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79节

  杜蓉见丈夫同意收留杜语荷,心中欢喜,答应一声,出门帮他张罗去了。

第295章 安抚武皇后

  高有道入宫之后,直接前往甘露殿面圣。

  穿甘露门,来到甘露殿,却得知皇帝今日还并未过来,正在立政殿逗弄小公主。

  高有道只好先来到偏殿,与卢照邻、杜易简几人会面。

  二人见他回来,都很喜悦,杜易简又问起他这次公干,到底所为何事。

  安西的战争已经结束,高有道便没有隐瞒,据实跟他们说了。

  郭正一和元万顷听到与西域战事有关,也都放下笔,侧耳倾听。

  众人听完后,都称赞裴行俭谋略过人。

  便在这时,内侍来报,皇帝已经回到了正殿。

  高有道当即起身,命内侍通传一声。

  少顷,皇帝宣他觐见。

  高有道来到正殿,叙礼毕,将安西的情况全部跟李治汇报了。

  李治身体前倾,听得很是仔细。

  虽说裴行俭已经上奏将此事跟他说了,但一些具体细节,却一笔带过。

  况且通过高有道,他也能判断裴行俭上奏中,是否有夸大之词。

  高有道的叙述大致和裴行俭吻合,李治点了点头,道:“高卿,这趟辛苦你了。”

  高有道拱手道:“臣按照陛下的指示,在安西仔细查探民生状况与西域情况,有两件事,想向陛下汇报。”

  李治道:“讲。”

  高有道道:“第一点,臣在庭州探访时,发现庭州刺史崔知辩担任刺史期间,积极帮助百姓解决困难,民间风评极佳。”

  李治点点头:“此人去年考评就是上下,看来今年应该也能有个不错的考评,实为各州刺史典范。”

  高有道接着道:“臣要汇报的第二件事,与西突厥有关。”

  李治奇道:“你说的是碎叶城外的五弩失毕部?”

  高有道道:“正是,臣听说西突厥又不安分,强占了西域其他国家的土地,正在悄然壮大。”

  李治问:“裴行俭可知此事?”

  “那臣就不知道了。”高有道低下头。

  虽然西域小国百姓说裴行俭知道此事,并且偏袒突厥人,但此事并未得到证实。

  高有道不愿用这种模棱两可的信息,指责一位刚刚立下军功的将军。

  李治沉吟了一会,道:“这事朕会派人调查,你还有别的事情要汇报吗?”

  高有道拱手道:“臣探访的只有这两件事。”

  李治笑道:“那好,你一路辛劳,且回去休息,朕准你一日沐假,后日再上衙吧。”

  高有道谢了恩,告退离开。

  今日的奏章并不多,按照经验,李治一个时辰内,就能全部处理完毕。

  然而当他翻看到一份阎立本的奏章时,眉头皱了起来。

  他缓缓起身,踱步离开了甘露殿,沿着千步廊,一路向北而行,脑中思绪纷飞。

  距离他离开长安城,只剩下一年左右的时间了。

  随着这个时间临近,他渐渐感受到一些令他不安的征兆。

  就比如阎立本刚才的那份奏章,他提议给太子李弘加几个老师。

  像这样的奏章,最近已有好几份了。

  要么提议弹劾东宫某一位属官,要么提议给太子增加老师。

  表面上似乎是为太子好,其实是太子最近让大臣们不大满意,他们不敢直斥太子,只能将矛头对准太子身边的人。

  群臣不满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质库所的事。

  这事李治也知道,因李弘过于仁厚,下令返还那些抵债不还之人的抵押物。

  结果没过多久,其他人得到消息,都去质库所借物不还。

  这种情况下,用不了多久,质库所就会无法经营。

  李弘毕竟是个孩子,也许慌了神,赶忙下令,超过时间不还之人,抵押物不再返还。

  治理天下,最忌讳朝令夕改。

  李弘这种行为,不仅让大臣们不满,连百姓们也不承情,民间风评,瞬间转坏。

  这本是一件小事,孩子性格天真单纯,况且李弘从小就比一般的孩子善良。

  然而李弘毕竟是太子,这件事又发生的太过突然,令李治觉得不对劲。

  储君原本就是一个高危职业,任何有野心的人,都会盯着这个位置。

  要么是想抢夺这个位置,要么是想通过对付储君,引起朝堂混乱。

  历朝历代,被废掉的太子数不胜数。

  远的不提,就说开唐以来,太子李建成、太子李承乾,都没能落到好下场。

  就连李忠也是个刚刚被废的太子。

  所以任何事情,只要与太子产生关联,背后很可能就没那么简单。

  眼下有他在,他还能帮李弘顶住这些大臣的压力,让李弘不受此事影响。

  然而一年之后,他离开长安,又遇到类似的情况,李弘是否还能承受住朝野的压力呢?

  这一刻,李治深切体会到一个父亲的无奈。

  他已隐隐察觉到,长安城平静的水面之下,有一股势力,已经将矛头对准了李弘。

  李治虽有怀疑对象,却并无任何证据。

  况且此事很可能牵扯到他其他儿子,让他心中非常烦闷。

  他甚至产生过念头,放弃头疾的治疗,继续坐镇长安,让李弘能够安然成长。

  但理智又告诉他,过于呵护李弘,反而会让他失去斗争能力。

  若是自己因头疾早逝,李弘又没有能力镇压局面,便会引发大乱子。

  这正是帝王之家的无奈,享受至高权利的同时,也因权利争夺,难以避免骨肉相残。

  正思索之际,一名内侍从远处走来,朝王伏胜附耳说了几句话。

  李治正觉烦闷,便开口问道:“伏胜,怎么了?”

  王伏胜忙道:“陛下,臣手下的人,已查出来,质库所之事,确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把此事炒得人尽皆知。”

  李治轩眉一扬:“是谁?”

  王伏胜低声道:“臣无能,对方手脚利落,将涉事之人全部处理干净,臣无法查出幕后之人。”

  李治心中一沉,道:“这说明他们提前就猜到司宫台会去调查,才能早一步应对。”

  能对朝堂如此熟悉之人,自然也是朝堂上的人。

  王伏胜低声道:“陛下,有动机对付太子之人,不会太多,是否直接从有嫌隙之人查起?”

  李治沉默了一会,摇头道:“那样只会让长安城风声鹤唳,人人自危。若是长安城因此乱起来,这样的事只会越来越多。”

  王伏胜迟疑了一下,道:“皇后那边,似乎也在调查此事。”

  李治摸了摸额头,顿时感到头疼。

  武媚娘最近好不容易向好的趋势发展着,若是因为此事,被激出狠辣本性,那就更麻烦了。

  他当即迈着步子,朝立政殿而去。

  王伏胜说的一点不错,武皇后此时正在听王洪汇报质库所的事。

  “殿下,已经查清楚了,背后有人在败坏太子名声,实在可恨!”王洪咬牙切齿道。

  武媚娘一边写着书法,一边问道:“是谁?”

  王洪低声道:“没能查出来。”顿了一下,道:“王大监那边也没查出来!”

  武媚娘道:“这不奇怪,对方既敢对弘儿下手,肯定有应对措施,不会那么容易被查出来的。”

  王洪赶忙道:“臣已有怀疑对象了。”

  武媚娘侧头看了他一眼。

  “哦?”

  王洪道:“那帮贼子对付太子殿下,肯定是瞄准储君位置,如今威胁太子地位的,只有大皇子、二皇子、三皇子和四皇子,他们背后之人,最有嫌疑。”

  武媚娘继续写着字,不置可否。

  王洪忽然又道:“对了,郑贵妃已诞下一子,荥阳郑氏也有嫌疑。殿下,不如先从这几家调查吧?”

  武媚娘冷冷道:“那你有没有想过,这是长安城外的势力所为呢?”

  王洪愣道:“长安城外?”

  武媚娘道:“你以为那些李姓藩王,真那么老实吗?他们唯恐天下不乱,利用弘儿这事做文章,正合他们心思。”

  王洪想了想,道:“滕王李元婴和虢王李凤最有嫌疑,他们都曾遭到陛下斥责!”

  武媚娘放下笔,将手中纸递给了王洪。

  “先从这几个人身上查。”

  王洪接过一看,顿时暗暗心惊。

  纸上写着李元婴、李凤、李灵夔、李元嘉四位藩王的名字。

  “殿下,李元嘉可是有名的贤王,您怎么把他也写上去了?”

  武媚娘冷然道:“这世上,越是大奸大恶之人,越喜欢装作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正因他太贤,吾才怀疑他。”

  王洪又问:“那长安城内的人,要不要查?”

  武媚娘沉默了一会,道:“先从外面调查吧,长安城内的事,且再瞧瞧。”

  她很清楚,李治最看重长安稳定,自己若胡来,很可能引起皇帝不满。

  便在这时,内侍来报,皇帝正朝立政殿过来了。

  武媚娘暗叹一口气,道:“看来九郎还是放心不下我呢。”带着人出殿迎驾。

  不一会,李治驾到,武媚娘将他迎入殿中,将最近新调制的花酒倒给他品尝。

  李治喝了两杯后,便拉着武媚娘在怀里坐下,有意无意的和他说起了李弘的事。

首节上一节279/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