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636节

  玩呢?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他们就敢这样玩!

  不仅前辈们敢这样玩,现在地方的官吏也敢这么样玩。可真是优良传统,辈辈相传!

  这次清丈田地为什么耗时这么久,就是有些地方胡编瞎写,根本没去地里量,随便编个数字往上报!

  以后你敢报,本相就敢征粮!你报出多少田地,户部就按多少亩征粮。征不上来,你倾家荡产给本相补窟窿!

  你要是敢加派多征,锦衣卫、商业调查科、通讯社,这么多眼睛盯着,看你有多少个脑袋砍!要是逼反了地方百姓,本相直接上疏皇上,诛你三族!”

  张居正杀气腾腾的一番话,让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大家在心里暗暗琢磨,张相这话是什么意思?

  张相不会无缘无故在会议上,当着大家的面发火的。任何一位大人物,在大众面前的一言一行,都有自己的用意。

  有些心思敏锐的人琢磨出来了。

  张相下一步要对地方吏治动手了。

  接到张居正的眼神,张学颜轻轻咳嗽两声,继续开始。

  “正德三年,大明田地为四万六千九百七十二万亩,税粮两千六百七十九万石。嘉靖二十三年,田地四万二千八百九十三万亩,税粮两千两百八十六万石。

  隆庆三年,田地四万九千一百四十五万亩,税粮两千七百九十五万石。

  以上田地数字,也是户部在鱼鳞册基础上,根据地方增减算出来的。可以说有水分,但是相比弘治年间的,可以说跟真实相近。

  税粮却是实实在在的,需要清点入库,户部也会再三核查确认。司农寺和都察院,也会来回复查,有虚报的水分,但是被挤得七七八八了。”

  张学颜顿了下,又轻轻咳嗽了两声。大家都知道,重头戏来了。

  “截止万历元年十二月三十日晚上二十四点整,也就是万历二年正月初一零点整之前,大明田地共计七万七千六百七十九万亩。”

  这么多!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睛里藏不住惊喜和敬佩。

  大家都知道清丈田地工作是多么困难,高拱在这上面吃过不少苦头,后期几乎都停止了,最后还是张居正接过手来,力排万难,继续强力推行,终于有了这份结果。

  新冒出来这么多的田地,都是从宗室、外戚、勋贵以及缙绅手里硬生生地抠出来的,把他们隐匿了上百年的田地,都翻了出来。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可想而知主持田地清丈的张居正遭受了多大的压力,面临着多么疯狂的诋毁和攻击。

  幸亏住在西苑里的皇上镇得住啊!

  先收拾宗室,近一半的藩王除国,九成以上的宗室变为庶民,自谋生路。然后是缙绅士林,地方豪强,他们是绑在一起的。

  衍圣公孔府,名下的田地除了三千亩祭田,其余的全部被勒令吐了出来。

  前首辅徐阶徐公府上,只剩下挂在徐氏祠堂名下的族田三千亩,其余数十万亩田地,全部被吐了出来。

  皇室的田地,各皇庄最先被清丈田地,然后统一归于少府监农垦局,组成农垦局集团公司,农场牧场,实行家庭承包制.

  肯定有七个不服八个忿的,然后人头滚滚。

  有好事者统计,隆庆元年,皇上成为秉政太子以来,光是因为田地清丈之事就杀了三万人,流放了近三十万人。

  再加上其它大案,杀得人超过五万,流放更是超过五十万。

  文治武功之隆,已经超过太祖皇帝。

  只是太祖皇帝杀了那么多人,大多数被百姓们叹息,觉得有些冤屈。

  皇上杀了那么多人,天下百姓们无不欢呼雀跃,齐颂英明。

  除了每次都杀得师出有名,证据确凿之外,还因为皇上比太祖皇帝多了一个太常寺。

  张学颜继续说道:“同时截止,万历元年收得税粮四千四百九十八万石。”

  这没毛病。

  张居正清丈田地,阻力为什么这么大?就是田地被清丈出来,登记造册后,朝廷就要据此收秋粮。

  清丈出来的田地变多了,征收的税粮自然也就多了,否则反而不正常。

  税粮不增加,清丈田地清丈了个寂寞?

  “于此同时,统计得大明户籍人口,截止万历元年十二月三十日子时,男女老少共计一万八千四百三十六万人。

  其中包括新置的蒙古左右后三翼诸部,海东、静海和日南省。”

  日南省是万历元年投献的占城国。

  此事在国内都没引起什么太大风波,内阁和戎政府也觉得这是瓜熟蒂落的事情。

  张学颜又补充了一句,“三宝郡,炎州、吕宋、苏禄诸岛,隶属于直辖区,还没有完全教化,所以人口暂不统计。炎东岛以东新近发现的元绪、方壶等岛,还在勘察期间,没法做人口统计。”

  元绪岛(新几内亚岛),在被发现时被取名为三河岛。后来勘察队终于完成它的全岛海岸线勘察绘制,测绘局把数据和分图合并成一张大图,看清楚该岛全貌时,不由惊叹,好像乌龟啊。

  龟岛之名便传开了,但是叫龟岛又不雅,于是测绘局就给它取名元绪岛。

  元绪是龟的雅称,大家都觉得不错,便成了官方名字。

  “现在是万历元年非农财政收入,也就是关税、工商税、盐茶酒糖专卖税以及其它杂税。还有煤铁棉布主要工业品产量。数字比较多,我一项项地念”

  众人屏住了呼吸,满怀期望地等待着。

第727章 咱大明有钱了!

  “万历元年,非农税收总计一万一千二百九十四万圆。关税计三千零四十九万三千八百圆,占非农总税收百分之二十七。

  工商交易税,也叫增值税和经营税,计四千一百二十二万三千一百圆,占百分之三十六点五;盐糖茶酒专卖税计三千四百四十四万六千七百圆,占百分之三十点五;其它杂税一百六十九万四千一百圆,占百分之一点五。”

  张学颜抬头补充了一句,“宝泉局铸造的银圆,一圆等于六分七厘银子,也就是万历元年非农税收,折合太仓官银七千五百六十七万两。*”

  听到这个数字,在场的官员虽然此前多多少少都收到风,心里有点底,可还是忍不住又惊又喜。

  一万一千二百九十四万圆,合计七千五百六十七万两银子。

  我的乖乖,这是大明立朝以来,非农税收远超过农业粮赋。

  万历元年收得税粮四千四百九十八万石,按照市面上一石粮食七分银子算,合计三千零九十二万四千六百两银子。

  连非农税收一半都不到。

  两者加在一起,超过一万零六百万两银子!

  这样的政绩,不要说国朝,就是三皇五帝以来,历朝历代也没有过的。

  果真如皇上所言,真是千年之大变局。其它的怎么变还体会不到,但是朝廷变得非常有钱了,确实体会到了。

  张居正开口道:“今天已经八月中了,还在讨论万历元年一年的收入和开支,看上去很荒谬,但是没有办法。

  腊月二十六中枢和地方各衙门封印,一直到万历二年正月十六启印。地方县、郡、布政司的数据,层层上报。户部税政司各税政局、市舶局、互市局的数据也是层层上报。

  路途遥远,有的到了三月份才报到户部。然后审计核对,中间有问题还要来回扯皮,七月份报表才出来。

  为了慎重起见,本相还请了少府监审计局的人,帮忙把报表全部审计了一遍。在此,本相代表内阁,向少府监,向杨公公,向审计局的同僚们,再一次表示感谢。”

  杨金水拱手呵呵笑道:“张相客气了,都是给朝廷办事,给皇上当差,不分你我。”

  张居正含笑点了点头,转向众人继续说:“万历元年非农税收,关税计三千零四十九万三千八百圆,占非农总税收百分之二十七。

  关税包括市舶局海关、互市局边关进出口税收。其中出口占大头,计两千四百零八万七千一百圆,占百分之七十九。排在前面的商品分别是丝绸、棉布、糖酒、玻璃、瓷器。

  进口六百四十万两千九百圆,其中排在前面的是大米、棉花、铁锭铜锭.此前进口比较多的香料,由于炎东岛一带成了直辖区,不再需要进口。

  其余的乳香、龙涎香,都是奢侈品,用量少,进口数量不多,所以排在杂项里非常靠后。”

  端起茶杯,张居正抿了两口,“进出口关税只占百分之二十七,是不是有些出乎大家的意料?”

  众人相视一笑。

  潘晟朗声说道:“没错。看到海商贸易如此兴盛,我们还以为会占五成以上呢!”

  “五成,是啊,本相原本也是这样认为的。”张居正看了一眼杨金水,两人的眼神在空中交流了一下,杨金水淡淡一笑,张居正微微点了点头。

  “只是本相被上了一课。要是进出口关税占非农税收的五成,就不大正常了。鸡蛋不能放在篮子里,一国的税收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大家心里暗暗揣测,谁能给张相上课?

  只能是西苑的皇上了。

  “本相在户部开过闭门会议,详细分析进出口关税。万历元年我朝出口目的地第一国是天竺,其次是大食,再其次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东倭。

  天竺的购买能力非常强,我朝出口该国最多的是棉布、丝绸、茶叶。还有部分是转口贸易。

  我们出口统计,按出境后第一目的国来算,所以很多转口波斯、阿富汗、埃及等地的货品,都算在天竺头上。

  据初步统计,各国海商在万历元年,在我朝各通商口岸采办棉布、瓷器、丝绸、茶叶、糖酒等货品,合计流入金银折合一万六千三百八十一万七千二百圆。”

  张居正指着杨金水说道:“这个数字,是汇金、富国、工商三家银行提供的,真实可信。”

  众人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一万六千三百万圆,这个数字都超出国朝一年的非农税收。

  经过这么久的培训,在座的都懂得基本的经济知识。

  关税是朝廷收取的好处费,剩下的钱则流入各厂商、运输公司和各棉农蚕农茶农蔗农的口袋里。

  而今大明朝的经济为什么如此沸腾,就是因为有这上万万圆的金银涌入。

  “从税政司统计各市舶、互市局的出口数据来看,我们的出口潜力还很大。诸位,老夫问问,你们觉得,我朝出口数量和金额最大的货品是什么?”

  “丝绸!”

  “茶叶!”

  “瓷器!”

  张居正捋着胡须哈哈一大笑,笑得十分畅快,“那些都是老三样,老黄历。没错,隆庆二年以前,丝绸是我朝出口最大项,但现在不是了。”

  潘晟在一旁哈哈笑道,“张相就不要给我们兜圈子了。”

  在场有没有知道谜底的人?

  肯定有。

  但是没人这么不识趣,都跟着大家一起烘托着气氛,哈哈大笑,都在期待着张居正的讲解。

  “是棉布。嘉靖四十五年开始,棉布在出口数量上超出第一大项丝绸。但是由于单价低,所以出口总金额上还是落后于丝绸。

  但棉布年年增长迅猛,终于在隆庆二年,数量和金额上全面超过丝绸,成为我朝出口第一大项。”

  众人赞叹连连。

  张居正右手在空中往下压了压,会议室很快恢复安静。

  “棉布出口迅猛,原因有几点,首先是上海、天津两大棉纺中心相继发力。上海依托江北泰州、泰兴、通州、如皋等县农垦局棉田,天津依托河间、济南沿海地区的农垦局棉田,有了充足的棉花供应。

  招商局集团还大量收购天竺、大食等地的棉花,补充不足。

  最重要的是国朝的棉纱厂、棉布厂、印染厂,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新型纺纱机、织布机和印染原料、工艺,不断地涌现出来。

  再加上水力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蒸汽机的大规模应用,让纺纱织布产出一年比一年,花色一年比一年多。

  除了以上几点,本相认为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在西北、湖广和四川推行经济种棉,以及开设棉纱棉布厂。”

  讲了这么久的话,张居正声音依然清朗。

首节上一节636/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