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低头看向幼童,一手拿着木牍,一手摸着幼童的脑袋:“安想父了吗?崖要知道安在想他,很快就会回来了!”
幼童皱巴着小脸,不信道:“大父前几日也是这般说的,可父今日也未回来看安。大父,父是不是忘了安?”
老翁道:“不会,安是他的子,这里是他的家,怎会不回?一定是有事耽误住了。”
幼童又问道:“那要什么时候才会回来啊?父再不回来,安都要长大了!”
老翁又哪知道他的儿子什么时候回来?
这都过去一个多月了,按理说早该回来了,可为何至今还未归?
难道还有仗打,崖还在征战?
但崖在木牍上说,天下间最后一个能与大秦对抗的齐国已经灭了,天下已一统,哪还有仗打?
即使崖已经战死,也要传一个音讯回来啊,如今不知生,也不知死,才更令人担忧。
见老翁不答,幼童扯着老翁的手晃道:“大父,大父,父什么时候回来?”
一女子从屋中走出,见幼童纠缠着老翁,虎着脸道:“安,再缠着你大父,小心你皮肉!”
见母亲出来,幼童赶紧丢下老翁的手,跑出院子。
老翁看了眼女子,道:“安也只是想他父了。”
女子闷声没回话,转身走进屋内。
就在这时,院中的黄犬忽然吠叫起来,一个男声在院外响起,“你是安吗?怎在院外?”
听到这男声,老翁先是一怔,随即猛然看向院外,枯皱的脸上满是激动。
两道身影从屋内走出,一是刚才那名女子,一是名老媪,两人同样激动不已。
等待了一个多月,终于等到了他们的子(良人)归来。
院外,传来幼童疑惑的声音:“你是谁?你怎么知道我是安?”
院内的三人心道:‘他就是你一直在想的父啊!’
听到幼童的疑问,院外的男声沉默了下,随后又响起:“我当然知道你,因为你是我的子,我是你的父,‘安’还是我给你取的。我离家时,你才这么点大,现在都这么大了。”
幼童听后大叫一声,匆忙从院外跑到院内,见大父、母、大母都在院里,当即指着院外,向三人道:“大父,外有一人称是我父,他还知道我叫‘安’……”
幼童正说着,那男子已经走进院里,幼童忙道:“大父,母,就是他!”
女子看了眼男子,摸了摸幼童的头,道:“安,他确实是你父!”
幼童呆了下,走到男子身边,仰着头问道:“你真是我父?”
男子蹲下身,冲幼童点头道:“是!”
幼童高兴地大叫一声“父!”,冲进男子怀里。
男子将幼童抱起,对立在院内的三人道:“父、母、细君,我回来了!”
夕阳的光辉洒于大地,天地迟暮日将晚,在许多文人骚客的笔下,往往充满了悲凉,但这户人家中此刻却满是欢快,不时有一声稚嫩的童音“父!”响起,随而应之的一声“诶!”。
在今日所剩不多的日光里,一家人开始用飨食,农家没那么多讲究,并未分餐而食,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案前,虽是些普通的吃食,却其乐融融。
男子怀中坐着幼童,一边剥一颗煮熟的鸡子,一边同家人说话,老翁问道:“崖,这次回来,可还要走?”
听到老翁问出这话,其他几人几乎同时看向男子,连他怀里的幼童也安静下来。
将这颗煮熟的鸡子剥好,放到老翁的碗里,男子才道:“不走了。父、母、细君,你们肯定想不到我立了功,大王赏了我什么?”
听到男子说不走了,还立功得了大王封赏,几人的心才安下来,就怕又有战起,男子又要被征调去参战。
不用再去征战,一家人便能在一起,平平安安过日子。
而且,如今天下一统,他们这些老秦人为那位大王夺得了天下,总该有好日子过了吧?
女子道:“是何奖赏?赏了田,还是宅?”
男子得意笑道:“我便说你们想不到。不仅有田、宅,大王还赐了我官职,明日便需到县中报到,然后要进行什子观政……”
说到这儿,男子挠了挠头,用能让几人理解的话道:“观政就是跟着县令、县丞、主吏、狱掾他们学习如何治理地方。”
“以后不仅可以靠军功升爵,若是能将地方治理得好,也可以此升爵,说不定我日后还能到咸阳被大王召见!”
老翁、老媪和女子面面相觑,他们的子(良人)要当官了?
听这意思,还有机会成大官,入咸阳见大王?
男子这时想起一事,脸上笑容一收,正色道:“父、母、细君,尚有一事需要告知你们。大王令我等为官之处不在关中,而在那六国之地。因此,我若为官,你们也得需同我迁往他处。”
老翁、老媪、女子陷入沉默,果然不都是好处啊,要想为官,就得离开故土,迁往异乡。
但这时代,虽说故土难离,但人们还是颇有开拓精神,颇具勇气和血性,并没有那么排斥迁徙。
老翁道:“崖,你是何想法?”
男子认真道:“我想去,这许是我此生最好的机遇,若错过,难再遇见。且若我等愿去那些地方为官,大王还有赐予,不仅有大片田、宅,更免除全家二十年徭役赋税。”
按大秦的军功爵制,要达到“不更”一级才能免充更卒,但仍有其他之役需服,只有到“公乘”一级,才能免服役。
第140章 自卒为吏
而军功爵制的晋升难度,前面几级不难,可越往后越难,强如白起,从“左更”到“彻侯”也用了十六年,一般的秦卒终其一生大概也很难突破“大夫”这一级。
然而,秦王施行的使秦卒为吏政策,给了他们一条另外的晋升之路,只要他们能将地方治理好,达到秦王的考评标准,便可晋升。
相比于在战场上拿命相搏的军功爵制,可谓舒服多了,至少在许多秦卒心里是这般想的。
他们如今自觉是胜利者,心态自然更为自信,那六国之地,不过是群手下败将,焉能治理不好?
秦卒们还想到了一件事,现在天下一统,必将进入安稳的发展阶段,不会再有大的仗打,即使想靠军功晋升,以后也很难了!
要是错过了大王现今赐予的转为六国地方官吏的机会,那想再有一个合适的晋升之机,不知道要到何时。
秦卒们是没读多少书,没太多文化,但又不是傻,其中的优处缺点自会想得到:作为第一批从秦卒转化为六国地方官吏的人,他们必然能享受到后来者没有的一些待遇!
此时不抓住时机崛起,难道要磨磨蹭蹭,等日后悔之晚矣不成?
男子道:“更且,若能治理得好,还有机会更往上进,即使入咸阳为官也未尝不可。”
老翁点头道:“难怪大王要让你去县中报到,随县令、县丞进行那什子观政。只是……”
老翁担忧道:“且不说我等迁徙过去,能否适宜六国那些地方,便是大秦伐灭六国,六国之民定仇恨我等,我等若去,其等怕会危及我等啊。”
男子笑道:“父所言极是,然有从咸阳来的贵人同我等讲过,若哪一地方敢谋害我等性命,大王必会为我等报仇,谁害我等,便使其三族俱灭。”
“但那贵人也说过,我等不可欺辱当地之民,若因欺辱当地之民而受害,大王不仅不会为我等报仇,反而会将我等之名传于天下,为天下所耻。”
“那贵人还说不必过于担忧六国之民会仇恨我等,他们仇恨我等只是一时,也只是其中一小群人。”
在大秦的政策下,只要让六国之民感到有好处,感到比以前过得更好,自然会慢慢放下过往的仇恨。
大多数人都是想活下去的,总不能为了仇恨,连日子都不过了。
原来的大秦坏就坏在不仅让六国百姓感到过得不如以前好,还让老秦人也觉得统一天下前和统一天下后好像没差,那还忠于秦王,忠于大秦作甚?
赶紧的,毁灭吧!
男子又道:“且何事无险?比于在战场厮杀博取军功,此法已颇为安全,我去军中这大半年,身边同袍有十七人死去,伤残者更众。”
闻言,老翁点了点头,他也曾是名秦卒,他缺的那半条左腿就是在战场上丢掉的,因而非常能理解儿子话中所言。
老翁道:“你既已想好,便依你,此或为我家腾飞之机!”
男子忽想起一事,对女子道:“细君,且将我行囊取来,我有一物,你等定未见过。不仅你等,怕是天下间许多人也未见过。”
女子赶紧起身去取男子的行囊,老翁道:“莫非此物为大王赐下?”
男子点了点头,老翁和老媪都不由兴奋、好奇起来,儿子出息了啊,大王不仅赏赐了官职,还得到了大王赐物。
这时候的嬴政在老秦人心中的威望无与伦比,纵使历代秦王复活,和嬴政相比,恐怕也会逊之。
谁让六国是灭在嬴政这一朝,一统天下是在嬴政手里完成!
虽说没有历代秦王打基础,嬴政灭不了六国,统一不了天下,但绝大多数老秦人不会这么看,他们会认为主功在嬴政,
因为灭六国,统一天下,他们觉得自己也有功,而他们又是在嬴政带领下完成的,称赞承认嬴政之功,也是在称赞承认他们之功。
大王伟大,追随大王的我等自然也是不凡!
老秦人的想法其实很简单,统一天下的主功固然是您秦王的,但没有我们为您征战,您也得不到天下,一统天下后,您吃肉吮骨,总该扣点好处给我们吧?
这时,只需给老秦人分润一点好处,便能得到老秦人死心塌地的效忠。
可惜原来历史上,嬴政不仅没这么干,反而给老秦人浇了一盆透心凉的冰水。
《孟子》有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于百姓也是如此,老秦人们巨大的期望化为失望,乃至怨恨。
没多久,女子取来了男子的行囊。
男子打开行囊,从中取出一个精致木盒,将之打开。
老翁、老媪、女子和幼童目光都探向盒中,想知道盒中究竟是何物。
只见一块似乎是布的东西放在盒中,但就算是块破麻布,若为大王所赐,那便是足以传家镇宅之宝。
唯有那幼童不懂,这不就是一块普通的布嘛,为何大父、大母他们都像看到了一件宝贝。
见儿子不懂,男子笑道:“此非布,据咸阳所来的贵人言,此物为‘纸’,天下间仅为大王所有。若不信,你等稍后可观之。”
男子将纸从盒中取出,将之展开,只见上面写满了字,男子朗声读了起来。
他并不认识很多字,但这上面的字,他都已经背熟,为的便是回家后读给家人。
上面是对他军功的评议赏赐,明确地说明了赏其多少亩田、多少宅,以及令其于所居之县观政,日后将到六国之地成为官吏。
听着男子读上面的话,老翁、老媪和女子皆面带喜色,这是大王亲自手书的赏赐?
其实,这张纸上的文字并非嬴政亲手所写,那么多秦卒的赏赐委任,要是让嬴政一个人来写,怕是写上一个月也写不完。
读完后,男子将这张纸小心翼翼地递给老翁:“父请观之,我初时也以为此物是布,亲自摸过后,方知不是。”
老翁同样小心翼翼地接过,看着上面那许多不认识的字,轻轻摸着纸的感觉。
会以纸作为赏赐之物,是某个大臣的主意:一是纸当今只有咸阳宫中有,世间稀缺,而缺则为奇,则为珍;
二是以竹简来给诸多秦卒写赏赐委任的命令,不仅需要用到大量的竹简,且携带也不方便。
嬴政觉得这位大臣提的意见很有道理,遂用此策,以纸赐予一众秦卒。
第141章 秦令传四方(10)
将纸让几名亲人观看了一遍,连幼童也给摸了一下。
老翁、老媪、女子皆称赞这纸不愧为大王所赐之物,当真不同凡俗,看着如布,却和布完全不同。
如此神奇之物,天下也只有大王才能拥有!
看着男子将纸收回木盒,老翁叮嘱道:“此为吾家传世之物,须好生存放,勿使毁坏!”
男子郑重地点头,就算纸以后会传到满天下都是,人人皆知,人人人皆可用,但他们家的这张纸也依旧珍贵,这可是大王所赐!
将纸收好后,男子又讲起他这大半年听到见到的一些趣事,听得几名亲人惊奇不已,不时发出惊叹和疑问:
那海竟看不到边,那得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