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杜正伦意气风发,正在与卢承庆、阎立本谈笑风生,丝毫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危险。
杜复嘴角噙着一丝冷笑,慢慢挪开目光。
便在这时,高有道一脸严肃的朝他走了过来。
“杜兄,情况我都听夫人说了。”
杜复脸色微变,哼了一声,道:“我就知道,她迟早要告诉你。”
高有道走到他旁边,低声道:“她昨日被皇后殿下召入宫中,皇后殿下已知道此事,夫人非常害怕,这才告诉了我。”
杜复脸色一白,道:“皇后殿下也知道了?”
高有道沉声道:“陛下只怕也知道了。你不该把公主和吴王都牵扯进去,如今事情已经闹大了。”
杜复冷冷道:“那又如何,大不了和杜正伦同归于尽!”
高有道感叹道:“杜兄,听我一句劝,暂且收手,剩下的交给陛下吧。”
杜复沉声道:“你错了,陛下就算要处置杜正伦,也需要有人出面指出他的罪行。”
高有道急道:“你不是已经向雍州府举报了白马商社吗?剩下的交给他们便是。”
杜复哼道:“我信不过他们。”
高有道还要再说,远处有一人朝两人走了过来。
是李义府。
“杜校书和高校书有礼了。”李义府微笑着拱手道。
杜复和高有道都躬身作礼:“下官拜见李刺史。”
李义府来到杜复旁边,低声道:“杜校书,借一步说话。”朝着一处无人的官署走了过去。
杜复心中一惊,李义府这种人,绝不会平白无故来找他,一定是与杜正伦之案有关。
他深吸一口气,便要跟过去,高有道拉住他,道:“杜兄,别被人给利用了!”
杜复摆手道:“高兄,我已是骑虎难下,有进无退的局面,这件事你不要再管了。”甩开他的手。
杜复来到署檐下,朝李义府拱手道:“不知李刺史找我何事?”
李义府眯着眼道:“杜校书,时间不多,我就开门见山了。你想对付杜正伦,我已知晓。”
杜复沉默不语。
李义府接着道:“你不必担心,我来找你,是想帮你。”
杜复哂笑道:“帮我?”
李义府凛然道:“不错,杜正伦身为户部侍郎,却以公谋私,对国家危害极大,我自不会坐视不管。”
杜复哼了一声,道:“您是想凭借扳倒他的功劳,再入中枢吧?”
李义府淡淡道:“杜校书,你要这样说,我也不否认,在朝为官之人,谁心中没点抱负呢?”
杜复沉默半晌,道:“你想怎么帮我?”
李义府道:“杜正伦朝堂沉浮数十年,没那么容易对付。你年纪太轻,官职太低,一个不慎,不仅无法扳倒他,还有可能被他抓住破绽,反戈一击。”
杜复道:“那李刺史的意思是?”
李义府道:“我知道你手中有白马商社的罪证,把这些交给我,待会让我来对付他。”
杜复眯着眼道:“原来说来说去,您是想独得功劳啊。”
李义府道:“我跟他们打过交道,证据在我手中,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杜校书不觉得吗?”
杜复道:“您若是这么厉害,怎会被贬出长安?”
李义府挑了挑眉,不做声了。
杜复拱了拱手,道:“多谢李刺史好意,待会就让下官冲锋陷阵,您帮我掠阵便是。”转身离去。
李义府望着他的背影,摇头感叹道:“毕竟还是年轻识浅,成不了大事。”
半晌之后,通鼓声响,韦思谦站在承天门入口处,高声呼喊:“入朝。”
群臣按照位次入朝,来到两仪殿西庑廊,排列班次,文武官员之中,各有五班能够入殿。
杜复品级太低,只能在殿外阶下列班,不过这也不代表他没有进殿的资格。
待会会有一个流程,由殿外官员入殿奏报,那便是他入殿检举杜正伦的最好机会!
杜复在殿外站了没多久,忽听殿门口的礼仪官高喊道:“圣人到,群臣拜礼。”
按照朔望朝的礼仪,杜复等殿外臣子在礼仪官的唱喏下,双膝跪倒,趴伏于地,朝大殿方向叩拜。
一共拜了三个稽首后,众人才站起来,
两仪殿的大门是开着的,外面的群臣,勉强能看到宝座台上皇帝的轮廓。
殿内群臣已各自返回蹑席坐下。
只见侍中辛茂将出列,手中捧着一个长长的卷轴,开始宣布今年的人事调动。
外面的人听不到他的声音,幸好大殿门口有礼仪官,会将辛茂将的话复述一遍,众人听得清清楚楚。
最先受到嘉奖的是参加熊津港之战的全体将官。
以刘仁轨为首,所有立下功劳的将官,都受到封赏。
其中刘仁轨的阶官升为了开府仪同三司,这是文官之中,最高级别,从一品。
如今的朝堂文官之中,也只有于志宁一人的阶官,位于这个等级。
杜复对刘仁轨和狄仁杰已经没有了恨意,听到刘仁轨不断升官,心中只有羡慕。
“以他如今的官职和威望,只要回京,肯定拜相,哎,也不知陛下为何还不让刘仁轨回来。”杜复心想。
姜恪升为左骁卫大将军,刘仁愿虽未返回营州,也升为了右屯卫大将军,孙仁师升为右武卫将军。
另还有潘龙等作战优秀的将领,各有晋升,有的升一两级,有的直接升三四级。
这种升官的力度,也只有武将能够做到。
这次不仅杜复羡慕了,所有文官都充满羡慕。
他们要升官升职,都必须苦熬个几年,每年考评都上等才行。
武将们却仅凭一场战役,就完成了他们需要努力奋斗十年的目标!
不少人心中已在琢磨着,将来找机会转为武职,也许更有前途。
接下来,则是各州县官员的迁调。
此事与殿外各州县的官员息息相关,不少人都竖起了耳朵,心中充满了期待。
很快,一批考评优秀的官员,被迁调到了长安,其中最出风头的是韦待价,被升为金吾卫中郎将。
轮到京中官员时,杜复竖起了耳朵。
随着礼仪官将辛茂将的话一句句复述。
阶下群臣脸色都变了,相互间打着眼色。
他们都已听说,卢承庆今年要拜相,杜正伦要升为户部尚书。
然而念了半天,根本没有提到两人。
只提到张柬之、韦思谦被加封崇文馆学士,负责修订新律,还有李吉被升为雍州司马,赵持满被册封为雍州司法参军。
大殿之内的众大臣们,脸色同样充满惊讶。
上官仪朝徐孝德看了过去,露出询问的眼色,徐孝德则摇了摇头,表示他也不知情。
脸色最难看的要属卢承庆和杜正伦了,两人都皱紧眉头,对视一眼,表情都充满困惑。
杜正伦悄悄瞥了皇帝一眼,见皇帝神色自若,心中顿时有些不安。
辛茂将的声音,继续在大殿中回荡,许久之后,终于全部念完了。
按照流程,群臣开始议政。
正日里堆积了不少朝政,六部九寺的官员纷纷出列,将政务提出来,然后其他相关部门的官员加入讨论。
卢承庆和杜正伦显然都有些心神不宁,今日的话比平时少了一些,思绪也不如平日敏锐。
这一讨论,便是两个多时辰,终于到了廊下食的时间。
卢承庆和杜正伦一出朝堂,便去找徐孝德,询问两人升职的事。
徐孝德只能苦笑,道:“老夫也不知啊,昨日老夫离开吏部时,迁调名单上,依然有两位的名字啊!”
只有中书省的宰相和皇帝,有资格将诰书拿过去修改。
两人当即又找上阎立本和上官仪,两人也都说没有修改过。
卢承庆叹了口气,道:“如此来看,是陛下将诰书修改了。”
杜正伦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没有做声。
卢承庆又去找了辛茂将,向他询问情况。
按照流程,被皇帝修改过的诰书,需要先送到门下省,门下省通过后,才送到吏部。
辛茂将证实了两人的猜测。
昨日夜里,有文吏来报,说内侍监连夜送来一份诰书,正是官员迁调的诰书。
辛茂将说他当时连夜入宫,并未仔细看,便直接通过了,并不知道两人名字被划掉了。
这话显然是在敷衍。
他连夜入宫,不可能不仔细查阅那份诰书是否被改动过。
当然了,既然是皇帝改的,指望辛茂将将其驳回,那也不现实。
两人只是有些不满,辛茂将既然知道此事,为何不派人通知一声?
如今最大的问题是,皇帝为何突然划掉他们的名字?
廊下食的时间,显然不够他们查出真相,群臣很快又进入大殿,朝会继续。
接下来是殿外大臣奏报的时间,十几件地方政务议论完毕后,杜复在殿外高声喊道:“微臣杜复,有事启奏。”
李治挥手道:“宣!”
杜复很快进入大殿,行过叩拜礼,随即站起身,一边肃然的开口。
“陛下,微臣要状告户部侍郎杜正伦,以权谋私,公器私用,包庇纵容亲属,欺行霸市,违法经商,行贿官员,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利益结社,官商勾结,犯下滔天罪行,还望陛下明察!”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韦思谦最先出列,沉声道:“杜校书,你并非御史台官员,无弹劾百官之权。”
杜复道:“下官明白,故而下官是检举,并非弹劾。”
唐律有规定,官员如有犯罪行为,百姓和官员都可以检举。
百姓能得赏钱,官员则可以得到功劳,检举的情况越严重,功劳越大。
韦思谦又道:“那杜校书应该也知道,检举作假,会有什么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