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08节

  萧嗣业道:“我也明白,不过我等毕竟有圣人口谕,他不好拒绝,估计会和我一同面圣,向陛下请示。”

  郝处俊顿时明白,自己同行的话,到时面圣,皇帝看见他后,选中他的机会很大。

  但郝处俊还是有一丝担忧,若是在圣人面前陈奏此事,最后却被张柬之比下,必定大失颜面。

  “那张柬之是陛下直调中书省,深得陛下信任,只怕我去了也没用。”他低声道。

  萧嗣业微笑道:“你不必担心,那张柬之刚进中书省时,大家都以为他会成为下一个狄仁杰,可结果呢,陛下对他不闻不问,只怕是一时兴起,才将他调入中书,早就把他忘了。”

  郝处俊心中也有此想法,见萧嗣业这般说,心中大定。

  再者,官场沉浮,最重要的便是顺势而为,如今萧嗣业肯主动帮他,若不乘这股势,反会得罪对方。

  于是不再推辞,和萧嗣业一起前往中书省,找上李义府。

  李义府得知二人来意后,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却分毫不退。

  萧嗣业搬出皇帝口谕后,他果然提出面圣。

第317章 随行嫔妃 皇后来定!

  李义府、萧嗣业、郝处俊三人一起来到甘露殿,通传之后,皇帝却不在殿内。

  三人只好在偏殿等候,等了大半个时辰,终于有内侍过来,说皇帝传三人觐见。

  来到正殿,三人叙礼毕,面奏此事。

  李治听了后,看了郝处俊一眼,说道:“郝卿是兵部副官,这种小事,就让张舍人去办吧。”

  此话一出,郝处俊一颗心直往下沉。

  皇帝虽说的委婉,其实就是更相信张柬之的能力。

  三人告退后,李义府朝萧嗣业一拱手,志得意满的离开了。

  郝处俊跟随萧嗣业一起回到兵部。

  萧嗣业见郝处俊垂头丧气,心中也很不是滋味,给他倒了杯茶,感叹道:“郝兄,这事是我虑事不周,反而害了你。”

  郝处俊摇头道:“尚书也是一片好意,只是下官不明白,陛下为何如此信任张柬之。”

  萧嗣业也不明白。

  皇帝召张柬之入京后,明明并没有什么特别优待,然而却对他有一种奇异的信任感。

  这种信任究竟源自何处,他实在琢磨不透,心中也再次涌出一股圣人难测的感觉。

  郝处俊沉声道:“萧尚书,您说张柬之能办成此事吗?”

  萧嗣业微微一惊,看向郝处俊,他这位副官,似乎还不肯放弃。

  其实郝处俊一开始对此事并没有那么热衷,因为他对萧嗣业还存着几分戒备,担心他另有用意。

  然而皇帝当着他面,选择了张柬之,这让他很受打击。

  他不明白张柬之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竟得皇帝如此信赖。

  郝处俊抬头望着萧嗣业,道:“萧尚书,我想去瞧瞧张柬之如何调解此事,他若办成,我无话可说。他若办不成,毕竟还有机会,您说呢?”

  萧嗣业微笑道:“我瞧他年纪轻轻,办不好此事!”

  只可惜事与愿违,两日之后,鸿胪寺便传来消息。

  张柬之不仅调解了两诏纷争,两诏还都答应每年向大唐供奉盐、铁、毛织品等物,当做税收。

  在这之前,六诏国并不向大唐纳税。

  李治虽改革了羁縻政策,向部分羁縻州县征税,那也只限于改革之后,被重新划入大唐的叛乱之地,

  像六诏、吐谷浑、东女之地,改革之前便臣服大唐,还积极响应唐朝征讨吐蕃。

  李治也找不到理由对他们突然征税。

  张柬之凭着一张嘴,不仅调解两诏纷争,还能劝说两诏之地,向大唐纳税,顿时引起朝野轰动。

  大臣们对这个被皇帝直调入京的中书舍人,也再次有了新的看法。

  李治听说此事后,也觉好奇,召张柬之来甘露殿,向他询问此事。

  张柬之拱手道:“回陛下,臣能够说服他们纳税,凭的是我大唐将士的勇猛,以及陛下的仁政,臣不敢居功。”

  李治笑道:“张卿不必过谦,你到底怎么做到的,和朕说说。”

  张柬之道:“边夷之民,不可以中华之礼仪待之,鸿胪寺官员与他们客客气气讲道理,这是讲不通的。”

  “他们反会觉得,大唐如此强大,却对他们这般客气,肯定有求于他们,只会贪得无厌,索要好处。”

  李治目光闪动:“那你觉得应该如何与他们打交道呢?”

  张柬之道:“臣以为只需握好两样东西,便可让他们顺服。其一是我大唐锐士,只要他们不听话,就以武力教训,他们不识圣人之道,却识得我大唐铁骑。”

  李治暗暗一笑。

  张柬之应该算大唐庙堂内的鹰派了,主张对外族强硬。

  李治道:“另一样东西又是什么?”

  张柬之道:“若一味攻打,也会激起他们反抗,造成边境混乱,对我们也没好处。要让他们老实安分,还需商贸以辅!”

  李治心中一动:“接着说。”

  张柬之道:“六诏战乱不断,也是被生计所迫,他们是由叶榆泽(洱海)孕育出的族群,都想占据更肥美的土地,养活子民。”

  “他们也想发展繁荣,故而采取战争的方式。只要我们给他们提供另一种繁荣的方式,他们自不会再打仗了。”

  李治道:“根据岭南地区的奏报,六诏地势崎岖,瘴气弥漫,商人们不愿前往那里,发展贸易并不容易。”

  张柬之道:“臣听说户部和工部一直在用火药开凿各地险路,可借火药之利,凿通南路,与六诏强化商贸,对岭南之民,也是桩好事。”

  李治脑中一闪。

  张柬之的话让他产生另一个想法。

  这个时期,受限于造船技术,大唐只能与倭国、硫求、哇爪等国通海贸,难以达到西域。

  若能在六诏之间,开通一条陆路,直通海港,如此一来,便能发展出一条通往西域的海上商路。

  商路一起,岭南就能得到发展,也带动六诏发展,让他们不再争斗。

  李治道:“打通六诏商路,你觉得需要多少年?”

  张柬之道:“西汉时期,唐蒙奉汉武帝之命,只用数年,便打通去夜郎、滇、笮的道路,后因中原混乱,此路荒废。臣以为五年以内,当能再开此商道。”

  李治感叹道:“五年吗?”

  闭目沉思了一会,问道:“你就是用此商道,让两诏主动向朝廷纳税吗?”

  张柬之道:“两诏国不识远利,仅凭此无法劝说。臣是用另一个法子,劝他们主动服软。”

  “哦,是什么?”

  “臣以朝中有大臣提议,裁撤六诏之州县,诱得他们主动纳税。”

  李治奇道:“他们不愿裁撤吗?”

  张柬之笑道:“陛下有所不知,周边小国臣属大唐,皆是图利,一来不必担心大唐攻打他们,二来也能受大唐庇佑。”

  李治点点头。

  如果他们不再是大唐属国,便要随时担心大唐打过去,自然寝食难安。

  张柬之道:“臣告诉他们,东汉时期,哀牢请求纳为汉之属国,汉朝设永昌郡统辖它。征收盐、布、毡毯、毛织品,换取汉朝庇佑。”

  “前代王朝在六诏设郡,是因有利。现今六诏盐、布不上供,珍奇贡物不入朝,戈戟等兵器不充实我朝军队,资财不献给大唐,大唐却要无私庇护你们,世上哪有此理?”

  “他们听后,心中惊慌,这才主动提出每年上贡税收,换取大唐庇护。”

  李治听了后,也不由开拓思维。

  听张柬之这么一说,大唐周边属国臣服,都各怀心思。

  他们每年上供,其实便存着用这些贡品,换取大唐庇护。

  大唐恪守礼仪,每年也都赐下回礼,有时回礼还重于赠礼。

  这种行为,不仅不会让他们感激,反会暗暗揣度,觉得并非他们求着大唐,而是大唐对他们有所求。

  两诏敢在鸿胪寺闹事,就说明这点。

  李治沉声良久后,说道:“张卿,以后你就去鸿胪寺任少卿吧,南地修路之事,朕会再和户部、工部商议。”

  张柬之见自己一番言论,竟直接升了数级,心中大喜,不由感慨李义府那番言论,果有其理。

  “臣多谢陛下!”他叩首谢恩,告退离开。

  李治在龙椅上又坐着沉思了一会,这才朝寝殿返回。

  回到寝殿时,只见武媚娘正坐在屋中等候。

  通常来说,武媚娘过来找他,都是酉时之后。其他时间来找,必定是有事而来。

  李治走到武媚娘旁边坐下,问:“皇后找朕有事吗?”

  武媚娘靠过去,一边帮李治揉捏肩膀,一边说道:“陛下,这几日,后宫可有些人心浮动哦。”

  李治道:“为何?”

  武媚娘眨了眨眼,道:“还不是因陛下要出巡的缘故,她们都想跟陛下同行,想着法儿的打探消息,揣摩您的想法呢。”

  李治顿时明白武媚娘的来意。

  她其实也是想探明李治的用意,到底准备带多少嫔妃。

  后宫的事务上,李治尽量尊重武媚娘的权威,便道:“到底带哪些人,皇后来决定吧。”

  武媚娘微微一笑,道:“陛下就会偷懒,妾身才不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若是带的人不合您心意,将来反会怪我。”

  李治笑道:“只要是你挑选的,朕都合心意。”

  武媚娘笑道:“那您给妾身一个名额,不然的话,妾身可要都带上了。”

  李治思索了一会,道:“那就带四个吧,名额由你来定。”

  武媚娘起身辞礼,笑道:“那妾身这就去商定人选。”告退离开。

  李治如今的嫔妃有六人,一妃两嫔三才人。

  如果根据位份和皇帝的喜好,要定好四人很容易,只需把杨才人、郑才人留下,其余四人带上便可。

  可这样又留下一个问题。

  偌大一个后宫,仅凭两位才人,根本管理不好。

  若是等李治回到长安,后宫却变得一团糟,同样是她这个皇后的责任。

  而且她也放心不下郑才人和杨才人,两女若是趁机在后宫发展势力,将来危害不浅。

  所以一妃二嫔之中,必须留下一人。

  刘充嫒也要排除,她虽是二品宫嫔,但为人太软,毫无威信,根本管不住后宫。

  那么剩下的选择,只剩郑贵妃和徐充容。

首节上一节308/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