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25节

  鲁王吃惊道:“不是说好等确定皇帝去了河东,再派人去找突厥人吗?怎么这么急?”

  韩王沉声道:“越王在暗中盯着我,我怕入京后再派人去,会被他发现端倪。”

  鲁王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忐忑之色,道:“兄长,你说突厥人会答应动手吗?”

  韩王道:“只要皇帝去了漠北,我相信温傅会答应。突厥人喜欢冒险,此人又野心勃勃,绝不会放过这种天赐良机!”

  鲁王搓了搓手,道:“那就好,只要皇帝死在漠北,长安城那个小太子,就容易对付多了!”

  韩王却没有那么乐观。

  皇帝就算去了漠北,身边还跟着薛仁贵和一万多护卫,突厥人就算动手,也未必得手。

  再者,就算突厥人得手了,也不一定会杀皇帝,而是拿做筹码,与大唐谈判。

  最好的情况是,皇帝死于混战之中,不过就算如此,朝中还有皇帝留下的一班大臣。

  李、程知节、尉迟恭这些人,他都曾尝试拉拢过,却都起不到任何作用。

  这些老臣安于稳定,肯定会扶持小太子,稳固长安,不会让他轻易上位。

  这种种情况都考虑进来的话,他成功的机会,十成中不到一成。

  这便是谋夺至尊之位的难处,九死一生也不为过。

  能做的已经都做了,眼下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瞧瞧皇帝是否会前往漠北了。

  ……

  李治的巡狩大队出井陉之后,就在阳泉县附近驻扎。

  阳泉县古称“漾泉”,从名称便可知,此处泉水极多,很多都是温泉,正是疗养的绝佳所在。

  阳泉县还有一处石炭矿,这也是李治重点考察对象,故而进入阳泉县后,他便下旨在太行山脚扎营。

  这一日清晨,李治带人去石炭矿探访去了,只带了一名户部的官员随行。

  剩下的官员,都聚在一间颇大的营帐内,处理长安送过来的各种奏报。

  他们的任务,便是将各种奏报进行梳理,挑选出需呈奏给皇帝的消息。

  今日送过来的奏报不多,这让张柬之生出一丝忧虑。

  明明快到岁末,皇帝又不在京中,长安城竟呈现一片太平景象,这太不正常了。

  这几年来,皇帝推行各种改革措施,触犯了不少人的利益。

  皇帝手腕强硬,坐镇长安时,这些人不敢妄动,这可以理解。

  如今皇帝已经离京,这些人还如此老实,这就不合常理了。

  张柬之考虑事情,喜欢往最坏的一面考虑。

  如果这些人的目标不是京中的太子,那么很可能将主意打到皇帝身上。

  房遗爱谋反之案距近不到十年,未必不会有胆大狂徒,趁着皇帝不在长安,谋划倾天之变。

  国家军队都掌握在一批忠诚的老将手中,还有薛仁贵率领一万军队,随行保护。

  故而这些人就算想行刺杀之事,也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思来想去,唯一的隐患便是这些人勾结胡人。

  河东道距离突厥人的居住地,已经不远,若是皇帝继续向西……

  正考虑到此处时,旁边忽然传来一道声音。

  “张少卿,我们刚才问过了,陛下要下午才回营,我们准备去附近的翠枫山煮酒畅谈,你可要同行?”

  张柬之转头一看,说话的是薛元超。

  这些官员还真把此次出行,当做郊游了。

  “你们自去吧,我还有事。”张柬之沉声道。

  薛元超笑道:“何必把自己绷得那么紧?陛下既没有吩咐,我等放松一下,有何不可?”

  其实最开始,官员们还都老老实实,本分的处理政务。

  后来见皇帝一路上游山访水,遍顾名泉,也都放松心情,享受起这段旅程了。

  张柬之没有做声,拿起一份奏章看了起来。

  薛元超见此,摇了摇头,与其他人一起离开了。

  张柬之等他们走远,才出了营帐。

  他先去检查了一下每日的物资消耗账本,又去找尚辇局的随行官员,察看每日龙辇的例行检查账册。

  河东道山多地险,若是龙辇车轮松动,在路上失控,很容易造成危险。

  张柬之每日都要检查一番,确认尚辇局的官员没有偷懒。

  随即,他又命人将工部随行的几名文吏喊了过来,问他们最近河东地动的情况。

  河东是全国地动最频繁的地方。

  既然来到河东,自然要避免皇帝前往那些曾发生过地动的地方,以免遇到天灾。

  正当他与几名文吏们讨论地动时,忽有文吏来报,说上官仪回来了。

  张柬之心中一动,放下舆图,离开了营帐,来到上官仪的帐外求见。

  通报之后,进得帐内,只见上官仪一脸风尘仆仆的模样,正在洗热水脸。

  张柬之拱手道:“上官侍郎,您一路辛苦了。”

  上官仪笑道:“分内之事,算不上辛苦,陛下和贵主她们还好吗?”

  张柬之道:“一切安好。贵妃娘子过井陉道时,忽染突疾,幸得孙神医妙手医治,已然无碍。”

  上官仪点点头,问道:“陛下在营中吗?”

  张柬之道:“外出去了,估计要下午才回,您可先休息一会,到时再面圣。”

  上官仪打量着他,道:“张少卿,你有话想对我说吧?”

  张柬之点点头,面色凝重的道:“上官侍郎,您觉得陛下巡狩河东道之后,会去哪里?”

  上官仪伸手请他坐下说话,沉吟了一会,缓缓道:“应该会去漠北地区吧。”

  张柬之道:“下官也是这样想。所以下官想与您一起,劝说陛下,不要前往漠北。”

  上官仪微微一愣:“这是为何?”

  张柬之道:“漠北地区广阔,并入大唐不久,境内胡人极多,我担心陛下安危难以保证。”

  上官仪笑道:“张少卿多虑了吧,有薛大将军领兵随行,到时燕然都护府也会派兵随驾。漠北胡人,怎敢犯驾?”

  唐朝在漠北地区有两大都护府。

  一个是燕然都护府,位于漠北西边,管理铁勒人。

  一个是瀚海都护府,位于漠北东边区域,管理东突厥人。

  瀚海都护通常由营州都督兼任,突厥人近年安分守己,瀚海兵力都被刘仁轨调到营州,对付辽东诸国。

  故而需在漠北用兵时,通常考虑调用燕然都护府的兵力。

  张柬之道:“小部落不行,大部落却可以。”

  上官仪心中一凛,道:“你指的是?”

  “东突厥人!”

  上官仪皱眉道:“自高侃将军抓捕车鼻可汗之后,东突厥一向安分守己,应该没这个胆子吧?”

  张柬之道:“上官侍郎,东突厥安分守己,已是过去的事了。如今东突厥内部,对我大唐已显不满。”

  上官仪道:“这是你的猜测,还是有什么根据?”

  张柬之道:“我曾遍阅永徽元年以来,鸿胪寺内外使来京朝贡的记载,自永徽六年开始,东突厥来朝贡的酋长人数,携带的贡品,都在减少。”

  自车鼻可汗被擒,东突厥暂无可汗,被大唐划分为二十多州,刺史由各部酋长担任。

  每年岁末,都是由这些酋长组团来朝。

  上官仪听到此处,面色凝重了几分。

  “可知他们为何突然不满?”

  张柬之道:“一来,是对陛下羁縻政策改革不满。二来,因我大唐不准他们在漠北以西放牧不满。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他们已慢慢恢复元气。”

  上官仪怔了怔。

  听张柬之口气,突厥人只要恢复元气,就会对大唐不满?这是对胡人有多么不信任!

  上官仪道:“就算如你所说,他们有几个部落叛乱,也威胁不到陛下鸾驾吧?”

  张柬之道:“若是东突厥部落全部叛唐呢?”

  上官仪微微变色:“这怎么可能?”

  张柬之道:“事关陛下安危,我认为将情况往最坏的方向预测,并不为过!”

  上官仪低头想了想,点头道:“好,我同意跟你一起劝说陛下,不过,需要先去见一个人。”

  “谁?”

  “薛礼大将军!”

  李治上午辰时出发,在石炭矿逛了一圈后,直到下午申时,才返回营帐。

  这趟出行,收获倒也不小。

  如今官府采取的是雇佣矿工挖矿,虽然工钱不高,却有额外福利,给工人发放石炭。

  因此,应募挖矿的人很多,这处炭矿经营的不错。

  阳泉县的县令很懂得动脑筋,他为节约开支,上奏州府,请求给矿工发一批石炭。

  州府上报户部,户部送到中书省,宰相们商议后,同意此事。

  因是一件小事,并未送到甘露殿,李治也是直到今日才知道。

  这个政策不坏,在河东这种苦寒地区,石炭是刚需品,有这种福利,百姓们便能节省买石炭的钱。

  如此一来,对县衙的财政负担也轻一些。

  李治在小本子上给阳泉县令记上一笔,这才离开矿场,薛仁贵也跟着李治一起回来了。

  皇帝回到龙帐后不久,便下旨召上官仪觐见。

  薛仁贵随行皇帝大半天,趁机回自己的营帐休息片刻。

  正当他坐在椅子上拧动着脖子时,一名军士来报,张柬之和上官仪求见。

  薛仁贵顿感诧异,上官仪不是刚刚还在面圣,怎么忽然来找自己?

  当即挥了挥手,命人请他们进来。

  两人入内后,薛仁贵请他们坐下,又让手下军士奉上热茶,茶毕,询问两人来意。

  上官仪道:“薛大将军,其实我二人是想向您了解一下东突厥的情况。”

首节上一节325/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