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天子 第525节

  他这话,是对杜谦一个人说的,因为前几年,姚仲还没有入伙。

  杜谦坐了下来,开口笑道:“上位这几年,已经抵得上那些藩镇节度十几年,几十年经营了。”

  他赞叹道:“取下荆襄,上位从此进退自如,咱们江东大业,自此就算是成了一半了。”

  一旁的姚仲,也连忙说道:“荆襄一取,中原只在上位翻手之间了。”

  李某人哑然一笑:“不要说这些没有用的,咱们说我刚才说的事情。”

  杜谦这才笑着说道:“这个容易,荆襄五州这段时间都是战乱,人口一定流失,再加上可以寻找一些由头,罚没田地,将这些田地收缴上来,再让实任过去的官员,着手分配就行了。”

  他看着李云,继续说道:“可以请薛使君过来,商议这个事情,另外,和州刺史徐坤,也已经回金陵待命,按照上位的意思,我这里准备调任他做荆州刺史。”

  杜谦顿了顿,继续说道:“襄州刺史,则是准备用黄朝。”

  “如果是按照军功授田,那就一个人头,算作一亩田,这样划分下去。”

  李云微微摇头:“一颗普通敌人的人头,最少也要分给二亩田地。”

  “如果是敌人的将官,那就逐级加赏。”

  他看着杜谦,轻声道:“杜兄,将来咱们要是成了,江东军的这些老兄弟,有很大一部分是要解甲归田,马放南山的。”

  “田地流转到他们手里,他们就会成为新朝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说到这里,李云停顿了一下,笑着问道:“杜兄应该能想明白群众基础是什么意思。”

  “属下能明白。”

  杜谦默默说道:“他们,会成为新朝的民间基石。”

  这个时代的人口基数,是远不如李云那个时代的,诚然这个时候对土地的开发开垦,也远不如另外一个时代,但是相对来说,人均田产,是一定要要胜过另外一个世界的。

  否则,以这个世界的粮食亩产量,大多数人都要饿死。

  一个相对富裕一些的富农,拥有几十亩,乃至于上百亩田,是相当正常的事情。

  而在不远的将来,拥有军功的将士们,他们的家庭,就会取代原有的武周富农,成为李云口中的群众基础。

  杜谦想了想,开口道:“那就按照上位的意思去办,这几天,属下就找薛使君,还有徐坤黄朝等人,过来商议这件事,尽快定下来一个章程。”

  李云满意点头。

  “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定下来之后,年后就要尽快落实下去,这件事落实下去了,后续的仗才好打。”

  这种分田,一定是会极大提振士气的,如果这个制度一直持续下去,将来很有可能会让江东男儿“闻战则喜”。

  所以,这事需要在明年李云再一次动武之前,就落实下去,这样明年兵进中原,说不定就会相对容易很多。

  “好。”

  杜谦含笑点头,对着姚仲笑着说道:“居中兄这一年时间,都在跟田土打交道,这事就由居中兄你去领头,尽快定下章程报给上位如何?”

  姚仲站了起来,对着杜谦低头行礼道:“下官遵命。”

  分地的事情议定之后,李云没有急着离开,而是看向的杜谦姚仲两个人,笑着说道:“浪推人走,过了这个年关,我恐怕不得不自立为王了,不然江东上下,每个人心里可能都会不太舒服。”

  “我称王之后,江东的各级官员,都会跟着往上抬上一抬,二位到时候,恐怕要主持这件事情,现在有没有给自己想好官职。”

  杜谦跟姚仲对视了一眼,然后才看着李云,正色道:“上位来之前,我还在跟居中兄讨论这件事,上位称王之后,江东便正式成立一国,六部衙门倒没有那么麻烦,上位已经提前弄出来了雏形,只是上位…”

  “需要设立三省么?”

  李云想了想,然后开口道:“暂只设中书一省罢。”

  他看着杜谦,开口笑道:“杜兄就做我们江东第一任中书令,姚居中给你做副手,做中书侍郎。”

  “其余的,等以后再慢慢健全。”

  三省制度,是一项极其完善的制度,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也就是协助皇帝做出一些决策,是决策机构。

  门下省,也是负责审核,有权力驳回诏令,或者是对诏令提出一些意见。

  至于尚书省,就是负责施行诏令,也就是所谓的行政机构,负责施政,同时统率六部。

  而这个时候,江东的小朝廷还依旧是小朝廷,李云需要一言堂,需要自己乾纲独断,他不需要有个门下省,来掣肘决策层。

  至于尚书省,也没有必要设立,因为江东毕竟还是小朝廷,六部衙门都是雏形,也不需要再有尚书省来管着。

  而如果只有一个中书省,那么就很简单了。

  中书负责辅助李云做出一些决策,以及辅助李云定下一些大政方针,然后就没有必要再转一手了,政令从李云这里,直上直下。

  发下去之后,交给具体衙门去办理就行了。

  对于小朝廷来说,这套行政班子明显是更有效率的。

  而且,真要是照搬武周的政治体制,李云也没有那么多合适的人选,来填满那些要紧的中枢要职。

  杜谦与姚仲再一次对视了一眼,然后都站了起来,对着李云跪了下来,叩首行礼道:“多谢上位!”

  李云连忙把两个人搀扶了起来,笑着说道:“中书建立之后,多半会格外忙碌,你们两个人,肯定是忙不过来的,等过了年,咱们也就不必再开什么文会了,直接举办科考,再招揽一批人才。”

  说到这里,李云看了看杜谦,笑着说道:“我岳父年纪大了,明年便不离开金陵外派,到时候如果中书这里太缺人手,杜兄不妨去找他,给他弄到中书来帮忙,让他有个中书行走,参知政事的身份。”

  说到这里,李云笑着说道:“我岳父,是个老文书了,很多案牍上的事情,他都能整理的漂漂亮亮的。”

  “只不过,他老人家先前去庐州好为了给我帮忙,明年,就未必愿意出仕了。”

  老板说出这种话来,就已经不是什么暗示,而是相当直接的明示了,杜谦自然听得出来,他笑着说道:“上位放心,过完年我亲自去寻薛老爷,哪怕是抬,也把他抬进中书里来。”

  李云这才哈哈一笑,开口道:“那好,到时候就看杜兄你的本事了。”

  客气了几句之后,李云站了起来,起身离开:“今天就这些事情,我就先回去了,有什么事情,去潜园寻我。”

  两个人一路相送,一直把李云送出门口,目送着李云上了马车之后,姚仲扭头看着杜谦,笑着说道:“恭喜杜公,杜公这“杜公”二字里,以后要加上一个相字了。”

  杜谦哑然一笑:“若我是相公,居中兄便是江东的次相了。”

  姚仲笑着说道:“属下只能给杜公帮帮忙而已,有时候还会帮倒忙,如何能够称得上宰相?”

  杜谦笑了笑。

  “现在不是,将来也必然是。”

  说着,他对姚仲拱手行礼,促狭着来了一句:“恭喜姚相了。”

  听到“姚相”这两个字,姚仲心里一阵恍惚,立时就有些飘飘然了。

  这两个字,对他来说,简直是如梦似幻。

  直到杜谦拍了拍他的肩膀,才把他惊醒过来。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苦笑道:“杜公莫要取笑,莫要取笑我了。”

  …………

  两日之后,苏晟领着荆南节度使杨,返回金陵。

  这位荆南节度使,被押着跪在李云面前,而苏晟,则是规规矩矩,低头行礼道:“上位,荆南节度使杨带到!”

  主位上的李云,看了看苏晟,又看了看被绑的严严实实的荆南节度使,脸上露出笑容,开口道:“苏兄一路辛苦。”

  说完这句话,他又看了看杨,微笑道:“给杨节帅解开。”

  很快,杨身上的绳索被解开,这位世家大族出身的节帅,抬头看了看李云的模样,随即低头,整理了一下衣裳,这才对着李云抱拳行礼。

  “弘农杨,见过李府公。”

  推一本朋友的新书,老作者,历史类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第657章 定江东

  杨,弘农杨氏出身,而且是弘农杨氏这一代的嫡子,他的父亲,便是弘农杨氏当代的家长。

  时至今日,这位荆南节度使最后悔的事情,便是当初听信了裴璜的忽悠,当真留在了荆州,硬守江东军。

  等到江东军兵围荆州的时候,他已经没有办法逃出去了。

  再后来,杨数次想要开城投降,条件是保全自己,让自己能够全身而退,这个文书,还曾经送到了李云的桌案上,被李云看也不看,丢到了纸篓里。

  不过,即便是现在被抓,杨心里也没有特别恐慌。

  因为他是世家大族出身,几百上千年来,不管是哪一朝哪一代,对于他们这些世族,都是相当尊敬的。

  因为他们就是这个漫长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

  或许换一句更合适的名词,应该叫做“世袭垄断型先进知识分子”。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凭借着祖先的起势,以至于每一代人可以有大量的“脱产者”,这些脱产者,就可以去钻研学问。

  钻研先人,圣人之学,然后自家再著书论说,这其中各种各样的学问都有,尤其是在纸张不普及的近古,这些世家的学问,是要远超寻常人的。

  一直到如今,虽然纸张早已经普及,但是历朝历代,他们这些家族代代仕官,甚至有一些家族是代代拜相。

  到了大周朝,这些家族不再垄断知识,但是他们却可以举荐官员,久而久之,就积攒了庞大的政治势力,再加上几百上千年的思维惯性,导致了这些世家子弟,地位依旧相当崇高。

  当初周绪敢杀顾文川,是因为顾先生是寒门子弟出身,并没有一个庞大的顾氏给他撑腰出头,若是有这么个顾家,周绪大约也会对顾文川以礼相待。

  在这种情况下,杨哪怕被擒,也从来没有担心过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他打量了眼前这个看起来年纪轻轻的江东之主,只是拱手行礼:“久闻李府公大名,今日终于得见,幸会。”

  李云也在打量着这位世家出身的荆南节度使,笑着说道:“听说杨节帅,当初要死守荆州啊。”

  杨神色平静,缓缓说道:“李府公也是一地之主,自然知道,碰到事情了,我们这些主心骨,当然要说一些场面话,李府公碰到这种事情,也会说些这种话。”

  说到这里,杨深呼吸了一口气,低头道:“李府公,你我之间素无冤仇,甚至荆州之战,如果杨某不开城投降,你们江东军至少要围到明年年中,才有可能破城。”

  “杨某主动开城,给李府公省去了不知道多少麻烦。”

  杨这话说的其实不错。

  荆州是大城,城里有一万多人守城,李云就算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投进去,恐怕想要强攻下来,也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而且短时间内还不一定能攻得下来。

  史书上,那些一个城池,挡住敌人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且杨这个人,并不是什么草包,在领兵上颇有一些本事,否则他也不可能被朝廷,任命为荆南节度使。

  他守荆州,是守的相当不错的,至少如果他没有开城投降,苏晟年底很难打下这座城。

  当然了,杨开城投降,主要是因为城里的粮食不够多了,再守下去也能守,但恐怕城里的情况会变得相当惨烈。

  因为杨这个人性格比较软,所以他才选择开城投降。

  他深呼吸了一口气,开口说道:“杨某也不求别的,只求李府公将我放回弘农老家去,杨某保证,今后再不出仕了,还有…”

  杨看了看不远处的苏晟,埋怨道:“李府公这个下属,也忒无礼。”

  “杨某跟他说,杨某出身弘农,他一路上依旧蛮横无理,一路上颇多…”

  “好了。”

  李云脸色冷了下来,打断了他的话,淡淡的说道:“杨节帅是不是见我说话客气,就误会了什么?”

  “你现在,是我们江东的俘虏,阶下之囚。”

  李某人冷着脸,沉声道:“不是我们请来的客人。”

  “荆州的情况,你不亲,李某人也不是不知道,你当然可以再守下去,再守下去,城里立刻就要断粮,你外无援兵,守下去用不了多久,就只能人吃人了。”

  “而且。”

  李云脸上露出了一个很不好看的笑容,他面无表情的说道:“真要守到明年,等破了城之后,你们弘农杨氏,恐怕就只好搬家了。”

首节上一节525/71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