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130节

第192章 马国舅舌战群儒

  当马寻开始堵门了,很多人只能无可奈何,尤其是他看起来还是铁了心的堵门、堵人,更是让其他人束手无策。

  开溜是不可能的,爵位和官职不够暂且不说,最主要的是他身兼多职,表面看起来什么都能管。

  马寻看向陶凯,直接问道,“小曹国公被群臣攻讦,是因为朝廷在四川败了一阵?”

  陶凯急忙解释说道,“徐国公多心了,先前之事和战事无关。”

  宋濂也跟着帮忙说道,“国舅,下官等并没有攻讦曹国公。”

  陶凯这才反应过来,还好宋濂多留了一个心眼。要不然一不小心就掉进陷阱,落实了大家一起在攻讦李文忠了。

  马寻也不在意,只是觉得纳闷,“我以为是那事呢,他这个左都督安排兵马不利,卫国公筹措军需有失,所以你们才弹劾他们。”

  这就是在胡搅蛮缠,这就是在混淆概念,明明是两码事,非得和战事扯上关系。

  詹同这时候也帮腔说道,“徐国公,下官等只是商议礼制、谋略,只是想着施以王道。”

  马寻好奇问道,“都说王道、霸道,我没读过书,你和我说说王道是什么?”

  阶段性文盲也是马寻的一个特点,不顺他的意,他就可以是文盲。

  詹同只能说道,“国公,亚圣曾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所谓王道,更多的还是以仁义治天下。

  马寻就笑着说道,“我还听闻教化天下是大功,教化蛮夷更该如此。对了,朝廷是否有使节出使蛮夷?”

  陶凯强忍着不高兴回答说道,“回徐国公,去年翰林侍读学士张以宁奉命使安南。”

  马寻就点头说道,“这很好,很有必要。得让我大明周边蛮夷知晓大明文功武治,可令诸蛮夷遣使来朝、接受朝廷册封。”

  这事情大家也都不觉得有问题,历来也都习惯如此,中原王朝册封周边的番国都是常态了。

  现在有些特殊的地方就是安南不大老实,不过他们也有本钱,历史上三次抵御蒙古大军南下,现在在中南半岛更是一霸。

  而高丽那边也不老实,他们一直都是蒙古人的附庸,高丽的王妃等基本上都是蒙古贵族,现在还常往和林跑呢。

  大明开国初年不要说‘万国来朝’了,正常的外交都没两个。

  陶凯就赶紧回答说道,“徐国公所言甚是,听闻安南国主已死,安南国主兄长之子嗣位,已经遣使来京接受朝廷册封。”

  对此马寻不是很感兴趣,随即说道,“到底是蛮夷啊,安南尚且如此,高丽更是和蒙古人往来。我看这样,遣大儒赴高丽如何?”

  陶凯沉默片刻才说道,“徐国公所言甚是,下官等可奏报陛下,择大儒赴高丽。”

  作为朝廷的使臣去高丽没什么问题,这件事情虽然辛苦,但是对于不少官员来说只要办成了就是资历、功劳。

  所以这也不是马寻的打击报复,这就是正常的朝廷人事安排,这是外交的工作。

  马寻继续点头,随即说道,“和林那边也该去人啊,得派重臣过去稳住元主和王保保。朝廷在四川败了,要是王保保挥兵南下朝廷就被动了。”

  陶凯愣住了,提醒说道,“徐国公多虑了,朝廷虽首战不利,损失不大。又有魏国公和郑国公坐镇北境,蒙古人不敢南下。”

  确实没必要担心,虽然朝廷大军在四川首战不利,不过损失不大。

  最主要的是在北边还有一批精兵强将,蒙古人现在在抓紧休养生息,哪敢有心思南下呢,现在他们只是在祈祷明军不要继续北伐。

  和明夏联手夹击大明,这事情就想一想罢了,根本不现实,自保更加重要。

  马寻恍然大悟的点头,随即感慨说道,“我还以为败了一阵,朝廷现在就凶险了。我还想着宗室女子没有适龄的,是不是该选几个官宦之女养在皇后面前,以公主之礼送去蒙古。”

  这一下陶凯等人脸色都变了,马寻说的那些可不就是和亲的套路吗。

  不过历史上汉唐的和亲,很多时候都是选宗室之女,不一定就非得是皇帝的女儿。不过选大臣之女,也不是不可能。

  最主要的,大明从未想过和亲这样的政策呢。

  马寻继续感慨着说道,“听闻当年北宋之时,不少汴京城里的官宦之女被送去了女真人营中受到糟蹋。我想着要是败了,我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我来选人。”

  这一下也顾不得马寻的身份了,詹同脸色铁青,“徐国公,下官必在御前弹劾你!”

  宋濂、陶凯等一众官员也都是脸色铁青、同仇敌忾,马寻的那些话就是在羞辱、讽刺他们。

  马寻好奇了,非常疑惑的问道,“不该是这样吗?朝廷兵败了,王保保又是心腹大患。你们要是顾及颜面不好意思,我去。到时候我再带着财宝,去贿赂他的妻子,劝他罢兵。”

  陶凯等人气的发抖,面对马寻这个无赖的曲解,这些人只剩下愤怒。

  马寻就继续说道,“实在不行,我带着秦王为质子以为诚意,蒙古人就不会南下了。”

  詹同大声吼道,“徐国公,你说些什么!”

  “我说些什么?”马寻就说道,“还不是说你们的心里话,朝廷兵败、北境不宁。魏国公、郑国公在备战王保保,你们在这里想要求和。怎么,我说明白了,你们就接受不了?”

  陶凯等人勃然变色,他们想着的是施恩以示招揽之心,想要以此增加招降王保保的筹码。

  可是在马寻的这一番曲解之下,怎么就变成了大明打算求和了?

  马寻就继续添油加醋的说道,“你们是读书人、重臣,是朝廷栋梁不好有损清誉。这事情我去做,如何?”

  陶凯咬着牙,羞愤的说道,“徐国公,我等只是不想妄动兵刃、劳民伤财,徐国公因何如此咄咄逼人?”

  “咄咄逼人?”马寻脸色铁青的质问,“是谁先咄咄逼人?大军在备战,你们想着罢兵,动摇军心的罪责你们担得起?”

  詹同急忙说道,“徐国公不要强词夺理,我等岂有动摇军心之举!”

  “没有吗?”马寻反问道,“那我就问问你,你们没有动摇军心的意思,是想要让陛下家事不宁?还是说对储君不满?”

  这一下陶凯等人直接跳脚,“徐国公,你好大的胆子!”

  “如此跋扈,何以为国舅?”

  “狂悖,我等必奏明陛下!”

  马寻这话几乎是捅了马蜂窝,这时候谁不急反倒是怪事了。

  面对文官们的群起而攻之,马寻好似根本不在意一般,先任由他们指责,想要看看这些人到底还有什么说辞。

  华高已经做好准备了,按照他的理解,接下来就是马寻恼羞成怒,逮着一两个文官就暴揍。

  到那时候他就要出场了,拦住那些想要阻拦的文官,让马寻打够了再去真正的劝架。

  至于有些武将倒是跃跃欲试,吵架他们不擅长,骂街倒是一把好手。真要是动起手来,不需片刻时间就能将这些文官全都给撂倒,让他们哀嚎翻滚。

  但是现在不是没信号么,国舅还没动手,大家不好越俎代庖。

  最主要的是那位小曹国公和大都督府佥事、镇国将军沐英,这两人在人群中约束着武勋。

  马寻猛然向前,一把揪住陶凯的衣领,“是你奏请以王保保之妹为秦王妃?”

  陶凯更为羞愤,“我为社稷计,奏请此事有何不可?”

  “我问你,王保保义父当年为何被杀、为何被元帝舍弃?”马寻铁青着脸问道,“你且告诉我,你是不是想看着我大明储君之妻为外族?”

  这一下陶凯有些慌张,王保保在元朝那边就是听调不听宣的。

  别看现在和元昭帝是在和林汇合了,但是在此之前,这两人甚至是联手准备夺元顺帝的帝位。

  也就是说王保保在元顺帝的时候就是听调不听宣,时常不服从皇命。

  而且他和他的义父察罕帖木儿,早就是卷入了皇权的争夺,想要扶持当时的太子去夺取皇位。

  马寻盯着陶凯,直接质问,“招降王保保,这样的人招降来了,又有何用?你是想要秦王难堪,还是想要秦王和王保保联手?”

  陶凯挣脱马寻的束缚,大声辩解,“徐国公,你凭什么污蔑我等!”

  “那是你包藏祸心!”马寻一个箭步上前,再次揪住陶凯的衣领,顺手将想要拉架的詹同衣领揪住,“如此劣迹斑斑想要废立皇帝之人和大明诸王之长为郎舅,你说你们没其他心思,我信吗?”

  詹同和陶凯就开始奋力挣扎,只可惜五六十岁的老头哪里挣脱的掉。

  马寻虽然武力一般,但是好歹是有些庄稼把式,现在吃的好、营养足,力气更大了。

  “哎呀!”华高忽然冲了出来,“别起了冲突,莫要动手。”

  五十九岁的小老头一把将宋濂挡住,推着就往后走。

  “谁敢动手!”李文忠也冲了出去,掐住两个文官的脖子往后推,“舅舅和尚书议事,干你们什么事情!”

  沐英等人也是一拥而上,没有动手打人,不过将想要凑上前的文官全都推开。

  这也就意味着马寻揪着陶凯和詹同的衣领,周围空出一大片,是这位国舅继续在开喷!

第193章 我该以死明志?

  大明开国四年了,可是有些事情看似没有什么变化。

  就比如说午门,这里看似永远都是乱糟糟的。

  前两年文武百官上下朝需要赛跑,场面就跟在集市抢东西一般,半点文武重臣的样子都没有。

  而现在呢,一些品级比较低的文武官员只能不远不近的围观。四品以上的,那才能够在外围看着。

  二品的文官要么被揪着衣领,要么就是被超品的公侯、或者一品的武将掐着脖子、按着肩膀。

  陶凯非常羞恼,大声争辩,“徐国公何出此言,我等忠心为国,岂会有其他心思。”

  詹同也奋力挣扎,“撒手!王保保之妹名家贤女、门当户对,如何不能为秦王妃?”

  “名家贤女?”马寻立刻骂道,“王保保生父无非是早年随蒙古大军南下后定居河南,元末官军不能战,他们这些人方才组织武装,这是名家?”

  马寻随即继续怼道,“真要是如此,卫国公更是名家了。他父兄都是散尽家财组织数万之众抗击鞑子,这算不算名家?”

  说王保保是名门之后有些勉强,那就是地主豪强。这要是算是高门大户,那地主阶级都是名家了。

  不能说你蒙古的地主就是名门,汉人的地主就不是名门吧!

  “再说王保保养父,无非是未及第的地主,这算名门?”马寻继续质问,“这么说来,我大明秀才以上的全都是名门之后了?”

  马寻的话自然有道理,论家世的话,王保保等人还真的不算什么真正的名门之后,无非就是王保保的父亲、养父时才有了权势。

  要是这样都算的话,大明的这些勋贵都是名门之后了,谁要是再说常遇春等人是土匪,那就说不过去了。

  毕竟礼部尚书都定调了,人王保保这样地主阶级靠着镇压红巾军起家的军阀都是名门,那大明这些勋贵哪个不是真正的名门?

  陶凯脸色涨红,“强词夺理!”

  “到底是谁强词夺理?”马寻质问道,“王保保的家世就在那里,他成了河南王、齐王,这就成了名门?”

  不远处的宋濂大声喊道,“徐国公,我等建议以王保保之妹为秦王妃,绝无他意。”

  马寻看了一眼宋濂,说道,“若非你是我泰山好友,要不是看在你为太子开蒙的份上,此刻有你和我说话的份!”

  宋濂给气的不轻,可是好像也没办法发泄。品级实在是差了太多,他这么个正五品的官,也就是‘大儒’、‘太子师’的身份被人尊敬了。

  詹同这时候就说道,“徐国公,太子贤达,我等并无其他心思。”

  这也是詹同的心里话,他们做这一切,肯定是对储君的位置没什么想法,某些程度上来说反而是为了太子朱标的地位。

  相比起爱好军事又不太熟悉的秦王,这些文官还是更亲近自小就饱读诗书、温润儒雅的朱标,这才是标准的储君模版。

  马寻冲着詹同问道,“没有其他心思?秦王以后必然就藩西安,那王保保此前盘踞陕甘,你说你没其他心思,如何让我信服?”

  被郭德成锁喉的王忽然喊道,“为何要你信服?这是社稷大事!”

  郭德成恼了,看似只是向前一步,只是屈肘砸在王胸口。在王闷哼弯腰的时候,郭德成又是不经意的抬膝一顶。

  王顿时向后一翻,蜷缩着歪倒在地上。

  “小心些,三哥。”马寻觉得郭德成等人可能要下黑手,赶紧喊道,“那人是我属官,还要他办事。”

  郭德成立刻将在干咳的王拎了起来,“国舅误会了,这位大人体弱摔了,我扶他起来!”

首节上一节130/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