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担心马寻不理解,沐英解释说道,“鄂国公现在在北伐,为征虏副将军。”
马寻一下子明白了,这是要去常遇春的府邸。
“我们先去转一圈,再去汤伯家。汤伯虽说现在在太原,只是爹和他关系最好,福建就是汤伯平定的。”朱标继续说道,“再去周叔家,他和汤伯都是爹的发小。”
汤和、周德兴,这也都是朱元璋的发小,论起小时候的关系,比起同乡的徐达更为亲近。
朱标继续安排说道,“再去徐叔家转一圈,郭叔、邓叔他们家,下午再去。”
马寻只是听着,这些事情他做不了主,现在就是客随主便的状态。
刚到鄂国公府,一个粗壮的中年女子立刻领着儿女跪下,“臣妾参见太子殿下。”
“国公夫人请起。”朱标温润如玉,笑着说道,“今天奉命领国舅走走亲戚人家,第一家便是鄂国公家。”
这个中年女子就是常遇春的妻子常蓝氏,可谓是马秀英当年坐镇后方时的左膀右臂。
这个彪悍的女子在常遇春还是绿林好汉的时候就跟着他,还带着个拖油瓶的弟弟蓝玉。要是没有一股子彪悍的作风,早就骨头渣子都没了。
听到朱标的话,常蓝氏笑的很开心,而她旁边的一个少女脸色通红。
这就是常氏了,常遇春和常蓝氏的嫡女,和朱标同龄。不说指腹为婚,也绝对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就等着正式下聘了。
而在常蓝氏身边还有三个少年,常茂、常升、常森,一个个看起来都是熊孩子的样子,七个不服八个不忿。
进了府,常蓝氏关心问道,“皇后殿下近来还好吧?”
朱标立刻说道,“好,近来寻到了舅舅,娘可开心了。”
熊孩子们已经一窝蜂的跑去纠缠沐英了,要沐英大哥教他们骑马打仗。以前这事情都是他们的亲舅舅蓝玉在教,不过现在蓝玉也在随军北伐。
常蓝氏开心的看着马寻说道,“以前皇后就是没娘家人,现在国舅来了就好。婉儿,还不给你舅舅磕头!”
常婉立刻跪下,“甥女拜见舅舅。”
马寻都麻木了,对朱标说道,“扶她起来。我也没什么好给你们的,先前皇后赏了我点东西,一会儿让人送来。”
常婉立刻说道,“舅舅初来京城,甥女岂敢劳舅舅破费。”
朱标笑着扶起来常婉说道,“舅舅现在又没成家,他赐给你的,你就接着。他是长辈,岂能推辞。”
看着眼前的少男少女,马寻笑着对常蓝氏说道,“以前总听闻金童玉女,还不知道是什么样。我托大,太子和令媛真就如此。”
常蓝氏开心说道,“国舅抬爱了,我这女儿看着文静,书读的一般、女红也不好。都是老常惯的,尽教一些骑马耍枪的本事。”
打量着常婉,这就是历史上为朱标生下嫡长子朱雄英的常太子妃。
朱标就笑着开口,“也不是外人,我就不客气了。国公夫人准备午饭,我得先带着舅舅去其他叔伯家转一圈,一会就回来。”
泼辣麻利的常蓝氏立刻说道,“喝口茶总可以吧?其他的不说,怎么也得让婉儿给国舅奉杯茶。”
朱标觉得有理,而常茂几个也被拎了过来。
在府门前拜的是太子,现在到了府里头就要拜一下便宜舅舅了。
未来的常太子妃端来茶,马寻也不客气的接过茶,“下回奉茶就不该是这样了,其他礼物一会儿送来。这见面的金叶子你拿着。”
常婉脸色通红,不过也不怯场,“谢舅舅赏赐。”
“都是皇后赏的,都是留给你的。”马寻笑着看向常蓝氏、朱标,“若是太子大婚,按民间习俗,我这舅舅是不是要坐上首?”
被调侃的朱标急了,“舅舅,我是太子储君,岂能以民间之礼成婚!待我大婚之时,舅舅还要行礼!”
常婉悄悄的拉了拉朱标的衣袖,恼羞成怒的朱标立刻说道,“舅舅还没有成亲,国公夫人可知道哪些人家有良配?”
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次轮到马寻急了!
第11章 我要成亲了?
跟着朱标拜访了一下亲近人家,基本上都是开国功臣、未来的大明公侯。
虽然这些人基本上都在外打仗,不过见了家眷也可以。文官系统的一个没见,马寻现在就算是大明第一外戚,真正的外戚。
在拜访了一些勋贵之后,马寻继续回到了皇宫,生活好像也没其他变化。
“小弟,劈的时候要狠、撩的时候要快!”
李贞背着手,指导着马寻在练功。
马寻收棍,笑着说道,“姐夫,我这都是些庄稼把式,让您看笑话了。”
李贞鼓励说道,“防身是够了,就是差了点气势。小弟要是上战场、临敌的时候,下手还要狠一点,你心里头还是有些仁慈。”
马寻实事求是的说道,“我这些把式,真要是去了战场就是笑话。”
李贞继续安慰,“话也不能这么说,真到了战场都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再厉害的功夫也挡不住枪林箭雨,能赢就行。”
个人勇武在战场自然有一定的作用,只是除非是项羽、李存孝那样的,要不然很难凭借着一己之力改变战局。
马寻在练武的时候,李景隆拿着个小木刀咿咿呀呀的胡乱挥舞,显然这也是个好动的孩子。
就在马寻准备投入新一轮的练武之时,朱元璋的声音传来,“俺不来看你们,你们也就不去看看俺们?”
李贞连忙说道,“陛下忙,臣等哪能轻易叨扰。”
朱元璋就不高兴的说道,“姐夫、小弟,你们都是自家人,哪有那么多礼数,总是处处见外!”
马秀英也不高兴的对马寻说道,“到了京城半个月了,你主动去找过俺和你姐夫吗?”
马寻也连忙开口,“姐夫和姐都忙,我现在过的好好的,吃喝不愁,还有大姐夫教我武艺,跟着太子读书,用不着姐夫、姐操心。”
朱元璋哑然失笑,随即说道,“一个是俺姐夫,一个是俺舅子,你们两个倒是投契,性子都差不多。”
李贞深以为然,本来还担心马寻年轻,说不定会像一些年轻人那样张扬。可是没想到这孩子老成稳重,做事也非常规矩,李贞就喜欢这样的人。
到了屋里,朱元璋问道,“小弟,可看了你外甥媳妇?你觉得怎么样?”
马寻就笑着说道,“这么大的事情,我哪能瞎说。”
马秀英果断开口,“你是舅舅,自然能说。说,你觉得那丫头如何?”
“我觉得好啊,其他的不说,太子喜欢就行。”马寻就笑着开口说道,“两孩子站一起就跟金童玉女一般,就站那你瞅我一眼、我瞄你一下。”
朱元璋和马秀英也都笑了起来,“那两孩子都藏不住事,过两年不成亲都不行了。”
马秀英就笑着说道,“俺那亲家也是厉害人物,当年她跟着常遇春在和县投奔你姐夫。你姐夫那时候不待见常遇春,觉得就是混饭吃的。”
马寻凑趣说道,“这我倒是不知,就知道常大将军厉害,纵横天下无敌手。”
朱元璋嘲笑说道,“那会儿你没见着老常,看着就是混饭吃的样子,又狂妄的厉害,俺那时候哪能想到他那么大本事!”
马秀英也说道,“你姐夫渡江,俺留守和县。那会儿巢湖的人,郭家的人,还有其他投奔来的人,家眷都在,心也不齐。俺唱红脸,常蓝氏唱白脸。”
朱元璋也笑着开口,“常蓝氏泼辣,土匪窝子里出来的能不厉害?你姐懒得和一些泼妇计较,就是常蓝氏帮忙出面,那些泼妇在她面前可不敢撒泼。”
马寻只是在笑,不过也能够理解,因为老朱的那些班底,很多人的出身确实不怎么高。
马秀英就笑着说道,“标儿和常婉同龄,小时候就在一块玩闹。本以为没什么,哪知道后来就觉着不对味了。”
马寻好奇问道,“怎么就看出来不对味了?”
朱元璋得意洋洋的说道,“你其他几个侄子皮,你大外甥唱红脸、婉儿就唱白脸。就是老五现在都如此,听闻婉儿入宫,他就赶紧去坦白闯的祸。”
马寻好像明白了,笑着问道,“那丫头护着老二他们几个?这倒是好,标儿就该管着弟弟妹妹。”
马秀英也笑着说道,“就是如此,以前总觉得他们就是小兄弟姐妹在一块玩闹。哪知道标儿和婉儿看对了眼,标儿有个锦囊,绣了个鸳鸯。”
马寻不太确定的问道,“不是说女红不太好吗?”
马秀英笑着说道,“不好归不好,不是说不会。就是那鸳鸯绣的,跟肥鸭子一般,偏偏标儿就喜欢。”
“说什么呢?说什么呢?”朱标脚步匆匆的走进屋,“老远就听到你们在说笑,不是在说我舅舅的亲事吧?”
朱元璋打趣说道,“说你比你舅舅有能耐,自己找了个媳妇。你舅舅都二十了,还没个家室,这可如何是好!”
吃瓜的马寻立刻觉得大事不妙,这段时间没少被明里暗里的催婚,可是这些事情他哪有头绪啊。
朱标坦然的说道,“爹、娘,我觉得宋师家里的倒不错。”
“俺知道你亲近宋濂,只是不妥。”朱元璋立刻说道,“宋濂那老匹夫俺不喜欢,你舅舅虽说守礼,只是也不是正经读书人,受不了宋家的丫头。”
朱标又建议说道,“那就选宣国公,他是右丞相,也是最早投效的。家世好、能力大,他的孙女适合许给舅舅。”
朱元璋就要吹胡子瞪眼了,“你是故意气俺的是吧?李善长能和你舅舅结亲?”
朱标就忽然说道,“那就选青田先生的小女儿,我觉得合适。”
朱元璋拍案而起,“混账东西,和你爹在这耍心眼呢?”
不要说朱元璋了,就算是马秀英、李贞都明白朱标此前提的两个人选不合适,那是根本不可能过关的。现在被否决了两个,第三个才是重头戏。
马寻开口问道,“青田先生是谁?”
“一酸臭腐儒,等过两年大封功臣的时候,俺封他个诚意伯。”朱元璋气恼的说道,“他是有本事,就是和俺心不齐。俺就恶心他,看他诚意不诚意!”
马寻愣了一下,随即有些慌,诚意伯、刘伯温?
马寻赶紧看向马秀英,说道,“姐,我其实不太喜欢读书人家的。我听闻那些诗书传家的大家闺秀,好多都裹脚,我不喜欢裹脚的。”
马秀英有些意外,随即赶紧解释,“用不着瞎想,虽说从南宋时就有裹脚,只是多是修饰足型,也不难看。”
“那也不好。”马寻说道,“真要是找个走路都走不动的,那肯定不行。”
现在裹脚的风气有,南宋就有了,只是就像是马秀英说的那样,只是修饰足型、根本不是畸形的三寸金莲。
而且只是一些权贵富裕人家如此,寻常百姓谁没事裹脚呢,女子也是劳动力要下田干活。
“婉儿可是和我说过,青田先生的小女儿知书达理、也天生丽质。”朱标就继续说道,“青田先生是浙东人不假,不过也不碍事。”
朱元璋冷着脸不说话,马秀英倒是非常感兴趣,“真的?那明天让婉儿带人进宫,让你舅舅也看看。真要是看对了眼,你舅舅得先成亲。”
朱标看了一眼朱元璋,忧心忡忡的说道,“娘,我眼看着就要定亲了,可是我这舅舅还没成亲,这说出去多难听!舅舅得亲事得赶紧定下来!”
朱元璋一想也有道理,着急了,“明天就给你舅舅封个官,不能让你舅舅的亲事耽误了你。”
马寻根本没有任何发言权,在这个年代想自由恋爱,做梦呢!
就算是朱标不做主,朱元璋和马秀英也会安排好,这是不用想的事情!
第12章 气疾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虽然夸张了一点,但是作为被朱元璋认为‘吾之子房’的刘伯温,在大明建立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他是元朝的进士、仕途不顺数次辞官回乡归隐,被朱元璋数次邀请才来辅佐。
大明的文官之首一直都是李善长,但是以刘伯温、宋濂、汪广洋为首的浙东文官集团,一直都是大明文官系统的绝对主力。
而朱元璋和马秀英一直催促马寻成亲,原因也非常简单。岁数到了自然就要成亲,成家立业、传宗接代,这可是重要的任务。
如今这年代十五六岁成亲的大把都是,马寻都二十岁了,依然形单影只,朱元璋和马秀英看着都着急。
马寻忧心忡忡的,难道是要先结婚后恋爱?
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得到了一个官职帐前都尉。
被叫到坤宁宫的马寻问道,“姐,我没什么本事、也没功劳,得一官职叫什么事?”
马秀英笑着开口,“给你你就接着,看你也不想当文官。俺和你姐夫商量了一下,先给你个军职,你去历练一下,以后好封候拜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