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三的突然到来,胤心里有数,必和太子有关。
果然不出所料,等胤把老十六支开之后,老十三用茶水蘸指,在桌面上,画了两个字:妹婿。
胤一看就懂,抄检东宫的时候,他没有把事情做绝,太子妃非常领情。
老十三随即将桌上的字,顺手抹平了,没留下一丝痕迹。
胤不由暗暗点头,老十三确有搞阴谋,耍诡计的天赋。
等两废太子之时,老十三究竟搞了些什么鬼名堂,让康熙从此把他当作了空气一般,彻底的遗忘了?
说实话,胤满是期待的,等着好戏登场呢。
康熙晚年的政局大动荡,暗潮涌动,正是从一废太子开始的。
老十三既然来了,白酒的招待,必不可少。
席间,老十三喝高兴了,索性扒了裘皮马甲,敞开了胸膛。
胤不由微微一笑,侠王老十三,果是不拘小节之辈。
等老十六出门更衣之后,老十三举起酒壶,猛的和胤一碰。
“谢了,你替我出的那口恶气,直娘贼的,憋了好些年啊!”老十三终于忍不住的向胤道谢。
胤只打算和老十三默契的神交,却不乐意和他私下里交往过密。
实话实说,老十三在康熙朝做的事情,极其危险,稍有不慎,就很可能陷进去。
“十三哥,干了它。”胤故意避而不谈坑老三降爵的事,举起酒壶,和老十三碰了。
结果,老十三当晚喝得酩酊大醉,喝到高兴处,居然伏桌哭出了声。
唉,英雄无泪,只缘未到伤心处。
作为主人家,胤一边安排端上醒酒汤,一边安排好老十三住的客院。
外头已经夜禁,老十三显然要留宿了。
次日早上,当胤从春姬的温柔乡中,缓缓醒来之时,老十三早就出门,进宫读书去了。
隔了一天,胤刚在内务府的签押房里坐下,就见梁九功喜气洋洋的来了。
PS:上架以来,每天都是九千字以上的爆更,求赏几张月票,犒劳一下司空,多谢了!
第95章 老八监国
“请十五爷大安!”梁九功进门行礼后,满面堆笑的说,“奴才给您道喜了!”
胤起身笑道:“梁谙达,喜出何来?”
梁九功哈着腰,谗媚的一笑,说:“万岁爷下旨大婚,您要娶嫡福晋进门了。”
呵呵,就这么点事儿,梁九功居然亲自跑来道贺?
可见,烈火烹油之时,从来不缺拍马屁的!
胤请梁九功坐下用茶,梁九功欣然应允了。
上茶之后,胤陪着梁九功东扯西拉了一阵子。
这时,乌林凑到了梁九功的身旁,盯着伺候梁九功的小太监,朝外边呶了呶嘴唇。
等小太监识趣的退下,乌林故意用身子遮挡在前,翻手将一张大额会票,硬塞进了梁九功的马蹄袖内。
梁九功暗暗点头,十五爷真会做人!
别看胤现在炙手可热,对梁九功还是一如既往的亲热,这就很难得了!
俗话说的好,拿人的手短,梁九功脸上的笑容,也就更加灿烂了。
胤见火候到了,也就把老十七舅舅的事,拐弯抹角的拜托给了梁九功。
梁九功心里门清,他的善意,已经获得了胤的积极回应。
一般民间的牛马,根本不知道上层大人物,应该怎么拉关系。
实际上,在上层社会拉关系,都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是好哥们。
你不求人办事,人家怎么好意思,找你办事呢?
关系网,就在你求人,人家也求你之中,不断的越织越密,越织越紧。
牛马思维是,老子一个月才几两碎银子而已,养家糊口都不够花,即使送了厚礼,也很可能打了水漂,毛都捞不着一根,何必呢?
明白人的思维,就像胤一样的善解人意!
胤自己发个话就可以解决的小问题,却转了一道手,故意让梁九功帮着办。
下次,等梁九功有发财的好买卖,就会惦记上胤了。
胤管着内务府,有他的暗中相助,梁九功想捞大钱,就更容易了。
人与人相处,只有共同的利益,才是永恒的主旋律!
“十五爷,陈希敏的事,奴才也略知一二。他这人呐,说话太直了,容易得罪人。不如这么着,奴才帮他在护军营里补个官缺?”梁九功脸上带上笑,心里却藏着奸。
胤摇着头说:“护军营里太苦了,也没多少油水。”
心有十窍的梁九功,这才把心放回了肚内。
只要胤不想暗中插手兵权,啥都好商量!
“十五爷,外任可成?”梁九功十分谨慎,他打算先问清楚胤的真实想法,再做安排。
胤一听这话,随即拱手道:“还是梁谙达想得周到。”
哼,梁九功这个狗奴才,果然手眼通天,交游极广。
宫里大佬级的人物,从来不可能把话说得太白,只可意会,绝不可言传。
陈希敏,原是四品的二等侍卫,放外任的话,不是知府,就是道员。
因为,康熙朝的道员和知府虽是上下级的关系,却都是正四品官。
陈希敏毕竟是老十七的舅舅,把他安排去外任,梁九功和胤都没有任何隐患。
老十七的母族,是个啥样子,梁九功比胤,还要清楚得多。
因为,鄂伦岱和梁九功,曾经联手做过很多次利益交换的勾当。
然而,俱往矣,曾经不可一世的鄂伦岱,已经成了过眼云烟,不提也罢。
宫里,从来不相信眼泪,只崇拜强者!
胤就是那个冉冉崛起的强者,他是梁九功最合适的新盟友。
中午,胤带着乾清宫御膳房的物资清单,来见康熙。
说实话,自从胤担任了总管内务府大臣之后,只要他当值,必见康熙至少一面。
杂事繁多的时候,康熙甚至每天要召见胤五次以上。
梁九功为啥如此忌惮胤?
就是因为,胤这个内廷总管,只要想见康熙,随时都有各种正当理由。
再说了,就算是胤下了值,还有个工作狂老四,风雨无阻的蹲在户部,从旁看着场子呢。
作为户部的太上皇,管钱粮的老四,不需要递牌子,就可以在每天御门听政时,见到康熙。
这年头的庙堂之上,随时有人帮着上达天听,及时化解误会,除了胤和老四这一对铁杆兄弟之外,再也没谁了。
作为大内的总管,胤只要在宫里当差,就忙得脚不点地,经常饱一顿饥一顿。
“如果朕没有记错的话,上个月,鸡蛋也就二两银子一个。这才多久,凭空涨了一两银子?”
内务府这帮蠹虫的贪婪程度,很让康熙吃惊。
“回汗阿玛,精饲的母鸡,成本确实节节攀升……”胤虽然没拿过一文黑心钱,但是,作为内务府的管府阿哥,他有义务帮着本衙门敷衍场面。
康熙又不是司马衷那个大傻子,他收到的密折里,每天都有京城内外的详细物价清单。
大清的皇帝,从顺治开始,都格外重视京城的物价。尤其是粮价,更被皇帝们死盯着。
无粮不稳的真理,大清的皇帝们,个个都懂!
就算是被骂作败家子的乾隆,他豁免的全国灾区钱粮,也达数亿两之多。
要知道,乾隆朝时,一年的总收入,也就8000多万两而已。
被胤提醒之后,康熙长吸了一口浊气,最终,还是选择了装糊涂。
“朕知道了。”
处理了公务之后,康熙饶有兴致的问胤:“银子不够花了吧?”
胤赶紧点头,有机会揩康熙的油,不揩白不揩啊!
一般情况下,皇子出宫分府的时候,康熙都会赐皇庄若干。
可是,轮到胤的时候,康熙仿佛忘了这一茬似的,只赐了银子,却没给半亩皇庄。
等老大被降爵的时候,胤也被罚俸五年。实话说,没有银子入账的贝子府,根本撑不了多久。
抄捡东宫的时候,胤立了大功,康熙赏食贝子双俸,却没有明旨取消罚俸的措施,胤还是没有俸银和禄米可领。
再说了,所谓的赐乾清门前骑马,除非胤的脑袋被门夹了,才会大摇大摆的骑马到乾清门前。
见胤满是期盼的望着自己,康熙不由龙心大悦,哼,你个不孝孽子,也有求朕的时候啊?
东宫的心腹大太监和姑姑们,都被胤不动声色的断然处置了,确实立了功。
另外,太子和外臣的书信,胤也抄到了好几封,这令康熙倍感欣慰,十分满意。
“你即将正式大婚,自己丢脸事小,丢了朕的脸面事大。卢沟桥的特等水浇地,就赏你一万亩吧。另外,再赏你十万两银子,操持大婚事宜,可够?”
康熙对于立功之人,一向出手大方。
“谢汗阿玛恩典。”胤喜笑颜开的行礼道谢。
在大清朝,贝子的俸禄,不过是,每年1250两银子,外加1250斛禄米而已。
康熙一出手,就给了几十年总俸银的赏钱,胤还有啥不满意的?
再说了,京里的特等水浇地,亩产大约二石(一石=140斤)左右,一万亩的话,这就是二万多石粮食了。
胤只是主持了一下抄捡东宫的活动,就获得了这么大的利益。
有权就是幸福啊!
不过,胤心里透亮,康熙赏了糖果之后,就该压担子了。
果然不出所料,康熙喝了口参汤后,仰起下巴说:“宫里的风气不正,你是管府的阿哥,必须多盯着点。”
胤瞬间秒懂,康熙这是让他即使睡觉了,也要睁一只眼睛,盯着东宫那边。
“回汗阿玛,臣儿毕竟没有三头六臂,充其量只能盯着旬日罢了。”
在大清,向来都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皇帝要用你的时候,不趁机叫个苦,喊个疼,那就是自己犯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