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127节

  就算是遭了灾带着子女逃难,也想着带着没了爹娘的堂侄女,生怕这个无依无靠的小丫头被人欺辱、饿死。知道小叔子出息了,带着子女投奔,想着延续朱家血脉,这样才对得起祖宗。

  有人说娶妻不贤毁三代,嫁夫不好毁一生。

  还有的就是妻不贤家祸多,一代无好妻,三代无好子。

  朱守谦现在这个德行,要是不掰回来,以后不知道要闹出来多大的事情。

  就他现在这样的德行去镇守桂林是不用想了,去了那边只会为非作歹。哪怕是平庸一点都能认了,别是一个只为了报复皇帝就横行不忌的臭德行啊!

第188章 责任感

  皇子们需要练兵,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不过现在多了一些驸马、公主等人,也都纷纷回到了凤阳,在准备种地了。

  马寻双手背在身后,问道,“先前老家就是在这地?”

  福成公主泪眼婆娑的说道,“该是在这里,只是周围都变了,我也不敢说。”

  “那就起老宅,按照先前的样子来。”马寻就做主说道,“不说一草一木都要复原,该有的都要有。”

  福成公主连连点头,现在的她习惯了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可是偶尔也会想起年少时的时光。

  那时候的双亲都在,祖父祖母也慈爱,三个叔父都团结,还有两个亲哥哥、一个堂弟,家里热闹的厉害。

  至于,一大家子人也只剩下她和小叔了。

  马寻就严肃的说道,“我倒不是要老二、铁柱几个都在老家吃住,只是真的不能忘了本。现在的富贵如何来的他们有数,只是家里以前是什么样他们没数。”

  福成公主就连忙说道,“舅舅说的是,老二、铁柱他们是有些骄纵了,是该管一管。”

  马寻随即看向王克恭和黄琛,“你们两个就去留守司任职,先带着秦王殿下几个练兵,习练阵法。”

  王克恭和黄琛自然没有任何意见,不只是因为马寻的辈分,更因为这是正经的大都督府右都督。

  这样的一些安排自然没问题,除了人尽其才,也是因为马寻真的需要帮手。

  在京城的时候有李文忠、沐英帮忙,到了凤阳也需要可靠的将领帮助。

  要不然得话马寻就孤掌难鸣,堂堂右都督、攻破庆阳城的首功之将,本质上绣花枕头都算不上,复杂一点的练兵其实还不会。

  安排好这些事情的马寻心情愉快,这才转身去找刘英和汪文了。

  “兄长。”马寻笑着抱拳作揖,“下地的事情还得你们安排,不瞒你们,让我下河摸鱼虾是没事,拿起锄头我就犯了难。”

  汪文就笑着开口,“国舅客气了,这也是我们该做的事情。”

  “别给他们都安排好,孩子小还是需要历练。”马寻仔细叮嘱着说道,“咱们都是自家人,那几个小子得给他们吃吃苦才行。”

  刘英和汪文这时候也只能笑着,马寻对朱几个就是当做孩子看待,但是其他人没办法啊。

  哪怕是刘继祖的儿子、哪怕是汪干娘的儿子,这确实是对老朱家有恩,不过也不能一点不在乎朱他们的身份。

  马寻就继续说道,“我现在就怕有人偷偷给地种好了,到时候他们什么都不做。”

  汪文赶紧笑着说道,“那还不至于,肯定是要让殿下们下地。”

  “什么时候育苗、什么时候插秧、排水,一亩地到底有多少收成,这些他们都得知道。”马寻就认真说道,“良田也好、下田也罢,都给他们一些。”

  良田产出自然高一点,土不够肥的、灌溉不方便的,收成肯定要差一点。

  马寻这都算是给外甥们开了方便之门,现在大明在鼓励着开垦荒地,基本上是谁开了归谁,还免三年赋税。

  这都没让朱等人去开荒了,这都算是给他们降低难度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在凤阳想开荒地比较难,其他地方是人少地多、四处都是荒芜,可是凤阳人口就稠密了,地基本上是分完了。

  汪文就笑着开口,“国舅,明天咱们去寺里转转?”

  马寻只能点头,这也是朱元璋给他安排的任务。

  别看朱元璋对于佛教、道教都有一定的限制和管理,但是也不是一概废黜,只是不许这些宗教野蛮发展。

  所以‘龙兴寺’是必须要重建的,这是皇帝当年出家的寺庙,意义不同。

  现在就委派马寻负责调查、整理,不只是因为现在他在凤阳,也是因为这也是个六根不净的假和尚,在寺庙里混过饭。

  “我姐知道这事,肯定又要和他吵。”马寻开玩笑说道,“她现在就怕我去寺庙,生怕我将好不容易才养起来些的发须给剃了。”

  刘英和汪文也都笑了起来,他们和朱元璋、马秀英也都比较熟悉。

  至于马寻的头发,虽然这都两年了,只是相比起这个年代的正常男性,马寻的头发明显还是不够长。

  好在现在也是够束发、戴冠了,以至于马寻都怀疑前年让他出征了大半年就是养头发。

  要不然一个‘小平头’在皇宫乱跑,很容易让人误会。

  汪文就笑着说道,“皇后殿下也见不得我,好些次都不许我吃烧鹅。”

  马寻也打趣说道,“她小气,听不得我那姐夫当过和尚,也不准人说我剃过头。当初是你送我姐夫去庙里,她肯定怨你。”

  汪文对此一点都不在意,这样的一些玩笑才是他真正的面子,这是皇帝、皇后拿他当自家兄弟。

  也确实是自家兄弟,要不然当初这个碌碌无为的亲卫,现在也不会给安排的如此妥帖,淮西勋贵见着了汪文都要称兄道弟。

  这些待遇是刘英都没有的,刘英毕竟只是刘继祖的儿子,而不是淮西勋贵的自家弟兄。

  刘英就笑着说道,“寺庙肯定要迁址,要不然离皇陵太近了。”

  马寻就点头,随即问道,“当年庙里的僧侣现在还能找回来吗?”

  刘英摇头说道,“有些难,当年主持封仓许多僧侣就逃散了,后来又遭了兵祸。那些僧侣要么没了,要么就还俗了。”

  马寻就开始忧心忡忡了,“两位兄长,寺庙重新修起来之后,您二位可得替我美言几句。要不然的话,他又得让我选主持。”

  刘英和汪文愣了一下,随即说道,“国舅,真要是选主持还得是你主持啊,你也是深知佛家典籍,那是有修行的。”

  马寻瞬间苦瓜脸,“我算是什么出家?这事情还真的得帮我美言,办不好要挨骂。”

  刘英和汪文才不上当,龙兴寺要是重建了,皇帝肯定会选高僧为主持。

  但是这个高僧除了是佛教那边本身有威望,或者是名寺主持之外,也大概率是需要通过皇帝的考核才行。

  到那时候,说不定就是朱元璋这个昔日的沙弥带着马寻这个出过家的假和尚去考校了,甚至是直接让马寻去考校。

  有过经历嘛,在寺庙里混过,现在又是皇帝和皇后最放心的人之一,做这些事情就天经地义了。

  甚至在刘英和汪文看来,也确实找不到比马寻更加合适的人了。

  简单的闲聊之后,马寻有急急忙忙的赶往留守司衙门,皇帝给他的任务确实不算少。

  留守司可不只是简单的护卫着中都就行,现在他除了要带着朱等人练兵、检阅之外,还需要检查武库。

  各地都指挥使司都有一些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制造军械等等。

  比如说山西、陕西那边的要负责铸造铁炮等,而凤阳这边也需要负责一系列的军械的制造,武库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储备。

  不只是现在要及时给军队更替,遇到了战事及时的补充,包括现在在打四川,一系列的军械要发往襄阳,供邓愈合理的分配给前线大军。

  这些现在都是马寻的重要任务,安排了一系列繁琐的杂事,想要偷懒、想要躺平,其实都没有机会。

  最主要的是这些任务不起眼,就算是出点小差错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主要就是锻炼人。

  朱棣屁颠屁颠的赶来了,“舅舅,我去查了武库,箭矢是够数量的。”

  马寻就点头说道,“那好,一会儿你去签字画押,然后发公文到大都督府。”

  朱棣就不乐意了,“舅舅,您可是右都督,父皇是让你办这些差事,怎么又是我签字画押?”

  马寻不是不粘锅,只是有些时候他确实更加愿意锻炼一下外甥们,也可以说是想法子让外甥们有些小小的威望。

  马寻扭头看着朱棣问道,“你查的,我只是过问一下,难道不是你签字画押?”

  险些被歪理说服的朱棣反应过来,“我只是奉命去查,这差事不该是我主持。舅舅,我签字画押发了公文,这责任就落在我身上了。”

  “办砸了就是过失,办好了就是功劳,这些道理你还不懂?”马寻也不是忽悠,而是语重心长,“你以后要镇守一方,要统帅大军,得在军中有些威望。”

  随即马寻继续说道,“军械,关系着将士们的安危,关系着战事的成败。务必仔细些,军械优良我大军才能更有取胜的把握。”

  朱棣半信半疑,不过仔细想想舅舅说的也有道理,欢天喜地的去签字画押、拟写公文了。

  马寻就开心了,不只是要让外甥们对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有所了解,让他们有着最基础的一些共情能力。

  责任感也不能缺失啊,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朱棣等人是亲王,是镇守要地的藩王,他们的品行和能力也无比重要,落在他们身上的责任也都要承担起来。

  挑肥拣瘦、好逸恶劳显然是不行的,王朝初年的不稳定因素实在太多了,朱棣等人以后也有许多的事情要做。

  在朱棣去写公文的时候,马寻叫来赵大勇,“武库那边真的查清楚了?”

  赵大勇就立刻回答说道,“数对得上,只是燕王殿下少查了制箭的工匠姓名。”

  马寻微微点头,第一次办事出点小差错也正常。而大明制造军械,那都是落实到责任人的,这可不能含糊。

第189章 我的外甥我来护

  朱棣在查武库的储备,朱和朱也在负责核查军械的制作以及分配等情况。

  一视同仁的马寻也没有忘记朱守谦,让这小子带着人去查看中都留守司军械的更替。

  对于这些天潢贵胄来说,日子确实不好过,因为不管什么天气都有事情做。

  晴天或者阴天就要去校场,雨天就要处置各种军务,也就是夜里能歇着罢了。

  放假是不要指望了,因为每天至少要抽出来一个时辰读书,这是朱标安排的人,专门来中都教育朱等人。

  马寻自然无比支持这些,朱等人以后是要封藩,要负责的事情主要也是军务为主,但是这些人不能单纯的就是武将,读书也非常重要。

  读书明理,朱等人不该成为武夫。

  朱等人就算是怨声载道也没用,他们甚至觉得在中都老家还不如在京城呢。

  在京城的时候虽然一年到头也就是十来天的假期,可是总好过现在这样几乎每天都有不少事情要做。

  春暖花开,一些百姓算是开眼了,那些天潢贵胄看起来也和普通人没区别,也没说皇帝的儿子就是拿着金锄头、银斧子在种地。

  马寻站在田埂上,在仔细的看着狼狈的外甥们在犁田。

  有些百姓条件跟不上只能用人力拉犁,但是马寻没必要让外甥们体验这些,只要学会扶犁、牵牛就好。

  庆阳公主走了过来说道,“舅舅,让弟弟们歇一歇吧。”

  马寻笑着问道,“蒙城王的陵寝修的怎么样了?”

  庆阳公主连忙笑着说道,“皇伯父开恩,先父的坟茔修缮了。”

  庆阳公主的父亲是朱重五,是朱元璋的堂兄。

  马寻就笑着说道,“那就好,一会儿领着你嫂子去昔日的旧邻家里转转,好些人她也不认识。高门大户,我看她是看不上我们打赤脚的人家。”

  谢再兴虽然是和朱元璋比较早就认识,但是家里的条件好很多,所以他的两个女儿确实可以自视甚高,以前好歹也是小康人家。

  庆阳公主点头,她知道马寻对谢翠英有意见,以至于现在对魏国公夫人意见也不小。

  不过庆阳公主还是没有忘记大事,“弟弟们也累了,让他们歇一会儿吧。”

  马寻这才松口,冲着田里喊道,“要不是你们姐姐看你们可怜,还得让你们犁半个时辰的田。歇一会儿,喝点水。”

  打着赤脚的朱等人随手将犁一松,但是下一刻意识到不对。

首节上一节127/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