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老三、老四和老十三,都属于是东宫党。老九、老十和老十四,都是八爷党。
老五、老七、老十二、胤和老十六,都算是不惹事的吃瓜群众。
不管,最终是谁笑到了最后,他们都甘当贤王!
回到阿哥所里,胤正在喝茶,春喜凑进来,小声说:“爷,是您让奴婢提醒您一声,李姑姑的养子明儿个下午成婚,您说,想亲自去凑个热闹。”
胤频频点头,含笑夸奖春喜说:“很好,若不是你的及时提醒,我险些忘了这么大的事儿。”
李姑姑,原本是胤身边的掌事姑姑。因严重超龄的缘故,被放出了宫。
接近四十岁的李姑姑,自无嫁人的可能性,便认了本家的亲侄儿为养子,以便将来替她养老送终。
反正吧,她的亲哥哥有五个儿子,一直害怕凑不齐娶儿媳妇进门的五份聘礼。
因李姑姑是胤的保姆,从小就伺候在身边的心腹,胤便打算赏个大脸给李姑姑。
隔天的下午,散学之后,胤在玉柱和李鼎的簇拥下,由神武门出了宫。
神武门外,停了一辆不起眼的马车,这是李鼎事先预备的坐驾。
胤缓步走到马车前,玉柱和李鼎,一左一右的搀着他的双臂,扶他踩着长条凳,登上了马车。
等胤在车厢里坐稳后,玉柱和李鼎,各自上马,在马车的两边随时伺候着。
如今的京城里,皇家园林和各大王公贝勒的府第,几乎都集中在内城的西边,所以,一直有西城为贵的说法。
李姑姑隶于正白旗满洲,她家位于东直门大街南边的送姑娘胡同。
马车不急不徐的朝东边驶去,玉柱见胤挑起窗帘,欣赏着外边的街景,赶紧提醒说:“爷,外边灰大,路上到处臭烘烘的,可别弄得灰头土脸。”
胤确实闻到了屎臭和尿骚混合在一起的怪味,令人作呕,却又无处躲避。
如今的京城里,因为没有公共厕所的缘故,路人都是随地大小便。
时间一长,京里的大街小巷,全都臭气熏天。
所以呢,今上出行的时候,顺天府和大兴、宛平二县,都会提前出动大批的人手,运来黄土垫道,再泼水净街。
李鼎倒是很有经验,他事先在车厢里,燃起了沉香,免得把胤熏吐了。
套句鲁肃和孙权的对话:“群臣皆可降,唯主公不可尔!”
胤身边的四个哈哈珠子,都是脑门上刻了十五爷的死党。除非是被康熙往死里逼,不然的话,他们都属于最值得信赖的小弟。
因为,即使背叛了胤,哈哈珠子们也是前途尽毁,被人暗中戳脊梁骨的生不如死。
想当初,康熙擒鳌拜,靠的就是哈哈珠子们的齐心协力。
第14章 赏脸
因不赶时间的缘故,马车走得并不快。大约一个时辰后,这才赶到了送姑娘胡同的西口。
胤不想给李姑姑家里添麻烦,故意没有事先派人通知她。
等马车在胡同口停稳了之后,乌林这才跑进了胡同,去找李姑姑。
不大的工夫,只见,一个中年妇人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抹着眼泪的跑过来。
“奴婢李佳氏,请主子大安。”李姑姑扑到车厢边上,赶紧跪下行礼。
胤听到了动静,抬手挑起窗帘,轻抬折扇,笑吟吟的说:“今儿个是姑姑家里大喜的日子,我来讨杯水酒吃,沾沾喜气,没给姑姑您添什么麻烦吧?”
“爷,您是何等金贵的身份,怎么跑到奴婢这里的污糟猫地界来了?”李姑姑还是和以往一样的喜欢唠叨。
若是换个人唠叨,胤肯定不爽。
但是,李姑姑打小就伺候着胤,确实把他照顾得很好,那就随她唠叨吧。
这人呐,身在福中,必须知道福。
胤从车上下来,亲手扶起了李姑姑,笑眯眯的说:“我来都来了,姑姑您总不至于赶我走吧?”
李姑姑也知道胤的性子,她反手把养子拉到跟前,厉声吩咐道:“快,快跪下,好好的给爷磕几个响头。”
胤看得很清楚,今天的新郎,穿着大红的喜褂,头戴喜帽,大约十七岁左右的年纪。
李四宝彻底喜懵了,手脚都没地方搁了,脑子里一团浆糊。
“奴才李四宝,请主子大安。”得了李姑姑的提点,李四宝这才醒过神,毫不含糊的跪到了地上,“咚咚咚……”连磕了九个响头。
这年头,即使是傻子也知道,胤的亲临婚礼现场,对于整个李家意味着什么?
开玩笑,奴才的养子结婚,当今十五皇子亲自来到贺,我的个天,面子赏的足透了!
满北京城里打听打听,谁家的奴才,有如此显赫的排面?
即使再过几十年,李家人也完全有资格大吹大擂,丝毫也不怕被人寒碜!
胤轻抬折扇,笑着说:“起吧,以后有了好差使,一定要懂得珍惜,务必好好的当差,别给爷丢脸。”
李姑姑哪能不明白胤的暗示,当即拉着李四宝,一起跪下谢恩。
“奴婢替四宝叩谢主子的天恩。”
胤再次弯腰,亲手扶起了李姑姑,笑着说:“今儿个是四宝大喜的日子,哭着多不吉利呀,要多笑才是!”
一行人簇拥着胤,往胡同里面走。
北京的老胡同,有笔直的,也有弯曲的。李家人所在的送姑娘胡同,不仅弯弯扭扭,而且,地面凹凸不平。
李鼎和玉柱,惟恐胤跌了跤,一直紧张兮兮的搀着他的双臂。
见李鼎的袍摆下端,沾了不少的黑泥印,胤不由暗暗点头。
撇开趋炎附势的李煦不提,至少,眼下的李鼎,和他是一条心。
玉柱比较细心,他小心翼翼的提着胤的袍摆,生怕弄脏了,影响堂堂皇子的形象。
隆科多家里的情况,胤基本心里有数。
玉柱的亲妈李四儿,因为先后伺候过两个男人,还是翁婿的缘故,她即使进了佟家的门,也一直被人看不起。
早在康熙二十七年时,隆科多已经是一等侍卫。不久,他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
然而,十八年过去了,到了如今的康熙四十五年,隆科多反而越混越差了。他身上的兼职,都被免了,仅剩下正三品的一等侍卫而已。
出道即巅峰的隆科多,混得很不好,这就极大的影响了玉柱的前程。
等胤年满六岁,需要到尚书房进学之时,隆科多为了儿子的前途,绞尽脑汁的把玉柱变成了胤的哈哈珠子。
再怎么说,胤也是康熙的亲儿子,将来成年了,至少也要封个贝子吧?
照规矩,贝子府设典仪(管家)三名。其中,从五品一人,从六品二人。
只要跟着胤混,玉柱将来总有一碗安稳茶饭,不至于搁家里坐吃山空。
这可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对于隆科多疼爱幼子的小心思,胤可谓是洞若观火,看得比谁都清楚。
然而,隆科多自己都不知道,康熙对他的任用策略是,欲扬先抑。
君王用人,讲究的是:玉不琢,不成器。
康熙越打算将来重用隆科多,现在,就越会压制他的前程。
胤还知道,早前的时候,隆科多是出了名的大阿哥党,因此遭了康熙的忌。
当年,明珠支持的大阿哥胤和索额图支持的太子胤,彼此斗得天昏地暗,把整个朝堂闹得乌烟瘴气。
康熙权衡了利弊后,果断抛弃了一根筋的大阿哥胤,选择了继续扶持太子。
于是,在明珠垮台的同时,隆科多也就跟着挨了重锤。
后来,慈禧就是学到了康熙的好手段,故意把荣禄放外任,不闻不问的跌蹉了好些年。
直到,对仕途快绝望的时候,荣禄才被召回京城,逐渐获得了重用。
至于,李鼎这个哈哈珠子嘛,算是王庶妃对李煦报恩的特殊方式了。
一言以蔽之,玉柱是来混饭碗的,而李煦对李鼎的期待,则是将来接班苏州织造。
李姑姑的宅子,位于送姑娘胡同的中部。
等胤走近了一看,只见,蛮子门前,跪满了人。
按照森严的等级制度,四合院的宅门,从高到低,依次为:宫门、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和如意门。
这年头的京城里,民居的形制,丝毫也不能错。
李家虽然是正经的上三旗旗人,但是,李姑姑的哥哥,仅仅是个闲散的旗丁而已,并无一官半职在身。
所以,李家的大门,只能是仅比如意门略高一点点的蛮子门而已。
胤轻抬折扇,淡淡的说:“罢了。”便在众人的簇拥下,迈步进了四合院里。
穿过影壁和垂花门,胤仔细打量了一番二进院里的情况。只见,到处张灯结彩,左右厢房之间,已经摆满了大圆桌和长条凳。
在李姑姑的引领下,胤彻底满足了对普通民居的好奇心,把整个四合院完整的逛了一圈。
第15章 布冷子
李家的宅子,是一座四进的大四合院,一进院的前罩房,是下人们的住处。二进院是李四宝的婚房,三进院是李姑姑的住处,后院也就是四进院,是充当仓库的后罩房。
在内城里,能住四进院的旗人,个个兜里有钱。
当初,李姑姑出宫的时候,单单是胤帮她带出宫的赤金簪子,就有几十支之多,算是身家不菲了!
胤坐进三进院的正房后,李姑姑拉着她的哥哥,也就是李四宝的亲爹李三,一起跪下请安。
“罢了。”胤皱紧眉头,淡淡的说,“李姑姑,你也是知道的,我不耐烦这些繁文缛节。”
李姑姑听出了胤的些许不满,她嘴上没敢反驳,心里却明白一个道理:礼多人不怪!
胤确实不喜欢太多的礼数束缚,但是,当奴才的,绝对不能没了分寸。
冲李姑姑的面子,胤轻摇着折扇,温和的问李三:“在何处当差?”
“回爷的话,奴才识不得几个字,又拉不开一石的弓,在旗营里谋不到差事,便一直闲居在家。”李三不敢隐瞒实情,涨红着脸,自曝其短。
胤自然知道,李三是个没本事的家伙,他成天泡茶馆,提笼架鸟,飞鹰走犬,醉生梦死。
既然李三是个废物点心,胤也就懒得继续搭理他了,扭头问李四宝:“汝擅长做何营生?”
这话问得别有深意。
这年头的京里旗人,一不许经商,二不许种地,只能凭骑射的真本事,替大清卖命领饷。
李姑姑在宫里待了几十年,胤的意思,她一听就懂,赶紧冲着李四宝使眼色,攀龙附凤的好机会到了,就看你小子抓不抓得住了。
李四宝哈下腰,小声说:“回爷的话,奴才没啥大本事,骑在马上,百步外可中箭靶。”
胤点点头,李四宝说的很谦虚,实际上,骑射过程中的百步中靶,已经称得上“武勇”二字。
“嗯,等你婚后,直接去找玉柱即可。”胤扭头叮嘱玉柱,“回去后,请你阿玛,帮着四宝在内务府护军营里,谋个马甲的差事,应该问题不大吧?”
玉柱当即笑了,痛快的拍着胸脯,说:“爷,既然是您发了话,我阿玛敢不听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