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128节

  在很多戏说剧里,粘杆处,几乎和锦衣卫划上了等号。

  实际上,粘杆处的主业是夏天粘知了,其余三季则充当包打听的职责。

  以前的隆科多,很爱凑热闹,往往是,哪里人多,就往那里钻。目的嘛,就是替康熙打听宗室豪门的各种消息。

  现在的隆科多,还是兼具包打听的职责,隔三差五的就往畅春园跑。

  胤是畅春园的大总管,他每天都绕着康熙转,总可以看见跑来打小报告的隆科多。

  说来也是有趣,老四总是舅舅前,舅舅后,也没见隆科多对他有多亲热。

  胤总把隆老三挂在嘴边,隆科多却对他格外的敬重。

  只要隆科多来园子里,总会硬凑到胤的跟前,不是送个掏耳勺,就是塞把小玉扇,永远都不可能是空手来拜。

  康熙说了延信的很多好处,胤哪能不明白呢,只怕是打算让延信带兵去增援巴里坤吧?

  可是,园里刚传出一点风声,就引起老八的注意。

  老八把老九、老十和老十四,一起叫到贝勒府里,异常慎重的说:“此次出兵,事关重大,最好由咱们的人,带兵去增援巴里坤。”

  话音未落,老十四就抢着说:“八哥,带兵打仗的事儿,小弟我很乐意效劳。”

  老九瞥了眼老十四,心说,八哥是想自己带兵,你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乱插什么嘴?

  老十却心直口快的说:“十四弟,你才管了几天的兵部而已,还嫩得很,需要多多磨练。”

  老十四不服气的反驳说:“十哥,八哥一直夸我很知兵。”

  老九一阵无语,真是个没脑子的家伙,八哥的客气话,居然还当了真!

  老八这里开小会,老四的亲王府也紧跟着开了小会。

  令胤没有想到的是,老四居然说:“十五弟,你要帮我在汗阿玛跟前说说话,让我带兵去增援巴里坤!”

  PS:今天有三更,这是第一更,求赏月票。

第161章 各怀鬼胎

  老十三和胤,不动声色的对视了一眼,彼此都看懂了对方的否定之意。

  老四都能够带兵打仗了,唉,公鸡也会下蛋了!

  彼此都是至亲手足,谁还不知道谁啊?

  老十三可开十力弓,胤可开十一力弓,老四嘛,勉强拉得开五力弓罢了!

  至于骑术方面,老四更是惨不忍睹,顶多也就是会骑马而已。

  所以呢,老四是个死宅,非必要,绝不出门打猎。

  所有皇子里边,老三才是能文能武的楷模,他的骑射水平远超诸位兄弟们。

  可开十二力弓,骑射永远正中靶心,这样的老三,老厉害了!

  老十三也知道胤的为难之处,便主动站出来,说:“四哥,带兵打仗的事儿,干脆让十五弟替你去得了。你若是有个闪失,我和十五弟靠谁撑腰去?”

  既然老十三开了个好头,胤也趁机劝道:“四哥,请恕我直言,汗阿玛从来没考虑过,让你带兵打仗。”

  老四的脾气有些拧巴,你答应他的事情,却没做到,他还用得着你的时候,肯定会选择隐忍。

  可是,小黑本上,也必然帮你记一笔,等秋后再算帐。

  所以呢,胤从来不骗老四,再难听的话,也当面讲清楚!

  哪怕老四为此生气,胤也要把丑话讲在当面。

  两害相权取其轻。

  老四当时气一下,事后发现是真心话,屁事都没有。

  为了讨老四的欢心,当面答应了,却不帮着说话。嘿嘿,老四就会越想越气,越琢磨越不舒服,然后在小黑本上,狠狠的替你记着了。

  不客气的说,凡是被老四惦记上的人,最终,都没有好结果!

  “十五弟,你就不肯帮我说句话?”老四是真想亲自抓兵权了,借着喝了点酒,故意逼胤表态。

  胤很了解老四的脾气,知道他越上头的时候,越不能说假话骗他。

  “四哥,我若是帮你说了话,汗阿玛肯定会起疑心。”胤把手一摊,解释说,“汗阿玛早就知道了,你我比亲兄弟还要亲!”

  老四还是有些生气,但是,比亲兄弟还要亲,也确实打动了他。

  俗话说的好,知子莫若父!

  老四是真没有军事天赋,派他带兵出去打仗,全军覆没,亲儿子战死,是康熙必须逾越的心理障碍!

  老十三一看火候到了,故意埋怨胤:“十五弟,这么好的机会,你就应该自荐为帅。”

  这意思是说,带兵打仗的事情,就应该由胤主动承担了,免得老四动了不该动的心思。

  老四摆了摆手,说:“唉,我是静极思动,太想在汗阿玛的面前有所表现了。”

  通常情况下,只要老四开始诚恳的自责,心里憋的气,也就完全消散了。

  老十三再次看向胤,胤却低着头,故意没看他。

  嗯,老十三心头猛的一凛,在他和胤之间,类似的默契配合,以后肯定还有。

  俗话说的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一旦巧合太多了,很可能惹来老四的疑心。

  老四的心胸,远不如康熙那么宽广,老十三也是知道的。

  次日,康熙召集老三、老四、胤、温达、张玉书和李光地,在清溪书屋的东暖阁内议事。

  三个皇子,一个满洲重臣,两位汉臣,正好达成了微妙的平衡均势。

  在位近五十年的康熙,把异论相搅之术,玩得炉火纯青。

  “三阿哥,你怎么看?”

  老三现在是除了太子之外,最年长的皇子亲王,手头掌握着从下五旗抢来的十七个牛录。

  老大呢?嘿嘿,他虽然还可以喘气,康熙却已经当他是死人了!

  老三的门下,不仅比老四多两个牛录,而且,清一色的满洲牛录。

  由此可见,老三在康熙心目的地位,确实不同凡响。

  老四的手下,只有一个满洲牛录,其余的都是汉军牛录。所以呢,老四的藩邸旧人,比如说,戴铎、戴锦、沈竹、沈廷正、冯国相、傅敏、胡凤、冯毅和李英等人,皆为镶白旗汉军的出身。

  康熙晚年的政坛格局,一言以蔽之,就是:今上+信任的皇子们,一起压制旗主诸王。

  老三想了想,十分谨慎的说:“汗阿玛,如果您觉得臣儿可以胜任的话,臣儿也想替朝廷效力!”

  老三也想抓兵权!

  胤一直低着头,他心里却很有数,老三终于暴露了惦记大位的野心!

  进入康熙五十年以来,关于太子之位摇摇欲坠的传闻,越传越广,越传距离真相越近。

  老三读的书,比谁都多,他自然知道,太子的再次被废,也就是个时间问题了。

  人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

  既然太子快不行了,老大又被圈禁了,老三也就成了实质上的皇长子。

  这个时候,老三觉得他可以试探一下康熙的态度,若有机会抓住兵权,那就意味着,继承大统有望。

  张玉书没看别人,一直盯着胤。

  俗话说的好,近水楼台先得月!

  老三再得圣宠,也不如每天待在畅春园内,绕着康熙转的胤。

  张玉书打定了主意,只要胤不表态,他绝不表态。

  李光地没看胤,他一直死盯着张玉书。

  如果说,李光地现在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没有取张玉书而代之!

  不过,一废太子之时,李光地故意装傻,没有替康熙传话出去,圣眷明显不如以前了。

  老十三和胤,都不赞同老四带兵打仗,老四拗不过他们,也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但是,老四不打算带兵出击了,并不意味着,他就会眼睁睁的看着老三抓兵权。

  当年,老四被太子踢下台阶,昏过去那事,起因就是老三在太子的跟前,进了谗言。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即使康熙的脑袋被门夹了,也不可能让老四带兵出战。

  老四自己确实没希望了。但是,拖老三的后腿,不让他摸兵权,老四还说得上话。

  康熙没有表态,扭头问温达:“你觉得如何?”

  温达哈着腰,小声说:“回皇上,奴才以为三阿哥能文能武,颇堪大任!”

  老四的心房陡然一震,好家伙,温达啥时候和老三勾搭上了?

  “四阿哥?”康熙还是没表态,转而问老四。

  老四的态度异常鲜明,当即表态说:“回汗阿玛,十五弟曾经率军长途奔袭,出其不意的震慑住了通州大营,确保了整个京畿的安稳,臣儿以为,十五弟乃是真正的帅才!”

  “十五阿哥,你自己怎么看?”康熙不动声色问胤。

  康熙有句经典名言,胤一直牢记于心,即:朕不给,你们不能抢!

  坐稳皇位的根本,就是牢牢的掌握兵权!

  谁敢觊觎兵权,天然就会惹来康熙的警觉!

  所以,胤哈腰说:“回汗阿玛,臣儿若是带兵出征了,手头的差事,交给何人?”

  这话说的妙到了毫巅!

  作为畅春园的大总管,胤每天忙的没空喝水,不夸张的说,一个人当五个人用。

  若是胤带兵走了,谁来填补遗留的那么多空缺,就成了很棘手的问题。

  皇子和满洲重臣都问了个遍后,康熙这才问了张玉书。

  “素存,你觉得呢?”

  张玉书拱手道:“回皇上,臣以为,兵贵精不在多,增援地形险要的巴里坤,三千兵足矣。”

  老四深深的看了眼张玉书,这个老家伙,真是一只老狐狸。

  张玉书的话,看似说的是增援兵力的问题,实际上,从侧面否定了皇子带兵的可能性。

  区区三千兵以内,竟然需要皇子阿哥亲自率领,难道说,大清没有能战之将了么?

  李光地见康熙的目光投到了他身上,便不慌不忙的说:“禀皇上,臣以为,四阿哥可担此任。”

  老四差点惊掉了下巴,李光地那可是人尽皆知的八爷党啊!

  胤起初没明白,仔细一想,随即搞懂了李光地的弯弯绕。

  满朝文武,谁不知道老四的武力值,不值一提?

首节上一节128/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