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不在凤阳了,可是这边的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没有因为忙着在京城执掌大权就忽略了中都的各种重要工程。
这就是本事,马寻自认为远远不及,这可是几十万人的工程、无数的钱粮和物资。
仔细检查一番后觉得没问题,马寻看向礼部的官员,“后天秦王殿下祭祀皇陵,有没有特别的仪程?”
礼部官员立刻回答说道,“回徐国公,一应仪程早就有章程。要说改动,只有陪祀官员的变动。”
其他人就看向马寻了,因为原本大家都觉得陪祀的人肯定是马寻。
但是这一次变了,变成了刘英和汪文陪祀,马寻这个国舅、国公,反倒是观礼、奉祀的官员之一,和其他官员一个样。
朱本来想要劝劝,可是想了想还是闭嘴最好。
父皇母后吩咐了不说,皇兄也提点了好多次。在凤阳的时候,大小事情都是舅舅做主。
尤其是涉及到一些礼仪的事情,舅舅就是委屈他自己,也不会丢了皇家的颜面。
就算他做了抬高皇家、贬低自己的事情,那也不用意外。
马寻就点头了,他觉得这样安排最好。他到底是马家人,虽然是皇帝的小舅子,也不太好管朱家事,尤其是涉及到朱家的长辈。
这也没什么贬低自己的,只是恪守本分而已,只是让天下人知道皇家重仁义、孝道,这是为了更好的教化子民。
任何的年代都提倡道德,尤其是现在乱世刚刚结束,伦理道德的恢复、重塑,也就更加重要了。
提起诸王祭祀,天下人想到的是皇家不忘恩情,想到的是乐善好施、宅心仁厚,真的可以福荫后辈。
要不然想想看刘继祖,想想看汪干娘,他们当初就能想到朱元璋会飞黄腾达,他们就是想着要朱家人报恩?
所以有些事情真不是马寻谦虚,而是在配合着皇帝施政。
事情现在就算是这么定下来了,所以接下来该怎么做,大家也都心里有数了。
斋戒结束,朱等人换上冕服,而马寻也换上朝服,大明的三大亲王,以及最特殊的那个靖江王开始祭祖了。
百官都是随同祭祀,这些事情都是大家该做的。
正式的祭祀结束,马寻将朱守谦叫了过来,“先前是君臣之别,现如今不一样。你是朱家长房首嗣,你祖父、祖母也都埋在这里,你去培土。”
朱守谦看了一眼马寻,小声说道,“我娘说我家宗嗣变了。”
马寻忍不住心里恼火,朱文正的妻子谢氏也不知道这一天天的在孩子面前嘀咕些什么。
一个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如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家庭。这个谢氏,估计没少在朱守谦面前说些怪话。
“里头埋着的是你祖父、祖母,难道还要你堂兄弟先去祭拜?”马寻更加恼火的说道,“我问你,陛下可曾有旨意改了家世?”
朱守谦愣了一下,随即说道,“好像没有。”
“好像没有?”马寻更加恼火,“你祖父被追封为南昌王,封你为靖江王,还要怎么样?这大明诸王之中,除了陛下那一支,就是你这一支,你还想怎么样?”
朱守谦有些害怕了,他平时也是仗着朱元璋的宠爱,所以有些任性。
这孩子任性到什么程度,历史上的他不愿意就藩,朱元璋发脾气都不行,还是马秀英去劝才好一点。
就是这么个任性、肆意妄为的性子,在一众属官的劝谏下姗姗来迟的上表谢恩,朱元璋看的直落泪,一个劲的说这孩子小。
是真的‘孩子’,十多岁的孩子不懂事,还是童真纯善的好孩子。
就藩之后三番五次横行不法,被朱元璋废了又立,屡教不改的他还作诗讽刺朱元璋。
有些时候想想,也会为朱元璋感觉到无奈。
他的这些子孙就没几个省油的灯,虽然也有德才兼备的,但是这是极少数。
更多的还是有些能力和本事,但是道德水平不高,这就属于典型的‘有才无德’。
或许朱元璋也是觉得乱世刚刚结束,他希望这些宗室有能力帮忙守好社稷,也认为他和朱标能够镇住这些子孙。
只是有些事情,可能也超出了他的一些预期,这些宗室放飞自我后,那简直就是突破了朱元璋能够想象的最恶劣的品行极限了。
这自然也让马寻有了一些危机感,教育好这些皇子龙孙的任务可谓任重道远。
朱他们就幸灾乐祸了,看到朱守谦被教育,一个个的都是庆幸自己不用挨批。
到底是亲舅舅啊,有些时候言行和母后如出一辙,见着了就感觉到有压力。
别看母后平时不打骂,但是说教起来更让人害怕。甚至是一言不发直接将人晾在一边,那才是最让人害怕的,还不如打一顿呢!
有觉悟的三兄弟在皇陵这边祭祀之后,立刻跟着刘英、汪文先后祭拜了刘继祖和汪干娘。
这都是不折不扣的晚辈之礼了,什么皇子龙孙之类的别提起,看的刘英和汪文忍不住的流泪,觉得皇家的恩太重。
倒是有些文官在皱眉,虽说刘继祖和汪干娘对朱元璋有大恩,可是他们现在到底是臣啊。
只是这些人现在也不好多说什么,有些事情当面不好提,事后可以上奏章。
没必要在这个时候和那位国舅争个面红耳赤,主要也是现在在给皇子们讲着老朱家的悲惨过去经历呢。
虽然这些事情朱等人也都知道,也不见得就会因此提升什么道德水平,不过好歹也是要让他们知道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
等到祭祀结束,赵大勇就立刻说道,“启奏秦王殿下,陛下下旨令您审理凤阳诸案,晋王、燕王旁审,徐国公旁听。”
朱连忙追问,“怎么是我主审?不该是舅舅主审吗?”
赵大勇高举着圣旨说道,“殿下,臣岂敢妄言。”
朱再一次的感觉到天塌了,朱和朱棣也感觉到好不到哪去,审案子之类的事情此前哪接触过啊!
朱连忙搬救兵了,“舅舅,这些案子该从何处开始审?”
“不去看卷宗?”马寻就反问道,“这些案子到底是什么缘由,原告状告何事、有什么证据等,你们不先看看?”
马寻虽然没有审过案,但是有些流程还是知道些,所以也只能为外甥们指点迷津了。
马寻随即警告着说道,“审案也好、查案也罢,最忌讳的就是先入为主。你们既然审案,就当公正严明,虽然法理不外乎人情,可是律法毕竟在那摆着!”
朱连连点头,说道,“我肯定好好审查这些案子,绝不偏袒任何人。”
“你这么想就对了,只是你要明白凤阳知府牵涉其中,他是李相的人。”马寻笑着开口说道,“还有些勋贵、陛下昔日旧邻,这些人情、压力,你也得抗住。”
朱的脸色顿时变了,朱和朱棣就在庆幸只是旁审,这么得罪人的事情用不着他们来做了。
得罪人也是二哥得罪,得罪人也是舅舅得罪,和他们没什么关系。
朱就担心起来了,“怎么还牵扯着这么多人?这可如何是好啊?”
第一次审案就牵涉到很多权贵阶级,对于朱来说也确实是不小的压力。
不过马寻可不管那么多,案子现在出现了,那就该审查才行!
第168章 开刀问斩
朱等人开始翻阅卷宗了,虽说对于第一次主审案子会有些忐忑。
不过少年心性,在这时候也会有些期待,这些事情也是他们此前从未接触过的事情。
仔细看着卷宗,朱棣忽然问道,“舅舅,这个自称父皇子侄的,可是我们自家人?”
马寻就问道,“老四,家里到底有几人,你心里没数?”
不用想了,父皇那边的亲戚就是姑父一家子,再加上朱守谦。母后那边的,现在就舅舅一个人。
朱棣随即有些为难的说道,“舅舅,看这人似是父皇旧日邻居,他的父亲还曾和父皇一起放牛、种田。”
“你父皇见过他还是抱过他,是养过他还是你们朱家欠他人情?”马寻直接发问,“陛下昔日旧邻有多少?是不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都能无视法纪?”
朱就连忙说道,“舅舅,我看这人就应该论罪。强抢民女、巧取豪夺,这分明就是个无赖汉。有这样的昔日旧邻,只会让父皇蒙羞。”
看大马寻点头,朱棣赶紧说道,“我也没说要宽恕他,他做的这些事情够砍头了。”
马寻也认真开口说道,“你们几个务必记好,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我是皇后的弟弟,所以就富贵了,从一介流民成为国舅。我要是不法,帝后如何处置?”
朱棣立刻拍马屁说道,“舅舅品德天下皆知,父皇母后从未少了赞誉,朝中文武也都夸赞您。”
马寻瞪眼说道,“我要是不法呢?如果是其他勋贵人家没有管教好子弟、府中奴仆呢?”
朱立刻明白了,说道,“那我以后肯定管教好府中的人。”
马寻点头,随即提醒,“首先得管好你自己,然后再约束府中人。”
朱就询问道,“舅舅,既然证据确凿,那到时候直接依律判罚即可。”
马寻自然也没意见,对于一些仗着和朱元璋有些‘香火情’就为非作歹的人,他可不会有什么同情心。
很多人都想着有祁厅长这样的亲戚,只不过大部分人遇到的可能是祁厅长的外甥、侄子,是那些轮了女孩的人渣还可以逍遥法外。
马寻随即问道,“你们准备怎么审案?”
朱有些讶异了,“开堂审啊,难道有何不妥?”
马寻语重心长的说道,“这是帝乡,有一些是陛下同乡、旧邻,也有不少迁徙而来的百姓。这一次审案,要让他们看到朝廷法度森严。”
朱棣好像理解了,“舅舅的意思是要让百姓看着咱们审案?”
马寻点头说道,“要让百姓知道我大明不会包庇那些罪人,要让百姓看着我大明不是官官相护。那些犯事的百姓,那些枉法的官员,就该伏法。”
朱立刻点头说道,“那我回头让人在官府旁建个小庙,让后来者引以为鉴。”
马寻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所谓的小庙可不是供奉仙佛、土地神,而是将犯官剥皮楦草,这就是对于官员的一种警告。
对于这些贪官,马寻也没什么同情心,“一家哭好过一路哭,你们要记住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知府。现在朝廷吏治需要整顿,有些时候就该用重刑。”
朱连连点头说道,“皇兄此前也教诲过,说是仁善也不能适用于所有人,总有些人不法。对这些人就该严酷,以此警告其他官员。”
马寻随即又问道,“那犯官的亲属等,你们觉得如何处置?”
“依律法来啊。”朱想都不想的说道,“该发配的发配,该罚没的罚没,充入军营的就充入军营。该杀头的,那就杀头。”
马寻也没反对,看来朱对于一些事情也是心里有数。
什么牵连无辜、株连太广,这也是要看情况的。
所谓‘祸不及家人’,这也要看情况了。真要是因为家中的人贪赃枉法过上了富贵的生活,那就要做好案发后的悲惨命运。
别这边享受着家里人贪赃枉法的好处,那边继续纸醉金迷,然后大骂朝廷不公,为自己伏法的家人叫屈。
别拿着父母的赃款过着人上人的生活,然后再时常刷存在感,那就恶心人了。
马寻觉得朱等人现在还是不错的,毕竟现在还是少年时期,还没有到放飞自我的时候。
好好的教一教,就算以后不是贤王,也不该成为残暴不仁的混账藩王。
一些线索可以说是比较详实的,让朱等人审案几乎没有什么难度。
只要他们这几个亲王没有枉法、包庇,那么案子断起来就是简单明了的事情了。
朱征询意见问道,“舅舅,那我们明天开堂审案如何?”
看到马寻点头,朱等人显然是有些激动了。少年人嘛,心中肯定是有一些热血的,更何况这还是朱等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政务。
现在的他们不再是皇子、亲王,而是有着实际权力的执法者了。
这就不只是新鲜的体验而已,这更是他们从未有过的经历,这些也算得上是符合大多数人年少时的一些梦想了。
所以朱果断下令,“那我这就安排人去张榜、敲锣打鼓,让百姓明天去府衙旁审。”
朱也连忙说道,“得让亲军都尉府的人维护秩序,那些人做了天怒人怨的事情,可别让围观的百姓给他们直接打死了。”
朱棣连连点头,他决定明天穿着亲王冕服,审案的时候不劳二哥动手,到时候他就直接去给那些犯官掌嘴、上夹棍等。
谁要是敢狡辩等,直接当堂暴打一顿,那些人百死莫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