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说明,蜀中的小朝廷,跟韦全忠之间达成了某种协议,双方“冰释前嫌”了。
李云看着杜谦,轻声笑道:“道理很简单,唇亡齿寒嘛。”
“那位皇帝陛下,也从来不是什么刚强的性子,这个时候,恐怕心里想的全是如何在成都府,安安稳稳的度过残生。”
“只要对于他在蜀中偏安有利的,哪怕他心里再如何恼恨,估计也会捏着鼻子去做。”
杜谦沉思了一番,然后看向李云,低声道:“上位,如果旧周皇帝,不再奢求割据巴蜀,上位能不能给他个蜀王的名分?”
李云仰头喝了口酒,淡淡的说道:“没有问题,我可以封他做蜀王,让他这一支在巴蜀时代建封,但是前提是,他要将巴蜀主动交给我们,再没有任何条件,而且要说明白。”
“蜀王这一支,将会是新朝的臣子,而不是宾客。”
臣与宾,相差极大。
臣子,是归于新朝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了新朝的臣子,天子武元承这一支,将来就会是他李家的臣属,他李家的“长工”。
而宾客就不一样了,二王三恪这些,算是新朝的宾客,依旧保留自己本族的香火祭祀,并不归属新朝,只能算是来新朝“做客”的客人。
二王三恪这个位置,李云已经许给了楚王武元佑,这个事情,他是当一回事的。
毕竟楚王在早期,给了他不少帮忙,而且这位楚王殿下,这些年也一直老实安分,本本分分,谨小慎微的活着。
要是这样,李云再不守承诺,就很不太合适了。
杜谦默默点头,他看向李云,开口说道:“上位也知道,我们杜家一些散落在外的人,现在很多都已经到了洛阳了,臣有个堂兄,去年臣向上位举荐,如今他在礼部当差。”
“臣这个堂兄,很会说话,臣想举荐他,作为上位的使者去一趟成都府,见一见旧周的天子。”
李云看着他,认真想了想,然后问道:“我知道他,是叫杜通?”
“是,杜通杜达宗。”
李云点头,笑着说道:“既然是受益兄举荐,就让他替我去一趟罢,不过…”
“还是让他自己,注意周全。”
“上位放心。”
杜谦微微低头,缓缓说道:“那旧周皇帝,连韦氏之辱都能忍,如今上位势大,他绝不敢轻易,杀害家兄。”
李云想了想,开口笑道:“那就让他去罢,跟他说,江东军会多少配合他一些,让他到了蜀中之后,放宽心。”
“是。”
杜谦低头道了声谢,然后看向李云,问道:“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情,最近同僚们都在问臣。”
李云看着杜谦,后者问道:“马上就是年关了,过了这个年关,该用什么年号,是改元…还是继续用昭定这个年号?”
李云笑着说道:“还有几天就过年了,这会儿改元,哪里来得及?恐怕告示都来不及发下去,各地的行政也会一塌糊涂。”
他看着杜谦,微微摇头笑道:“受益兄又来试探我了不是?”
“不敢,不敢。”
杜谦连道不敢,开口笑道:“只是要问一问上位的意见,要不然不太好办差。”
李云看着杜谦,正色道:“我知道受益兄,还有他们想问什么,改元的事情,明年是不太可能了。”
一个正常朝代皇权接替,改元是在老皇帝没了之后的下一年改元,而李云这种肇始之君,就需要在正月登基,然后再当月改元,昭告天下,以这一年为元年。
现在改元,时间已经完全来不及了,李某人的登基大典估计都来不及办。
“后年正月罢。”
李云淡淡的说道:“有一年时间做准备,咱们各方各面,也不会太着急。”
他看着杜谦,承诺道:“后年正月,不管情况如何,我一定正位登基。”
杜谦起身,深呼吸了一口气,欠身行礼:“臣等,一定做好万全准备。”
这天,李杜二人聊了许久,也聊了许多内容,一直到天色完全黑下来,杜谦才告辞离开。
李云,更是亲自把他送到了正门口,二人在门口,互相行礼作别。
…………
是夜,杜府。
杜相公的书房里,一个中年人推门走了进来,对着书房主位上的杜谦拱手行礼,开口道:“十一郎。”
杜谦听到这个声音,连忙起身还礼:“七兄。”
大户人家,堂兄弟之间都放在一起排行,杜家自然也不例外。
来人正是杜谦的七哥杜通。
杜谦行礼之后,拉着杜通坐下,亲自给他倒茶,等茶水倒好之后,他才看着杜通,开口笑道:“有个差事,想让七兄去办。”
杜通不假思索,点头笑道:“如今,我也在新朝当差,十一郎你是宰相,你说什么,我照办就是。”
“这个差事,可能有一些危险,不过我觉得相当要紧,值得一去。”
杜谦同杜通,把事情说了一遍,然后他才开口说道:“这个事情,大概有三成凶险。”
“不过如果办成了。”
杜谦声音沙哑:“那么一来可以隔绝关中,我们杜氏的大仇得报。”
“二来。”
他看着杜通,缓缓说道:“二来,七兄在新朝,就算是建了功了,七兄只要办成了这件事情,回到洛阳,我便向上位举荐你,做礼部侍郎。”
杜通一怔,然后看着杜谦,微微摇头:“我们杜家,三兄在新朝任户部尚书,十一郎你任宰相还兼任吏部尚书。”
“已然权势太重了。”
“要是再多个礼部的堂官。”
杜通摇头道:“我觉得不太合适。”
杜谦笑着说道:“七兄不必担心这个,上位他…心胸宽广得很,容得下我们杜家人的,况且此时朝廷,也的确缺人。”
杜通想了想,开口说道:“十一郎,这个差事我去了,但我若是侥幸办成了这个事,活着回来了。”
“至多,任礼部主客司郎中。”
杜谦闻言,认真想了想,然后缓缓点头。
“好。”
第844章 河东使者与朔方使者
宫殿没有修好,李云一家也没有办法搬进去,只能住在宫外。
不过宫外的宅子,也是一座旧周的王府,被卓光瑞带人翻新过,倒也并不寒酸。
只略比金陵那座王宫差上一些。
李云一家到了洛阳之后,没过几天,就迎来了年关。
此时,洛阳安定,已经超过了一年时间。
安定,就是一个地方繁荣起来的最基本要素,再加上,此时大家几乎都已经默认,洛阳就是新朝的国都,不少有着眼光见识的人,开始往洛阳府迁移。
或者说,他们在投资洛阳。
毕竟,京城居大不易的光景,也就是几十年前,一百年前的事情。
哪怕是二十年前,关中京城的地价房价,也是绝不低的。
此时,洛阳百废待兴,不要说机会多多,哪怕趁着这个时候,盘下个铺子,说不定就是后代子孙四五代人的活路。
而且,这个时代的“投资”并不像后世那么自由自在,官府一般不太允许地方百姓自由走动,而且这个时代的“有产阶级”,往往都是田产地产,以及一些不动产业。
不太好变卖,流动。
但是洛阳现在百废待兴,官府对于户籍管控并不严格,哪怕是流民,到了这里,官府也会尽力安置,甚至运气好,碰到洛阳府整理户籍,有时候立时就能混到一个“洛阳户口”。
这些原因累加到一起,导致短短一年时间,洛阳以飞快的速度恢复繁荣,此时洛阳城里居住的百姓,基本上已经是战前的八成以上了。
虽然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很多田产地产都产权不明,这些给洛阳府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人就是好事情。
至少这个年关,洛阳城极为热闹。
城里城外,到处都是行人走动,一派欣欣向荣的模样。
而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李云带着一家人,站在了洛阳皇城的城楼上。
李某人拉着薛王后的手,然后怀里抱着女儿李殊,扭头对着薛王后笑着说道:“去年卓光瑞到洛阳来的时候,我让他把金陵工坊的匠人,也带了一部分到洛阳来。”
他这句话,有些没头没尾,薛韵儿看了看他,问道:“大王想说什么?”
“这些匠人里,有火药匠人。”
李云开口笑道:“他们除了会做火器,还会做别的东西。”
薛王后一怔,突然想到了他们成婚不久,刚进金陵的时候,李云曾经给她们放过的那场烟花。
她有些惊喜:“夫君…”
李云把怀里的女儿放了下来,然后走到城楼边上,看着城楼上,早已经准备好的烟花,他取出火折子吹燃了之后,递给一旁的薛韵儿,笑着说道:“夫人先来?”
薛韵儿摇了摇头:“还是夫君你来罢。”
李云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家人们,对着小家伙李元招了招手:“来,儿子。”
“你来点。”
李元胆子大,连忙上前接过了李云手里的火折子,伸手点燃了引线。
李云就在旁边看着,引线一着,他立刻拎着儿子后心,将他提溜了起来,远远跑开。
随着这一发绚烂的烟花升天,然后轰然炸开,城墙四周,至少上百处地方亮起来火光。
紧接着,上百发烟花升天,在皇城城楼附近炸开。
全城惊动。
金陵的百姓,多少见识过这些烟花,但是洛阳的百姓,是真没有见过。
大街小巷里,所有百姓都抬起头,望向皇城方向,然后仿佛是为了不辜负百姓的期望,第三轮烟花,也被同时点燃。
李云已经回到了家人身边,将李云交给了薛韵儿,笑着说道:“夫人,好不好看?”
薛韵儿看了看李元的手,确定没事之后,轻声嗔怪道:“这孩子才这么点大,你也不怕吓着他,而且,火药多危险啊,万一有别有用心之人,换了这东西…”
李云微微摇头,开口笑道:“九司的人亲自去办的,要是这样,还能被人换成别的东西,我这个吴王就真该死了。”
说罢,李云也抬头看向天空,看着一轮又一轮的烟火炸开,他喃喃道:“这一晚上,估计要花掉我上千贯钱。”
薛韵儿掩嘴一笑:“堂堂吴王,这点钱也花不起了?”
李云没有接话,只是呵呵笑道:“不过花的值当,至少洛阳百姓大多都看到了,看到这种东西…”
李云搂了搂薛王后,笑着说道:“也算是五色祥云笼罩了罢?”
这场烟火,一定会不可避免的染上神秘色彩,也会为他将来开国登基,奠定一定的群众基础。
虽然这种手段,不能算是正道,但是他李某人有这个条件,不用白不用。
许久之后,这一晚上的烟花才终于放完,李云抱着儿子李元,看向已经依稀张灯结彩的洛阳城,笑着说道:“儿子,这一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