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没人敢偷懒,即使马寻不常过来,但是这就是他的‘政绩’,马秀英和朱标时常会让人过来看看。
即使不太懂一些专业的事情,可是有没有人偷懒、物资调配及不及时,这些事情他们能明白。
马寻笑着开口说道,“还是皇后殿下和太子殿下想的周到、宅心仁厚,皇后时常教导我医者仁心、当救人治病,我看这就能为校训。”
陈之栋也立刻讨好说道,“皇后殿下宽仁、慈爱,天下臣民皆知。”
“我是奉皇后殿下旨意编纂医书,是太子殿下怜惜伤兵困苦,这才建的学校。”马寻就开口说道,“回头你去上奏,以医官名义递奏章去中书省。”
陈之栋有些尴尬的说道,“国舅爷,下官只是正八品的御医,奏章难以递到中书省。”
太医院的院使才是正五品,那就别说御医了。而太医院管着药库的大使等,那都是不入流的,只能算‘吏’。
马寻有些不高兴的说道,“我得想办法给你加官,国子学那边祭酒是正四品、五经博士这些都是正八品,九品官一大堆,凭什么我的学校就没个品级?”
听到马寻的话,陈之栋猛然一喜,谁还不想升官发财呢,哪怕是御医也是想要升官的。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人之常情。
可是在小小的激动之后,陈之栋也觉得有些不现实,御医这些本来就官职不高。
而这些医官等本身也没什么职级,在这里的学员或者教课的郎中等,自然也就没什么品级了,大家早就接受了。
陈之栋等人是觉得升官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马寻觉得自己必须要做些什么。
他的学校可不会只是单纯的培养一些医官等,这衍生一下就是很多的自然学科呢,这就是和国子学办学理念不同的‘大学’。
凭什么国子学的祭酒就是正四品,我的大学就只能是正九品的御医兼职一下,这太说不过去了!
“我看你调去大都督府好了,你现在做事我也满意。”马寻就开口说道,“在太医院,你最多也就是个正五品、正六品的院使或院判。”
陈之栋喜笑颜开的说道,“下官官职卑微,谨遵朝廷、上官差遣。”
从一个正经的医生调到大都督府,这也没什么可冲突的,军队之中本来就有医官,只是没有品级罢了。
但是在军中那些医官、医士也是有考核要求,也是要看看病救人的条件来赏功罚过。
最主要的是明初的文官、武将界限没有那么清晰,文官想要跳到武官的行列当中有些难,但是武将管着文官就是司空见惯了。
有国舅的提携,陈之栋这个正九品的御医到了大都督府,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升官了。
不要说马寻的身份了,就是大都督府的那些都督、都督佥事等送个名册去兵部,兵部尚书也只能乖乖签了,吏部的人也不敢对大都督府的官员升迁等阻拦。
吏部、兵部,现在只能是配合着大都督府办事,大都督府的独立性非常强。中书省和六部加在一起,都不够大都督府打的。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之常情。
有马寻这么个炙手可热的显贵愿意提携,陈之栋心里别提多开心了。此前的兢兢业业、谨小慎微,这都是值得的,现在收获了成果。
马寻仔细的在检查着学校的培训,问道,“按照常规的培训,这些医官、医士多久要随军?”
陈之栋就立刻回答说道,“国舅爷,按照常规的来算,医官培训的时间长一些,医士稍微历练一下就能随军。”
医官,基本上算是半个医生了。但是医士的话,会些简单的急救和止血基本就够了。
不过陈之栋继续说道,“只是以国舅爷的安排,我想这些人至少还要再学半年,才能学的精。”
马寻仔细想了想说道,“安排一下人,找三十学的好的。这三十人重点关注一下瘴气等防治,这些事情得抓紧。”
陈之栋心里也明白,现在学校里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从军中找来的,所以很多的情况是非常了解,朝廷对四川的明夏用兵是成为定局的事情。
既然是要对四川的明夏用兵,那么云贵的段氏和元朝梁王,大概率也是朝廷要用兵的对象。
既然是这样的一些情况,所以也需要针对性的安排,这也是马寻等人需要做的事情。
不只是蜀道难,瘴气等东西虽然可能没有汉唐时令人闻风丧胆,可是对于云贵川等地,多少前期的医疗储备也是有必要。
既然是培训医官,那肯定是要做些正事,要让皇帝、皇后觉得这些钱花的值。
看在马寻的面子上,大都督府的那些人现在对他鼎力支持,但是如果一直都是赔钱买卖,大家心里肯定也是要嘀咕的。
看到马寻的学校培训出来的医官可以治疗伤兵、预防瘴气、中暑等,那大都督府的人肯定就高兴了,以后的支持力度就会更大。
到时候就算马寻想要做些看似离经叛道的事情,文官集团的人都见不到马寻,大都督府的骄兵悍将们先出头了。
马寻还是非常开心的,虽然学校现在只是初建,现在也只是在进行最为基础的一些医疗培训等,但是好歹是有些效果了。
慢慢来,时机成熟了就继续去发展,还有很多的学科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可以顺势立项。
心满意足的马寻回到了家里,准备再整理一下自然学科的项目,要仔细的研究一下现在的生产力等等。
刘姝宁端来茶,说道,“夫君,大姐夫让人送来了名册。”
“大姐夫也真是,做事这么急。”马寻接过名册说道,“陛下一安排事情,大姐夫就立刻办好。这些事情都不用急,偏偏就他等不得。”
对马寻的吐槽,刘姝宁一时间无言以对。
马寻仔细的看着名册,就是皇帝的十个儿子封王的王爵,以及这些皇子们的生母等记录。既然封王了,这些亲王以后就藩也要安排随行官员。
到时候大概率会从这些亲王的母族选几个人出来充任亲王府的官职,这就不是小事了。
“半个月后?”马寻忽然看了看时间,错愕不已的说道,“那这么说起来的话得抓紧了,我不得天天去宫里盯着?”
刘姝宁立刻劝道,“夫君,这是大事。朝廷第一次封王,可不能马虎了。”
李贞年龄大,朱标不适合出面,朱元璋和马秀英明显就是不愿意亲自安排一些事情。
这一下好了,封王的仪式等,马寻就不得不出面了,要去忙前忙后了。
马寻痛心疾首的说道,“我本来准备好好安排一下学校那边的事情,那些事情耽误不得。现在封王的事情也耽误不了,他们就是见不得我闲着!”
这基本上算得上是赶鸭子上架,是推着马寻去做些事情了。
甚至再多心的想一想,这段时间马寻就少不了要和文官多往来了,陶凯这样的礼部尚书就会因为公事和马寻的往来多起来了。
头疼归头疼,可是马寻也明白这些是正事,根本就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必须要将这些事情给办好才行。
不管是马寻想要去做的事情,或者是帝后希望他做的事情,那也都是要好好的去办好。
主动、被动,那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这些也都是马寻现在必须要做的事。
这一天天的也都闲不下来,遇到了一个肝帝,碰巧自己还有些小小的理想,那就勤快些。
第101章 到底是谁太偏心
马寻再次上朝了,开头就先奏事,“启奏陛下,臣奉皇后殿下懿旨、太子殿下教谕,与鸡鸣山下设立学堂,教授医官、医士救治伤兵等,业已成事。”
朱元璋笑着开口,“好,我大明将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期间也多有死伤。死者抚恤,伤者救治,这是应有之义,还是皇后和太子仁善。”
满朝文武都是聪明人,也都一起在称颂皇后仁慈、太子仁德。
这才是皆大欢喜,称颂皇后、拥护太子,这是文武百官们都愿意做的事情,这也符合大家的利益。
在夸赞完皇后和太子之后,马寻果断说道,“陛下,臣以为医官培训虽由太医院负责,只是太医官官吏大多不知战场形势,难以有效培训医官。”
马寻的话让不少人皱眉,太医院的那些人有医术,很多人都擅长外科。他们培训一批医官、医士,基本上是够用了。
毕竟在这些人眼里,医官也好、医士也罢,只是起一个在战场上救治伤员的工作,用不着多么的医术精湛。
马寻继续说道,“陛下,臣请调几名太医、征募民间郎中入学院,授以官职,专职培养医官。”
常遇春立刻蹦出来说道,“陛下,臣附议。”
徐达也非常果断的说道,“陛下,臣附议。”
邓愈、李文忠等人也不甘落后,除了支持马寻之外,也是因为他们都是领兵的大将,知道战场凶险,也知道伤兵的处境多么艰难。
朱元璋稍微想了想说道,“这事情倒也不难,伤兵医治本就是大事。如果经你手能多救治伤兵,那也是社稷之福。”
文官那边没什么意见,主要就是太医院的品级普遍较低,马寻这个国舅爷要几个太医,或者是在民间招募一些郎中,那也损害不到文官集团的利益。
最主要的是大势所趋啊,谁敢说救伤兵不值得,武将那边会不会将人活活给撕了不说,传出去了大明将士乃至普通百姓都要唾骂。
事情办的比想象中还要顺利,马寻自然是非常开心的。
这么一来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将陈之栋调去大都督府了,即使是从民间招募医生等,也可以先授官职等。
他自然也担心一些敝帚自珍,或者是稍微的留一手,但是给与官职了,有些东西就是需要吐出来才行,以后系统性、规模性的培养医生等,这也可以考虑。
太医院是不可能搬空的,但是大明多出来一个医疗体系不会是坏事。
现在是为军中服务,只是慢慢的也可以将一些医术等在民间推广,或者是发展起来。
心情愉快的马寻下朝后找到一个守殿门的小太监,“你去看看太子殿下在做什么,要是殿下有空的话,请他去柔仪宫。”
小太监也没有二话,立刻就去请太子了。
虽然马寻的做法是有些不对,应该是他去求见太子才对,可是这不是要去皇后殿下那边么。
马秀英看到马寻还是非常开心的,“这几天是真的长进了,现在都不用人说你了,都知道为你姐夫分忧。”
“姐,我今天可是因为标儿的原因才上朝。”马寻就立刻说道,“我想着医官的那些事情,我都推给标儿,本来我不在京城的这些天,也是他派人盯着学校。”
马秀英点头说道,“这也可以,你那个学校的太医、官员,一应药草物资,也都是标儿派人去办好的。”
所以将功劳给朱标是没有任何问题,他确实解决了最大的一些难题,不管是人员还是物资等,都是他去安排人给办好了。
而现在的朱标威望够高等等,这不是开国才三年么,朱标的威望更高、名声更好,大家都乐意看到。
名声和威望也是需要不断的积累,毕竟现在的朱标名义上还没有理政,甚至观政都谈不上,只是私下里朱元璋和马秀英在教他批阅奏章、处理国政。
“姐,过些天老二几个就要封王了。”马寻也提起另一个正事,也是他担心的事情,“我觉得姐夫的一些安排,是不是稍微过了点?”
马秀英就认真起来,也有些不太理解,“哪里过了?是看出来哪些地方不对了?”
马寻不掩饰自己的想法,说道,“姐夫爱惜子嗣,这肯定是好事。但是有些东西给的太重,我觉得倒不是什么好事。”
马秀英更加认真了,“说说,哪里给的重了?”
马寻直接说道,“亲王册立,一应陈设、冕服等,都和东宫一样,这有些不太好吧?”
马秀英仔细想了想后劝道,“小弟,老二几个也都是你外甥。虽然都知道你偏心老大,也不好做的这么过吧?老二几个听着了,不怕他们难受?”
马寻一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回应,他确实是对朱标比较偏心,因为那是皇太子啊。
可是他更加想不到的是有一天会被朱元璋或者马秀英指责偏心,大明朝对于皇子、皇女最偏心的就是帝后了,而且还是毫不掩饰的。
怎么到了我这里,好似是你们都是一碗水端平,就是我这个当舅舅的除了喜欢大外甥之外,对其他的几个外甥都不好了?
马寻整理一下情绪,继续说道,“除了这册立亲王之外,平时的亲王待遇是不是也重了些?”
马秀英问道,“这有什么不妥?”
“一众亲王和太子的冕服一样,分不出什么倒也算了。亲王正旦送贺表,百官行十二拜礼,假如朝廷使臣去藩王封地,不论文武百官出使或者经过,都要先拜见藩王,并行四拜礼。”
马秀英仔细听着,说道,“你姐夫的意思是公侯、大将军也经过藩王封地都要去拜王,你这个国舅不想去拜见?”
“姐,我是马家人。”马寻立刻申辩,“标儿升殿,我肯定比谁都跪的规矩、恭敬。只是假如老二几个就藩了,他们在王府、封地的做派,那就和皇帝一个样了。”
不怪马寻这么担心,而是现在礼制不完善,所以藩王的做派比起太子大,或者是和皇帝一样,这都是明初常见的。
甚至藩王的陵寝等可以修明楼等,那就是帝陵的待遇了,这也是历史上明朝出现过的事情。
听到马寻这么说,马秀英也为难,“你说的这些有理,只是你姐夫的性子你也知道。其他的不说,对待子嗣太看重了。”
这确实是朱元璋的性格,基本上就是不讲道理的护犊子,舍不得自己的子女吃一点苦、受半点委屈。
马寻就说道,“所以我在朝堂上不敢说,说了肯定挨骂。这不就是先和姐说说,一会儿标儿来了,他要是觉得也不合适,你们去劝姐夫。”
有些事情发现了端倪,可以稍微提醒一下马秀英和朱标。马寻自认为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没有那么重的分量,到时候可以美美的隐身。
马秀英和朱标都劝不动朱元璋,那其他人更加不用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