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你今日回来,怎么也不提前通知我一声?”新城公主挥舞粉拳,打在长孙诠肩膀上。
长孙诠笑道:“还不是想给你一个惊喜吗?公主,你是怎么认出我来的?”
“尽说傻话,你是我丈夫,我还需要怎么认?”
“可我变化这么大……”
新城公主仰头望着他,泪中含笑,伸出一只手,轻轻抚摸他脸上的胡须,笑道:“不愧是我的驸马,与以前相比,更有男子气概了。”
长孙诠心中一热,低头吻向她雪白的脖颈。
新城公主脸色一红,低声道:“别在这里,阿姊和萧夫人都在那边看着呢。”
长孙诠抬头一看,果然瞧见两名女子站在水阁处,正望着这边,低声谈笑着。
年轻的女子他认得,是常山公主,另一名三十多岁的女子他却不认识。
新城公主在他脸上啄了一下,笑道:“在这等我一下。”快步回到水阁,和两名女子说了些什么。
不一会便回来了,拉着长孙诠的手,笑道:“我们去屋里说话。”
两人来到后寝,并肩坐在榻上,述说离别之情。
闲谈没一会,长孙诠忽然想起一事,道:“公主,咱们府门之外,怎么多了些侍卫?”
新城公主笑道:“那不是咱家的侍卫,是萧府的人。”
“萧府?”
新城公主笑道:“对啊,你今日回的也算巧,正赶上萧庶人过来……”
李治曾下旨,允许新城公主、义阳公主一个月见萧庶人一趟。
一开始两人是去萧府见萧庶人,后来萧嗣业上奏,说公主身份尊贵,不应屈尊前往萧府,希望让萧庶人入宫见公主。
李治虽没有同意,但同意改一处地方,让她们母女在新城公主府见面。
如此一来,萧庶人虽不能入宫,却也能够外出了,也算是一道恩典。
因为此事并不对外公开,故而张典校不敢说出萧府侍卫的身份。
两个小公主一清早就过来了。
高安公主坐不住,不愿在屋中干等,跑去后园玩耍。
得知阿娘来了后,这才急匆匆奔来,结果在月亮门撞到了长孙诠。
长孙诠这才明白一切,笑道:“我说府中怎么多了一个小公主呢。”
新城公主也想起一个困惑,道:“夫君,兄长说让你回来,是让你帮他一个大忙,到底是什么忙讶?”
长孙诠面色一正,沉声道:“我若是没猜错,陛下打算在全国取消徭役了。”
第238章 召回长孙无忌
清晨的长安城,起了浓浓的雾气。
长孙诠当了两年多县尉后,再不是养尊处优的贵胄做派,一大清早,就在后庭站桩打拳。
一套拳打完,浑身暖洋洋的,还出了点汗。
这时,张典校快步而来,朝他说道:“驸马,陛下召您入宫觐见。”
长孙诠早知皇帝让自己回来,定会召见自己,也没有太吃惊,命人跟妻子说了一声,便朝着皇宫而去。
来到甘露殿时,皇帝正在用早膳。
在得知长孙诠并未用膳后,李治便让他坐着一起吃。
饭间,李治向他详细询问鲁城县这两年多的变化。
鲁城县是第一个免除徭役的示范县,也是李治推行税制改革的重要依托。
税制改革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更改收税方式,从粟米等实物改成铜钱,这将大大简化收税流程。
这一点,已有不少官员上奏提出修改,并不难推进。
难的是取消徭役。
李治两年多前,便在鲁城县取消徭役,改用招募民力之法,再把长孙诠派了过去,就是为了此刻。
长孙诠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将李治关注的几点问题,详详细细的说明。
他干了两年多县尉后,与民同吃同住,深知民间疾苦,所以极力赞成取消徭役。
李治听他说完后,缓缓道:“那么依你之见,取消徭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了?”
长孙诠放下筷箸,肃然道:“陛下,取消徭役富的是百姓,藏富于民,民必将回报于朝廷!”
李治点点头,道:“很好,正日初的第一个朝会,此事就由你来提出。”
长孙诠道:“陛下,臣还有一个提议。”
李治道:“讲。”
长孙诠道:“臣以为免除徭役之事,可以先在河北推行。”
李治道:“为何?”
长孙诠道:“一来三年免税时间已快到了,河北虽然恢复了一些元气,却依然是全国最贫穷的地方,臣以为应该先在河北推广,恢复民力。”
“其二,田制改革先在关内推行,最后在河北,若是徭役改革也先在关内推行,未免太不公平。河北百姓会觉得,陛下依然重视关中,轻视河北。”
李治笑了笑,道:“你才去河北两年,就完全站在河北的立场了。”
长孙诠道:“臣与他们接触后,才知他们这些年受了多少苦难和委屈,臣以为朝廷应该补偿他们。”
李治点点头,道:“好吧,朕准了。”
长孙诠欣喜道:“多谢陛下。”
这时,王伏胜忽然来到李治身边,朝他附耳说了几句话。
李治听完后,脸色微变,沉声道:“竟有这种事,其他船没事吗?”
王伏胜轻声道:“就只有一艘船沉了。”
李治沉默良久,冷冷道:“朕不信会有这么巧合的事,传旨大理寺,让狄仁杰去查!”
王伏胜应诺一声,告退离开。
李治看向长孙诠,道:“驸马,你也退下吧,好好准备一下正日的大朝会,到时候肯定会有很多朝臣反对。”
长孙诠应道:“是。”顿了一下,咬牙道:“陛下,臣能否去趟昭陵,看望一下大堂兄?”
李治愣了愣,露出沉思之色,没有说话。
长孙诠低声道:“是臣冒昧,臣告退。”
“等会,朕没说不准你去。”李治抬了抬手,道:“朕不仅允许你去看他,还准许你把他接回长安。”
“陛下,您真的……”长孙诠露出惊喜之色,简直有点难以置信。
“其实英国公已经为他求过情了。朕原本打算等吐蕃的战事结束,再放他出昭陵。如今他谋划的计策已经成功,吐蕃剩下的事能否成功,在于将领,与他无关。朕即刻下一道旨意,你把他接出来吧。”
长孙诠跪倒在地,叩首道:“微臣多谢陛下!”
李治挥了挥手,道:“你等一会,朕现在就给你一道中旨。”
长孙诠几乎是跑着离开的皇城。
在长孙一族出事前,他对长孙无忌还只有七分尊敬,三分不满。
然而长孙一族出事后,长孙无忌的各种应对措施,已经赢得了他所有的尊敬。
他先回了趟公主府,也顾不得去跟妻子见面,骑上一匹快马,径直朝着昭陵而去。
策马奔驰到九山脚,顺着陵道一路上山,很快来到山腹中的陵寝,出示旨意后,在陵令带领下,来到长孙无忌的石室。
长孙无忌正坐在一张案后,低头写书,听到脚步声,头也不抬的道:“何事扰我?”
“大兄,是我。”
长孙无忌猛地抬起头来,望着眼前微黑的青年,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道:“你是长孙诠?”
长孙诠凝视着他,道:“正是小弟,小弟特来接兄长离开。”
长孙无忌浑身一震,道:“你、你说什么?”
长孙诠微笑道:“陛下已经下旨,准您离开昭陵,返回长安。”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道:“是吐蕃那边打完了吗?”
长孙诠摇头道:“没有,陛下说您的策略已经成功,吐蕃战场剩下的事,将由将军们决定,与您没有关系了。所以提前放您出去。”
长孙无忌只觉浑身一轻,反而不急着离开了,笑呵呵的道:“来,坐下说话,我来煮茶。”说着从茶盒中取出两块茶饼。
长孙诠抢着道:“让小弟来吧。”过去接过茶饼,开始烧水煮茶。
长孙无忌走到一张椅子上坐下,笑道:“和我说说吧,你这两年多在鲁城县过的怎么样?”
长孙诠遂将鲁城县的情况说了,还将李治让他协助推进税制改革的事说了。
长孙无忌听完后,怔了怔,陷入了思索。
“大兄,你怎么了?”长孙诠侧头道。
长孙无忌沉默了一会,感叹道:“四郎,我得感谢你,若不是你的缘故,陛下不会这么早放我出来。”
长孙诠手一抖,道:“大兄,这全是陛下的恩典,和我有什么关系?”
长孙无忌表情变得极为凝重,道:“免除徭役可不是小事,自秦汉以来,已推行八百多年,朝臣反对的声音,只会比田制改革更大。”
长孙诠道:“小弟以为,并非推行的久,就一定正确,小弟在鲁城县这些年,深切体会到徭役之害。徭役取消,朝廷财政负担看起来加重了许多,但也能从其他地方收回。”
长孙无忌笑了笑,道:“你不必说服老夫,老夫是你的帮手。”
长孙诠愣了愣,也终于反应过来。
“大兄,陛下让您提前出来,是想让您帮我吗?”
长孙无忌捻须道:“不错,朝廷那些大臣的心思,老夫一目了然,就连他们要反对的理由,老夫也能猜个大概。有老夫帮你参谋,陛下才能真正放心。”
长孙诠笑道:“有大兄帮助,小弟也有底气多了。”
长孙无忌正色道:“话虽如此,也切不可大意,你再将鲁城县的情况,仔细跟我说一下,一点都不要漏过。”
长孙诠将煮好的茶递给他一杯,兄弟两人直接在石室中聊了起来。
这一聊,两人竟浑然忘了时间,还是陵令进来提醒,再不出发,就不能赶在关城门之前回到长安了。
长孙诠笑道:“大兄,距离正日还有一个多月,也不急于一时,先回去吧,小弟再慢慢跟您说。”
长孙无忌转头望着书架上的书,道:“那这些书……”
长孙诠笑道:“小弟明日带人过来,帮您都运回去便是。”
陵令也陪笑道:“长孙公,您不必担心,在下会派人守好石室,绝不让您这些书有丝毫闪失。”
长孙无忌拱手道:“那就有劳了。”
此时已到下午,阳光并不刺眼,长孙无忌踏出寝陵时,还是被晃晕了眼睛,急忙以手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