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纸摸着便有一种不同于丝绸等布料的质感,并不光滑,反而有些粗糙,但又很柔和,不会损伤到肌肤。
嬴政猛然想起这东西在后世不仅用于记载传播文字,还有一大用途是为如厕之用。
不知以此物如厕是何感觉?
压下去试试用纸如厕的想法,嬴政决定先试试纸的书写效果,问道:“你可用此纸书写过?”
李念摇头道:“尚未,大王若有意,可入殿一测!”
第128章 非未卜先知,而是来自后世
嬴政点了点头,正要迈步进六英宫去测纸的书写效果,忽然想起他这趟过来的目的,对李念道:“寡人今日带了一位你可能想见又不想见之人。”
‘我可能想见又不想见之人?’
‘始皇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我希望见到这个人,又不想这个人到咸阳,也就是咸阳对这个人很危险。’
‘在我这符合这种标准的只有两个:一为沛公,二为留侯。’
‘如果是沛公,始皇就算会让我和他认识,也应当不会主动带他来见我,何况如今的咸阳对沛公而言,应该不算危险。’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始皇带来的人是留侯!’
‘唉,留侯,你为何要入咸阳?入了咸阳,你便离不开了。’
李念正开动心思琢磨这人是谁,却见嬴政冲身后道:“他便是你想见之人,也是你这趟入咸阳的目标。”
李念一愣,什么意思,那疑似留侯之人是冲他来的?
随即,他反应过来,明白是怎一回事,如果是他想的那样,留侯非常可能会自己跑来咸阳。
“李念,寡人许你和子房一聊!”
说完,在侍卫护卫下,嬴政进入了六英宫内,李念这时才看到被“护卫”在嬴政之后的那人。
那是一名青年,穿着一身朴素的蓝杉,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眼神温润如玉,容貌俊美,比女子还要漂亮。
看到青年的瞬间,李念心里不由想到那句在后世网络广为流传的话:“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这时,一名先前跟在嬴政身边的内侍走到李念身边,小声提醒道:“公子,大王有令,公子可与之相谈,却不可与之接近。”
李念点了点头,结合始皇方才那句“也是你这趟入咸阳的目标”,哪不明白张良是专门入咸阳杀他来的?
李念在打量张良,张良也在打量李念。
在张良眼中的李念十分特别,年轻,长得不算多俊美,但也不丑,皮肤白皙,挺高,更有着种很独特的气质。
最奇怪的当属李念看他的眼神,颇为的复杂,似乎认识了他许久,其中夹着崇敬、叹息等诸多情绪。
可在看到李念后,张良已经在记忆中搜寻过,可以确定他并不认识此人,和此人从未有过来往。
‘未想到在秦王身边谏言的那人竟如此年轻,其并不像是秦国宗室,是哪国才俊?’
张良向李念行礼:“良见过念兄,冒昧相称,还请见谅!”
“不冒昧,能为……”
李念还礼,要称呼张良时卡了一下,还真不知该如何称呼张良为好,不好称呼其为“留侯”,也不好称“子房”,只能同样称呼张良为“兄”。
“能为良兄以‘兄’相称,乃李念之幸。”
这话让张良再次疑惑,他到咸阳前设想过见到目标后,目标可能有的多种反应,却未想过目标会对他如此客气。
这显然是认识他,对他还很了解,可这如何可能?
他压根儿不记得见过对方!
除非……
张良又想起他那个未卜先知的猜测。
当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后,剩下的再怎么荒谬,也是唯一的答案:
此人有某种未卜先知之能,通过这种能力知道了他。
并且在此人未卜先知看到的未来中,他应当做成了什么大事,才让其现在对他既崇敬又叹息。
崇敬于他在看到的未来中所取得的成就,叹息于现在的他已经无法再抵达那个未来。
至于做成了什么大事?
大抵是他灭亡强秦、兴复韩国的愿望实现了。
‘难怪秦王会发生改变,其手下竟有一未卜先知之人。’
‘有此人在,当今亡秦已无望,唯有等此人与秦王皆死后方可,可惜我已经看不到那个时候了。’
张良心中叹息,他一切都已经明白了,秦王会让他见此人,定也是想让此人通过未卜先知的能力来说服他。
尽管心里这般猜测,但张良并未表露,他问道:“念兄可认识良?”
李念道:“算认识吧!”
有这个回答已经足够了,张良敢断定这个叫“李念”的人有某种未卜先知的手段。
苍天何其不公,为何要使此人落入秦王手中?
他四周被多名侍卫看守,李念身边亦有侍卫,即使他想冲上去刺杀李念,也没有丝毫机会。
简单聊过这几句后,李念和张良发现突然无话可说。
其实是有话可说,但有些话不好说,也不好问。
就在此时,嬴政从六英宫中出来,身后几名内侍各捧着一叠纸,上面有字,显然嬴政已试过在纸上书写。
扫了眼冷场的李念和张良,嬴政哪不知是怎么回事,道:“此纸用于书写,的确比竹简更为方便,多做一些,送到寡人那。”
那叫“纸”的东西是造出用于书写的,可取代竹简?
张良正思索,却听嬴政又道:“李念,子房今日便留在六英宫,寡人许你与他言说。”
李念和张良都听懂了嬴政话中之意:寡人准许你将后世历史告知于张良,务必使其改转心意,为寡人和大秦所用!
当然,张良不知道李念是从后世而来,以为秦王是允许李念将未卜先知到的事告知于他,挽转其想。
这令张良再次有些感动。
为了挽留他,秦王不仅肯带他去见李念,还允许李念告知他未卜先知之事。
李念也在心中惊叹始皇的大度,不仅不杀张良,还让自己尽力挽留改变张良的心意,道:“臣遵命!”
张良也行礼道:“谢大王之恩!”
六英宫内,李念、张良分主客落座后,两人都未立即说话,殿内一片沉默。
过去许久,李念开口道:“既然大王允许我对良兄讲说,也就没什么可隐瞒。其实,我并非此世之人,我来自后世!”
张良脸上露出些许惊讶和些许“不出我所料”,李念又道:“我来自于与此世相隔的两千多年后。”
闻言,张良看着李念,笑道:“原来并非未卜先知,而是来自遥远的以后。”
“所以,我等对你而言,皆为历史中的人?我等之事也载入史册之中?”
‘在先前就已经在猜测我的来历?虽未猜到我来自后世,却已猜到我能未卜先知,不愧是千古留名的‘谋圣’。’
可惜,今日得知他的来历后,这位谋圣很难再活着离开大秦王宫。
各位大大保重身体。
第129章 此世再无汉之留侯
嬴政会允许张良见李念,固然有惜才之意,但同时也是因张良结局已定,就算他知晓了李念来历也不能怎么样。
李念点头道:“是!”
张良笑道:“想必念兄所知历史上的那位张良评价还不错?”
李念道:“岂止不错,他被称为‘谋圣’,在漫漫两千年历史中,不说稳进前三,但入列前十,想必没有多少争议。后世王朝设立武庙时,他是作为副祀。”
张良点了点头,全都明白了,秦王是从这位后世人这里知晓了后来的历史,所以才格外欣赏礼遇他。
项氏一族会突然被抓到咸阳,全族尽灭,当也是因这位后世人告知的历史,让秦王觉得项氏一族是祸患,故而提前除去。
但这些也反证明一件事:在本该发生的历史中,秦灭亡了!
可惜如今大概不会再发生了,即使发生,他也看不到了。
张良并未多问在本该发生的历史上关于他的事迹。
问了又如何?
什么“谋圣”、什么副祀武庙,那是属于另一个历史上张良的荣耀,不属于他。
再者,提到那个张良的事迹时,必会涉及在本该历史上其他反秦的义士。
如果可以,张良还是希望他们能不被提到。
尽管他也知晓就算他不问,这位后世人还是会告知给秦王,但能为那些素未蒙面的反秦义士们减少一点风险是一点。
张良看着李念,笑问道:“念兄为何要助秦王?”
这问题让李念沉默,殿内可不只有他和张良,还有侍卫、内侍、宫女,这些中必有人要将他和张良的这番谈话告知给始皇。
始皇能允许他和张良谈话已算大度,但绝不会允许他们密谈,谈话的内容必须要为其所知。
思索了一会儿,李念道:“有很多原因:不瞒良兄,一是我贪生怕痛,畏惧大秦的酷刑;二是我觉得如今的大秦可以变好,不重蹈我所知历史上的覆辙;三是不想看这天下再起战乱,生灵涂炭。”
“也许在良兄看来,秦、楚、燕、齐、赵、魏、韩,七国是不同的,彼此攻伐没什么,但于来自后世的我而言,七国都是一家的兄弟姐妹,同为华夏血脉,不该互相杀戮。”
“而在如今这个时间,一个能变好的大秦有利于天下稳定,减少同家兄弟杀戮的可能。”
“四是我希望这个世界的华夏能不重复我所知历史上的某些事。”
“世界很大,干嘛要一直在这片土地争来斗去,一家兄弟杀来杀去?若想争勇斗狠,何不去与外族斗?外面的天地广得很。”
张良听懂了李念之意,他并不是为帮助大秦,而是为华夏。
只是如今大秦统一天下,在一定程度上,可将大秦视为华夏,助大秦有利于他目标的实现。
张良这是不知李念穿越时是直接掉到了嬴政面前,要是穿越到了沛县刘季面前,估计又会换一套说辞。
对如果是穿越到沛公面前,自己是否会离开沛公,主动跑去始皇面前自曝来历,通过始皇来给此世华夏带来改变?
李念也曾设想过。
得出的答案是不会,他肯定是静待大秦覆灭,要么抱紧沛公大腿,做个大汉开国功臣,要么自己拉起一支队伍争霸天下。
‘那后世华夏定是经受过外族的灾劫,否则也不会让念兄铭记如此之深。’
‘不是他非要助秦,而是秦是他唯一且最优之选,若韩一统天下,今日念兄助的就是韩了。’
“多谢念兄为良解惑!”
张良好奇道:“念兄来自后世,那后世是否与此世大有不同?”
李念道:“的确很不同,后世生产力高,物产丰富,在我后世华夏,几乎不再有人吃不上饭、穿不到衣,不必再考虑温饱问题,进而所想的是如何吃穿得更好。”
“如人们注重营养健康,含有添加剂的食物不吃,以饲料喂养的的牲畜不吃,要吃自然长大的,太肥的肉不吃,要吃精瘦的肉。”
“出行有飞机、火车,可一日千里万里,更有电脑、手机连接网络,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