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之后,明眼人都能看出武媚登基称帝已为大势。”
“九月,侍御史汲人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余人诣阙上表,请武媚称帝,改国号为周,但武媚不许,却擢拔傅游艺为给事中。”
要是武媚真不想称帝,那就该狠狠处罚傅游艺,但她不仅没处罚,反而予以提拔,其他人一瞧,哪能不懂武媚之意:她其实想称帝!
“傅游艺上表所请虽未成功,但让其他人也知武媚心意,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僧侣、道士合六万余人,纷纷像傅游艺一样上表劝进,连李旦也上表自请赐姓武氏。”
冯去疾叹道:“若李旦不上表自请赐姓武氏,恐其性命难保,儿惧母如此,足见武媚凶威。”
李念继续道:“群臣甚至上言‘有凤皇自明堂飞入上阳宫,还集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飞东南去;及赤雀数万集朝堂。’,以此异象劝告武媚,她称帝是天命所归。”
“盛情难却下,武媚也只能‘不得已’称帝,于九月九日登上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十一日,群臣为武媚上尊号‘圣神皇帝’。至此,武媚完成了她成为女帝的最后一步!”
虽然知道这个女人会成为女帝,但真听到李念讲武媚成功称帝,始皇等人心情还是有些唏嘘:嘿,还真给这个女人成功了!
这可是以女子之身成为帝王,而且,还是在大唐这一个不弱的王朝中。
始皇帝等甚至还有点儿期待起来武媚之后会做什么。
“武媚以洛阳为神都,长安为西京副都,除大唐宗室属籍,以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又改置社稷,改旗帜尚赤,并在神都立武氏七庙,将长安的唐太庙和洛阳的高祖、太宗、高宗三庙改为享德庙。”
“作为一名女子,武媚以女子之身登临帝位,千古唯一,其在主政期间虽不为顶尖之帝王,但也非下游之君,有功,亦有过。”
“在功的方面,武媚发展了科举,打击门阀,扶植庶族。”
“门阀的来历,陛下和诸位皆知,便不在此多言。到隋唐时,门阀势力虽有所衰弱,但依旧很强,无论是隋室,还是唐室,都和门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是他们成了皇室,和一般的门阀有了区别。”
“隋唐时,有‘五姓七望’之说,是说天下间极有影响力的门阀士族,五个大姓,七大郡望,分别为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及太原王氏。”
“此七望者,门阀大族也,在鼎盛时的影响力甚至可与皇室相比一二,民间有‘宁娶五姓女,不入帝王家’之说。”
“据说太宗在看到《氏族志》上,五姓七望的排列比大唐宗室还高,十分不满,于是下令修订《氏族志》。”
“但这次修订后,太宗一看,仍是将五姓七望列为第一等,又让重新修订,必须以皇室为首,外戚次之,五姓七望因此被降为第三等。”
始皇帝等听后都觉得离谱,这五姓七望竟然压到了皇室头上,足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氏族志》虽可修订,但门阀的影响力却无法一日便消除,尤其是五姓七望这等大门阀,当时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都不甚发达,因而知识传播很难,人才多出于门阀士族。”
“打天下时或许用不到这些人,可等天下打完了,总不能还用将领和军士去治理天下?”
“门阀士族因此也有恃无恐,反正不管谁坐上皇位,最终都得用到他们。然而,武媚打破了这个局面,给了他们一些打击!”
“武媚派人到各地搜罗人才,送到京城由她亲自考试,只要成绩达到她的标准,便能被录用,并准许官吏和百姓自荐。”
“她还进一步发展了科举。”
“科举在隋时便被杨坚设立,杨广即位后又增加了进士科,到大唐太宗时也得到一定发展,太宗甚至曾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但这些时候的科举对门阀士族的打击有限。”
科举确实会威胁到门阀士族的地位,但隋时的科举做不到。
“武媚称帝后,才逐渐发挥出科举这把针对门阀士族的利器,她对科举的流程进行了修改,增多了科目,增加了录取人数。”
“另外,她还设置了武举,扩大选官范围,使科举不再为门阀士族垄断之物,让庶族的有才之士也有机会出人头地。”
“在和李治共同执政时,还下诏修订《氏族志》,将其更名《姓氏录》,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也即是能够做到五品官,都可以被抬升为士族。”
冯劫一眼便看出这法子的厉害处,笑道:“此法甚好,使士族增多,便不值得珍贵!”
确实是这样,在大唐稳定时,这法子的效果也就那样,可等安史之乱后,大量平民和庶族之人被授五品官及以上官职,从而上升为士族,士族一下子就不值钱了,谁还不是个士族?
而且,这些人还能在其中混淆视听,姓崔的都称自己出自博陵崔,姓卢的都称自己来自范阳卢……
突然冒出这么多李鬼,一下就打破了人们心中五姓七望高不可攀的形象,使他们从高处跌落。
李念道:“但武媚这些做法并没能完全解决门阀士族的问题,只是削弱了大唐的门阀士族,使他们不再像之前那般强大。”
“因为大唐皇族也是门阀士族,其他王公勋贵也是,如何能根除?”
“门阀真正被打残,使之从此一蹶不振,是在唐末时出了一个狠人,那位‘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将高高在上的门阀公卿们打落尘埃,盘桓在华夏数百年的门阀士族自此彻底势衰。”
只是听李念说那句“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便能感受到从中透出的森森杀意,将珍藏无数珍宝的内库化为灰烬,将曾经显赫高贵的公卿踏在脚下。
这句话所形容的人绝对是个杀人如麻的狠人,这种人确实能打破原本固有的秩序!
李念并未就此讲说这位,而是继续道:“武媚还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广开言路,注意纳谏,还劝农桑,薄赋役,在对外方面,有胜有负,虽然大唐的疆域在其手中有所减少,但不全是武媚之过。”
“后世有人拿李治在位时,大唐最广袤之疆域去比较武媚时疆域,说大唐疆域缩减全是武媚之过,孰不知大唐疆域缩减在李治时便已有或已埋下隐患。”
“且李治时大唐疆域虽达至最广,但很多地方实际不为大唐所控,如突厥之地也曾为大唐之土,然那里当真归了大唐所有?”
蒙恬摇头笑道:“那只是突厥在名义上归附于唐,所以被视为大唐疆土,等突厥反叛,自然再难属大唐。”
李念道:“但武媚在有功之时也有许多问题,为了使自己皇位更稳固,她任用酷吏,这些酷吏在她有意纵容下,给人罗织罪名,并施以酷刑,为其等所害臣民不知多少。”
“武媚还颇为虚荣,如其同意诸蕃酋长奏请,征敛洛阳铜铁,造天枢于端门之外,立颂以纪其功,她喜好享乐,大兴土木,大修宫殿和佛寺,她还在宫中养了面首……”
其实不用他解释,始皇帝等都明白“面首”是何意,但李念还是解释了下:“面首便是男宠、男妾。武媚的男宠还不止一个,有薛怀义、沈南、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
始皇帝听到这,面色古怪地问出一个问题:“此时,武媚年龄已不小了吧?”
王绾等人也反应过来,武媚在被大唐太宗召进宫里时已有十四岁,这么多年过去,已经有五六十岁了吧?
这女人是真厉害,这么大年龄,不仅成了女皇,要治国理政,还能有如此强烈旺盛的需求,难不成其有采阳补阴之术?
李念笑道:“武媚在称帝时,已六十有六!”
那不是比沛公称帝时的年龄还大?
六十六岁,一般人都活不到这个年龄,这女人居然还能称帝,还能养面首。
见始皇没再继续问,李念接着道:“武媚的第一位明确有记录的面首薛怀义,早年时得武媚宠爱,连明堂也是其督工所建,曾权倾一时,可等武媚不再宠他时,其心怀怨恨,竟放火将明堂烧了。”
“明堂这个建筑,又称‘万象神宫’、‘通天宫’,在隋朝时就有建造计划,但未得实建,待到大唐建立,高祖、太宗、高宗都未能建成,可武媚却将明堂建成,这是她的一大功绩,却被薛怀义一把火烧了,薛怀义的性命也被这把火烧没!”
“而张易之与张昌宗因年少俊美,比薛怀义更得武媚宠幸,连武承嗣、武三思等都得争着奉承二人,武承嗣、武三思可是差点做了武媚太子的人。”
王绾皱眉道:“武媚想要立其侄为太子?”
李念道:“武媚还真生出过这想法,只是被当时的宰相狄仁杰给劝住了。”
“这狄仁杰也是个不得了的人物,其不仅能在武媚手下干出一番政绩,还能安稳保命,且其桃李满天下,后来发动神龙政变、让武媚退位的好几位便是他学生。”
“狄仁杰当时劝武媚:‘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也。’,自此后,武媚再无意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
王绾笑道:“这狄仁杰所言极是,武氏众人再亲,又如何能与母子相比?若武承嗣、武三思即位,定会立武氏宗庙,纵使感其姑传位之恩,也不会将其奉于宗庙。”
“反观李唐这方,李显、李旦皆为其亲子,即便武媚夺去其等帝位,武媚也终是其等生身之母,其等若再即帝位,便是不以天子之礼将武媚奉于宗庙,也定会以太后之礼奉之。”
李念道:“武媚正是想通了此点,才放弃了立侄为太子之念。”
“却说那张易之与张昌宗得了武媚宠幸后,二人也非善类,仗武媚宠幸胡作非为,陷害宰相,与大臣结怨,此看似二张之祸,实是武媚之责!”
“武媚另一问题是她重用武三思、武承嗣等,这些人才干不足,却擅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得武媚重用后,自然会依仗权势为祸。”
第363章 武媚落幕
“武媚以女子之身称帝,还给大唐留下了一个问题,大唐的妃嫔、皇后、乃至公主多有效仿者,妄图做下一位女皇。”
这武媚是开了一个坏头啊,在她之后,想走上同样道路的女子肯定不少,只是她们的路也会更加艰难,因为皇帝和当朝宗室、群臣会更防备,以防止这些女子重复武媚之旧事。
可说武媚登基称帝,既是开了女子为帝的先例,也是断绝其他女子再为帝的可能,不说像武媚一样为帝了,就算想掌权,成为一个实权太后,也比武媚称帝前要难的多。
以现代的话说,武媚这位老仙女成功以一己之力将其他姐妹的上升通道给塞住了。
“历史上对武媚的评价褒贬不一,以贬者为多,褒者为少,臣认为苏安恒的评价较为中肯,其言‘陛下革命之初,勤于庶政,亲总万机,博采谋猷,傍求俊,故海内以陛下为纳谏之主矣!暮年已来,怠于政教,谗邪结党,水火成灾,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故四海之内,以陛下为受佞之主矣!’”
“那位对武媚的评价也很中肯,认为武媚是个不简单的女子,有才也有过,野史中把她写得荒淫得很,值得商量。”
听李念再次提到“那位”,蒙恬、王翦等人心里痒的跟猫爪挠似的,可看始皇和李念的样子,明显没有给他们解惑之意,只能又按捺住心中澎湃的好奇。
“武媚在位期间,也的确和苏安恒评价一般,前期理政较为英明,不逊于男子为帝,然等到暮年,便怠政昏庸,使得武周朝堂乌烟瘴气。”
“但这也和武媚年龄太大了有关,她登基称帝时已六十有六,虽她心不服老,可毕竟肉体凡胎,岁月依旧会加身,时间依旧会使她的精力不如从前。”
岁月催人老,英雄白头,美人迟暮,不只是武媚这位女帝存在这种问题,男性帝王也一样存在。
“神龙元年正月,武媚病重,在迎仙宫集仙殿卧床不起,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陪侍在侧。”
“趁着这个机会,宰相张柬之、左羽林卫将军敬晖、检校左羽林卫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禁军统领李多祚等佯称二张谋反,发动政变,率率左右羽林兵讨乱,冲入宫城,杀死二张及其党羽,后又包围集仙殿,逼武媚退位,史称‘神龙政变’!”
“由于发动此番政变的人有不少为狄仁杰学生,后世有人也将此功分了狄阁老一份,称其虽未能直接扳倒武媚,使帝位归于唐室,但其留下火种,弟子代其完成了此业。”
“见兵围集仙殿,武媚也知晓大势已不在她,人们更希望帝位复归于李唐,于是在二十三日,让李显代理国政,施行大赦,改年号为神龙,二十四日,又将帝位传给李显,二十五日,李显在通天宫即皇帝位。至此,在位十五年的武媚退位,武周也再一次重新变为李唐!”
武媚虽把唐改成了周,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武周和李唐本质是一家,只不过让武媚在皇位上坐了几年,江山最终还是回到了唐室手中,算不上真的改朝换代。
要是武媚真要从上到下改朝换代,怕是她也登不上帝位,那些原本不想反她的人也只能反了她,就算她最终还能登上,国力也会因为内乱变得很弱,给外族可乘之机。
武媚是个顶尖聪明的女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那些人的底线所在。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媚在上阳宫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在死前的遗诏中,武媚去了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三人的亲属。”
“神龙二年五月,武媚以皇后之礼与李治合葬于乾陵。”
从贞观年间那个入宫的豆蔻少女到李治时的风采夺目的武昭仪、武皇后,再到登临绝顶的一代女帝,最后再到病榻间死亡的老人,女皇武媚的一生至此结束。
王绾点头评价道:“这武媚虽老朽,却仍有智,知晓要去帝号,以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否则还不知会如何。”
后面即位的李唐之君就算是她的子嗣,但武媚硬要保留帝号,他们还真不一定会好好安排武媚的身后事。
因为这咋安排,难道真以皇帝之礼安葬武媚?可武媚将唐都改成了周,总不能给武媚修一座武周皇帝的帝陵吧?那不等于承认了武周的正统性?
而不给武媚修一座武周皇帝的帝陵,将其安排在李唐的皇陵之中,那更不可能,将其列入李唐的帝庙中,太宗怎么看,高祖怎么看?
到时,李显等人说不定会将武媚随便整个陵墓葬了,反倒是其承认自己的皇后身份,还能让子孙们因血缘给她一个体面的安排。
再怎么说,李唐后来的皇帝都是她的子孙,体内流着她的血!
“神龙政变后,李显复位掌权,但李显这人是个奇葩,先前已经讲过,大概是受武媚影响太深,十分宠他的皇后韦氏,一点也没从他母后武媚那吸取教训。”
“复位后不久,李显便将韦氏立为皇后,并破格追封韦后之父为王,让韦后参预朝政,对张柬之等功臣却不信任。”
蒙恬问道:“这李显头中有疾?”
李念笑道:“兴许是,他不仅宠信韦后,还连武三思等人都没追究,甚至因为韦后的原因颇为信任武三思,将他和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说来,这武三思可是韦后的奸夫……”
始皇等人一听这话,神情立刻变得怪异起来,这大唐的宗室有些乱啊,是真的会玩,弟弟杀兄杀弟,抢了兄嫂弟媳,儿子迎娶了老爹的女人,女皇在宫里堂而皇之养男宠,这李显的皇后又找了奸夫……
王翦人老心不老,好奇道:“李显可知道此事?”
李念笑道:“知道又如何,不知又如何,以李显之性,知道也会充耳不闻,装作不知。韦后能和武三思勾搭上,是因上官婉儿这个女人在其中牵线搭桥。”
“上官婉儿,华夏历史上有名的才女之一,不仅有才,且有貌。其父为上官仪,就是劝李治废了武媚的那位,在上官仪死后,上官婉儿与其母被送入掖廷为奴,但其母精心培养,虽为奴,上官婉儿却熟读诗书,史称‘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
“因而被武媚看中,从此脱去奴婢之身,一飞而起,曾在武媚手下犯了死罪,却因其才而被武媚赦免,只是处以黥刑。等李显复辟,上官婉儿并未因其为武媚之臣而获罪,李显反而很信任她,让她专掌起草诏令,拜为昭容。”
“这上官婉儿在武媚时,便和武媚的男宠有暧昧关系,在成为李显的昭容后,又和武三思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冯去疾评级道:“不愧是在武媚身边调教长大之人,与武媚也不遑多让,此女再有才,也不可取!”
李显这皇帝当得有点惨啊,他的两个女人都背叛了他,跟其他男人暗通曲款,但李念认为李显不值得同情。
李念道:“在韦后、武三思等人的影响下,李显不仅是不信任张柬之、敬晖、崔玄、桓彦范、袁恕己等人,甚至还打压这五位对他复辟有功的大臣,表面将五人封为郡王,实则罢其政事,使之外不失尊宠,内实夺之权。”
“这五位也被称为‘唐复国五王’,可因韦后、武三思等人的谗言,皆未得好下场。张柬之在被流放到泷州途中忧愤而死,崔玄在被流放古州的途中病死,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皆被武三思指使周利贞残酷虐杀,像桓彦范,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
始皇帝道:“于有功之臣如此,那李显纵使受韦后、武三思、上官婉儿等蒙蔽,其位也定难长久!”
李念道:“武三思敢指使周利贞杀害这五位,还真是蒙蔽了李显,他与韦后、上官婉儿沆瀣一气,在李显不知时,由上官婉儿发了一道矫诏令周利贞杀害五人。”
“上官婉儿屡次劝说韦后行武媚之事,韦后自身也有这想法,李显当时立了其子李重俊为太子,重俊非韦后所生,韦后极为厌恨。因而韦后、武三思等密谋除去李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