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50节

  马秀英骄傲起来了,“这要是配上我大明的将士,鞑子很难近身了。”

  短兵相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短兵相接直接射杀一番就好。

  这也是层层递进,弓弩骑射、火铳散射等,这都是接阵之前的事情,想要轻易的冲到阵型前面,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

  马寻滔滔不绝起来,开始关公面前耍大刀了,“姐夫,咱们不是有炮吗?炮先轰一轮,炸不死人也吓唬他们。到时候箭弩启发,鞑子冲到跟前了,我这重弓再射一轮,步兵都不用动手了。”

  朱元璋和马秀英对视一眼,都是笑而不语。马寻不会打仗、不通军事,他们都了解。

  朱棣想要开口,朱标笑着摇头制止,没必要打击舅舅。

  马寻就又说道,“我知道火铳装的慢、射的不远,火力也很难延续。到时候我摆三队,第一队射击后往后退装弹、装药,待命的第二队跟上再射,第三队再补上阵型。”

  朱元璋稍微愣了一下,眼前一亮,“对啊,这个法子好!”

  “我也是这么想的,三段击。这样火力有延续性,敌人很难一口气冲到跟前。”马寻也连忙说道,“这要是遇到了敌人,火铳就不是射一轮就只能近战了。”

  明朝的火铳虽然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厉害了,但是火力的延续性还不够强。所以火铳打了一两轮之后就要取刀杀敌了,火铳兵也带刀的。

  马寻忽然间也觉得对不住沐英了,三段击是他在打麓川的时候有感于火药装填速度太慢而改进的一种战术射击方式。

  朱元璋忽然有些遗憾对马秀英说道,“小弟还是耽误了,要是早几年回来,还能教一教他打仗。现在性子也定下来了,教不了。”

  马秀英倒是不太遗憾,“他当不了将军,太谨慎了。”

  朱棣倒是激动起来了,“父皇、母后,真要是按照舅舅说的来,敌人想要靠近就难了。野战的时候,敌人冲阵肯定要死伤惨重。”

  “老四,这事情不能这么算。”朱元璋笑着解释说道,“你舅舅说的也没错,只是这法子用是能用,首先得练好兵。你回头去军中看看,这战法不能用在每个人身上。”

  朱标就帮忙解释,“得用精兵,得有强将,临阵还要有军官能指挥士兵令行禁止。我大明军队虽然战无不胜,只是也并非所有士兵都是精悍强军。”

  朱元璋更为欣慰的说道,“标儿说的不错,你们舅舅说的战术好用。只是不能套在每个卫所,一定要知晓手下将士才能,到时候再安排战术。”

  这是对十岁的朱棣说的,也是对军事一知半解的马寻说的。

  马秀英就笑着开口,“小弟,制弓的事情你用不着多操心。回头你再多过问一下,军中有好多制弓的匠人,让他们接手。”

  朱元璋也笑着点头,这弓是好弓,也有大用。不过接下来就该是朝廷接手,是大都督府这边安排生产、装备和训练了。

  至于马寻这个国舅爷倒不用担心过河拆桥,本来就是研制出来了就交给朝廷的,他现在可以算得上功成身退了。

  这时候可别想着什么专利费之类的,马寻也不靠那些东西发家致富。

  朱元璋还是欣慰的,“保儿能打胜仗,小弟也能帮着制军械,咱们家亲戚都有本事!”

  朱标立刻说道,“舅舅还悟出来了拳法,说是对娘和我都有好处。”

  这一下朱元璋更在意了,马秀英和朱标的病可是压在他心头上的大石头。

  马寻也赶紧解释,“就是强身健体的法子罢了,虽说姐不能剧烈运动,但是该动一动的时候还是得动一动。一直久坐这些不好,我就想了些简单的法子。”

  朱标跟着凑趣说道,“听舅舅的意思,那是和五禽戏这些相似。到时候娘也多练练,姑父也要多练,咱们都活到一百多。”

  朱元璋开心笑着说道,“好,都活一百多了,那都是老妖怪。”

  马寻又在宫里住下来了,这不是他愿意不愿意的事情,反正就是小住几天。

  他也没有闲着,持续完善一下清弓的研制。不过现在不能叫清弓了,该叫明弓才对。

  太极拳的各个流派的不少,不过马寻教的显然也就是养生的那类。李贞、马秀英都没事稍微练一练,朱标也在东宫没事‘一个大西瓜、中间切两半’。

  朱标开开心心的来到了小院,“舅舅,娘让舅母过去一趟。”

  马寻连忙对刘姝宁说道,“要是再给赏赐,可千万别再接了。”

  刘姝宁心里有数,只是有些时候不是想要拒绝就能拒绝的了。她也能够感觉到帝后的一些感受,马寻什么都不要,帝后就一个劲的什么都想给,生怕委屈了马寻。

  等到刘姝宁离开,朱标开口说道,“舅舅知道中书省的情形吗?”

  马寻点头说道,“知道些,李相告老,汪广洋被弹劾罢官,现在杨宪在和胡惟庸斗,浙东的那些人也都不省心。”

  朱标笑着开口,“李相虽然退了,可是关心着朝堂之事呢。”

  马寻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李善长还是舍不得权力,虽然现在告老还乡了,不过他还是时刻关注着朝堂的动静。

  老家离京城也近,时常在和胡惟庸书信往来,或者是在联系着昔日的下属。

  朱标继续说道,“李相告老的时候,朝廷也将他的弟弟李存义提拔为太仆寺丞,现在也四处走动的厉害。”

  马寻就谨慎的开口说道,“我和中书省往来不多,就是我岳丈那边也去的不多,更不会谈及这些政事。”

  “舅舅,你又多心了。”朱标笑着开口说道,“爹娘在抱怨李相虽然退了,可是还是舍不得权力。也不满杨宪跟换了个人似的,一朝得势就忘乎所以。”

  不只是朱元璋和马秀英在纳闷,朱标也非常纳闷。杨宪这个人他们都了解,现在斗倒了李善长、汪广洋,一下子膨胀的厉害,哪里还是前些年的样子。

  看到马寻不理解的样子,朱标笑着说道,“现在朝廷北伐几近功成,只是死伤将士也颇多。按理来说,这也要建祀立庙。”

  这也是常规操作了,朱元璋建了不少功臣庙。配享太庙归配享太庙,如今的鸡鸣山上也有一座功臣庙,去年就建成了,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

  现在的功臣庙里正殿里就是徐达、常遇春这些,不过他们活着就是位置空着。

  排在西序的胡大海、赵德胜、东序的耿再成、、张德胜等人,现在就是塑像纪念。

  在江西南昌也有功臣庙,这是在纪念大战陈友谅时死难的将士。

  马寻有些不太理解了,“是北伐基本功成,准备在北平建功臣庙,让我去祭祀?”

  朱标笑着说道,“去年就在建功臣庙了,只是以往有大战,都是我爹亲自去祭祀。现在政事复杂,也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舅舅好歹也是大都督府右都督,最好上奏让皇帝亲自去北平祭奠死难将士。”

  马寻打量着朱标,祭奠死难将士没问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皇帝有些时候没办法亲自出席也能理解,因为离的太远,到时候派遣皇亲国戚作为代表就好,这样也没人挑理。

  可是现在不管怎么看都是钓鱼执法,这是要让中书省的火烧的更猛烈啊!

  朱标还是和以前一样,笑的很阳光开朗,谦谦如玉的君子样。

第82章 我说你病了

  外部的敌人几乎被消灭,军事上的威胁不大了,明朝自然可以安心发展。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时候就适合大力的整顿吏治、收拢权力,快速的进行他的施政方式。

  明面上的敌人现在消灭了不少,可是一些藏起来的敌人也要揪出来,哪怕有些人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在治理天下的时候,那些人就是敌人。

  政见不同、对皇权有威胁等,都是朱元璋可以视作敌人的理由。

  刘姝宁回到了院中,对马寻说道,“夫君,过些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回乡一趟?”

  马寻说道,“也到了爹的忌日,到时候你跟着姐回去,你到底是新妇,你跟着回去祭拜。我就不回去了,我去北平。”

  刘姝宁很是意外,“北平?不是说战事已经结束了,为何要去北平?”

  肯定不是去欣赏元朝的昔日都城,也不是去参观未来的首都,现在的北平是军事要冲。

  马寻解释说道,“北伐结束,在北平建的功臣庙建成了,我跟着姐夫过去。”

  刘姝宁一时间觉得有些不对劲,皇帝去北平、皇后回老家,将太子留在京城监国。

  而且李善长已经告老还乡了,这个时候让太子监国的话,说不定会出现一些混乱。

  至于马寻为什么要跟着一起去北平,这也有些古怪。

  因为正常的情况要么是他代表皇帝去北平,要么就是皇帝亲自过去,马寻这个国舅该留在京城。

  虽然对于这样的安排很不理解,不过刘姝宁也没有多说什么。这样的朝堂大事她不是很懂,那就不要瞎说什么。

  皇帝的一些用意,估计不少人都能够看出来。

  只是斗红了眼的杨宪、胡惟庸等人未必就能够及时醒悟了,现在的他们就属于上头了。

  再次上朝的马寻及时出班奏告,“启奏陛下,大军北伐建功,死难将士抚恤等当及时发放。”

  朱元璋立刻回答说道,“大都督府务必及时核定军功、赏赐、抚恤,各衙门也不得延误此事。若是有人不用心,决不轻饶!”

  马寻就再次说道,“陛下,臣以为将士没于王事,当享社稷香火。北伐艰难,陛下当亲赴北平、祭奠死难将士。”

  马寻的话音刚落,不少文武官员都错愕起来,随即就开始了争论。

  有人自然支持,也会有人反对,这可是让陛下从京城远赴数千里外的北平,这太远了!

  马寻可管不了那么多的事情,他负责将事情给挑起来就行,然后就可以静待结果出现。

  下朝后的刘伯温忧心忡忡的找到马寻,“你为何要建言陛下去北平?这是陛下的意思?”

  “丈人,我这么稳重的性格,肯定不会轻易开口。”马寻也不隐瞒,因为隐瞒也没用,“这就是陛下的意思,他想要去北平祭奠死难将士。”

  刘伯温更着急了,“现在中书省斗的这么厉害,陛下哪能离开朝堂?”

  “现在没了外敌,陛下可以安心内政。”马寻看着刘伯温,说道,“丈人,我看你气色也不太好,要不要我给你把把脉?”

  刘伯温愣了一下,很快明白马寻的意思,“这个时候就走?”

  马寻一脸平和的笑容说道,“赋闲也好,安心休养几年,说不定什么时候陛下就让你起复了。要是丈人担心酬功,我觉得不用担心,年底就大封功臣。”

  提起这事刘伯温也认真了,“大封功臣这事太大,上上下下都盯着这事。很多人都有功劳,也都想要爵位。要是有人请托,你不能帮着说话。”

  刘伯温自然也不能免俗,爵位和官职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可以传给子孙后代。

  马寻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爵位这么大的事情,确实很多人都盯着。

  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这道理放在什么时候都有用。

  有人觉得自己的位置高了,有人觉得凭自己的功劳怎么也值得更高的位置,这里头的争论就多了去。

  马寻知道自己的国公之位是稳的不用着急,而刘伯温觉得自己有机会朝着侯爵的位置冲一冲。要是伯爵也能接受,子爵就有些不平衡了。

  这两年不少人都在盼着大封功臣,而有些消息也基本确定。

  大明的爵位准备恢复古制,列爵五等,也就是公、侯、伯、子、男。

  也定下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爵位分为有世袭的,一种是没世袭的。

  比如说李贞现在身上的恩亲侯,这就是没世袭的爵位,这就是给诰而不给世券。

  简单的讨论了一下大封功臣的事情,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其他。

  刘伯温压低声音小声问道,“我这个岁数要说告老也没问题,我比李相还要大三岁。只是我要说病了,陛下能信吗?”

  马寻立刻说道,“我说你病了,那你还不是病了?”

  刘伯温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马寻的医术到底好不好,这也是众说纷纭的事情。

  说他医术不好肯定没人信,要不然怎么救了皇后、太子,还救下来了常遇春呢?

  现在一个劲的在忙着培养医官等,那就是因为他有医术。

  可是说他医术好吧,没几个人看过他扎根下药,也从来都不帮其他人看病。唯独帮外人看了一次病,结果李善长给看的告老还乡了。

  刘伯温随即还是担心,“陛下说不定不准我告老。”

  “那不至于,真要是老了、病了,该告老还乡还是会告老还乡。”马寻就说道,“实在不行,我去陛下那求情,我从未求过陛下。”

  一时间刘伯温有些感动,马寻这个女婿没得说。人情这东西,有些时候就不能轻易去用。

  就像马寻这个国舅一直有分寸,也不给皇帝、皇后添麻烦,所以帝后都无比喜欢他。

  马寻这么说有底气,除了觉得自己可能还是有些面子之外,也是因为历史上的刘伯温告老还乡没有受到阻止,该让他回去还是让他回去。

  刘伯温随即有些担心的说道,“其他倒是好说,我还是直接上表请求告老吧。我这没病没灾的说病了,陛下不信不说,还拖累你。”

首节上一节50/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