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109节

  不过不高兴归不高兴,朱赶紧说道,“是我的错,不该朝令夕改,以至于将士们混乱。”

  马寻这才满意点头,“既然军令下达,就该执行,你提前也该考虑到这些事情。无非就是你事先将事情想简单了,以至于出了点差错一下子乱了。”

  朱仔细一想还真的是这样,其实他事先已经安排了,自认为也非常的合理,看似没有任何毛病。

  只可惜当其中的一环没有按照他预期的来,一下子有些慌,接下来的很多安排也就有些脱离控制了。

  马寻继续说道,“计划归计划,只是有些时候不能只是一味看计划,错过了宿点就错过了,大军安危最为重要。”

  朱连连点头,“舅舅教训的是,是我将事情想简单了。”

  马寻板着脸看向朱,“老三,你呢?”

  朱立刻认错说道,“回舅舅,是我事先没有准备好,未能在二哥安排船队的时候为他分忧。后军太急,一下子乱了阵型。”

  马寻满意点头说道,“领兵的将领也该明白打仗并非单打独斗,各部如何联系、如何配合,也该有数。你是后军主将不假,只是也该遵从大将军令。”

  朱不高兴的瞪了一眼朱,要不是老三率领的人马过去,船队过江的时候就不会那么乱。

  朱也觉得冤枉,他是按照二哥规定的时间过去,哪知道二哥那边出了差错,以至于队伍一下子乱了。

  马寻随即对朱棣说道,“老四,你也好不到哪去!你部是最先登船的,然后就在那干看着?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够了?有余力的话,不能想着帮衬你二哥、三哥?”

  本来对于自己表现很满意的朱棣一下子哭丧着脸,原来我的表现也不能让舅舅满意啊?

  而朱和朱立刻看向朱棣,老四果然最坏,不分忧也就罢了,难道还想看我们的笑话?

  及时的总结非常有必要,让朱等人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不足,方便持续的提升。

  他们现在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还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之中,那就更加有必要帮助他们成长了。

  很明显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去往凤阳的路上,马寻会一直这么要求朱等人。

  想要进步,那就得好好的学习,这一点也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朱等人也算是痛并快乐着,虽说一路上没少被马寻批评,虽然这一路上基本上也都只是行军,但是这三个皇子也渐入佳境。

  尤其是指挥着一万多人的队伍在持续行军,即使是处在天子脚下、是在大明的核心地带,那也能够满足一下他们的虚荣心。

  这是此前没有过的经历,乍一看还是有些当了将军的感觉,也觉得自身所学有了发挥的空间。

  对于马寻来说也是挑战,他就是半瓶水乱晃的水平,还要指点外甥们,这有些难度。

  好在他也算是有率军转战数千里的经历,再加上还有一些将校的帮助,暂时还能稳住朱等人。

  所以说这也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大家都是在进步和成长。

  “看看这些村落。”行军的途中,马寻带着朱等人考察民生,“仔细瞧清楚,看看我大明百姓是如何过的!”

  看着不远处的茅草屋、泥胚房,朱等人也有些小小意外。

  这可以算得上是在天子脚下,只是看起来百姓的生活不怎么样啊,那居住条件比起应天府的一些平民都要差远了。

  马寻继续教育说道,“看清楚了,这些地方还算是好的。还有更加荒僻的地方,百姓无片瓦藏身,无果腹之物。”

  朱棣忽然问道,“舅舅,你当年也是如此?”

  “我?”马寻笑着说道,“还比不上这些人,他们好歹有屋、有田,还能活下去。战乱时代朝不保夕,就算是想要种田谋生都难。”

  马寻盯着朱等人,严肃说道,“天下太平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安稳求生。只是这还不够,没有战乱的话,官府若是扰民,百姓也活不下去。”

  朱等人有些似懂非懂,不过这时候还是乖乖点头,要不然又要被说了。

  其实马寻也不指望朱等人能够和普通百姓共情,这是不现实的事情。

  这些天潢贵胄出生后就是锦衣玉食,他们一辈子都是衣食无忧、高高在上,平民百姓的一些遭遇,也不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

  现在是这样,以后也会如此,总有些富贵人家的孩子难以理解穷人的生活。

  不过只要朱等人少点暴行,能够体谅百姓的生活不易,那马寻就觉得值得了。

  不是马寻要求低,而是现实就是如此。

  官二代、富二代,很难共情底层的打工人,更别说什么感同身受了。

  那些人不去刁难、欺凌底层的打工人,这就算是不错的事情了。

  “舅舅,那些人是做什么?”朱指着前方问道,“我看现在地里也没什么,还能找到吃食?”

  马寻解释说道,“春荒就是如此,家里没有余粮,找些野菜等充饥。”

  随即马寻吐槽说道,“谁要是敢说去河里抓鱼,去山上打野兽,我这就让你们去抓鱼、打野兽,真以为没油没盐的鱼能吃,真以为野兽好打?”

  总有人以为如今的‘生态好’,觉得古时候河里全都是鱼虾,山上遍地都是野兽。

  稍微正常一点的人也都能明白,真要是如此的话,就不存在易子相食、饿殍千里的事情了。

  人饿急了连人肉都吃,还会想着不去河里抓鱼、不去山上打猎物?

  朱棣就更加奇怪了,“现在也没看到野菜,他们能找到些什么?”

  “草根。”马寻一下子来了灵感,说道,“回头让你们忆苦思甜,苦你们是没吃过,你们父皇吃过。草根、搀着糠的饼,桑榆叶、树皮、观音土,都让你们尝尝。”

  听到马寻这么说,朱等人脸色都变了。

  其他人可能是开玩笑或者是吓唬他们,但是他们也可以保证,自家这位亲舅舅能做得出来这些事情。

  有些东西听着就让人觉得害怕,也不会产生什么好奇心之类的。

  只是照现在这样的情形来看,这也是根本就没办法拒绝的事情了。

  没什么可说的了,只怪自己有一个舅舅,还是吃过苦的舅舅。

  更要命的是这个舅舅富贵了还不忘本,总想着教育好外甥们。

  马寻就语重心长的说道,“你们只吃一顿、两顿,就是图个新鲜、有趣,可是百姓是常年这么吃。”

  朱小声说道,“我们不图那个新鲜。”

  朱和朱棣也在点头,他们开始羡慕朱、朱桢几个了,说到底就是老五他们岁数小这一次没跟着一起回老家。

  马寻随即看向朱守谦,说道,“铁柱,这么一直都不说话?”

  “舅爷爷,我听着呢。”朱守谦连忙开口说道,“我都听着,都记心里了。”

  相由心生,这个朱守谦虽然只有十一岁,可是看着神情有些阴翳。

  这孩子也缺敲打,虽然是被朱元璋、马秀英安排在皇宫,可是这孩子的母亲是一个满腹怨言的怨妇,给孩子灌输的也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好好的孩子都要给教坏了,两面三刀、阴沉刻薄,这可不行。

  正经算起来这可是老朱家的长房嫡孙,可不能重蹈覆辙了。

  不只是重蹈朱文正的覆辙,更不能重蹈历史上靖江王朱守谦的那一系列覆辙。

第164章 回乡的仪式

  距离相对较近,又是统治的核心地带,所以即使是第一次带兵,朱等人也能表现还算不错的完成任务。

  这一路不需要剿匪,不需要担心敌人袭营,甚至还有地方官员、士绅想要来讨好。

  速度慢是慢了一点,不过眼看着就要到达凤阳了。

  马寻有些期待了,希望接下来能够给外甥们好好的上上课,提升一下他们的道德水平。

  朱等人显然没意识到马寻想要给他们安排一些事情,经过了最初的激动、慌乱,他们现在也就是平常心了。

  只是领兵行军而已,实在不算什么,也不值得他们一直激动。

  眼看着就要到凤阳了,马寻现在也在等待着一些人的到来。

  赵大勇出现了,跪在马寻跟前说道,“标下等已查出原民欺压、凌辱迁民事件十一起,勋贵侵地三桩,以陛下邻里故旧招摇者七人。”

  马寻表现的非常平静,对于这些事情他好像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可奇怪的,好像也没有因此生气。

  这就是人性,出现这类情况甚至可以说是早就在预料之内了。

  相信不只是马寻有这样的认知,朱元璋、朱标等人也会想到这些事情的发生。

  马寻随即问道,“这些案情出现,就没有百姓报官?”

  赵大勇谨慎的回答说道,“标下等也曾私下查问,凤阳知府似是畏惧勋贵不敢接案。更有甚者,有陛下昔日旧邻为官员贵客。”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马寻这个皇帝的小舅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流民成为了大明的徐国公,成为了绝大多数的人都要仰望、讨好的对象。

  所以在凤阳,有些人现在也算是‘一飞冲天’了。

  朱元璋昔日的一些邻居,或者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面对一些人的时候可以趾高气昂。

  他们可是和当今圣上可是说过话、关系莫逆,他们有能力去和皇帝说话,家里还有皇帝赏赐的衣物、粮食等等。

  你别管这些人说的话有几分真假,可以肯定的是有些人还真的不敢冒险。

  朱元璋的出生地就是在凤阳,有些人就是他昔日的邻居,这就是事实。

  至于现在还有没有联系,或者是不是真的被皇帝尊重等,那就是另一回事。

  而这些昔日的邻居为何当初没有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或者是这些人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那又是其他的事情了。

  马寻看着非常平静,现在只需要等待着一些事情展开也就行了。

  “舅舅,该到凤阳了。”朱看着有些疲惫,有点心力交瘁了,“父皇和母后吩咐了,我们回凤阳后立刻斋戒、沐浴,随后祭陵。”

  马寻自然知道这事,不过问道,“该怎么祭陵,你们几个商量了吗?”

  朱下意识的回答说道,“有礼部官员随行,他们知道祭陵的仪程。”

  马寻的脸色就不是很好看了,随即语重心长的说道,“老二,你现在岁数小,我也不说你。你记好了,朝廷仪程归朝廷仪程,人心、礼节归礼节。”

  马寻继续说道,“按照礼部的礼仪,这就是亲王祭祀我大明仁祖淳皇帝陛下。你们这些当孙子的,就是去一趟祭殿就了事?”

  朱也愣了一下,连忙说道,“还请舅舅指点,我实在不懂这些。”

  朱这样的态度也不让人意外,鱼头对着谁、敬酒的时候杯沿是不是低一点,这都是有讲究的,有些人就是不学这些,也不在意。

  可是祭祀这些事情,很多的时候都是晚辈跟着长辈在学,默默的看着、记在心里。

  等到有一天长辈不在了、晚辈长大了,那就是这些昔日的晚辈带着子嗣,用着当年跟着长辈学的礼仪在祭祀不在的长辈了。

  马寻就说道,“回了凤阳,沐浴斋戒这些不用我教。你们记好了,不管以后是你们谁回来,一定要请刘家兄弟、汪家兄弟陪祀。”

  想当年朱五四一生搬了四五次家,辛辛苦苦为地主种地,却连巴掌大的一块自己的地都没有挣下。死后就是连埋身之地都没有,地主刘德可不愿佃户埋在他的地里。

  刘继祖,这就是当年看朱元璋弟兄可怜,拿出自己土地让朱元璋父母、兄长有地方可以埋葬的地主。要知道朱元璋一家,可不是他的佃户。

  而邻居汪干娘看朱元璋可怜,为他置办礼品、让儿子亲自护送,这才让朱元璋可以在皇觉寺成为小沙弥。

  现在刘继祖不在了,但是他的儿子刘英还在。汪干娘早年也去世了,而她的儿子曹秀被朱元璋收为亲卫,改名汪文。

  现在刘英是皇陵祠署令,汪文是皇陵祠署丞。

  而当年是朱元璋一家地主的刘德还没有死,不过朱元璋也懒得计较了,这多少也是看在刘继祖的份上。

  马寻表情更加严肃,说道,“你们现在是皇子,祭祀好仁祖陛下之后,务必去拜祭你朱家的恩人。刘大爷、干娘,你们都要亲自去祭拜,明白吗?”

  刘继祖现在还没有被追封为义惠侯,应该是要等到明皇陵初步完工才能封侯。

  毕竟皇陵的建设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到时候朱元璋肯定是要亲自过来的。

  朱连连点头说道,“舅舅教训的是,我记下了。”

首节上一节109/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