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立刻说道,“爹、娘,舅舅有大功,难道真给舅舅封为开国诸功臣之首?”
朱元璋和马秀英也明白朱标的意思,这么安排肯定不合适。
“他哪能在你徐叔几个前头,最多排序四五位。”朱元璋就说道,“到时候你去和你二哥说一声,免得他心里多想。”
马秀英就很自信,“保儿肯定不会多想,只是其他人就难说了。”
朱元璋无比霸道、坚决,“那就轮不到他们如何想了!封公封侯,岂能让他们个个如愿!俺是皇帝,俺说了算!”
第22章 我有一个好舅舅
马寻有些焦头烂额,他的科研进展不顺。
如今的酒基本上都是果酒、米酒,酒精度数不高,他又不会酿酒等等。
现在在想着蒸馏法,还没有那些精密的仪器。苦思冥想化学,想要采用水化法,依然没有头绪。
青霉素他是不敢想的,没有菌种呢,乱用可能费亲戚朋友。
他现在在重点研究大蒜素、磺胺类抗生素,可是依然卡在了蒸馏的技术上。
得花钱啊,得花钱去制作这些设备。
虽然马寻家大业大,暂时不缺钱,也可以找到如今这个世界上手艺最好的工匠等。
但是受限于如今的生产力水平,未必就能够达到他的要求。
抓耳挠腮的马寻很郁闷,《赤脚医生手册》等,还是看少了。早知道是现在这模样,连《民兵训练手册》也要死记硬背才行。
书到用时方恨少,马寻就是暗恨自己的才疏学浅。
“舅舅!”
一声呼喊打破了马寻的专注,他匆匆走出书房。
朱抱着一大堆书,殷勤的说道,“母后知道舅舅在研习兵法、医书,特意让我送书过来。”
“快放进书房里。”马寻笑着说道,“怎么还让你过来了,随意让人出来一趟就行。”
朱一边走一边说,“母后还埋怨舅舅不去宫里,父皇前两天还在唠叨。”
马寻掐指一算,说道,“我明天入宫,你回去的时候说一声。”
朱讨好的说道,“舅舅,不是说您这些天一直在城外骑马吗?带着外甥呗?”
马寻立刻警惕起来了,“你是皇子,哪能随意出去。”
“我先前和老三、老四还在军营里摸爬滚打呢,和将士们一样行军。”朱自傲的说道,“别看舅舅这些天常去军营,真要是打绑腿,那可比不上我!”
这话不是朱自吹自擂,他们兄弟几个对于军营都非常熟悉。
马寻还是不放心的问道,“你母后可规定了回宫的时间?”
“让我在宫城落闸前回去就行。”朱满脸谄媚,“真要是落闸了也没关系,我就歇在舅舅这里,还能有人说什么?”
马寻一想也有道理,说道,“那你去叫一声常茂,这些天一直都是他带着我练习骑术。”
朱嗤之以鼻,不服气的说道,“舅舅,常茂也就是欺负您不常骑马。我们这些个一起长大的,骑术最厉害的是王德,然后就是老四了。”
马寻问道,“王德是哪个?怎么没见过?”
朱就回答说道,“王弼的大儿子,也是淮西人。先前跟着我丈人,现在跟着常大将军。“
马寻一听就觉得不对劲,“你老丈人?你什么时候定的亲事,我怎么没听说过?”
“我丈人就是邓愈,肯定要封国公。”朱腆着脸说道,“我和他闺女同年,自小就在一起。大哥和大嫂打我们,我和我媳妇就哭。”
马寻心里一跳,历史上朱的正妃是王保保之妹观音奴,也就是赵敏的原型。
但是朱不喜欢那位正妃,将她关在冷宫,只给剩饭、坏的水果。
而邓愈的女儿虽然是侧妃,可是和朱感情非常好。朱无法无天的,在王府造龙床、给邓氏穿戴皇后服饰,和邓氏一起以凌虐宫人为乐。
在京城的朱看着还行,一旦就藩就原形毕露。
马寻感慨着说道,“你们兄弟也是厉害,都是自己定亲事,老三和老四也是这样?”
朱得意说道,“他们可不行,他们没两小无猜的。我这也是和大哥学的,有事情都是大哥顶着。”
朱开开心心的跑去隔壁了,没多久就听到几个熊孩子吵吵闹闹的声音,常家三兄弟一起出现了。
“舅舅,舅母在俺家呢。”常森抢先说道,“俺娘请的人,说是让舅母教我姐女红。”
马寻非常不负责任,直接说道,“今天不骑马了!何大,送二皇子回宫!”
朱急了,非常愤怒,“舅舅,你不讲信义、你不讲道义!”
马寻可不管这些,“送二皇子来的人呢?赶紧带他回去,我没工夫和你们闹。”
一群臭小子,哪知道什么是正事!
徐蛾急匆匆的跑来,说道,“老爷,换身衣裳。咱们换上道袍,显得亲近。”
所谓道袍,在明代是很多男子在家中穿的。
直领,大襟,两侧开衩,这种服饰上自天子下至士庶无不把道袍当做日常穿著的主要服饰之一。
马寻从善如流,徐蛾就继续说道,“老爷再配丝绦,显着更为亲近、随和。”
腰间佩玉虽然不错,但是既然穿着道袍,就别佩玉了,还是丝绦更合适一些。
朱虽然还在不断的叫嚷,可是无济于事。常茂、常升已经在打常森了,都怪老三嘴不严,舅舅不带他们出去玩了。
换好衣服的马寻立刻牵着常森的手,这好小子也是倔,被他两个哥哥爆锤一顿也不哭,还瞪着眼一副等我长大了肯定打回去的样子。
看到常蓝氏等人,马寻恶人先告状,“嫂子,常茂和常升好端端的打了常森,我就怕他们兄弟闹起来,不敢带他们出城骑马了。”
常蓝氏哪里不明白,笑着说道,“他们兄弟三个一天要打好几次架,不用放在心上。”
看着刘姝宁,马寻问道,“在做女红呢?”
对于马寻的明知故问,常婉打趣说道,“舅舅,我女红不好,就劳烦娘亲请来了小舅母。”
刘姝宁脸一红,不满说道,“再说我可就不来了!”
常蓝氏笑着起身,说道,“婉儿,你随我去选些丝线,再来请教你小舅母。”
常婉立刻笑嘻嘻的起身,刘姝宁拉都拉不住。
空荡荡的正厅也就是马寻和刘姝宁了,红着脸的刘姝宁坐立不安,这是第一次和马寻独处。
尴尬片刻后马寻主动开口,“她女红真的不行?”
刘姝宁有些打趣的说道,“婉儿女红还是有些底子,走线这些都会。说这些国舅怕是不懂,婉儿的女红大约也就是比国舅的骑术好一点。”
马寻老脸一红,“这好端端的说到我身上来做什么?这些天在忙些什么?”
刘姝宁脸色更红,“做些女红。”
马寻想了想,试探问道,“我看天气不错,过些天去踏青怎么样?我还没有在京城附近走走,听闻这里有不少景色好的地方。”
刘姝宁就说道,“过些天陛下该春猎了,如果皇后殿下随行,我应该也要随行。”
马寻直接说道,“春猎是春猎,还能让我去女眷那边吗?叫上大哥、二哥,我再喊些小崽子,人多就热闹。”
常森神出鬼没,扒着门沿问道,“太子大哥来吗?要是太子大哥来,得叫上俺姐。”
马寻觉得有道理,看向刘姝宁,“我要是相邀,你爹肯定不愿意放你出去。那我试着去请太子,这样能行吗?”
刘姝宁脸色更红,小声说道,“往年太子都会踏青,多是淮西子弟随行,我等浙东子弟不能随行。”
那就行了,马寻非常有自信,“那等我好消息,我明天入宫。”
常森就急了,“太子大哥来吗?得叫上俺姐啊!”
马寻气的都想打人,“你在这做什么?”
“俺娘吩咐的!”常森理直气壮的说道,“俺娘说舅舅要是无礼,俺得叫人!”
这常蓝氏还真的是粗中有细,虽然给马寻、刘姝宁创造机会,可是也不至于完全不关心刘姝宁的处境。
只是短暂的相处,在如今这年代已经难得了。
男女大防,虽然现在还没有明中后期厉害,但是已经初具雏形了。
第23章 春游变北伐
马寻再次入宫了,主要任务是走亲戚。
亲戚嘛,越走越亲。
刚入宫,一个小太监就说道,“国舅,陛下和殿下都在忙,让国舅自便。”
马寻对此肯定没有意见,皇帝和皇后非常忙,国事一大堆呢。太子也需要读书,不可能闲着。
更何况朱元璋本身就是工作狂,现在又是大明初建,更是忙的不可开交。
牵着旺财直奔李贞的院子,“大姐夫,景隆。”
李景隆扒着门框一看,顿时欢天喜地,“舅爷爷、旺财!”
李贞也笑着走出来,有些抱怨的说道,“小弟出宫后就不常回来看看,近来可好?”
将李景隆抱到旺财的背上,马寻一边牵着驴一边说道,“好着呢,骑马、去军营历练,有事没事在家里看看书、睡个懒觉,别提多快活了。”
李贞看着马寻在院里转圈,连忙说道,“别宠着孩子,让旺财也歇歇。”
“几步路的事情,还能累着了?”马寻就不太认可的说道,“大姐夫,我看您才是见外。你们都照顾我,我喜欢景隆也是应该。”
李贞笑盈盈的,随即说道,“你喜欢景隆不假,也不该这么宠着!”
这是李贞的心里话,在朱元璋、马秀英面前也这么说,甚至那两位也有同感。
别看马寻的岁数小,也就是比朱标等人大几岁。可是这位当舅舅的,那也是骨子里的宠着外甥们。
平时喜欢逗孩子归喜欢逗孩子,但是宠孩子就是另一回事了。
带着李景隆稍微玩了一会儿,马寻问道,“大姐夫这些天在忙些什么?”
李贞开心的说道,“开了块菜地,现在宫墙还没建过来,好些地都空着。俺就开了块地,自个儿吃不说,也能给宫里人一些。”
这符合李贞的做法,他也是闲不住的人,总要找点事情做。哪怕现在是恩亲侯、镇国上将军,可是骨子里的农民本质没丢。
马寻也闲不住,说道,“姐夫,我现在改了枪,您指点指点?”
李贞肯定没意见,马寻会棍棒,但是在战场上不合适。哪怕马寻肯定不会真的去沙场,但是现在在军中了,也不好提着哨棒,不威风。
李贞仔细看着,随即说道,“小弟,你这走的路数俺可就指点不了。俺和保儿练枪走的是疾,配着步伐。你这枪法走的是猛,拿枪当棍使呢!”
马寻担心起来了,“大姐夫,这么说是我走的路数不对?”
“没说不对,枪法不一定就是要疾。”李贞耐心解释,说道,“你走刚猛的路数也好,能杀敌就行。回头我再想想军中哪些人和你路数一样,你们再去探讨。”
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数最为重要。
等到中午,一大群孩子咋咋呼呼的跑来了,旺财一下子就遭灾了。
马寻嫌弃的拿手帕给朱擦完鼻涕,“滚屋子里躲着,也不怕着凉!”
朱不高兴的说道,“俺还要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