诽,不敢公开反对。”

  方孝孺苦笑不已,圣皇可还活着呢,谁敢大张旗鼓的反对?

  况且,新皇明显也不是善茬,大家都不想将他逼成下一个圣皇。

  “但此事得罪的人太多,恐怕没那么容易落实。”

  陈景恪说道:“我知道,有些人最擅长断章取义,将善政变成害民的恶政。”

  “儒家的思想,不就被曲解了数千年。”

  “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孔子将话说的很明白,儒家思想是用来约束自己的。”

  “让自己成为道德榜样,去感染身边的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可是那些打着儒家旗帜的人,有几个做到了?”

  “多是用纲理伦常去要求别人,用所谓道德去指责他人。”

  “如果孔子地下有知,恐怕会气的大骂彼其娘乎。”

  方孝孺哭笑不得,这话传出去恐怕又要惹出一番非议了。

  陈景恪也是被憋的太久了,别人只看到了洛下学宫大儒云集,新思想层出不穷。

  事实上,在繁花似锦之下,隐藏着太多的勾心斗角。

  很多腐儒真的是抱残守缺,打死不愿意承认自己那一套的缺陷。

  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讲礼法;你和他讲礼法,他和你讲传统。

  你和他讲传统,他和你讲祖宗之法。

  换成别的时候,陈景恪早就掀桌子了。

  什么玩意儿,敬酒不吃老子就请你吃罚酒。

  但洛下学宫的盛况实在太难得了。

  又有几个人,能将全国大多数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究学问?

  虽然有不和谐的地方,但总体上来说,依然是积极的意义更大。

  作为活动的发起者,他不能掀自己的桌子,破坏目前的大好局面。

  有些尖锐的想法,只能憋在心里。

  今天因为解缙的原因,他有些破防了。

  再加上方孝孺是为数不多,能在思想上和他正常交流的人,所以他难免就多说了几句。

  “孔子是千年前的人,他到底怎么想的谁都不知道,大家各有各的解读。”

  “朱子和陆子(陆九渊)是近在眼前的人,你看看这才多少年,他们的思想就被曲解成什么样子了?”

  “朱子存天理灭人欲,他后半句解释的很清楚。”

  “吃饱穿暖、娶妻生子都是天理,穿金戴银、三妻四妾、奴役他人,是人欲。”

  “可是那些所谓理学门徒在干什么?”

  “他们无视了后半句,处处以前半句来要求别人,来指责别人。”

  “他们指责的是权贵、是富人也就罢了,可事实上他们指责的是饭都吃不饱的穷人。”

  “认为穷人想上进就是人欲,是不符合圣道的,简直无耻至极。”

  “陆子(陆九渊)一辈子都在研究如何做人。”

  “他那句【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读之振聋发聩。”

  “为了降低普通人学习的门槛,他主张简化礼。”

  “可是后来呢,那些腐儒打着他的幌子,将六艺等等全部废除。”

  “如果不是我阻拦,算学也早就被他们逐出国子监了。”

  陈景恪也是穿越后,从头学习华夏传统文化才知道,理学其实是分成两派的。

  一派是朱熹为首;一派以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为首,当然主要是陆九渊。

  两个人的根本分歧,在于礼的简化。

  朱熹认为,君子是需要训练的。

  通过六艺、琴棋书画、诗词礼乐,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这其实比较符合孔子的想法。

  陆九渊的学问可以浓缩成两个字,做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但是,儒家训练君子的方法太复杂,普通人哪有条件去学习这些东西?

  基于现实,陆九渊就提出了一个观点。

  不学这些东西,就不能做个有道德的君子吗?

  所以他认为,应该简化礼,道德直通本性。

  【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我连一个人字都不会写,可我也想堂堂正正的做个人。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陈景恪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让他想起了前世听过的一句话:

  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素质差,就剥夺他的权力。

  这里的素质差,指的是读书少、对礼仪律法所知也不多的人。

  我们常说的素质差,比如随地吐痰之类的,其实指的是道德低下。

  可是上面那句话,是基于现代人权思想所说的。

  他没想到宋朝时期,就已经有古人的思想,达到了如此的高度。

  不能因为老百姓不识字,就剥夺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机会。

  陈景恪语气有些激动的道:“就凭这一句话,陆子就应该封圣。”

  方孝孺若有所思的道:“所以当初你力主陆子入圣贤庙,位仅在先秦诸子之下?”

  陈景恪点点头,惋惜的道:“可惜,陆子终究还是被成规给限制住了,未能跨过那临门一脚。”

  “若他能再前进一步,天赋人权的思想,或许就能提前两百多年出现。”

  “若能多出两百多年时间,华夏文明将会比现在更加辉煌灿烂。”

  方孝孺却并不同意,说道:“孔子的思想都能被曲解,更何况是陆子?”

  “就算他能再进一步,又如何保证他的思想不会被人曲解?”

  陈景恪长叹一声道:“是的,既得利益者们,总是会用各种方法曲解圣人的本意。”

  “将利国利民的思想,变成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

  方孝孺看向他,问道:“你呢?你既然什么都知道,又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确保你的思想不会被篡改。”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没有办法……但,我可以为他们设置障碍,增大他们篡改的难度。”

  “只要我的法不灭,早晚有一天有人能重新领悟我的真意,正如朱子和陆子能领悟孔子的本意。”

  方孝孺心道,也正如你能理解孔孟、朱陆之意。

  “你准备如何设置障碍?”

  陈景恪伸出两根手指:“立法、普法。”

  方孝孺疑惑的道:“立法?普法?”

  陈景恪解释道:“不论孔孟还是朱陆,他们都未能将自己的思想变成成法。”

  “是后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先是曲解他们的思想,然后根据曲解后的思想制定礼法。”

  “主动权交到了别人手里,就只能任凭别人摆布了。”

  “我不同,我有能力将自己的思想变成法,然后推广天下。”

  “他们想曲解我的思想容易,想曲解国法还是有些难度的。”

  大明这些年的改革,就是他的思想变成法条和政策。

  方孝孺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你提议组建人权部,也是为此吧?”

首节上一节834/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