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134节

  现在,答案揭晓了,老四情不自禁的翘起了嘴角,心情很愉快的说:“起喀吧!”

  老四既然发了话,就代表了整个皇子亲王群体,胤顺势起了身。

  这时,老三也从震惊之中,醒悟了过来,随即高声喝道:“有旨。”

  “呼啦啦……”在场的所有人,全都跪了。

  “上谕……著十五阿哥畅春园觐见。”

  旨意里,把胤夸成了地上少有的名将,充分展现了,康熙对胤的恩宠。

  “臣儿领旨谢恩。”

  胤接旨之后,并没有马上去畅春园,而是给老七、老八等哥哥们,挨个请了安,行了礼。

  老四越看胤,越觉得满意,吾弟是天底下最好的弟弟!

  在礼制森严的大清,越是公开的正式场合,礼数越不能少。

  只要缺了礼数,就很容易和目无君父,骄横跋扈,猖狂之极,紧密的挂上勾。

  和旗主诸王们,也一一见了礼之后,胤又抱拳拱手,和在场的百官们作了个罗圈揖。

  所有礼数无缺之后,胤走出去十丈远,这才翻身上马,朝着畅春园疾驰而去。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澄,眼睁睁的看着胤扬长而去,却只能干瞪眼。

  唉,老三给他安排的弹劾任务,显然是完不成了!

  老三这个人,算是所有皇子里边,文武双全的典范。

  既有能力长期修书,又可以骑射炫技,照道理说,太子若是再次被废,老三变成储君的机会最大。

  可是,老三有个致命的缺点,想赢又怕输,不敢豁出去,大赌一把。

  实话说,老三的这个缺点,绝大部分人都有。

  普通人,只要送了厚礼,就要马上看见回报,却疏忽了,在彻头彻尾的人情社会里,对上司情感上的投资,才是最省心的投资。

  以前,胤有个远房舅舅,父母双亡,家里穷得真揭不开锅,根本没钱送烟送酒,就每天去帮招兵的干部家里干活。

  什么活都干。

  结果,一毛钱礼没送,就被送进了队伍。然后,顺利的提了干,正团实职转业到县局任副职,成了大赢家。

  那个时代,进队伍提干几乎是农民改变命运最好的出路,没有之一。

  没钱送礼,可以图表现嘛!

  啥都不想投资,腰杆子还硬得很,擎等着被社会毒打吧。

  等五十多岁了,还要听三十多岁小年轻的吩咐,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老四望着胤远去的背影,惦记着摆一桌盛宴,好好的犒劳一下好弟弟。

  胤赶到畅春园后,康熙第一时间就召见了他。

  “臣儿胤,恭请圣安!”

  “起吧。”康熙微笑着抬手,满是欣慰的望着胤。

  实话实说,康熙原本也很担心胤,第二次带兵出战,会不会战败身亡?

  现在,事实证明,康熙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密折里的整个作战过程,康熙早就翻烂了!

  说白了,只要给胤足够的支持,他完全可以用阳谋,堆国力的办法,粉碎准噶尔人的劫粮之心。

  第二次用兵,胤展现的是,看透了本质,耐得住寂寞。

  “小十五,你觉得我大清和准噶尔人的长期对峙,何时可胜?”

  康熙也一直在隐忍,主要还是因为粮草不济的问题。

  准噶尔汗国的疆域,实在是太过辽阔,其带甲的精锐骑士,至少十万人。

  大清出兵少了,无法灭国。出兵多了,后勤跟不上,自己先拖垮了!

  “回汗阿玛,臣儿以为,万万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徐徐图之。”胤就把沿着通天河实地勘察的地形,详细做了介绍,最后的结论是,只能采取分段水运的办法,梯次往西部边陲运粮。

  “汗阿玛,就算是梯次运粮进入西北,也比完全依赖官道运输粮草,节省数倍的损耗!”胤的一席话,令康熙大为满意。

  大清和准噶尔人的对峙,最大的困难,并不是作战,而是粮草从中原运输过去,损耗太大了。

  现在,胤主动修正了直通运河的看法,康熙真的很满意。

  “叫张廷玉!”康熙扭头吩咐了站在门边的魏珠。

  不大的工夫,张廷玉来了。

  “衡臣,念吧。”

  “是。”

  张廷玉从袖口内,摸出事先准备好的旨意,沉声道:“有旨。”

  胤赶紧跪了,伏地听宣。

  “上谕,皇十五子、贝勒胤,率军增援巴里坤有功,赏食郡王三俸,著兼管步军统领衙门。其领侍卫内大臣、兼管护军营、兼管顺天府之差事,一体免兼,钦此!”

  康熙肯定不是识人不明的昏君,他给了胤管理步军统领衙门的实权,同时收回了侍卫府和护军营的兵权。

  站在皇帝的角度,肯定是合适的安排。

  至于,兼管顺天府的差事,不过是个名义罢了,胤对顺天府并无实际的控制权。

  “臣儿胤,领旨谢恩。”

  身为皇子,胤摇身一变,成了京城内,掌握最大兵权的超级大咖。

  这一刻,胤真的很感动。康熙把三万多步军,都交给他兼管,显然是大大的信任了。

  “小十五,朕有理由相信,汝绝对不会负朕!”康熙的话,说的云遮雾罩。

  实际上,胤已经心领神会,赶紧说:“臣儿一定维护好京畿的安宁。”

  这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臣儿一定替汗阿玛,盯紧了东宫的一举一动!

  张廷玉不动声色的看着胤,尽管嘴巴依旧闭得死紧,心里却在想,若是胤凯旋归来之后,稍微有点不驯的表现,嘿嘿,康熙就会给暗号,命他颁布右边袖子里的那道旨意了。

  右袖的那道旨意,很简单,就一句话:晋胤为愉郡王,赐皇庄一万亩!

  所以说,满招损,谦受益,在大清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PS:凌晨三点,三更兑现了,求赏几张月票,不算很过分吧?

第168章 威加海内

  在京城里,即使是世袭罔替的旗主亲王,也完全绕不开两个衙门,一是宗人府,一是步军统领衙门。

  宗人府,主要是今上打击皇族宗室的工具,无旨不敢妄动。

  试问,哪家王府里,没有欺男霸女、做奸犯科的丑陋之事?

  嗯,举凡旗人的治安和犯罪之事,都归步军统领衙门管辖。

  宗人府,必须先有旨意,才敢抓人。

  而步军统领衙门,有权力先抓了做坏事的王府门下,再禀报康熙处置!

  说句大实话,谁敢得罪了胤,诸如:强买强卖、夺人商铺、强抢良家女、喝酒打架,甚至是动刀子等等,这一系列的坏事,都会被胤先抓人,后捅到御前。

  康熙只是把宫内的兵权拿掉了,宗人府左宗正、总管畅春园和内务府、管理镶白旗三旗事的巨大权柄,胤依旧在握。

  宫里的侍卫府和护军营,实在太敏感了,胤根本不敢妄动。

  管理步军统领衙门,就迥然不同了,提拔少量的佐领和一大批骁骑校,不费吹灰之力。

  不夸张的说,如今的胤,权势几乎达于极点,威加海内矣!

  全小将真是胤的人生导师,他走过的成功之路,绝对走得通!

  康熙之所以这么信任胤,根子在于,胤从不拉拢高级军官或是朝廷重臣。

  皇帝也是人,也有认知上的欠缺。

  康熙主观上不重视中下级的带兵丘八,客观上,也没有精力重视他们。

  除了陕西巡抚雍泰,因为地缘太重要,必须拉拢之外,朝中二品以上的重臣,军中参领以上的军官,胤和他们都素无交往!

  上帝是公平的,有得必有失!

  康熙又不是傻子,他一直冷眼旁观,发觉胤真没有结党之心。

  而且,喜欢别人老婆的污点,实在是糟糕透了,令人所不耻,康熙这才给了胤更大的权柄!

  因为,康熙对太子越来越忍无可忍了,必须有掌握兵权的稳固基本盘。

  就在前日,太子胤喝多了酒,居然口出狂言,说什么汉武帝也不过在位五十四年而已。

  这话乍一听,好象平平无奇。

  实际上,已经在位五十年的康熙,还想向天再借五百年,自然就觉得异常刺耳了!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矛盾,都是因为沟通不畅的猜忌之心!

  权柄这玩意,就是零和游戏,太子多一分,康熙就少二分。

  康熙持续出手压制太子,已经被废过一次的太子,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反抗。

  郭贵妃死后,朱重八拔剑逼迫朱标替她披麻带孝,已经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在天家,父慈子孝,属于是神迹,而不是常态!

  胤告退的时候,康熙忽然说:“你的两个小格格,好好的养,将来还要替大清抚蒙。”

  “。”

  胤嘴上应了,心里却觉得好笑,汗阿玛,我的两个闺女,抚不抚蒙,肯定轮不到您老人家操心了。

  在大清,皇族宗室的女儿,都有义务抚蒙。

  不过,等胤的两个女儿成年之后,嘿嘿,康熙肯定已经躺进了景陵。

  到时候,以胤和老四的铁杆关系,只要私下里哭一哭,求一求,胤的闺女们就不可能去抚蒙了。

  老四这个人,极其念旧。

  等他登基了,只要胤没有谋反之心,肯定比康熙朝更受重用。

  值得一提的是,胤领兵在外的时候,翠晴和惠香,一人生了一个小格格。

  翠晴在家书里,懊恼了很久,埋怨她自己没本事,没有替胤开枝散叶。

  胤毕竟是现代人的灵魂,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女儿也是一样的疼,将来抚蒙就不必了!

  出畅春园的途中,胤急着赶回去抱闺女,却不料,被进园子的隆科多看见了。

  隆科多三步并作两步的奔到胤的跟前,主动扎千行礼,毕恭毕敬的说:“奴才隆科多,请爷大安。”

  胤注意到了隆科多的称呼变化,十五爷变成了爷。这是因为,胤成了隆科多的顶头上司。

首节上一节134/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