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70节

  要是按咸阳大考这种模式再进行几次,迟早会成为大秦的惯例,变为大秦版科举。

  三月份,六英学宫迎来了第二批新生入学,这一次入学的新生依旧是从老秦人中选取的数百位适龄稚童。

  李念对六英学宫的计划是五年学制,五年后,除其中表现极为优异者可继续学习外,其他稚童将会毕业,被分配到各个需要他们的职位上。

  这都是很聪明的孩童,可惜生在这个时代,他们中很多人注定没办法像后世的学生一样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

  因为大秦现今的状况不可能给他们这么多时间在学校里学习,除非才智的确极其优秀,否则他们在学宫学习的时间只有五年,便要被安排到大秦需要他们发挥作用的职位。

  李念对他们的期望很高,希望在这五年里,他们的学识水平能达到后世初中生,甚至摸一摸高中生境界。

  四月,经过数月的赶路,甘煜等人终于带着耽摩栗底使团到达了百越地界。

  看着前方茂密的山林,甘煜笑着对摩叶上师介绍道:“穿过这片山林,就到了百越诸部之地。百越是我大秦对这篇地区一众部族之称,他们并不是一个国邦、一个部落,而是一群部族。”

  “前方便是百越部族中的越裳部之地,这越裳部也是与我大秦交好的百越诸部之一,在很久前便生活在此,我们过去后会遇到他们。”

  听甘煜的介绍,摩叶上师和随行的僧侣都生出好奇、兴奋,以及期待,这越裳部明显是个他们以前未接触过的部族,也就是说他们有可能向其传播佛陀的妙法!

  这是片蛮荒的土地,但也是一片未曾开发的传佛沃土,如果能让此地之人也学佛信佛,聆听佛陀的妙音,那该有多美妙?

  看到这些耽摩栗底人脸上的神情,甘煜哪不知道这帮僧侣在想什么,定是在想给百越人传佛。

  甘煜心中也生出些许好奇,很想知道当耽摩栗底僧侣给百越人传佛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

  “请问甘煜施主,此地距离大秦还有多远?”

  摩叶上师并未忘记,此地的百越部族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大秦国才是,他们从耽摩栗底远道而来,是要将佛法传到大秦国,不是要传给此地这些蛮夷部落。

  当然,如果能顺手做成,摩叶上师也并不介意做一做。

  甘煜道:“从此过去,经过雒越部地,再经过西瓯之地,向北而行便可入我大秦之境。以甘某估计,一个月内应能赶到大秦!”

  还要一个月才能到那大秦,大秦国离他们是真的很远,但他又期待起一个月后,所能看到的大秦之景:

  希望这大秦国能有足够的人口和土地,能顺利让他们传佛成功,为佛陀开辟又一方信佛之土!

  摩叶上师没有再问,众人继续在山林中穿行赶路,当走出那片密林,摩叶上师看到前方出现了很多人。

  这些人身材瘦小,皮肤略微有些黑,和金地那片地区那些部族的人有些相似,但衣着服饰不一样,且这些人相比于金地那的人多了一份凶狠。

  这应该就是秦人所言的越裳部族之人!

  摩叶上师在心中猜想到,那些人见到秦人后,立刻脸上满是笑容,为首的一人更是热情地上来和秦人甘煜打着招呼。

  此人说的是一种摩叶上师听不懂的语言,但摩叶上师能听懂秦人的语言,由此猜测说的是:欢迎大秦的各位出使归来!

  对于越裳部族的人出现在这,摩叶上师倒不意外,因为在他们到达这片地界前,秦人已先派人先行一步,既是侦察前方的情况,也是通知越裳部族之人。

  在和秦人甘煜交流了一番后,此人的目光落到了他的身上,摩叶上师随后便听甘煜介绍道:“这位是摩叶上师,这些都是从孔雀国耽摩栗底来的僧侣,僧侣就是虔诚信仰神灵佛的一群人!”

  摩叶上师向此人行了一礼,道:“贫僧摩叶,见过施主!”

  甘煜这时又用孔雀国语介绍此人,“这位是越裳部中西岭部的也卓头领,其部落栖居于越裳部西边,我等从西边归来,最先便会遇到也卓头领的部落,也卓首领是专程在此迎接我等。”

  此人亦是还了一礼,说着摩叶上师不懂的言语,但猜测其意应是在报上他的姓名,欢迎他们。

  果然,语言不通是交流的第一障碍,摩叶上师现在十分希望有一种通用语言,不论是哪的人都会讲。

  简单介绍过后,在这位越裳部西岭部首领的带领下,众人到了一处居住地。

  这是座摩叶上师和耽摩栗底僧侣们未曾见过的城,实际上,应该称不上城,称为部落聚集地或是山寨更为准确。

  这城相比耽摩栗底,称得上简陋落后,建筑主要为木和竹为材,样式古朴,风格和耽摩栗底的建筑大为不同。

  从这座城和城中的建筑,一看便知此地还处于蛮荒落后中,远不及他们孔雀国,看来当真是佛的旨意让他们至此,要为这些愚昧蛮夷传播佛法,使其等脱离愚昧。

  城中之人也和他们之前见到那些人一样,瘦小、皮肤略黑,穿着简陋古朴的服饰。

  其等应是先前见过秦人,所以对秦人的关注不多,但一个个很好奇地看着他们。

  感到此地民众投来的目光,摩叶上师和众僧侣回报以微笑,有僧侣还有意念了一两句佛经,只可惜此地民众愚昧,不懂此中智慧。

  那位叫“也卓”的头领很热情,请他们到了城里修建得最好最阔气的那片建筑中,那应是这位也卓头领的居所。

  说是最好最阔气,那是同此地的其他建筑相比,如果是何耽摩栗底的建筑相比,也就一平平无奇的水准。

  那里已布置好酒宴,全是摩叶上师和众僧侣未见过的菜肴,其中没有糊状食物,看来此地之人在食物一道上也和他们相差甚远。

  若没有糊糊,便是佛祖来了也难下咽,只有糊糊才能让食材的特质充分发挥出来,将食物的美味完美呈现于人,不会做糊状食物的地方,绝对是美食荒漠之地!

  摩叶上师和众僧侣未多言,面带微笑地品尝着这些食物,虽不合他们口味,但总比在赶路途中充饥的干粮要好。

  一边吃一边聊,那也卓头领看向摩叶上师等人,笑道:“原先听闻大秦诸位说有一国名为‘孔雀’,还不曾当真。未想世间真有孔雀国,且就在我部之西。不知那孔雀国是何风景?”

  甘煜充当了翻译,将也卓头领的转译给了摩叶上师。

  摩叶上师一听,这是在向他问孔雀国的状况啊,可得好生与这蛮夷头领言说一番,说不准能有利于他们在此传教。

  斟酌了片刻,摩叶上师笑道:“我孔雀国乃上善之国,幅员辽阔,山川壮美,物产丰饶,地有万里之广,人有千万之多,多有大智慧之人。虽地广人多,然吾国人聆佛陀教诲,皆品善性良!”

  说到这里,摩叶上师又补充道:“佛陀便是吾国曾经一大智慧者,本是迦毗罗卫国王子。”

  “然佛陀生而有大智慧,要度尽世间厄难,救世人脱离苦海,于是舍弃王位,出家修行,终于伽耶毕波罗树下达至觉满。”

  “佛陀觉满之后,将其智慧传于世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伟大的贤王阿育王也是我佛信众。阿育王早年时为一统吾国,杀戮无数,四十年前征伐羯陵伽国时,便有十五万人被俘,十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是为‘黑阿育王’。”

  “阿育王也因这场屠杀而得醒悟,自此后聆听我佛经文,用其力将我佛智慧传播于世人,是为‘白阿育王’,也正是因阿育王之举,吾国才得以在如今成为上善之国!”

  这个叫“摩叶上师”的什么佛教僧侣显然是在向他们吹嘘自己的国家有多强多美好!

  提那阿育王,在也卓和参与酒宴的越裳部族人看来,其实是在彰显他们国家的强大:众位莫要小觑了我们,我们孔雀国曾经一战死伤数十万,老厉害了!

  至于说的什么品善性良,直接给也卓等人忽视了,一个国家的人要是品善性良,迟早得给人摆在砧板上。

  可这个摩叶上师怎么好意思在秦人面前吹自己很强的?

  不知道北边的大秦打了几百年,那么多国家灭到现在只剩下大秦一国,听说大秦和那赵国有一场战争,一战便坑杀了几十万赵人。

  你们孔雀国那点战绩也敢摆出来在秦人面前显摆,知不知道秦人打得有多凶残?

第330章 孔雀国究竟如何

  也卓等人不由将目光投向甘煜等人,似在问:这孔雀国人在诸位面前这般厚脸皮吹嘘,诸位就不管管?

  却见甘煜等人像没听到摩叶上师所言,继续该吃吃、该喝喝,从容而淡然。

  瞧见秦人这种反应,也卓等人神情变得微妙,看来这孔雀国人在秦人面前也吹嘘过,让秦人都懒得去驳斥他们。

  这也透露出另外一个的信息:孔雀国人似乎不太知道秦人的强大,所以他们才好意思当着秦人的面狂吹自家。

  不,也可能是秦人给他们说过大秦之强盛,但这些孔雀国人压根儿不信世上有比他们更强的国,当作秦人在编造谎言欺骗他们。

  这个可能性更大,秦人不可能不给孔雀国人介绍他们的来历和秦国的一些消息,只是秦人所言被孔雀国人当成了谎话。

  从这点事中,也卓等人觉得看清了这些孔雀国人的部分性格特点:有一定的见识,但又没那么多,像秦人所讲故事中的井蛙,自得于自己的天地,只认为自己的井就是最强最好,不承认在他们的井外有更好更广阔的世界。

  这也让也卓等人生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很想知晓这些孔雀国人真正知道秦人的强盛后,会有何反应?

  这些孔雀国人虽未明言,但其等展露出的某些态度明显是将他们当作了啥也不懂、啥也不知道的愚昧蛮夷。

  这让也卓等人感到颇为不爽,他们可能是比不过这帮人背后的孔雀国,但大秦能比得过,就像我不如你,但我有个朋友比你强。

  何况,如今的百越诸部几乎都要仰大秦之鼻息,那都不是朋友,而应当称一声“大秦,吾父!”,儿子沾父亲的光,有何不可?

  到时,在得知大秦比他们更强盛,他们那阿育王的功绩跟大秦的王和将军相比根本不算啥时,这些孔雀国人是会恼羞成怒,还是会继续自欺欺人,捂住耳朵眼睛,不听不信呢?

  摩叶上师边说,也边在留意也卓等人的反应,一群土著蛮夷能有多少见识?

  定会被他们孔雀国的强盛、阿育王的伟大给震撼惊讶到,佩服羡慕得五体投地。

  然而,让摩叶上师诧异的是,这帮土著蛮夷并未如他所想那般惊讶震撼,反倒表露出一种鄙夷不屑,似乎对他所言嗤之以鼻。

  这让摩叶上师心中有些不舒服,觉得自己被一群土著蛮夷给轻视了,轻视他都没多少关系,可竟然轻视他们孔雀国、伟大的阿育王。

  你们的地有咱孔雀国大,人有咱孔雀国多,你们比咱孔雀国更品善性良,你们出过像阿育王这种伟大的人物?

  而且,你们看秦人做啥,意思是秦人比咱孔雀国要强,让秦人给你们撑面子?可惜,秦人那些谎言早就被我等看破!

  这群土著蛮夷果真落后愚昧,见识不高,不懂他们孔雀国之强,不知阿育王之伟大。

  可这也不能太怪他们,谁让他们没生长在孔雀国,所在部族也没出过佛陀、阿育王这等伟大的存在。

  也正是如此,才合该他们来度化其等,让其等摆脱野蛮愚昧,这定是佛陀在冥冥中引导他们到此。

  摩叶上师心中豁然开朗,不仅未表露出一点不满,反而更为和善乐呵地看向也卓等人,让也卓等人一阵莫名其妙。

  也卓又有意问道:“听贵客之言,那佛陀是大智慧之人,敢问其有何智慧?”

  一听也卓问这,摩叶上师立刻又来了精神,道:“佛陀智慧古今无双,在佛陀之前,无人比佛陀更智,在佛陀之后,无人比佛陀更慧。”

  这不就是说那佛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此,也卓等人自然是完全不信,若佛陀真有那般厉害,那孔雀国为何没在那佛陀觉满之时便成为上善之国,要等到阿育王时期?

  连秦人都没说过秦国是上善之国,这孔雀国人也敢大言不惭,没有自知之明的同时,还相当狂妄自大。

  摩叶上师兴致极高地继续讲着佛陀的伟大,佛经的深奥玄妙,听得也卓等人云里雾里,这都些什么?“自觉、觉他、觉行”、“苦、集、灭、道”四谛?

  听不懂,是真的听不懂,而且看秦人也不像是在故意翻译让他们听不懂,所以这只有一个解释:这佛陀的智慧本就是让人听不太懂的东西,且还不太实用。

  也卓等人顿时兴趣缺缺,只是未直接表现得太过明显,但摩叶上师也看出这帮蛮夷对佛陀的智慧好像不大感兴趣,在讲了一阵后,便主动停了下来,只在心里暗叹:要向这帮蛮夷传播我佛荣光,任重而道远!

  酒宴结束,将摩叶上师等人安排了休息之处后,也卓等人重新和甘煜等人聚在一处。

  也卓道:“上使,这孔雀国人皆是这般自大?”

  这问题,他们刚才就想问了,只是当时摩叶上师等人还在,不好当着面直接问,现其等不在,自然不必顾忌。

  甘煜笑道:“甘某所见孔雀国人大多如此,彼辈自大一是因确有几分实力,在其等所在地为最强之国,无有能与之对抗之邦,自然而然养成了彼辈自大之性。”

  “二是彼辈囿于自家天地,不肯睁眼看外边世界,认为天下只有其等最强最盛,他国他邦皆为蛮夷小国,便是我大秦在彼辈眼中,也是蛮荒小国,野蛮之邦。”

  闻言,也卓等人脸上露出“果然如此!”的古怪神色,连大秦都被这些孔雀国人看作蛮夷小国,那看他们是愚昧蛮夷,也就不意外了。

  也难怪秦人懒得在那名孔雀国人吹嘘他们自己时出声……

  想必是在秦人出使孔雀国时,这种情况遇见的太多,已经不想再多费唇舌去跟孔雀国人辩驳。

  想到这,也卓等人表情更加古怪,因为他们想到了秦人出使孔雀国,却被孔雀国人当成蛮夷小国的场景,秦人那时的心情一定很复杂。

  想不到他们堂堂大秦使者,有朝一日也会被人摆上一副“尔等蛮夷小邦,吾乃天朝上国”的嘴脸。

  也卓好奇地又问道:“上使,这孔雀国状况究竟如何?”

  甘煜道:“并非那摩叶所言为上善之国,其国人也非品善性良。诸位……”

  甘煜停顿了下,看了也卓等人一眼,才继续道:“诸位最好莫要听那摩叶之言,孔雀国实行那种姓制度,即将人分为数个不同种姓,高种姓者与低种姓有严格划分,如其等所能谋从之事不同,如其等不可通婚,生下来是哪个种姓,便一直是那个种姓,几乎无法改变。”

  但这似乎并没有什么不能接受,听起来好像对他们还挺有利,将大家划分等级,有利于保证子孙后代长盛富贵,毕竟能负责接待甘煜等人的都是越裳部族的高层人物。

  甘煜知道这些人心中所想,又道:“在孔雀国有一名为‘达利特’的种姓,这一种姓也被称为‘不可接触者’。”

  一越裳部族高层问道:“上使,何谓‘不可接触者’?”

  甘煜道:“字面之意,即不能被高种姓接触者,在种姓制度下,其等被认为肮脏污秽之人,只配生活于角落阴影中。”

  “走路时须避着人,因为他们不能让自己的影子落到高种姓者身上,还要带着扫帚,因为要边走边扫掉自己的脚印……”

  这听得也卓等人瞠目结舌,这什么扭曲的制度,光是听着就觉得离谱,尽管好像并没有套上手铐脚链,动辄断手断脚那般残酷,但在感觉却比之还要更甚。

  也卓等人互相对视,都神情严肃,这种姓制度看似有好处,但这弊端祸患也不小,万一是自家沦落到这“达利特”种姓……

  又一越裳部族高层问道:“这种姓制度如此……荒谬,那身为‘达利特’的孔雀国人岂能甘愿?”

首节上一节170/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