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很显然,老朱吃的是食不知味,扒拉几筷子就声称吃饱了。
之后就是例行的领导讲话。
将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眷组织到一起,老朱、朱标、朱雄英分别讲了几句。
三皇同时现身,还鼓励表彰大家,很多人都激动的热泪盈眶。
大家纷纷表示,要为大明尽忠。
这一套流程做完,老朱才带领大家离开。
回去的时候,陈景恪被喊到了老朱的御辇上,亲自向他讲述了肥料,以及工作建造的事情。
陈景恪就将自己的计划和他讲了一下,并且还拿火柴举例:
“火柴看似简单,单独造几盒也很容易。但想要大规模生产,就非常麻烦了。”
要建造采木场、要加工木料,这一整套体系都要从零开始建设。
红磷也一样,要选矿、采矿、提炼等等。
这还只是原材料,还需要交通运输配合,将材料运到一起组装。
最后的产品还要通过交通运输,送往全国各地。
产业链越完整,效率越高,运输越方便,这一盒火柴的价格就越低。
“纯手工生产,这一盒火柴得卖十文钱。如果我说的产业链能建立起来,一文钱能买十盒。”
“这套产业链不只是可以用来生产火柴,很多设备和原材料都是可以交叉使用的。”
“木头除了造火柴,还能造家具、建房子;冶炼厂还能冶炼金银铜铁等其它矿石。”
“它的很多设备,也可以为生产肥料提供原材料。”
“修好的铁路、公路和航运体系,应用面就更广泛了。”
“只要这套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再有什么新发明想要应用于实际,就不用再这么麻烦了。”
“到时候,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东西,价格都会变得非常低廉。”
“肥料可以运送到千家万户,所有百姓都能买得起。”
“全新的衣服只需要几文钱,普通人工作一天就能买一件。”
“食盐运送到全国各地,可能只需要一文钱一斤。”
老朱听入迷,脑海里情不自禁的浮现出种种画面,好半晌才说道:
“这就是生产力改变世界吗?”
陈景恪肯定的道:“是的,这就是生产力改变世界。”
老朱看着他,说道:“你说的东西,很多咱想都想不到该是什么样子的,但咱相信你的话。”
“咱还是那句话,放心大胆的去做吧。”
“需要钱财就去国库里取,需要人才就让朝廷帮你找,务必要将你说的东西建造出来。”
陈景恪都有点惊讶,本以为这么大的事情,老朱起码会慎重思考一段时间。
谁知道根本就没有。
老朱痛快的有点不像是个皇帝。
不过紧接着老朱喃喃自语道:
“做到这些,应该就能平稳度过寒冷期了吧,咱能为后世子孙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一旁的徐达、傅有德等人,也都深以为然。
陈景恪这才明白,原来他们一直都记得寒冷期,并为此忧心。
这让他不禁有些惭愧。
虽然他经常把小冰河期挂在嘴上,但那只是为了游说别人罢了。
实际上他自己对小冰河期,并不是特别重视。
很简单,大明灭亡的主因并不是气候变冷,而是士绅集团做大,收不上来税导致的财政破产。
气候变冷,只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满清也同样处在小冰河期,可他们靠着屠刀完成了对全国资源的整合。
朝廷能有效的重新分配财富,坚持了两百多年,还创造了红薯盛世这一古代史最后的辉煌。
陈景恪之前的种种改革,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隐患。
只要大明朝廷的财政健康,面对小冰河期有很多办法可以度过。
当然,他也为小冰河期做了一些准备。
改良土豆,在黄土高原上种树等等,都能让后世更加从容的面对冰河期。
可是,就算没有小冰河期,这些事情他也一样会去做。
所以总体上来说,小冰河期只是他用来恐吓别人,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罢了。
只是没想到,老朱他们竟然如此上心,估计私下没少为此事发愁。
这如何能不让陈景恪感到惭愧。
但……更多的还是庆幸,庆幸自己小冰河期这手牌打的太好了。
宗教为何喜欢搞末日审判?
说白了,就是利用末日的恐怖来吓唬人,达到传教的目的。
小冰河期在他这里,也起到了类似的效果。
他天天渲染小冰河期的可怕,周围的人都受到了影响。
随着他个人影响力的扩大,这个影响的范围也就越大。
报纸出现后,全国都知道了温寒变的事情。
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勇气。
大家选择保守,那是因为保守至少能带来两三百年的相对和平。
这是可以预见到的和平。
而改变是不可预知的,说不定下一刻就大崩盘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会倾向于保守。
陈景恪的变革如此剧烈,却始终有一大批人追随,且追随者越来越多。
就算是保守派,大多意见也都是可调和的,真正食古不化的老古董只是少数。
这其中自然有利益的因素。
可永远不要低估华夏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有德之士。
他们真的会为了心中的真理赴死,而且还是无数人前赴后继的赴死。
大明的这场大变革,史无前例的剧烈,却没有遭遇这种阻力。
很大原因就是小冰河期的存在被证实。
明知道前方有大危险,选择保守死路一条,大家自然会去寻找新的出路。
纵使这条路充满崎岖和未知,也总比走死路要好。
老朱、朱标、徐达这些人,表面不动声色,私底下必然是殚精竭虑,在寻找应对之法。
如他们一般的人,更是不知凡几。
陈景恪的变革,让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越拉越多的人选择了支持他。
想明白这一切,陈景恪既感到开心,又有些五味杂陈。
开心的是,华夏拥有优秀的文化和族人。
复杂的是,自己一再自我警醒,不要小看古人。
但有些东西不是自我暗示几句就能生效的,在潜意识里他依然在戴着有色眼镜俯视古人。
他以为是自己的努力,强行扭转了古人的观念。
殊不知,是大家看到了危险,选择跟随一次次正确的他。
套用一句前世的话:个人作用不可忽视,但万民的选择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因。
这一刻,他对那个人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回宫之后,朱雄英和陈景恪先是商量了一下民爵的事情。
两人都觉得,这东西就是个荣誉称号没必要搞的太复杂,最终确定为三等。
第三等为科士,就是在理科有较深研究,又获得一定成就的人。
第二等为专士,在某一个方向,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
第一等为院士,在科学领域拥有巨大贡献,一代宗师般的巨匠。
三等民爵,福利待遇对应的是功勋九转的上中下三等。
只不过,功勋九转可以代降继承,民爵只能本人拥有不可传承给他人。
之后两人就拿着这套标准找到老朱和朱标商议,两人都一致赞同。
不过在推广上产生了一点分歧,朱元璋认为应该立即推行,朱标则认为应当缓行。
“那种肥料到底如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拿到更多数据才能好说服大家。”
“况且工匠地位低下,这是几千年的习俗,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
“我们强行设立民爵,很容易起到反效果。”
“我以为不妨先放出风声,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然后再引导舆论。”
“等时机成熟了,朝廷再顺水推舟拿出民爵之法,阻力会小很多。”
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主意确实更加稳妥。
陈景恪也赞同的道:“现在理科还处在萌芽状态,真正要迎来大爆发,还需要一段时间酝酿。”
“民爵的事情倒也不急于一时。”
“不妨按照太上皇的意见,等新式肥料的效果进一步证实,再顺势设立民爵。”
“有粮食增产的功绩在,就算在顽固的人,也不敢阻挠此策。”
老朱见他都同意了,也不再说什么。
于是这件事情就此确定。
接下来他们讨论了另外一件事情,惩奸除恶。
老朱杀气腾腾的道:“必须重拳出击,尽快将这股歪风邪气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