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71节

  狄仁杰道:“正是如此。”

  李吉笑道:“那可太好了,我正有些束手无策呢,以后就要仰仗您了。”

  狄仁杰道:“好说。”

  李忠在刺史府设宴,为狄仁杰二人接风洗尘。

  贺兰敏之原本还想瞧瞧狄仁杰是怎么查案的,不料第二天一起来,狄仁杰和李元芳就不见了。

  他向李吉询问,才知二人一大早就出海了。

  贺兰敏之只怪自己起的太晚,心想等狄仁杰回来后,下次再出海时,自己一定要跟随。

  然而,狄仁杰二人这一出海,竟然就是十日。

  贺兰敏之都有点怀疑他们遇到暴风雨,被海浪给卷走了。

  到了第十二日,狄仁杰和李元芳终于回来了,而且……

  “你说什么,他们已经把案子给破了?”贺兰敏之瞪大了眼珠子。

  李吉点点头,拉着他手,道:“赶紧去刺史府吧,不然他们就要返回长安了。”

  “你别急啊,我裤子还没穿呢!”

  然而,当两人紧赶慢赶的来到刺史府时,狄仁杰两人竟然已经走了。

  来去如风,还把案子给破了……

  贺兰敏之仿佛瘫倒一般,坐在椅子上,他头一次感到深深的挫败感。

  李吉没他那么高的自尊心,况且早就见识过狄仁杰的能耐,并不觉得太吃惊,

  “阿兄,狄寺卿他们真的查清了此事?”

  李忠点点头,道:“他们在中尖岛找到一名虾夷人,从他嘴里,找到重要线索,已经带着那虾夷人返回长安去了。”

  贺兰敏之心中一惊,猛地想起来,武媚娘曾派人告诉他,让他将调查方向,放在虾夷人身上。

  “难道真是虾夷国做下的此事?”他问。

  李忠摇了摇头,道:“不,听狄寺卿说,是倭人所为!”

  这时,一名军士快步奔入屋中,拱手道:“陈王殿下,孙都督请您过去一趟,有重要事情商议。”

  李忠问道:“可知是何事?”

  那军士道:“末将并不知道,不过,陛下刚刚派人传来旨意,可能与此有关。”

  李忠心中一凛,赶忙起身,朝着莱州都督府而去。

  贺兰敏之暗暗奇怪,心道:“狄仁杰刚刚被派来调查此事,陛下怎么又给莱州传达旨意?”

  亲身涉入到国家大事后,让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也不过普普通通。

  贺兰敏之出来这么久,头一次有点想念长安了。

  他摇了摇头,把这些没出息的想法甩到角落,回到司马衙,找上一名亲信,让其返回长安,将莱州城所有情况,都告诉武皇后。

  莱州情况已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营州又如何呢?

  营州都督刘仁轨同样犯了难。

  高句丽派出王子泉男生来到营州,向他们解释军械之事。

  他已经见过了泉男生。

  对方向他保证,此事绝非高句丽所为,还邀请刘仁轨派人去高句丽的几处港口调查!

  “都督,他们既然请咱们过去,咱们过去便是,查个清楚,也好给陛下一个交代。”

  说话的是刘仁愿。

  高句丽派泉男生入唐后,刘仁轨便让他和姜恪收兵返回了营州。

  刘仁轨道:“姜将军,你怎么看此事?”

  姜恪缓缓道:“据末将所知,高句丽虽有海港,然其并不重视水军,士兵长期缺乏训练,战船破旧,不可能干净利落、不留破绽的做下此事!”

  其实高句丽以前也重视过水军,训练过一支数万人的水军。

  后被大唐击溃后,便放弃了水军,将精力都放在修筑城池、研究守城武器上了。

  姜恪的意思很明显。

  高句丽原本就不值得怀疑,如今泉盖苏文遣长子来营州解释,更加说明了这一点。

  刘仁轨沉默了一会,道:“姜将军,你且退下吧,刘将军留下。”

  姜恪微微一愣,却也没有多说什么,拱手告退了。

  刘仁愿见他屏退姜恪,诧异道:“将军,您还是怀疑高句丽?”

  刘仁轨将桌子上的一封信拿了起来。

  “仁愿,你看看这封信。”

  刘仁愿接过一看,原来是李写给刘仁轨的一封信。

  信的内容很丰富,既缅怀了当年先帝带领群臣,攻打高句丽之事,又夸赞刘仁轨镇守营州,调度有功。

  另外,他还提到军械被劫之事,话语中透漏着担忧,又说自己身在长安,对此事有心无力。

  还请刘仁轨以国家为重,以营州百姓为重,多多劳心费力。

  刘仁愿一脸诧异,这就是老友之间,一封简简单单的问候信,刘仁轨为何要给自己看?

  “都督,这封信有什么问题吗?”

  刘仁轨淡淡道:“我在长安时,与李公并无深交。”

  刘仁愿笑道:“也许是他欣赏您在营州的作为,故而想与您交好。”

  刘仁轨摇头道:“你不了解英国公,他不是这样的人。这封信,其实是他暗示我做一件事。”

  “何事?”

  “你仔细想想,他为何提到先帝,为何提到营州百姓,为何提到军械被劫,又为何说自己在长安,有心无力?”

  刘仁愿一双浓眉皱成了蚕状,过了良久,心中猛然一惊,道:“他是让咱们……”

  “知道就好,不必说出来。”刘仁轨打断道。

  刘仁愿咽了口吐沫,点了点头。

  李显然是希望他们把军械被劫之事,指向高句丽,从而促使皇帝攻打高句丽,以完成先帝遗愿。

  这事李确实有心无力,只有营州的刘仁轨才能做到。

  若能消灭高句丽,营州百姓的日子自然会好过多了。

  刘仁愿年逾四十,立功心切,沉声道:“都督,末将以为李太尉的建议可行!”

  刘仁轨望着他,道:“如果此事暴露,你不怕被问罪?”

  刘仁愿低声道:“咱们可以不做实证,只找出高句丽一些可疑的地方,向陛下汇报。”

  刘仁轨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没有做声。

  便在这时,亲卫来报,姜恪求见,而且和他一起的,还有一名中贵人。

  刘仁轨微微一惊,赶忙起身,道:“快请中贵人进来。”

  少顷,姜恪和一名内侍打扮的男子进来了。

  姜恪拱手道:“都督,这位是内府局的秦府监,奉圣命前来传旨,末将便带他过来了。”

  刘仁轨拱手道:“秦府监有礼了。”

  那内侍微微一笑,屈身拱手道:“刘都督不必多礼,这是圣人密旨,圣人说了,不必宣读,只您一人看便是。”

  密旨便是中旨,上面只有皇帝印信,用的也不是中书省常规制式的卷轴,而是一张很薄的蜀纸。

  刘仁轨躬身接过密旨。

  秦府监拱手道:“下官还急着回宫复命,就此告辞。”转身离开了。

  刘仁轨命人送走秦府监,随即走到角落,摊开密旨看了起来。

  不一会,他额头上的皱纹都消失了,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刘仁愿和姜恪都充满好奇,却也不敢多问。

  半晌后,姜恪和刘仁愿皆是一惊。

  原来刘仁轨将密旨拿到烛火上烧了。

  “姜将军,刘将军,听令!”

  两人一齐拱手:“末将在!”

  刘仁轨道:“姜将军,你立刻率领一万水军,前往熊津港驻扎。”

  按照原来部署,营州军本来早就该前往熊津港驻扎,只因突发的军械被劫,才暂停调动。

  姜恪心中虽充满惊讶,然而从刚才情况来看,这很可能是皇帝的命令,拱手道:“末将领命!”

  刘仁轨又看向刘仁愿,道:“刘将军,你做好出使准备。”

  刘仁愿微微一愣,道:“都督,您是让末将出使高句丽吗?”

  刘仁轨沉声道:“不,你要出使的是倭国,此事凶险,你立刻去内领府,与黄都尉好好商议一番。”

  刘仁愿道:“末将领命!”

  两人退去后,刘仁轨将李那封信也烧了,随即写了封回信,命人送往长安。

  “刘公,陛下早有全盘布局,不需您过于操心,切要慎行。”他遥望着长安方向,喃喃自语。

第361章 李治的全盘谋划

  七月下旬,关中地区连下了几天雨,导致入关之路堵塞,粮价上涨,突破到了三十文一斗。

  长安仓很快放粮,米价回落,倒也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不过因气候突然变幻,长安城很多人都染了风寒,杨夫人便是其中之一。

  武媚娘听说母亲病了后,便来到武府看望。

  “媚娘啊,敏之已经去了很久了吧?”

  “母亲,他才离开两个多月呢。”

  “唉,我怎么感觉他都走了快有一年了。”

  “母亲不必挂怀,好好养病,等今年岁末他回京后,女儿让他留在长安便是。”

  “啊,那可太好了。”

  “母亲,您休息吧,三妹,照顾好母亲。”

  吱呀一声,武媚娘推门出来了,沿着走廊快步而行,很快离开武府,坐着凤辇朝皇宫返回。

首节上一节371/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