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96节

  李治喃喃道:“贞观十九年,是先帝亲征高句丽的那一年?”

  长孙诠道:“正是,先帝亲征,大半个朝廷都跟随先帝一起,于二月来到幽州,至九月方才班师回朝。”

  李治终于明白了。

  李世民这一次亲征,持续了大半年,而且相当于将大半个朝廷,都带到河北。

  河北百姓不仅要供应前线大军,还要供应满朝文武的吃穿用度。

  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最重要的是这一战还未灭掉高句丽。

  这一年过后,朝廷便时常与高句丽发生战事。

  河北百姓一直无法恢复元气,多年储蓄积累,只怕都已消耗一空。

  李世民晚年,好几次免除地方赋税,然而针对的都是关中地区,并未惠及河北。

  等到李治登基后,河北好不容易能休养生息几年,又因救援新罗,民生再次遭到破坏。

  李治道:“依你之见。要改善河北民生,第一要务是什么,降低赋税吗?”

  长孙诠怔了怔,道:“陛下真打算改善河北民生?”

  李治沉声道:“自然。”

  长孙诠点点头,道:“依臣之见,河北百姓最大的困难,并非赋税,而是徭役。”

  李治皱眉道:“徭役?”

  “是的,河北人口虽多,折冲府却极少,百姓徭役非常之重。”

  大唐施行的是租庸调制,租便是田租,调是绢布,庸则是力役,也就是徭役。

  一年每人都必须服役二十天,这是正役,当然,也可以花钱免役,这是富人们干的事。

  然而除了正役,还有杂役和色役。

  尤其是杂役,都是临时征调,需要派遣修筑城墙、疏通河渠、修固堤坝、为军运粮。

  河北道因为长期与高句丽打仗,杂役最重,有的百姓一年有一半时间,都在服役,苦不堪言。

  唐朝府兵制有个特点,只要士兵承担兵役,就可减免家中之人徭役。

  正因如此,大唐子民对从军并不抗拒,甚至争相入伍。

  府兵挑选也非常严格,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不少家庭,为减轻家庭负担,会特意养出一个健壮的儿子,让他去当府兵服役。

  如此一来,一人服役,全家轻松。

  河北却是一个特别的地方。

  因当年窦建德、刘黑闼坚决反抗大唐,导致唐军很多将士,埋骨河北。

  唐朝庙堂,对河北非常忌惮。

  河北人口有一百多万户,是关中地区的两倍以上。

  然而关中地区的折冲府数量,却有三百座,河北折冲府只有五十多座。

  很明显,大唐朝廷不信任河北百姓,担心他们从军人数太多,再次叛乱。

  河北百姓大多无法从军,成年男子就必须服徭役、杂役,是唐朝徭役大军中的主力。

  再加上李世民那次亲征,河北数十万百姓被征调为杂役。

  徭役是义务,与当兵不同,没有任何回报。

  所以河北百姓有良田,却没有时间耕种,有人口,经济却难以腾飞,还要承担极重的赋税。

  河北、河东、山东、关中等地区的徭役工作,往往也要河北百姓们来承担。

  河北百姓们虽能吃饱饭,但日子过得确实不太好。

  李治听完后,沉默良久,问道:“河北民生如此艰难,为何没有人上奏?”

  长孙诠沉默不语。

  李治道:“你不愿告诉朕?”

  长孙诠低下头,叹道:“原因就出在我堂兄,长孙无忌身上。”

  李治点点头,他其实已经猜到。

  长孙无忌是太宗时期大臣,亲身参与隋末大战,对河北百姓有很强的戒心。

  长孙诠道:“臣周游河北时,曾碰到一个河北人士,那人学问非凡,见识高超,与臣饮酒畅谈,很多观点,至今让臣大受震撼。”

  李治奇道:“他说什么了?”

  长孙诠道:“他说天下大势,时刻在变,人的变化,往往跟不上世事变化,国家要想保持强盛,治国之臣,也须变化。”

  李治笑道:“这人口气倒很大。”

  长孙诠道:“他说大堂兄本是治世之能臣,然而年纪大了后,跟不上世事变化,依然将先帝时期的政策,视为金科玉律,不肯变通。”

  这正是年老之人的特点,他们信奉自己年轻时的一套。

  长孙无忌便极为推崇贞观之治,推崇李世民,绝不愿轻易更改太宗时期的政策。

  长孙无忌把持朝政五年之久,在他的长期压制下,河北官员自然不敢提此事。

  李治道:“驸马,你说的那人,叫什么名字?”

  长孙诠低声道:“他姓窦。”

  李治道:“就是他把你拉入燕山会的吧?”

  长孙诠道:“是的。”

  自去年四月,他为了替朝廷分忧,与新城公主商议后,主动提议,让朝廷从公主府的封民身上抽税。

  然而今年年初,封地的几位老里正来到长安,告诉长孙诠,朝廷抽税数额,是长孙诠告诉他们的两倍。

  很多封民不堪重负,民怨极重,不愿再做公主府的封民,成为流民。

  长孙诠并未将此事告诉新城公主,独自前往河北,见到不少封地子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让他大受打击。

  长孙诠在河北游历一个多月,才终于理解河北民生多么艰难。

  也明白为何一次额外征税,就让他们无法承受。

  长孙诠想要改善这种情况。

  然而越是深入了解,越清楚凭自己的能力,无法改变。

  便在那时,他遇到了窦姓男子。

  对方告诉他,大唐朝廷永远不会善待河北百姓,所以他才成立燕山会,只为帮助河北穷苦百姓。

  “陛下,罪臣只是想向河北百姓赎罪,并无谋逆之心,请陛下明鉴。”长孙诠道。

  李治道:“你没有,燕山会却有。”

  长孙诠愣道:“他们只是想拿回长孙羊贪污的款项,还给河北百姓,并不打算谋逆。”

  李治凝声道:“那你可知道,他们派人联系过营州都督程名振,想煽动他自立?”

  长孙诠勃然变色,怔了半晌,低下头,不再为自己辩解。

  李治凛然道:“长孙诠听旨。”

  长孙诠跪在地上,叩首道:“罪臣在。”

  李治道:“你虽犯下大错,但朕念你初衷是为报国,又能体恤百姓,朕免除你死罪,将你贬去河北道,当一个下州县尉,你可有怨言!”

  长孙诠怔了怔,重重一顿首,道:“臣叩谢陛下恩典!”

第112章 宰相的情人

  四月,正是风云多变的季节,上午还是一片晴朗,下午便忽然下起了阵阵细雨。

  雨不大,天空却一片昏暗,正如新城公主此刻的心情。

  她冒雨前行,穿过月华门,进入公主院。

  来到一扇圆门前,冷不丁从门后窜出一道身影,与她撞了一下。

  那人一撞就飞,新城公主也不觉得痛,抬头看去,原来是常山公主的侍女彩儿。

  彩儿原本脸色苍白,瞧见是新城公主后,惊喜道:“长公主殿下!”

  “你这小丫头,总是毛手毛脚,亏的常山姊姊能忍得住你。”新城公主叹了口气。

  彩儿奇道:“长公主,您怎么不掌伞。”

  新城公主道:“一点小雨,不碍事,姊姊醒着吗?”

  彩儿笑道:“刚醒,您来的正是时候,我家公主最近一直念叨着您,生怕您把她给忘了。”

  新城公主叹道:“小小年纪就学会撒谎,常山姊姊最不爱我入宫,是你盼着我入宫,给你带吃食吧。”

  彩儿一脸认真的道:“我家公主嘴上不说,心里却一直想着您,也只有您会来看她。”

  新城长公主怔了怔,神色一黯,轻轻道:“我知道。行了,你去忙你的吧,不必给我带路了。”

  快步穿过圆门,熟门熟路的来到常山公主的寝殿。

  原本她是来向常山公主诉苦的,然而瞧见常山公主憔悴的模样,心中猛地一惊。

  “你说你,都变成这样了,也不派个人来说一声,你是准备死了,再派人通知我吗?”

  她哽咽一声,扑在床上,呜呜哭泣着。

  常山公主伸手轻抚她秀发,柔声道:“左右是个死,安安静静的离去,也没什么不好,何必徒惹你伤心呢?”

  新城长公主泣声道:“几年前,高阳姊姊死了,如今你也要离我而去,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常山公主笑道:“别说傻话,你不是有个疼你的郎君吗?有他照顾你,我也就放心了。”

  新城长公主听了,哭得更加大声了。

  常山公主讶道:“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吗?”

  新城公主哭着道:“兄长把他抓起来了,姊姊,你说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

  常山公主轻轻拍打她的后背,柔声道:“不怕,慢慢跟我说说,到底怎么回事。”

  新城公主止了哭声,泣声道:“我也不太清楚,可能与封地有关。驸马自从二月去了趟河北,回来就不对劲了,晚上还总做噩梦。”

  “前几日,他忽然离开长安,接着就传来消息,说他贪污朝廷公款,被大理寺给抓了。”

  常山公主怔了怔,不解道:“他应该不是贪财之人,为何会贪公款呢?”

  新城公主摇了摇头,道:“可能是被长孙羊连累,贪污的是长孙羊,他应该是为了帮长孙羊。”

  常山公主道:“那应该只是从犯,罪名不会太大,你别太担心。”

  新城公主泣声道:“他一回长安,就被兄长喊进了宫,我去求见,兄长却不肯见我,只怕不会轻饶他。”

首节上一节96/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