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182节

  等足了三天,胤始终没见那人的影子,便吩咐道:“传轿,去步军衙门!”

  “!”

  然而,仪仗刚刚在门前摆好,胤就得到了乌林的秘报,“爷,张衡臣在后门请见。”

  胤不由抿唇一笑,衡臣啊,衡臣,胳膊还能拧得过大腿?

第220章 步军衙门

  “不见!”

  胤太了解张廷玉的性格了,不是逼到万不得已,他不可能真正低头。

  现在,张廷瓒还没开审呢,急个啥呀?

  胤径直坐轿去了步军衙门。

  谁料,轿帘掀起之时,竟然露出了隆科多的如花笑脸。

  “愉王爷,奴才恭候您多时了!”隆科多哈下腰,单手搭着轿帘,就差摇头摆尾了。

  胤微微一笑,故意调侃道:“四哥唤您舅舅,我是不是也该……”

  “哟,四爷那是抬举奴才,奴才从来都不敢当真!”胤话没说完,就被隆科多抢过去了。

  胤钻出大轿,隆科多拍响马蹄袖,扎下深千,异常恭顺的说:“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奴才隆科多,请愉王爷大安。”

  “啪啪啪啪……”拍响袖口声,紧跟着连片响起。

  “左翼总兵,奴才扎成,请愉王爷大安。”

  “右翼总兵,奴才德空,请愉王爷大安。”

  “……”

  “都起吧!”

  胤是管衙王爷,妥妥的顶头上司,这算是回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谁敢对他不敬?

  不客气的说,隆科多草拟之提拔军官的题本,若无胤的署名,就是废纸一张,根本不算数。

  只不过,胤碍于康熙的警惕心,一向不爱公开插手步军衙门的人事问题罢了。

  不大肆插手,并不意味着,胤不能暗示隆科多。

  以隆科多的精明程度,他得罪谁,都不敢得罪了胤。

  因为,撇开胤管衙的因素不谈,隆科多最疼爱的儿子玉柱,便是胤的哈哈珠子。

  如今,在胤的大力提拔下,玉柱已任畅春园的御前二等带刀侍卫。

  别看玉柱刚过弱冠,已是响当当的四品官了。

  侍卫除了分为三六九等之外,也有红侍卫和黑侍卫之分。

  众所周知,康熙所在的畅春园侍卫,可比空置的乾清宫侍卫,有前途得多!

  玉柱那可是妥妥的红侍卫!

  所以说,胤想提拔谁,只须给隆科多打个招呼即可。

  隆科多领着众军官,一起簇拥着胤进了衙门。

  胤平时虽然不在步军衙门里办公,但是,他专属的签押房,一直保留着。

  进屋一看,胤发觉,窗明几净,绿植生机盎然。

  椅面干净的可以照出人脸,隆科多却掏出袖内的白帕子,用力的擦拭了一番,这才哈着腰,请胤入座。

  胤坐下之后,隆科多领着他手下的军官们,正式行堂参之礼。

  “奴才隆科多,率阖衙官弁,请愉王爷大安!”

  “起吧。”胤也没办法,只得摆了摆手。

  这人呐,越是缺啥,就要突出啥!

  原本十分野蛮的满人,在入关之后,为了显示自己也很有文化,秉承礼多人不怪的原则,搞出了一套异常复杂的礼数。

  “老隆,你坐这里。”胤抬手指着左手边的太师椅,叫隆科多坐下。

  这一次,隆科多倒没推辞,眉花眼笑的侧身坐了。

  大家都站着,就隆科多坐在胤的身旁,这就显得格外的不同了。

  “老隆,他们都还好吧?”胤端起茶盏,略饮了一口,信口问隆科多。

  隆科多赶紧起身,拱拳拱手道:“回愉王爷,奴才三令五申,必须好生伺候着,一个都不能死。”

  “嗯,甚好!”胤故意把涉及到顺天乡试弊案的这些人,都关到步军衙门里来,就是不想他们被有心人灭了口。

  若是,把这些人关进了刑部大牢里,由于刑部几乎算是汉臣的大本营,保不齐死掉几个关键性的人物,那就不好操作了。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因为,熟悉大清律和诸多刑事成例的满臣,一个都没有。

  所以说,对业务一窍不通的刑部满尚书,仅仅是名义上的一把手而已,实权被牢牢的掌握在汉臣们的手心里。

  六部之中的汉臣,大多是科举正途的出身,彼此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说,你的同年,是我的小舅子,啥事不好商量?

  官官相护,才是大清官场上的常态。

  实际上,站在胤的立场上,顺天府的乡试弊案,对他的大业,真心不重要。

  胤只关心一个人,那就是张廷玉的亲哥哥,张廷瓒。

  不过,此人已经落入了胤的手心里。

  不客气的说,张廷瓒的死活,全在胤的一念之间。

  急个啥呢?温水煮青蛙,才是王道!

  “老隆,你千万要注意,不能死一个,更不能让任何人递话出去。”胤说到这里,扫视了全场一周,冷肃的说,“你们都听好了,别为了一点银子,误了全家老小的性命。只要有人递了话出去,爷认得你们,王法认不得你们。”

  “!”

  八福晋得罪了胤,她的表弟安郡王都被夺爵圈禁了,室内的众人,又算哪根葱?

  胤喝了几口茶,轻轻的放下茶盏,起身说:“老隆,走,到大牢里看看去。”

  “。”

  在隆科多的陪同下,胤穿过了重重门户,这才走进了大牢。

  门开处,一股子血腥霉气,扑面而来,熏人欲呕。

  胤虽然长于深宫妇人之手,却有多次带兵出击的经历,他已经闻惯了血腥之气。

  牢外明明晴空万里,牢里却需要举着火把照路,可见其阴森恐怖。

  沿途之上,胤居然看见了几名戴着重枷的,奄奄一息的女子。

  在大清朝,按照惯例,女子除非犯了通奸罪,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被抓进大牢里。

  隆科多何等机灵,他看出胤的脸色不对,赶紧哈着腰解释说:“不瞒愉王爷您说,她们皆为各王公贝勒府的逃婢,暂时关押于此。”

  胤一听就懂,这些女子,一定是隆科多和各大王公贝勒府私下做交易的筹码。

  在老奴当权时期,王公贝勒们,特权大得离谱,可以随意杀人。

  到了本朝后,康熙对王公贝勒们的约束,可谓是一日紧似一日。

  只要敢在王府里杀人,康熙就敢夺爵圈禁于宗人府。

  不过,大清朝的事儿,一向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王爷们不敢公然杀人,却可以把人送进步军衙门,塞银子给隆科多,让他帮着办了。

第221章 同人不同命

  胤进大牢内,主要目的就一个:看看张廷瓒的状态。

  隔着木栅栏,胤见着张廷瓒的时候,张廷瓒正在秉烛夜读。

  嗯,桐城张家,不愧是家学渊源。

  不说别的,单说处变不惊之道,帝师张英就教得很好。

  实话实说,即使以胤的权势熏天,也无法公开整死张廷瓒。

  清军入关后,皇帝家有个不成文的传统,不勾决帝师及其子孙。

  比如说,慈禧再次垂帘之后,把帝师翁同和,革职永不叙用,径直赶回了常熟老家。

  不过,不杀归不杀,翁同和享受的待遇,却是羞辱性质的交地方官编管。

  交地方官编管,也就是,要经常去县衙报到,向县官汇报最近的思想动态。

  一般的编管,三五日之内,去一次县衙即可。

  翁同和不同,他每天都要去常熟县衙。

  这就颇有点轻罪犯人,每天必须去街道司法所报到的意思了。

  对于一个曾经权倾朝野,令李合肥都异常头疼的中堂帝师,这可是莫大的耻辱。

  但是,只要人在步军衙门里,胤有的办法,不露任何痕迹的弄死张廷瓒。

  张廷玉熬了好几天,最近撑不住了,私下跑来求见胤,怕的就是胤暗中对张廷瓒下毒手。

  其中的逻辑很简单,康熙不杀儿子。而且,胤小过不断,大错不犯,张廷玉对胤毫无办法。

  若是,胤暗中搞死了张廷瓒,和张廷玉成了死对头,康熙只会对胤更宠信。

  勿使近臣合而谋朕,这种帝王心术,永不过时!

  胤站了足有半刻钟,张廷瓒却一直手拿书卷,心无旁骛的专心读书。

  在大清朝,高官坐牢和草民坐牢,有如天壤之别。

  就说眼前的张廷瓒吧,关他的牢房里,不仅有热炕,还有炕桌和蜡烛,甚至,桌子上还有笔墨纸砚。

  除此之外,各种书籍、茶壶、茶盏、枕头和被褥之物,一应俱全。

  不过,略显吃苦之处,便是木栅栏的一角,搁着一只红漆马桶。

  就算是红漆马桶,虽然盖上了木盖,因为牢内极其不通风的缘故,胤依旧嗅到了明显的尿骚味,和屎臭之气。

  毕竟,是来坐牢的,而不是来享福的,总有些不便之处。

  胤心里有数,张廷瓒不过是故作镇静罢了。

  因为,胤进来的时候,除了隆科多之外,还有管牢的大小官员们。

  嘈杂的脚步声,以及护卫们腰间刀鞘的碰撞声,在封闭的牢房内,动静大得惊人。

  张廷瓒,他不可能听不见!

首节上一节182/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