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40节

  马寻觉得有人在喊他,所以迷糊中睁开眼睛。

  刘姝宁含羞带怯,“夫君,该起来了。”

  马寻抬起手搭在刘姝宁的肩头,“这才什么时候?用不着早起。”

  刘姝宁真的有些急了,连忙劝道,“现在最少都辰时了,也该起来了。”

  “我们家没这规矩,想睡到什么时候睡到什么时候。”马寻的手开始向下滑,眯着眼不睁开,“用不着起来,再睡一会儿。”

  刘姝宁俏脸通红,再次劝道,“夫君,我也该去祭拜公婆、再敬兄嫂。要是再不起身,传出去多难听。”

  马寻一想也有道理,他在家里睡懒觉睡习惯了,周围的人也从来都不管,甚至比较纵容。

  但是如果今天还是继续睡懒觉,他倒是不用受太大的影响,但是刘姝宁的名声可能就受影响了。

  想到这些,马寻也坐了起来,“那行,起来。”

  刘姝宁红着脸,小声说道,“那你先起来。”

  “我穿衣裳快,你先起。”马寻聚精会神的,肯定不会先起来,“得快点了,要不然一会儿人就来了。”

  刘姝宁脸更红,但是这时候也没办法了,只能鼓起勇气坐起身。

  欣赏完景色的马寻这才快速起身,套了件衣服就扯着嗓子喊,“蛾子,准备下洗澡水!”

  刘姝宁脸更红,也有些好奇,“夫君都是自己穿衣。”

  “难道你还想帮我穿衣服?”马寻就问道,“那好啊,我觉得这也好。”

  刘姝宁赶紧说道,“本来觉得夫君是贵人,肯定有人服侍。”

  “什么贵人,自己穿衣服有什么大不了的?”马寻一边笑一边纳闷,“这些人倒是躲得远,肯定不敢听墙根。”

  刘姝宁脸更红了,不过马寻已经打开房门露出一条缝继续喊,“蛾子,快点准备热水让夫人沐浴更衣。”

  下一刻远处传来回应,“老爷,都准备好了。”

  忙碌的早晨开始了,马寻和刘姝宁洗完澡、换好衣服,这就匆匆的去了祠堂。

  徐蛾、何大等人拜了主母,刘姝宁也给了府里上下赏赐。

  刘姝宁这才开口说道,“夫君,是不是要去给姐姐敬茶?”

  马寻顿时头皮发麻,“我要是进趟宫,说不定又是十天半个月出不来。”

  刘姝宁一时不知怎么回应,徐蛾就赶紧说道,“老爷用不着担心,今天有夫人陪着,肯定能快去快回。”

  刘姝宁也跟着劝道,“新妇进门,要是如此失礼肯定被人笑话。”

  马寻这才答应,“我觉得应该能快去快回,那我们动身?”

  徐蛾立刻搀扶着刘姝宁出门,早就准备好了。

  刚进宫,就有小太监牵着旺财去小院,马寻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了。而他和刘姝宁带去的方向也是太庙方向,自然是去徐王祀。

  马秀英喜笑颜开的拉着刘姝宁的手,姑嫂关系看似处理的很好。

  等祭拜完结束就回到了柔仪宫,马秀英问道,“小弟,接下里你打算如何?”

  “先前不是说过我去管国子学吗?”马寻不解了,“我不太懂那些,就去做做样子。我就去鸡鸣山下建个学堂,专门教护理。”

  马秀英也想起来这些,“这也好,现在还在用兵,多些医官、医士也是好事。”

  马秀英随即说道,“找点正事做也好,只是也别忘了早些续宗族血脉。”

  马寻还没开口,刘姝宁就赶紧说道,“弟媳谨守妇德,延我马家血脉。”

  对于刘姝宁的责任感,马秀英非常开心。这一开心就开始夸奖,夸奖还不够,多赏赐弟媳一些礼物,再夸奖刘家教女有方。

  不好赏赐刘伯温,那就赏赐刘伯温的两个儿媳。

  马寻枯坐在一边,看着马秀英和刘姝宁亲热的手拉手说着悄悄话,看的他都有些傻眼了。这两位以前几乎不认识,可是现在无比亲热。

  不到一会儿的功夫,下学的朱标带着弟弟妹妹们来了。

  朱标这个储君站在一边,但是朱几个还是要拜舅母。刘姝宁虽然有些局促,不过在马家姐弟的劝说下也受礼了。

  等到马寻稀里糊涂的回到小院的时候,他就觉得自己好像又要在宫里住几天了。应该不会等到刘姝宁有了身孕才准出宫,只是小住几天。

  李贞很欣慰,看到马寻成家了,一个劲的在说着如何养家等等,而马寻就认真听着。

  傍晚的时候,马秀英带着刘姝宁来了小院,朱元璋也带着朱标过来了。一大家子人又在一起了,不一样的就是马寻现在不再是单身汉了。

  马寻倒是显得十分适应、坦然,而刘姝宁看起来有些局促。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她有些陌生,皇家看起来还没有她娘家规矩多。

  吃完饭后回到小院,刘姝宁有些担心的说道,“夫君,陛下与殿下如此恩重。”

  马寻就习以为常的说道,“我一开始也不安,现在就好了不少。少给他们惹麻烦就行,咱俩注意些本分,其他的就用不着多想了。”

  刘姝宁连连点头,这两天她也有些飘,先前虽然也知道马寻这个国舅爷非常受宠,可是她也没有想到传闻中极受帝后喜爱的国舅,远比传言中更受宠爱。

  不过刘姝宁很快也知道马寻为什么不喜欢进宫了,一连在宫里住到正月结束,接近了小半个月这才在马寻的一再请求下被允许出宫。

  马寻在宫里的时候就是自己看看书,偶尔去大本堂监督外甥们读书,或者是去太医院稍微选几个太医,作为他准备的‘护理系’教员。

  而刘姝宁也没闲着,每天都去马秀英那里。学习持家,跟着做女红,也是忙的厉害。

  等到刘姝宁回门的时候,刘家上下显得非常欢喜。

  刘姝宁回了闺房,刘伯温就说道,“李相国因病辞官了。”

  马寻点头说道,“我前两天才听说,陛下赐他临濠田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

  对于李善长的辞官,朱元璋的赏赐非常重。

  而现在的中书省以汪广洋和杨宪为左右丞,胡惟庸也在李善长的举荐下成为中书省参知政事。而刘伯温,依然是御史中丞。

  刘伯温就说道,“你现在也已成家,虽有帝后喜爱,也不可骄奢。”

  此前还不好多说什么,可是现在作为马寻的老丈人,刘伯温自然也就有资格稍微的教育一下。

  随即刘伯温继续问道,“国子学那边你多去,大都督府的事情你只听不说。”

  马寻也连忙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就准备做我的事情。国子学那边也只看不说,更别说大都督府了。”

  听到马寻这么说,刘伯温更加开心,他的这个女婿虽然身份特殊,不过一点都没有跋扈嚣张之气,看似也不用担心太多。

  更让刘伯温欣慰的事情,自然就是从女儿的神色当中看得出来婚后的生活比较愉快,这算是嫁对了人。

第65章 考察

  鸡笼山以南有一条成贤街,南北长约一公里,这里也就是大明国子学所在地。成贤街两旁遍植槐树,其北通鸡笼山,向南延伸到碑亭巷。

  马寻牵着旺财在走马观花,没打算去国子学探讨学问。

  “还是在山下吧。”马寻仔细考察了地形,说道,“太医院的太医们我定下来了人选,快点在军中选一百个年轻、细心,最好能识点字的人。”

  何大就先笑了起来,“国舅爷,军中识字的基本都在做文书,哪个愿意来当医官!”

  马寻就不乐意的说道,“军中这么多人,找一百个还不好找?”

  何大一想也有道理,“这倒也是,反正也有不少医士。”

  军中本来就会挑选一些年轻士兵去太医院‘进修’,马寻现在这么做也不是多么出格。

  他这么做最多就是集中了一批年轻的士兵学医,集中学习后再分配到各地卫所去。

  马寻随即问道,“我要是去大都督府,是不是得常去宫里?”

  何大立刻开始了幸灾乐祸,“那是自然,国舅爷也常去太医院,自然该知道千步廊后面两侧为六府五部。”

  马寻不喜欢去皇宫,他身边的人都知道这些事情。

  马寻只能自我安慰,“也不算去了内城,跑的快一点自然就没事。”

  何大等人就在旁边哄笑,虽然现在成为了国舅爷的护卫,只是他们也没有心理落差。

  先不说国舅爷好相处,而且看着是有些斯文人的样子,不过也喜欢说笑。有些时候恍惚间觉得还在军中,身边都是一些粗人。

  马寻不再开玩笑,认真问道。“我现在要去哪里要人比较好?”

  何大想都不想的说道,“你可是国舅爷,大都督府右都督。肯定是要京卫的,还得是上位直属的禁卫。”

  这也是大都督府的特点,天下兵马归大都督府统辖,可是也有一些禁卫直属皇帝管,就比如此前马寻带出去的飞熊卫、羽林右卫等。

  马寻看了看何大,“你还真是敢想,这些人以后是要上战场救死扶伤。”

  “那更得是禁卫了,这都是跟着上位的老弟兄了。”何大立刻说道,“国舅爷医术高超,弟兄们也悍勇无双,杀的人多、受伤的自然也多。”

  马寻忍不住打量着何大,他从不问何大等人的具体来历等。

  可是现在看起来这还真是朱元璋的亲信出身,现在有半点好处都在为老部队争取。

  马寻仔细想了想,说道,“你们几个家中子弟也是在军中吧?”

  何大立刻苦着脸求情,“国舅爷,俺儿还要立功杀敌,不能当医官!”

  “让他去选人!”马寻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我对军中不熟,文英他们几个现在也不在军中,我去哪找可靠的人?”

  何大立刻欢天喜地,拍着胸口说道,“那一会儿就过去,最多三天就找一百细心的年轻人。”

  马寻这才满意,随即问道,“那我要带这一百人出去,是不是得去大都督府?”

  “调兵自然是要去大都督府,只是也该去兵部一趟。”何大解释说道,“不过国舅爷放心,兵部的那些人不敢说什么。”

  朱元璋自然会对带兵的将领有所限制,大都督府统领天下兵马,不过并无直接调兵之权。

  调遣之权由皇帝直接掌管,兵部在军队中有任免、升调、训练之权,看似是对大都督府有所限制。

  只是也别觉得兵部强势,现在的兵部并无权过问五军都督府各事务,,大都督府还可参与到明朝中央军事决策中。

  兵部尚书不要说在徐达、常遇春等人面前要伏低做小了,就算是在一些‘侯爵’面前,都要服服帖帖。

  得去要人、要钱、要物资,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看来是不进宫都难了。

  马寻等人在前面走,旺财就慢悠悠的跟在后头,这么一群人旁若无人的在成贤街走过。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学究叹了口气,这位国舅爷都到了国子学的门口了,偏偏就直接走过,半点都没有过问的意思。

  这可怎么行啊!

  仔细想一想,还是去求刘贤弟,让宋学士去和太子殿下说说。

  要不然真见不到那位国舅爷,送了好几次拜帖了。可是国舅府的那些人一律当做是攀附之人看待,没有赶人、骂人,可是肯定也没有和国舅说。

  堂堂正三品的太常寺卿兼国子监祭酒,和刘伯温、宋濂等人同时被征召,魏观算是明朝文臣中的大员了。

  只可惜这个身份在很多时候有用,但是在面对那些淮西人、面对外戚的时候,根本不够看。

  这位国舅爷,可是将李相国给‘斗倒’了!

  听说现在礼部收到了消息,陛下有意进封这为国舅为太子少师、徐国公,这是直接将李相国离开中书省的空缺给补上。

  李善长,那可是开国前就被封为宣国公,开国后为太子三少中的少师。

  可是现在说退了就退了,这个公认的文官之首离开了朝堂告老还乡。

  哪怕不少人都明白这是皇帝的意思,可是这其中那位国舅爷到底扮演了多重的角色,有没有推波助澜,谁也不敢保证。

  如果现在还将他当做乡野小民、对朝堂之事全然不懂,那不是看不起对方了,那是在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和性命冒险。

  马寻回到了家,看到刘姝宁在忙就问道,“在做什么?”

首节上一节40/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