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虽然险些吃了败仗,毕竟还是击败了禄东赞的主力,声望并未下降。
尤其是在崇文馆中,凭着李勇的卖力宣传,众学子们都知道了战事的详细经过,对他依然保持尊敬。
薛讷靠着父亲的威名,在崇文馆很受欢迎,总有人围着他,向他询问薛仁贵的事。
薛讷前几日还非常高兴,然而这日来崇文馆上学时,却苦着一张脸,表情充满忧虑。
别人问他,他也不答,有人便将情况告诉了李弘。
下学后,李弘在走廊找上了薛讷,向他询问情况。
李弘是储君,他的问话不能不答。
薛讷犹豫半晌后,支支吾吾道:“殿下,我、我和您说了,您能不能饶过我母亲,不要定她的罪?”
李弘诧异道:“我为何要定你母亲的罪?”
薛讷低着头,道:“因为……她可能干了违法的事……”
李弘皱着小眉毛,道:“那你为何不劝阻她呢?”
薛讷急道:“我劝了,可母亲根本不听我的,父亲也不在家,我……我……”忽然呜呜哭了起来。
李弘忙道:“你别哭啊,我不定她的罪就是了,不过你得告诉我,她干了什么事,若是太严重了,我们得阻止才是。”
薛讷抽了抽鼻子,断断续续将情况说了。
他母亲柳氏无意中信仰了祆教,平日祷告时,去的正是波斯王子卑路斯所在的祆祠。
薛仁贵在唐军中地位越来越高,卑路斯自然对柳氏更加的热情,亲自为她解答宗教上的疑难。
柳氏一开始还对祆教半信半疑,时间久了,慢慢就越来越虔诚,不仅捐钱捐物,还帮助卑路斯进入长安城上层阶级。
卑路斯平日经常以祭司的身份,去薛府拜访,还试图让薛讷也信仰祆教。
薛讷入学早,平日一直在读四书五经,对祆教的很多说法产生怀疑,并不愿信奉祆教。
昨天夜里,卑路斯又来到薛府,并且鬼鬼祟祟的,单独与柳氏在一间屋中说话。
薛讷对这个西域和尚不信任,担心他又蛊惑母亲捐钱修建祠堂,便躲在门外偷听。
卑路斯这次并非劝柳氏捐钱,而是请求她帮一个忙。
根据卑路斯的说法,他的兄长一直在吐火罗国,谋划着复国之事,结果吐火罗也被大食消灭,他兄长四处逃亡,无处藏身。
大唐鸿胪寺内,已将波斯国移出入境名单,故而他兄长无法以波斯使节的身份,逃入大唐。
波斯国已经灭国,也无法向大唐提交入境文牒,也就是说,他兄长无法以合法方法,进入大唐境内。
然而大食正在追杀他兄长,西域小国都不敢收留他,只有进入大唐,才能保住性命。
卑路斯希望柳氏帮忙,在一份他伪造好的文书上,盖上凉国公薛仁贵的印信。
那份文书上注明着,卑路斯的兄长是薛仁贵派到大食的密探,如此一来,边关守将便会放行。
薛讷年纪虽小,也知道这样肯定是不对的,违反了大唐出入境过所制度,当即冲入屋中,想要阻止母亲。
结果柳氏将他训斥了一顿,最后还是取出薛仁贵的印信,帮卑路斯盖了印。
李弘听他说完后,煞有介事的说道:“这样做确实不对,若是放进来坏人,那就不好啦。”
薛讷更焦急了,道:“殿下,您能帮帮我吗?要是惹了事,肯定会连累父亲的。”
李弘想了想,道:“这样吧,我派人去一趟安西都护府,把那些波斯人拦在外面,不让他们来大唐,应该就没问题了。”
薛讷喜笑颜开,道:“对啊,这样就没事了,殿下,您赶紧快派人吧。”
李弘带着薛讷回到丽政殿,派人把东宫左内率中郎将杨玉臣喊了过来。
不一会,杨玉臣来到外殿,朝李弘见礼。
“臣杨玉臣,拜见太子殿下。”
李弘望着他,脆声道:“杨将军,我记得你曾经去过沙洲,把孙神医请入长安,可有此事?”
杨玉臣道:“确有此事,臣当时是奉皇后殿下的命令,前往沙洲,待了三个多月,才将孙神医请来。”
李弘喜道:“你既然去过沙洲,那就最好了,我有个差事,想让你去一趟安西都护府,帮我办了。”
杨玉臣拱手道:“请太子吩咐。”
李弘道:“你去安西都护府,告诉都护府的长史,倘若有人自称是薛仁贵将军派去的细作,切不可让其进入大唐。”
杨玉臣愣了一下,道:“殿下,臣能问一下,那些是什么人吗?”
李弘道:“应该是波斯人吧,总而言之,不管是谁,你都拦着就是。”
杨玉臣拱手道:“臣领命!”
东宫一共有十率,与十二卫机构类似,只不过东宫同样的官职,要比十二卫的低上几阶。
比如杨玉臣的中郎将就比李元芳的中郎将低上两级。
东宫十率中,只有六率统领军府。
杨玉臣所在的内率府是太子亲卫,类似千牛卫一样,不统领军府,故而不能调用府兵。
因为李弘的这道命令有些古怪,他不敢大意,挑选二十名内率府军士,出开远门,朝着安西都护府进发。
杨玉臣去过沙洲,对路途驿站比较熟悉,只用了十来日,便抵达了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
他找上都护府长史,传达了李弘的储令。
长史不敢怠慢,当即派人前往各关口传达命令。
两日后,便有消息传来,已经有一群人,以薛仁贵所派密探的身份,进入了大唐。
这群人并不是几个人,而是有数十人,看起来像是军队。
若不是有薛仁贵盖过章的文书,仅凭一般的公验,也根本过不了关。
杨玉臣察觉到不对劲,当即让安西长史协助他找到这些人,并且将他们逐出大唐。
因为这群人已经进入安西,而安西都护府又地域辽阔,找到他们非常不易,事情很快惊动了裴行俭。
裴行俭听说后,命人将杨玉臣喊到了碎叶城,朝他询问详情。
听说是太子的命令后,裴行俭更加诧异,也问的更加仔细。
“等会,你问太子殿下他们是什么人时,太子殿下说是波斯人吗?”裴行俭脸色一沉。
杨玉臣道:“是的,不过太子殿下又说了,不管是什么人,都不能让他们入境。”
裴行俭脸色变得极为凝重,当即朝一名部下吩咐道:“点两营骑兵,在东门等候。”
杨玉臣吃了一惊,道:“裴都护,还不知道他们下落,您怎么就点兵了?”
裴行俭道:“不必多问,你立刻前往东门,我会再给你派一名校尉,你们率领这支人马,追上大食使节团,保护他们入京。”
杨玉臣变色道:“大食使节团?”
裴行俭道:“没时间跟你解释了,你赶紧出发吧。”
其实不用裴行俭多解释,杨玉臣离开屋子后,很快便想通了一切。
波斯人和大食人,本来就是死仇!
这群很可能是波斯人的家伙,忽然进入大唐,恰好大食使节团也来到大唐。
很容易就能猜出,这群波斯人是冲着大食人而来,目的就是为了刺杀他们。
大唐境内,自然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
大食使节团是两日前穿过碎叶城,轻骑追击的话,用不了几天,就能追到。
杨玉臣在东门会合军队后,当即朝着大食使节团追了上去。
第253章 长孙无忌的变化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
李治一大清早,便去了英国公府。
开年时,李又染了病,直到二月末才慢慢好转。
李治自前方传来捷报后,这一个多月尽忙着与群臣商议吐蕃之事,也一直没时间来看他。
直到今天,吐蕃战后的治理方案终于议定,这才来探望他。
顺便也将议定的方案与他说说,询问他的意见。
李治是微服从后门进入英国公府,李的长子李震,亲自引着他朝后园而去。
此时的李府后园内,李正在湖边钓鱼,旁边还有一名老者,赫然是长孙无忌。
两人本是死敌,因对付吐蕃的缘故,关系慢慢趋于缓和。
长孙无忌能够离开昭陵,也有李的一份功劳,故而听说他生病后,便来瞧一瞧。
两人并排而坐,一边钓着鱼,一边悠闲的谈论起随先帝打天下的旧事。
“……你是不知道,当时先帝听说你败给刘黑闼后,脸色有多难看。”长孙无忌笑呵呵的道。
李苦笑道:“那家伙打仗毫无章法,总能出人预料,和苏定方有点像。”
两人议论间,一名青年快步奔到湖边,焦急的道:“阿翁,圣人来了。”
听到此话,长孙无忌立刻站起身,开始收鱼线。
李侧头看了他一眼,道:“你要离开了吗?”
长孙无忌道:“陛下是来找你的,恐怕并不想看到我这张老脸,还是离开为好。”
李笑道:“依我之见,陛下见到你后,反而会很高兴。”
长孙无忌侧头望着他,等待他进一步解释。
李缓缓道:“老夫虽未上朝,却也知道这几天发生了很多大事,尤其是在吐蕃战后治理上,群臣有分歧。”
长孙无忌目光一闪。
皇帝这时候来英国公府,很可能是为了商议吐蕃战后的善后政策。
长孙无忌三朝元老,对政务的熟悉,还在李之上,自然能向皇帝提一些有用的意见。
皇帝看到他自然高兴。
这些念头在他脑海中一闪而逝。
他将鱼竿放在地上,朝李道:“我先避一避。”迈步离开了。
李则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带着李继业,前往迎驾。
沿着后园小径走了不一会,拐过一道弯,便见李震引着皇帝走了过来。
李快步上前,拱手见礼。
“老臣李,拜见陛下。”
李治抬手道:“李公不必多礼,朕听说你染病,故而过来瞧瞧,病势可好些了吗?”
李道:“多亏费御医替臣诊治,臣的病已经全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