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17节

  刘姝宁脸色更红,微微行礼后告辞。能够求常蓝氏带她来国公府,这已经是非常出格的事情了,要是再多留就不好了。

  李贞就非常高兴,夸奖说道,“这丫头有心了,回头成了亲得对她好些。”

  “大姐夫说的是。”马寻就笑着说道,“自家媳妇,我肯定疼。”

  朱等人就看着马寻,舅舅果然如同父皇说的那样,知礼,但是不多。

  这还没有出征呢,来给他送行的人就不少了。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明天一大早就要出发,也没什么登台拜将的说法,时辰到了就大军开拔。

  就算是今晚马寻都要去军营,等下就要收拾收拾去军营了。

  该收拾的东西已经收拾好了,马寻在何大等人的护卫下骑着马、牵着驴,威风凛凛的出发。

  到了军营,马寻第一时间找到沐英,“现在有两卫兵马,按说人是够了。只是我本事低微,哪有本事领这么些人马。”

  沐英也知道情况,说道,“舅舅不用担心,外甥肯定竭力辅佐。羽林左卫指挥使郭德成,他是陛下宿卫出身,您也是知道的。”

  马寻点头,这个郭德成虽然好酒,可是也有真本事。

  沐英继续说道,“还有何文辉从旁协助,他也是陛下义子。”

  马寻眼前一亮,随即问道,“你领飞熊卫?”

  沐英要有说道,“俺就给舅舅打下手,飞熊卫指挥使是徐司马,平安给他帮忙。这二人也是陛下义子,都是可以信任的人。”

  朱元璋和马秀英当年收了二三十个义子,有的是沐英、徐司马这样的孤儿,也有何文辉这种手下将校遗孤,出于各种原因收为义子。

  而这些义子当中出类拔萃的不少,朱文逊、朱文刚等人也先后为大明创建而战死。

  马寻一听安心了,这一次他带着两个卫所出兵,有朱元璋手下四大义子再加上一个心腹宿卫。就这么个豪华的阵容,马寻都不需要做事,听话就行了。

  马寻立刻说道,“那一会儿让他们都过来一趟。”

  沐英笑着说道,“这是自然,不管是于公于私,他们也都该过来。”

  虽然都是帝后的义子,但是待遇还是有区别,沐英这样的视如己出的到底少些。

  何文辉、徐司马、平安昂首阔步,这三个青年将领齐齐下跪,“外甥拜见舅舅。”

  外甥清一色岁数更大,马寻也不尴尬,“都起来吧,此前怎么没去我那里?”

  何文辉立刻回答说道,“回舅舅,俺们都在军中,不能离营,还请舅舅见谅。”

  马寻实话实说,“我不通军事,军中大小事务多听沐英所言。你们几个各自约束部属,明白吗?”

  何文辉等人纷纷领命,他们也都知道马寻的情况。对于沐英是实际上的总兵官也没意见,他们知道沐英的能力。

  郭德成和刘就在旁边看着,这位国舅挺好。在军中最怕不懂装懂的上司,最怕那些拿手下将士的性命不当回事的将军。

  国舅爷就很好,一开始就说了不通军事,相信手底下的将领。

  这也很好,这算知人善用!

第27章 行军

  马寻就这么率领两支卫所的兵马出发了。

  这些将士们都习惯了,从元末乱世到现在一直战事不停,他们早就习惯了南征北战。

  而应天府的百姓们也习惯了,虽然皇帝以金陵为基业之地,可是这里也曾数次被敌人攻陷。百姓们也习惯了这些军队开拔,见多了就不稀奇。

  按照大明的卫所制度,每个卫所5600人,分为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

  马寻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对于行军、路线等基本不插手,都是沐英在安排,他只需要认真听着、学着就行。

  虽然羽林卫、飞熊卫都是精锐,不过现在只是正常行军,所以速度差不多是每天三四十里地。

  真的要是强行军的话,说不定可以提升到六十里左右,再多可能就撑不住了。

  沐英耐心解释,“舅舅,您看塘骑往来。这就是哨探,塘骑每编五人,间隔一里。这一次大军出征,周边二十里地都要了解动向。”

  马寻认真听着,沐英也继续说道,“像是遇到了山谷、丛林,大军不能轻入,必须要让塘骑、斥候等查清。”

  马寻继续点头,有些事情只靠读书显然没用,真正经历一回才能长见识。

  马寻指了指身后,“将士们都是行军不穿甲,全靠役夫、驮马?”

  沐英笑着解释,“只有小部人马准备些护身武器,塘骑查探出敌情,足以大军整备。”

  旁边的郭德成也帮忙解释,“甲胄太重,行军就累了。辎重多在后面,除了防备敌人之外,也是很多时候道路不平,大队人马走过路要好走点。”

  马寻只需要负责点头,虽然先前在军中‘历练’,但是一些皮毛知识都没有完全掌握,他现在骑马都不敢放开速度跑呢。

  不过也没有人嘲笑他,这一次跟着出征的高级将领都知道马寻是怎么回事,早就接受了这一次被军事小白领导。

  马寻又开始担心了,“沐英,我怎么看辎重很少啊?不是说我们押运辎重送过去吗?”

  沐英笑着说道,“我们在前头开路,后续会有各地州府派出的军队押送辎重送上去。我们是正军,只管自身辎重队伍。”、

  马寻好像理解了,说道,“这么说来,我们这些人就是去前线补充兵力。后面送上去的辎重,也算是我们送上去的?”

  沐英点头说道,“那是自然,舅舅领军一路势如破竹,这才将辎重送上去。筹措辎重不易,全靠舅舅才一路平安。”

  马寻听的都脸红,“我就是在大明境内,大队辎重也不是我送的,怎么就势如破竹了?”

  沐英等人也只是在笑,反正这一次舅舅就是率军完成了极其重要的任务。

  马寻像块海绵一样在不断的汲取着知识,在学习着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将军。

  不过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他确实没有太多的天赋,不像有些人天生就有敏锐的战争直觉。

  还是老老实实的打酱油吧,也可以依靠自己脑海中对于一些历史走向的了解去分析局势,说不定能成为一个‘战略家’。

  不一定就非得是打仗、统率千军万马纵横沙场,也可以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马寻只能这么自我安慰,要不是朱元璋的关系,他连个百户都当不了!

  打仗,可能真刀真枪的在沙场厮杀就是一个下午,或者是短短一两个小时,可是为了这厮杀的时刻,要行军一两个月甚至更久。

  马寻等人的目的地是开平,也就是元上都,此前常遇春大破开平,俘获无数,马寻等人就是去接手这些战利品。

  年初朱元璋等人找到马寻的时候,元顺帝趁着明军主力去攻打秦晋的时候意图夺回北平,当时都打到了通州。

  徐达当时急忙命令常遇春和李文忠率兵九万去解围,徐达手下大将孙兴祖临危不乱守住北平。

  常遇春率领大军狂追千里,一口气打到开平,这才算是彻底解决了元军对北平的威胁。

  徐达现在手里的兵马还不够,他在和王保保对峙,甘肃、兰州一代是元军和明军的主战场,互有胜负,不过总体上还是明军占优。

  看着残破的东京汴梁、看着昔日的关中之地荒无人烟,马寻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南方还算安定,可是北方战乱更多,刘福通等红巾军和元军在这里反复厮杀,明军北伐收复齐鲁等地,这都是连年战争。

  再加上元朝统治数百年,这里早就成为了跑马圈地之处,大地主包税、蒙古人兴建牧场,很多土地都荒废了,人丁更为稀少。

  看着一个少年披散着头发,满眼都是仇恨的看着大军,马寻更是忍不住的叹气。

  燕云十六州丢失四百多年,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接连统治这片土地,汉人早就不认为自己是汉人,他们是北人。

  披发左衽、习惯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在这些人眼里明军是灭了他们国家的叛贼,是杀了他们家人、君臣的凶手。

  没什么民族大义,有的只是一些国仇家恨。

  哪怕朱元璋已经下令移风易俗、摈弃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拆散一些蒙古部族等等,可是依然民心未归,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情。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这一路走来马寻长见识了,对于北方的荒芜以及对民心等认知也更深刻了。

  马寻觉得有些热、有些累,说道,“我们走了一个多月,将士们也疲惫不堪,是不是要歇歇了?”

  沐英仔细想了想说道,“舅舅,用不着歇息。陛下令我等赶赴开平,也是定了日期,歇息后赶不及。”

  刘也建议说道,“国舅心善、仁慈、爱兵如子,只是我等既然是投身军伍,就该以军令为先。”

  马寻自嘲地说道,“行,听你们的。我就是怕将士们太累,差点又好心办错事了。”

  对于马寻的自嘲,沐英、刘等人也没当真,因为出征这一个多月以来,这位国舅爷几乎是没有下达任何军令。

  一切都是沐英安排,这位国舅爷说到做到,说了不管事就真的不管事。

  本来沐英等人还担心出征之后这位国舅爷说不定心血来潮,或者是冲动之下要下达军令等不过那显然是多余的担心。

  沐英身上还是有一道密旨,一旦马寻真的要是冲动了,他就要拿出圣旨直接夺了马寻的兵权。

  朱元璋和马秀英信任马寻不假,也确实给了他足够的机会,但是也会担心年轻人不靠谱。

  给了机会要把握住才行,马寻可不会觉得这一路行军非常顺利是靠他的本事。

  所以沐英怀里的那道密旨,大概率是派不上用场了。

  “舅舅,到前方就要扎营了。”沐英笑着提议说道,“要不然今天就是舅舅来安营扎寨,外甥帮忙参谋?”

  马寻心动了,这一路走来也是在不断学习。不敢说成为合格的将军,只是一些见识也在提升。

  最基础的安营扎寨,马寻可以尝试一下。

  好歹是镇国上将军,总不能什么都不会啊,在大明境内、在周围没有敌人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着指挥安营扎寨了。

第28章 兵贵神速

  马寻学会了安营扎寨,他不会选择缺水的高地、只有一条进出道路的峡谷或者四面环山的凹地扎营。

  他派出塘骑找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位,以四色令旗为帜,圈定大军扎营区域。

  安排一个一部分将士弓上弦、刀出鞘负责警戒,各部军官清点人数、检查牲畜。搭建营寨时各部拱卫中军大营,可能有来敌的地方安排拒马等。

  修厕所、搭灶台等等,这也都是在兵法中早就提及的,古人早就意识到五谷轮回之事,也知道一旦卫生情况不好可能导致军中生疫。

  这些事情安排好了,马寻松了口气,满满的都是成就感,虽然这就是最基础的安营扎寨。

  出营的时候也有学问,一部分骑兵先出营、扩散,随即才是步兵出营立刻列阵,这一切都是非常有章法。

  这都是成长,这都是马寻在不断进步的地方。

  哪怕这些能力在沐英等人身上都不值一提,但是哪能过度内卷呢,和自己比较就好。

  继续赶路、继续行军,天气也越来越热了。

  “文英,以后你行军以及平时饮水,都不能喝生水。”马寻不厌其烦再次强调,“不要说河水、溪水了,就是井水也不能直接喝。”

  口干舌燥的沐英就说道,“舅舅,俺喝不惯茶。”

  盯着大锅的马寻就说道,“不是说茶的事情,是水!生水看着干净,其实不然。得煮开了再喝,实在不行的话就放凉了,再喝也行。”

  平安就不解的问道,“舅舅,放凉了不还是成了生水吗?”

  “熟水,放凉了也是熟水,这叫凉白开!”马寻这一次拿出自己郎中的身份,“水里说不准就有疫虫,你们平时也在水里看到过虫子吧?”

  沐英等人下意识的点头,不过他们看到的虫子基本上是蚊虫卵之类的。而马寻说的显然就是细菌了,不过没关系,明白了意思就行。

  马寻继续叮嘱说道,“还有生鱼,虽然鲜美,只是不能生吃。海里的鱼还好点,河里的鱼能不生吃就不生吃。肉这些都一样,煮熟了再吃。”

  何文辉就显得颇为遗憾,“生脍多好啊,俺就喜欢!”

  “三国里的陈登知道不?”马寻就说道,“他爱吃生脍,结果肚子里都是虫。你们都在外头行军打仗,本来身子就撑不住,再乱吃乱喝那还得了!”

  旁边的刘忍不住多看马寻几眼,他不见得完全认可自己这个准小舅子的说法。

  但是他也知道马寻‘擅长医术’,也粗略度过一些史书。虽然不通军事,可是也不能否认这是一个见多识广的,这不像是早年就四处流浪的样子。

首节上一节17/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