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与倭国援助义慈的军械相比,还是少了许多。当然了,我们并非抱怨,只是担心接下来与义慈的战争,会变得异常艰难。”
张柬之忽然道:“你刚才说倭国给了扶余义慈两万铠甲?”
道琛面不改色道:“根据细作来报,应该不错。”
张柬之道:“据我所知,倭国缺铁,牲畜也少,国内战甲极为稀缺,哪有多余的给你们?”
道琛转头看向金燕,道:“难道是细作传来的消息有误?”
金燕道:“也有可能。”
张柬之又问:“你刚才说扶余义慈手下军队,装备精良,他们有多少铠甲?”
道琛迟疑了一瞬间,道:“至少三万多套。”
张柬之淡淡道:“你们百济全国的铠甲,都不到一万,扶余义慈哪来的三万多套?”
道琛脸色陡变,张嘴欲要询问,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
金燕也暗暗吃惊。
百济内部的军事机密,她知道的也不详细,还在暗暗打探。
眼前这位官员,是如何知晓?还是说他故意用诈?
张柬之望着道琛,道:“你很奇怪,我怎么知道的,对吗?”
道琛忙道:“其实本人原是出家人,受大王礼请,还俗为大王效力,对这些情况,也不太了解,刚才之言,可能不太准确。”
张柬之并不理会他的解释,接着道:“贞观十九年,我大唐攻打高句丽,俘获军民六万多人,其中,很多都是高句丽高级将领。”
“这些人,很多还在司农寺任官奴,我昨日去了一趟司农寺,向他们了解了百济内部情况。”
道琛听到此处,脸色苍白。
百济与新罗不同,高层都是扶余人,与高句丽关系极为亲密,尤其是军事方面。
高句丽的军官,对他们内部的虚实,可谓一清二楚。
百济严重缺铁,冶炼技术也很差,根本没有能力自行生产铁甲。
国内的几百具铁甲,也都是高句丽援助。
幸好百济还有一定的畜牧业,能自行制造皮甲。
不过也不多,只有将领才能穿戴皮甲,铁甲和皮甲加起来,也才数千。
张柬之冷冷道:“我大唐给你们的三千铠甲,虽然老旧,却有一千是铁甲,用的是先进的灌钢法炼制。”
“此等铁甲,放眼各国,想买都买不到,你却还在这挑三拣四,贪心不足。若是百济都是阁下这种人,我定要上奏陛下,取消对你们的支持!”
道琛脸色惨白,颤声道:“张少卿息怒,此事全是本人愚昧无知,自作主张,这才闹了笑话,与我家大王无关,还请两位恕罪。”
语毕,长身一躬。
张柬之道:“念在你们刚刚归附,此事可以不予追究。那三千铠甲是大唐支持你们的诚意,你们是不是也该展现出谢意。”
道琛忙道:“大唐肯馈赠如此厚礼,鄙国本该报以重谢。然而府库中的财物,早已献给大唐,还请张少卿见谅。”
“这样,等鄙国击败义慈,收服全国后,一定再上呈给大唐一份重礼,以做答谢。”
张柬之道:“张某倒是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道琛心中一咯噔,隐隐有不好的感觉。
“您的办法是?”
“很简单,你们允许我唐军,驻扎熊津港五年,抽取海贸商税。”
道琛变色道:“这……”
张柬之望着他,道:“我唐军在熊津港驻军,对贵国也有好处,倘若贵国战事不利,我们也能尽快支援。”
道琛露出犹豫之色,朝金燕看了一眼。
后者点头道:“正使,张少卿说的有理。”
道琛深吸一口气,道:“此事我还需派人回禀大王,方能做决定。”
张柬之道:“也好。”
道琛不再多言,带着金燕告辞离开。
戴至德试探道:“张老弟,你提出的这个条件,可是陛下的意思?”
张柬之道:“不,还未向陛下奏报。”
戴至德惊道:“那岂不是太莽撞了。”
张柬之笑道:“戴寺卿不必担心,明日面见陛下时,我自有说辞,让陛下同意。”
戴至德感慨道:“老弟之能,我已见识过了,没什么不放心,明日我和你一起面圣。”
……
第353章 找武皇后求官?
球是由八块牛皮缝制而成。
球内填充着毛发,手艺精湛,仅从外观看的话,和后世的足球没什么两样,只是弹性稍差一些。
李治带球疾行,在草地上奔驰着。
李显两条小腿用力的迈动着,奋力追赶,每次要追上时,又被李治轻易绕了过去。
他也不哭,又屁颠颠的去追球,玩的很是高兴。
“父亲,不是这么玩的,鞠球不能离地,您违规了!”站在一旁的李贤手捂喇叭,大声说道。
李治一边陪着李显玩耍,一边笑道:“这是朕自创的一种玩法,这样玩不也挺有趣吗?”
武媚娘笑道:“妾身也觉得,陛下这样蹴鞠,更有意思些!”
李贤瞥了她一眼,低声嘟囔:“父亲就算倒立着蹴鞠,您也会夸赞。”
武媚娘横了他一眼:“你说什么?”
李贤赶忙陪笑:“孩儿也觉得这样蹴,挺有意思的。”
两名保傅抱着李令月和李旦,也在一旁望着。
李旦将手指头放在嘴里吮着,目光呆呆跟着李治移动。
李令月则望着李贤,伸出小手,朝他“咿咿呀呀”喊个不停。
两个孩子都已经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汇了,不过需要大人来指引。
李贤命保傅将李令月放低一些,伸手握住她的小手。
“小妹,你想说什么?是不是以后想让兄长教你踢蹴鞠?”
“呀呀!呀呀!”李令月回道。
李贤道:“叫阿兄!”
“阿呐!”
“不是阿呐,是阿兄!”
“阿耶!”
李贤摸了摸她小脸,笑道:“小傻瓜,我不是阿耶,是阿兄!”
就在他逗弄妹子时,李治也踢累了,停了下来。
武媚娘拿着丝帕,过去帮他擦汗,又递上一碗凉茶,道:“陛下今日似乎很有兴致?”
李治拉着她在一张石椅上坐下,望着远处独自踢着球的李显,道:“媚娘,各地的税收,都已经收上来了。”
武媚娘眸光闪动,道:“去年一定丰收了吧?”
李治道:“是啊,当时张柬之、上官仪他们去各地访查,就说今年会丰收,果然没说错。今年收成很不错,尤其是江南地区,产出增加了四成!”
武媚娘露出讶色。
“江南?妾身还以为今年河北的产出,会增加最多。”
李治道:“河北的产出也增加了三成。整体而言,今年各地产出都有增加。”
武媚娘柔声道:“这都是陛下的功劳。田制改革,让百姓有田,不被兼并。税制改革,简化纳粮。徭役改革,让他们专心务农。”
李治道:“你说的这些,可能有些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这几年没有打仗,百姓们负担轻了。”
河北地区,自永徽六年,苏定方打了一仗后,如今已是永徽十四年。
接近八年的休养生息,已经让河北恢复了元气。
江南也从永徽四年陈硕真作乱后,得到十年恢复,故而产出增加。
与之相对,剑南道、陇右道的产出却并未增加,这是因为吐蕃之战的后遗症。
田制、税制改革确实有用,不过时间太短,不会那么快显露出来。
当然,只要坚持新政,用不了多久,产出便会不断增加。
武媚娘忽然道:“陛下,妾身听说长安的米价,又下跌了。”
李治道:“是啊,只要丰产,米价自然下跌,如今已是每斗十五文钱了。”
武媚娘思索片刻,轻轻道:“陛下,古人云:米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若是米价再跌,未必是好事。”
李治看了她一眼,道:“依你之见,应该如何?”
武媚娘道:“妾身以为,应该将米价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方才于民于农皆有利。”
李治微微一笑,握住了她的手。
“其实户部官员已经向朕请奏了此事,朕已下旨,让户部关注米价,倘若降到十文以下,便收购粮食,存储仓库。若米价超过二十文,再开仓放粮。”
武媚娘道:“原来陛下早有安排,是妾身多言了。”
李治道:“皇后能考虑到这些,替朕查漏补缺,这很好。你还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
武媚娘眨了眨眼:“那妾身就接着说了?”
李治笑道:“尽管说!”
武媚娘道:“妾身琢磨着,战事固然影响民生,但有时不打上一仗,国家便得不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李治明白她的意思,她是怕自己过于在乎民生,导致不敢打仗,造成国家外部环境恶劣。
到时候外敌频频来犯,何谈休养生息?
“皇后的意思朕明白,战争可以谨慎,却不能畏怯。你放心,朕心中有一把尺子。”
这时,王伏胜来到李治身边,道:“陛下,鸿胪寺戴至德、张柬之觐见,正在甘露殿等候。”
李治将杯中茶喝完,起身离开了立政殿,来到甘露殿,宣二人觐见。
不一会,两人来到殿内。
叙礼毕,李治道:“两位卿家来找朕,可是为百济使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