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695节

  既然皇上早就有这个心思,海瑞也就放心了。

  “皇上圣明。依法治国,司理院是重要一环,正如皇上在其成立之时所言,它是大明律法最后的保障,重中之重,不容有失。

  要想让它成为大家都能承认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平台,必须足够权威。司理院的权威来自何处,就在于中立公正。

  不偏不倚方为中,坚持原则当为立;惟木从绳则正,律法为准绳。无私公平方可公。公平正直,乃理国第一要道。

  只有坚持中立公正,日积月累,才能让司理院的权威树立起来。”

  朱翊钧欣然地点点头:“海公是大明第一正臣,朕相信你能把司理院打造成中立公正的典范。

  那都察院如何分制?”

  “皇上,都察院御史闻风弹劾那一套可以禁止了。

  它既然身负纠劾百官、维护官纪的衙门,就应该制定监察体系,如少府监那一套任职前背调,离职前审查,接受举报调查,完全可以吸收过来。

  以前总是说君子是有德之士,举报是小人所为,不鼓励举报。可是百年下来,朝野上下一堆的伪君子,还不如那些真小人!

  臣历任多职,又抚苏数年,深刻认识到,道德只能用于日常教育,让百官们有羞耻之心,自觉之意。

  但是要让百官们不敢贪,还得靠严法重刑。

  皇上仁德,体恤百官,厚俸重禄,还有额外津贴,中枢地方官员衣食无忧,皆有富余。那国法更有理由严治他们。”

  海瑞一脸威凛,说话时胡须一翘一翘。

  “都察院设中央监察厅,监察内阁六部诸寺、戎政府五军都督府和总局,以及各省抚台三司;地方继续以按察司监察地方,以事查官。郡县分监察局。

  省郡县各衙门官员任职前必须由按察司和监察局做背景调查,确保不能带病上任。

  离职前,不管是升迁、他调或致仕,必须做审查。该管部门的账目要清、项目要明、政绩要实。

  实行连带和倒查制。我们不怕出问题不怕做错事,怕的就是出了问题无动于衷,做错了事就是不改!”

  说到这里,海瑞看了一眼朱翊钧,诚恳地说道:“皇上,臣觉得各省设巡抚行使监督之权,是一步妙棋。

  地方治政之权,既要分,又要合。分是布政、按察和兵备三司分掌民政、监察和兵备之权。

  合是必须有人监督三司,居中协调,提高行政效率。

  巡抚就是承担这个职责的人。但是臣抚苏数年,觉得巡抚权柄还是过于轻了。司理检法巡抚不必去管,也不能去干涉。

  但布政司和官纪监察,巡抚必须要管起来。

  布政司多半站在地方的立场上,做出的许多决策和举措,都是为本地而想,不会去考虑国库有没有钱,也不会去想会不会对邻居各省造成影响。

  皇上常常说,全国一盘棋,布政司埋头下棋,只看着自己眼皮底下的利益。巡抚就不能,他多是朝议大夫,甚至是资政学士,参与国政大略的决策讨论。

  他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本省布政司的治政决策和举措,督促布政司坚决执行中枢决策,平衡好中枢和地方的利益。

  这是巡抚应该做的,也是他必须要做的。”

  朱翊钧哈哈大笑:“海公做江苏巡抚,果真是做出心得来了。你这些话说得很好,朕也明白你的意思。

  巡抚只是有一个督查局,几个巡按,虾兵蟹将,根本管不住布政司。嗯,可以把各省按察司交给巡抚去代管。

  按察司可以如警政部门一样,不仅受都察院直管,还受本省巡抚兼管。按察使取消左右使,改为按察使,和按察副使。

  他们的任命都由都察院考察和决定,由吏部统一正式任命。

  但是在酌定人选方面,充分听取该省巡抚的意见。

  巡抚官阶定为从二品,布政使定为正三品,按察使定为从三品。巡抚官阶拔高,再兼管按察司。

  他不能直接率领布政司,但是可以以监察权去督促布政司。

  手里没权,布政司当巡抚在放屁!”

  朱翊钧最后一句话,让海瑞仰首哈哈大笑起来。

  王一鹗听得有些懵逼。

  海公,皇上想让你做御史中丞,执掌御史台,你怎么把司理院从御史台推出去,剩下的都察院,还把各省的按察司交给巡抚兼管。

  你这不是在自剪羽翼吗?

  别人都在拼命地往怀里揽权,你倒好,还要分权出去。

  不过王一鹗很快就明白海瑞的心思,只要能确保司理院的中立公正,确保都察院能切实履行监管官纪的职责,权柄多少不在他的考虑之内。

  海公啊海公!

第782章 说吧,想去哪里历练?

  张居正在南华门坐上马车,吩咐道:“去内阁政事堂。”

  回到政事堂值房里坐下,张居正身心疲惫,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小憩起来。

  心腹随从张桐在他身上盖上一件薄毯,关上门悄悄离去。

  猛然间听到轻轻的敲门,张居正猛地惊醒。

  他转头一看座钟,下午六点过十分。

  嗯,自己睡了半个小时。

  “谁?”张居正打了一个哈欠,揉了揉自己的脸。

  张桐在外面应道:“老爷,通政使曾大人和内阁长史张大人来了。”

  “进来。”

  门被推开,曾省吾和张学颜联袂走进来,身后跟着两位杂役,提着一个食盒。

  “张相,这是子愚给你准备的晚饭,还有我的一份。开了一天的会,肚子确实有点的饿了。

  张相,我们就在这里吃点?”

  张居正抬起头,看了张学颜和曾省吾一眼,欣然应道:“好,我们三个就在这里吃点。”

  张学颜摆了摆手,两位杂役打开食盒,在桌子上摆上了四碟菜,一碗汤,还有三个饭碗,五双筷子,一个饭甑。

  杂役退下,曾省吾抢先拿起饭勺,盛了三碗饭,连同一双筷子摆到张居正和张学颜跟前。

  还有两双筷子,用作了公筷。

  张居正端起饭碗,拿起筷子,扫了一眼桌子上的碗碟,“四菜一汤,挺好!

  三省,子愚,吃。”

  张居正食而不语,三人不急不缓地吃完饭,杂役自来收拾,擦拭干净桌面,还端上三杯热茶。

  “张相。”接到张学颜的眼神,曾省吾心领神会地开口,“今天从西苑散会时,皇上叫走了刚峰公和王子荐,众人议论纷纷啊。”

  张居正看了两人一眼,“议论纷纷?你们也是其中两位吧。”

  “老师。”曾省吾改口道,“不瞒你说,学生和子愚确实揣摩了一会,不知皇上什么意思。”

  “皇上要趁着这次召开资政局和朝议局全体大会,调整一下。”

  曾省吾和张学颜对视一眼,猜得没错!

  “老师,最近没什么大事发生,皇上怎么突然想起要调整了?”

  “赵大洲诸病缠身,支持不住了。还有曹邦辅、霍冀、卢镗等几位老臣,都要退下来了。皇上干脆就做一次调整。”

  赵贞吉要退下来?

  他一退,就空出臬相和资政大学士的位置,三巨头之一啊!

  上次梅林公(胡宗宪)因病致仕,一番明争暗斗,王崇古上去了,引发了一连串的补位。现在又空出一位来,自然引起不小的躁动。

  曾省吾和张学颜冷静一想,马上想到了关窍。

  “老师,皇上想用刚峰公接替大洲公,出掌御史台?”

  张居正赞许地点点头。

  曾省吾和张学颜露出惊悚之色。

  “刚峰公执掌御史台?百官们有难了。”

  张居正不以为然道:“不管有没有海刚峰,万历朝的官都不好当。”

  这倒是实话。

  只是对于有些官员来说,那是真的生不如死;但是对于自己这样的官员来说,痛并快乐着。

  曾省吾和张学颜看到了张居正脸上凝重的神情。

  看得出,老师/张相嘴里这么说,可心里对海瑞出掌御史台却是抗拒的。两人知道,张居正一直对海瑞有成见。

  除了海瑞动手灭了他的恩师徐阶一家,逼得他无言以对,被许多士子儒生暗地里骂忘恩负义。

  更重要的是两人政治理念截然不同。

  可曾省吾和张学颜有些想不明白,两人其实脾性都差不多。

  按照皇上一次开玩笑的说法,两人都是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愿意为大明社稷和黎民苍生肝脑涂地、呕心沥血。

  在坚持理想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手段又不失灵活

  曾省吾和张学颜能想出的两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海瑞过得是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还拉着家人一起过着这样的生活。

  张居正在私生活方面就不拘小节,虽然没有达到穷极奢靡的程度,但该享受的还是会享受。而且对亲人和家人都很“宽容”.

  分歧点不多啊,甚至都没有我俩的分歧大,怎么就看对方不顺眼呢?

  曾省吾和张学颜对视一眼,暂时按下这个心思。

  张学颜问道:“张相,刚峰公出掌御史台,那王子荐会任新何职?”

  张居正端起茶杯,抿了两口。

  “你们猜。”

  猜就猜。

  张学颜和曾省吾开始猜起来,“礼部、工部,皇上肯定不会让他去,大材小用。”

  “户部应该也不会让他去。”

  “嗯,三省说的有理。户部尚书很容易就陷在里面,让人出不来。”

  没错,户部尚书掌管财政度支,专业性非常强,能被皇上和张相看中出掌此职的都是能臣大才。

  可你干得好了,皇上和张相就舍不得放你走,而且也很难再找到合适的人选来替换你。

  王国光能够升迁内阁右丞,关键是有能臣吕调阳接手户部,皇上和张相都放心。

  且王国光迁为右丞后,还分管户部、工部、太府寺、都水寺、司农寺。

  有他在上面盯着,吕调阳在户部任上也减轻了许多担子。

  王一鹗出掌户部,专事查账杀人?

  曾省吾掐着手指头算,“只剩下兵、刑和吏部,学生猜不到皇上会把王子荐放到哪一部去。”

  为什么不是诸寺正卿,一定要往六部尚书猜?

  王一鹗名满天下,因为接连平定播州杨氏、水西安氏、叙永奢氏,以及云南十一位土司作乱,因军功被封为巨鹿伯。

首节上一节695/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