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4节

  朱几个也都没脾气,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父皇的眼里只有大哥。母后稍微好一点,但是重要的场合等等,也只重视大哥。

  轻轻抚摸着棺椁,马秀英问道,“小弟,这些年你们跑哪去了?”

  “四处乱跑呗,他好像是从定远逃出来之后才有的我。”马寻就说道,“我该是在浙江那边生的,结果那边乱了,就带着我跑去福建。”

  马秀英抹着泪问道,“就没听说濠州那边聚义了?”

  “我隐约记得点,那时候都说郭家败了。”马寻就尴尬的说道,“那都是好久之后的事情了,老头也从未说过这些,只是让我回来。”

  朱标安静的跪在一边,在默默的烧着纸钱,有些话题他不会参与。

  马秀英扭头看向马寻问道,“你这些年是如何过的?”

  马寻就笑着回答,“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怎么都好活。今天抓个鱼、明天打个兔,前些年又是战乱没人管,我走到哪算哪,过的可自在了。”

  “真要是过的那么自在,怎么就当了和尚?”马秀英直接说道,“和尚都当不明白,听你姐夫说,你也讨过饭?”

  马寻立刻不乐意的说道,“他就是瞎说,我给人干活换口饭吃,怎么就是讨饭了?我是给人打工,我一壮劳力能去讨饭?”

  马秀英心疼的看着马寻问道,“不是说你这两年,是前些年。爹走的时候你才十岁吧?十岁的孩子,你怎么熬过来的?”

  马寻毫不在意的说道,“就这么顺风顺水的过来了呗。殿下,老头停在这里也不是个事。我这里倒是有个簪子,不知道算不算信物。”

  看着马寻掏出来的发簪,马秀英看了一眼说道,“这是爹的信物,他留给你也是念想。你要么留着,要么随爹下葬。”

  不要说马寻了,就算是朱标都看得出来这不算什么信物。

  马秀英拉着马寻的手,语重心长的说道,“小弟,你是俺弟弟。外甥都给你磕了头,你就不认你外甥了?”

  朱标也立刻附和说道,“舅舅,虽说这才第一次见着。只是外甥见到舅舅的时候心里头就觉得亲,外甥可是哪里做的不好,惹舅舅生气了?”

  马寻顿时更加尴尬,只能解释,“不敢,真的不敢!殿下是皇后,皇亲国戚的哪敢攀附。再说了,认亲这事情得慎重些才好,出了差错可不得了!”

  马秀英自然也能够理解,说到底就是她现在的身份不一样,马寻生怕出了差错。

  别人都是巴不得和皇帝、皇后沾亲带故,可是自家小弟好似一个劲的不愿意认亲。

  还真的是像重八说的那样,小弟肯定是小时候吃了不少苦、胆子小,总是想着如何保住自己,不敢承担什么风险。

  马寻仔细斟酌一下才说道,“殿下,那草民斗胆了,老头的棺椁停着也不叫个事。”

  马秀英明白马寻的意思,笑着安慰,“这个俺和你姐夫心里有数,爹现在被追为徐王。本就是打算给他老人家立茔建庙,现在老人家回来了,也该隆重些操办。”

  马寻点了点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在马皇后面前,他还是非常局促。

  一连三天,马秀英都是带着马寻在守灵,朱标基本上也都是全程陪着。至于老朱,每天按时来上香祭拜,其他的几个皇子皇女也都是如此。

  不过很多的事情也都在紧张有序的推进,比如说新的棺椁、祭品等,都在筹办。包括不少官员也都纷纷赶到了宿州,帝后在祭拜徐王呢,听说还有了一个国舅爷。

  回到驿站的马秀英忧心忡忡,“重八,你说小弟怎么就和俺们不亲?”

  “还不是怕呗,他胆子小。”朱元璋翻了个身说道,“日久见人心,现在俺们也别急,要不然他更怕。”

  马秀英点头,随即说道,“你还不回应天府?政事都不管了?”

  朱元璋立刻揽着马秀英的肩膀,“还是妹子知晓俺心思,本来以为带着标儿来就行。现在全都给带过来了,俺倒是要看看帝后不在京、监国太子不在京,李善长、刘伯温这些人要闹成什么样!”

  马秀英白了一眼朱元璋,她这个丈夫天生的权谋高手,哪怕忽然出现了一些变故,也可以借题发挥安排很多事情。

第6章

  “朕惟古者创业之君,必得贤后以为内助,共定大业。朕既追封外舅为徐王,外姑为王夫人。”

  “又念人生其土,魂魄必游故乡,故即茔所立庙,俾有司春秋奉祀。兹择吉辰,遣王子寻奉安神主于新庙,灵其昭格,尚鉴在兹。”

  太子朱标高声在宣读着圣旨,大明开国后的第一个正式追封的王爷就是徐王马太公。而与此同时,昭告天下的就是皇后还有一个弟弟马寻。

  在圣旨宣读完毕之后,马秀英捧着神主牌,马寻紧紧跟在身边,正式完成了马太公的安葬仪式。

  这时候的朱元璋就没有戴孝了,这样的场合他是皇帝。

  在安葬完马太公之后,驿站里十分热闹。

  十五岁的太子朱标、十四岁的朱、十二岁的朱、十岁的朱棣,以及九岁的朱,这都非常活泼。还有一个八岁的朱静茹、七岁的朱静娴。

  朱元璋和马皇后这也是比较能生,基本上是一个接一个的。

  还有一个二十五岁的沐英,这个虽然是义子,但是朱元璋和马秀英对他视如己出。

  看着孩子们那一桌十分热闹,朱元璋非常欣慰。当年他家里也十分热闹,只可惜元末乱世后死的死、散的散,一大家子人剩下的没几个了。

  朱标主动起身,给马寻倒了杯酒,“舅舅,动筷啊。”

  朱标是坐主桌的,和朱元璋、马秀英、马寻一桌。

  沐英坐在孩子那一桌管着弟弟妹妹们,别以为这就是看不上沐英,能有这样的待遇,那才是一家人,没有将他当外人。

  朱元璋主动给马寻夹个块鱼肉,“小弟,吃。这是鱼腹,好吃。”

  马寻下意识的反胃,刚准备强忍着动筷。

  朱元璋立刻将鱼肉夹回去,“好东西俺不舍得给你,俺吃。”

  朱标也连忙起身端起菜碟,“爹也真是的,知道儿子喜欢吃鱼肉,偏偏放的这么远。这个放我跟前,我岁数小、都让着我一些。”

  马秀英也赶紧说道,“小弟,吃些烧鹅。这是俺亲手烤的烧鹅,你姐夫最是喜欢吃。你也尝尝味道,看看好不好吃。”

  孩子那桌的朱小声问道,“大哥不是不喜欢吃鱼吗?”

  朱立刻小声说道,“你懂什么?舅舅以前多半是民,那些鱼吃多了。没油没盐的,你吃十几年看看会不会吃的习惯!”

  作为‘小儿子’的朱就说道,“我就喜欢吃鱼吃虾,味道可好了。民好啊,天天能吃肉。比我们都强,我都不能天天吃肉。”

  朱立刻骂道,“你懂个屁!都说了没油没盐,那还怎么吃!民,你知道那是什么?一辈子住在船上,就是贫民都比他们强,岸上的人都看不上民!”

  对于子女的教育等,朱元璋和马秀英非常重视,他们的这几个儿子还是有着不俗的见识。

  沐英就帮忙解释,“都说民是闽越时的遗民,历朝历代都陆上没有室庐,不事耕凿,男女都住在船上,以捕鱼为生。在蒙元时更受排挤,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不准科举。官府也不把流动渔民入册,是没户籍的。”

  朱吓了一大跳,“那还是人吗?”

  “闭嘴!”朱立刻骂道,“吃你的饭,别在这时候惹得父皇母后打你!”

  孩子那一桌的动静,主桌这边也听的到。

  朱标小心的看了看马寻的脸色,而朱元璋握紧筷子,随时都要暴怒动手教育孩子。

  马寻就赶紧对马秀英说道,“我没在海上漂太久,混个肚子饱。我就是在河里偶尔抓点鱼虾,我还喜欢吃螺。”

  朱元璋决定回头再收拾儿子们,再想想小弟十来岁就要去摸田螺这些才能果腹,更是心疼。所以羊肉、鸭肉等,一个劲的往马寻碗里倒。

  “小弟,你到现在没有家眷,这也不好。”马秀英就说道,“你跟着俺们回京城,俺给你寻个媳妇。”

  马寻立刻说道,“用不着,给我赏点地,要是能给个屋子就更好了。我就在宿州,我守着家才行。”

  朱元璋不高兴的说道,“小弟还是不认俺这个姐夫是吧?”

  马寻连忙解释,“这话说的,哪能呢!姐认了我,我不知多高兴。这也是有了亲人,心里高兴。高兴归高兴,祖地这边总是要有人才对。”

  马秀英就说道,“等你以后开枝散叶了,再让子女回来。现在你一个人,俺这个当姐姐的就该照顾你。”

  朱元璋也跟着说道,“长姐如母,将你一毛头小子扔老家,岳丈不得怪俺和你姐?”

  朱标也连忙劝道,“舅舅去过浙江、福建?还真是见识颇多,我最远也就是回过老家凤阳、到了宿州。舅舅,回头可得给外甥说说外头到底什么样!”

  这一家三口无比亲热,是发自内心的亲近马寻。不只是佐以大义,还顾着马寻的心情,说的如果不跟着去应天府,那就是马寻的不是了!

  吃饱喝足的马寻回到了房间休息,他觉得自己现在算是安全了,荣华富贵应该少不了。

  而回到屋里的马秀英担心说道,“重八,你也看到了小弟的样子。他还是和咱们见外,生怕咱们嫌弃他。你说这孩子,俺是他姐姐,能不管他!”

  “俺现在倒是羡慕老常了,他那舅子就好。”朱元璋也感慨说道,“你说蓝玉那小子,给老常当儿子在养,什么时候见过外!”

  马秀英一想也笑了起来,“那倒也是,只是那边情况不同。蓝玉一直跟着,自然不见外。别的不说,就是你跟姐夫也亲近。”

  提到自家姐夫,朱元璋来劲了,“妹子,俺姐夫好吧?俺现在也是当姐夫的人了,说什么也不能比俺姐夫、比老常差吧?”

  马秀英就说道,“姐夫是没得说,俺就敬重姐夫。只是小弟和咱们见外,你怎么办?看他样子是连京城都不愿意去,你要给他封官赏爵的,他能答应?”

  朱元璋恶狠狠的说道,“他不要,俺偏偏要给他!那是俺小舅子,还能委屈了?妹子,你大可放心。给小弟带回去,好好的教几年,以后能和俺们亲近。”

  马秀英担心的说道,“现在他也长大了,性子基本是定下来了。还是俺爹教的好,要不然小弟哪能这么有礼数、懂分寸?”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点头,自家妹子说的没错,这就是丈人教的好!

  这些年朱元璋没少看到一些人得势后膨胀的样子,很多穷人乍富更是得意忘形、嚣张跋扈。可是小舅子呢,半点没有膨胀、跋扈的样子。

  小舅子越是有分寸、越是什么都不想要,老朱越是要给。原因很简单啊,那是妹子的弟弟,是妹子在娘家唯一的指望。

  以后谁要是再敢说妹子娘家没人了,就让舅子带头去打人!

  新的一天开始了,马秀英就听到了驴在叫唤,以及孩子们的吵闹声。

  “这驴有什么好骑的,骑高头大马才威风!”

  “给舅舅喂驴,不是让你欺负它!舅舅就这么点家产,你们还不仔细些!”

  马秀英推门而出,二儿子和三儿子心安理得的坐在藤椅上,指挥着老四和老五喂驴。

  两个丫头也没闲着,在帮忙切草、拌草料。

  那头驴叫旺财,是小弟的心头肉,拉着棺椁走了半年多才回到宿州,自然要好好照料。

  马寻也推门走了出来,连忙说道,“我来喂驴就行,你们歇着。”

  朱和朱一跃而起,殷勤说道,“舅舅,这般小事交给我们就行。舅舅大可放心,我们从小喂马喂驴,肯定能照顾好旺财。”

  在喂驴的朱棣不乐意了,驴是他和老五喂的,怎么功劳就是二哥和三哥的了?

第7章 护犊子

  马秀英找到了她的弟弟,朱元璋找到了他的小舅子,现在马太公也安葬了,那就要回应天府了。

  建国初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马寻坐在马车上,担心的问道,“姐夫是皇帝,这么点人就行了?”

  马秀英就笑着说道,“你姐夫带过兵,早年打天下的时候好些次都以少胜多,也都是他自己领兵在外。”

  听到马秀英这么说,马寻觉得有道理。打天下的时候,朱元璋没少亲自领兵。

  带着淮西二十四将南略定远、率部过江攻占应天府,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等等,朱元璋都是领兵作战,他强悍的地方不只是谋略,军事天赋也点满。

  朱棣这熊孩子骑着骏马停下,“舅舅,我教你骑马!”

  话音刚落,朱冲了出来,“滚!”

  未来的明太宗(明成祖)抱头鼠窜,被二哥、三哥骑着马追赶。

  马寻有些羡慕的说道,“外甥们骑术都厉害,没少练吧?”

  朱标就笑着说道,“那会儿乱,我和弟弟们出生的时候父亲还在渡江打应天府。我们自小就勤练军事,从小穿麻鞋、裹缠腿,出行十分之七骑马、十分之三步行,还要在演武场上演练武备。”

  怪不得历史上的朱、朱、朱棣在军事上都有极其出色的能力呢。

  更准确的来说,朱元璋的儿子们或许残暴、荒唐,但是大部分都有不俗的能力,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更为出色。

  马寻看向朱标问道,“你呢?”

  “我也学些,只是不如老二他们。”朱标笑着说道,“我从小跟着大儒读书,除了诗书经义,其他就不如弟弟们了。舅舅,你看我白白净净,哪有弟弟们的本事。”

首节上一节4/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