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寻吐槽说道,“汤大哥不是不听,我是觉得只要李相说几句好话,汤大哥就当真了。”
郭兴也是连连点头,十分郁闷的说道,“说了也没用,大嘴迟早是要因为这些事情惹祸上身。”
郭兴和李善长的关系也很好,但是只停留在公事方面,其实没什么私交。
至于马寻和郭家兄弟关系好,那是因为朱元璋、马秀英都认可郭家。郭宁妃是马秀英的左膀右臂,朱元璋也喜欢、信任郭家兄弟。
朱元璋草拟的《祖训录》,指定的亲戚人家里就有徐达家、汤和家、郭家(郭英)。
至于常家现在没算,那是因为常婉一旦成为太子妃就行了。而李文忠、沐英以及马寻,这自然是真正的亲戚家。
郭兴好奇问道,“小弟,刚说到我家老十,是怎么回事?”
“我看那孩子也挺可爱、伶俐,长大点跟着我读书?”马寻就说道,“你到时候去和宁妃说说,让老十跟着我学医、学术数,我就是这么教秦王几个。”
郭兴喜出望外的说道,“那是最好了,外甥就该跟着舅舅学本事!”
马寻自然不是朱檀的亲舅舅,可是朱檀这些皇子们名义上的嫡母是马秀英,那就要叫马寻一声‘舅舅’。
马寻有没有真才实学不一定很重要,而是他愿意将朱檀当做‘亲侄子’来教,这就是朱檀比起其他一些庶子的优势所在了。
更何况即使不少人吐槽马寻不务正业,可是也没几个人真的认为他一无是处,他还是有些真本事在身,只是和淮西的这批武将不一样,他不擅长打仗。
郭兴随即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那个,我家景仪也算是弓马娴熟、性子也温和。小弟带着常茂练武的时候,也教教景仪呗。”
马寻直接吐槽了,“我先前才被常茂那小子笑话,他说三合就能将我斩于马下。那我问问,景仪几合能将我刺于马下?”
郭兴也直接,“常茂那小子喜欢用大刀,就是开头那几招厉害,他也就是三招的本事,没有后劲。我家景仪性子稳、后劲足,他能磨到你缴械。”
马寻转身就走,一个个的都觉得十来岁的小子打我就跟玩一样,我拿什么教他们武艺啊!
看到马寻气鼓鼓的离开,郭兴一跺脚,这是说错话了。
“小弟,这是说好了啊!”郭兴就大声说道,“回头我就让他去你府上,跟你学本事!你不是改棍用枪了吗,就跟着我家景仪练,你们路数差不多!”
马寻走的更快了,实在是丢脸啊!
这边还没有走到小院,一个小太监匆匆跑来,“国舅爷,皇后殿下召您去柔仪宫。”
马寻从善如流,只是刚到柔仪宫就觉得不对劲了,实在是因为尴尬啊。
柔仪宫里‘莺莺燕燕’,陪着马秀英说话的不只是刘姝宁,还有李淑妃、郭宁妃,这两个就是历史上马秀英去世后先后代掌后宫的妃嫔。
以及达定妃,以及郭子兴的女儿郭惠妃、胡充妃。
朱元璋一众妃嫔当中唯一的特例孙贵妃自然也在,她年初的时候被封为贵妃,地位在众妃之上,佐马皇后以理内
马寻就硬着头皮说道,“臣马寻,拜见皇后殿下,问诸位皇妃安。”
孙贵妃等人纷纷起身,就算是最受宠、地位最高的孙贵妃,也不会受马寻的全礼,更何况这还是当着马皇后的面呢。
马秀英笑着说道,“怎么,见着这么多皇妃,就不高兴了?”
孙贵妃笑着开口,“殿下,小弟这人就是谨慎。咱们这些人,哪个不是他姐姐,都爱护着他,偏偏就是他见外。”
郭宁妃也笑着说道,“还是姝宁好,这弟媳还时常和我们说话。倒是小弟,只喜欢去和那些男人们喝酒吹牛,也不知道教教我们养生之术。”
郭慧妃笑着对马秀英说道,“大姐,虽说是你教的我太极。只是我也知道太极是小弟所创,还是想着要小弟指点才行。”
“姝宁,姝宁会。”马寻抢先开口,他是真的不想卷入后宫,“她的太极练的极好,不比皇后殿下差。”
看到马寻急了,郭慧妃就笑着问道,“她太极练的再好,还能比你强?大姐,小弟是不是藏私了,所以不敢教我们?”
其他妃嫔也都是在笑,马秀英也不生气,跟着一起在调侃马寻。
谁让马寻是‘小弟’,而且差了点岁数,所以用不着特别避嫌,逗一逗这些小年轻也挺有意思。
马秀英笑了一会儿才说道,“正好姝宁也过来了,我倒是要问问你们两个,成亲半年多了,怎么还没点动静?”
其余皇妃立刻开始集体施压,在这件事情上她们都是‘过来人’,没生儿子的也生了女儿,自然就有‘话语权’。
马寻这才是真正的失算了,本来以为躲到宫里来是可以得清净,但是现在又被集体‘围攻’了。
“调养身体,这就是为了生个健康的宝宝。”马寻拿出老一套话术说道,“我要生儿子,就生最强壮、最可爱的。”
这话术以前可能还行,不过现在说了好像也没有特别大的用处。
这些皇妃们还是在催,什么‘也到了年龄’、‘该抓紧’、‘得延续徐王血脉’等等。
不只是马寻头皮发麻,刘姝宁更是压力山大,没有生儿子的话,这两个就没有什么话语权,简直就要成为罪人了。
好不容易才从娘子军之中脱身,马寻跑回了小院,“姐夫。”
院里的侍女赶紧说道,“国舅爷,恩亲侯出宫了。”
“去保儿那里了?”马寻顿时失望了,“没说什么时候回来?”
侍女回答说道,“恩亲侯大约五天后回来。”
这一下不得了,李贞带着李景隆出宫了,那马寻就要被集火了。本来还指望这个德高望重的大姐夫帮忙护着,可是现在怕是躲不过去了。
不对,李贞这个时候出宫,不只是想儿子。估计大概率也是出去坐镇,只要他在李文忠那边,淮西的那批人可不敢去找李文忠讨价还价。
为了封爵、升官,这段时间很多人都在努力钻营。毕竟明初的这些武将的官职都是世袭,没有爵位就争取官高一级,以后子孙也跟着受益!
第111章 科教兴国
“看好了,这是1!”马寻背着双手在走动,“现在开始,从0到9,都给我写一遍。”
这些真的不算难,朱几个也不是小孩子了,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一些数字还是可以轻松的接受。
朱苦哈哈的抬起头说道,“舅舅,这字怎么这么怪?还是大写好了,我不喜欢简写。”
大写,自然也就是‘壹’或者‘一’,而马寻教的阿拉伯数字就成了简写。
“好好给我学,一会还要教你们加减乘除。”马寻就板着脸说道,“以后教你们九九乘法口诀,加减乘除都给我学好了!”
朱抬起头说道,“舅舅,我们也都会些九九术。”
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在春秋战国时就出现,大体和后世的差不多,只不过现在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结束。
马寻就笑了起来,“那正好,一会就教你们乘法和除法。以后不要用算筹,直接给我心算!”
高数、勾股定理等用不着教外甥们,但是一些简单的基础数学还是要学的。
朱、朱棣、朱立刻看向朱,显然是有些不满,要不是二哥多嘴,舅舅哪会给他们增加课业!
而朱拿出二哥的姿态,“看什么看,让你们读书不好好读书,舅舅不罚你们,我也收拾你们。”
朱等人立刻偃旗息鼓,谁让二哥不讲理呢,既然是二哥,那就是兄长。
刘姝宁就笑着坐在一边,需要的时候给马寻打下手,指点一下外甥们的学业等。
“记好了,你们母后赐了我戒尺。”马寻指了指桌子上的戒尺说道,“大本堂的大儒不敢打你们,但是我得了懿旨,管你是秦王还是燕王,我都能打。”
朱棣小声埋怨,“要说也说老五,偏偏就说我!”
比不上大哥也就算了,比不上二哥,老五也比他受宠。这几个兄弟里头,就属他老四不上不下,最容易被忽视。
马寻就装作没听见,继续说道,“你们是亲王,行军打仗要学,经义里的一些道理也要懂。只是这些术数、物理等,不求你们精,但是要学个皮毛。”
朱好奇问道,“舅舅,你怎么懂这么些东西?你真的是跟着外公在外头逃难?”
朱等人也好奇起来了,舅舅可是从小就在外头飘零,虽然他一直不承认讨过饭、当过和尚,可是父皇和母后早就派人查清楚了,只是舅舅不承认而已。
会医术也就罢了,识字等也就算了,怎么还懂这么多?
“我马家诗书传家,这才是家学渊源!”马寻立刻声调提高,说道,“我马家祖上出过进士,我懂这些不正常吗?”
朱立刻说道,“那母后也不懂这么些东西啊?母后爱读史书,母后也通经义,但是这些舅舅不懂。”
学问这东西就很复杂,马寻在如今的普世价值观里算不上真正的有学问,因为经义等他最多知道点皮毛。
马寻立刻瞪眼说道,“教的能一样吗?你母后是女子,我是男儿!”
这蹩脚的借口朱都不信,可是也不得不佩服从没见过面的外公。至于马家的家学渊源、诗书传家,谁都不能质疑。
母后的经义、史诗极好,舅舅虽然不能考秀才,但是杂学极其出色,怪不得马家祖上是北宋仁宗时期的进士。
只可惜马家祖上的马默老太公不是嘉佑二年的‘千年龙虎榜’一员,不过那也是官至工部侍郎、追赠太保。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小院里热闹起来了,这也是朗朗的读书声。
朱元璋站在院外,小声说道,“还是小弟厉害,这几个小崽子都不敢不用心学。”
“大本堂的先生们不敢责罚弟弟们,舅舅是真打!”朱标就笑着说道,“昨天老三还去我那抱怨,我罚他抄书。”
马秀英立刻不高兴了,“他还敢去抱怨?”
朱元璋也生气了,“罚轻了!让他们好好读书不用心,还敢去埋怨,没大没小的混账!”
朱元璋虽然极度的护犊子,但是对于子女的教育也是非常看重,朱标从很小就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其他的皇子皇女自然也是如此。
至于大本堂的那些臣子不敢责罚朱等人很正常,但是马寻这个亲舅舅责罚了也是应该的。
朱跑去告状,下场肯定是要挨混合双打了。
仔细听了一下,朱元璋带着老婆孩子进屋,“小弟,你这教的是什么啊?”
“乘法口诀。”马寻就笑着说道,“以后学会了这些玩意儿,我再教教乘法,以后不要说百千了,就算是万、万万,一张纸、几行字也能算清。”
朱元璋有些怀疑了,“在我们面前可别瞎吹牛,几百几千就罢了,几万、万万,那怎么算?”
“怎么不好算?”马寻立刻去了一张纸,抓起毛笔说道,“姐夫,你随意给些数字,你看我算不算的清!”
想了想,马寻说道,“也别弄什么鸡兔同笼了,那样的题太简单。”
朱元璋顿时乐了起来,“你现在胆子倒是大了,鸡兔同笼怎么就简单了?”
“姐夫,这样的题现在很多人解着玩。”马寻在纸上一边写一边说道,“只是我叫这一元一次方程,以后会有二元一次方程等,孩子们用不上。”
不要说朱元璋感兴趣了,马秀英也非常感兴趣,因为现在鸡兔同笼很多时候都是假设法。
做一次除法和一次减法,马上能求出兔子数,多简单。
只是这样的做法也有限制,那就是‘2’和‘4’是双数,而且是成倍,要是用了其他数字就不好用了。
马寻几乎是眨眼的功夫写出答案,“姐夫,这是我解题的法子,看着是不是更简单?”
朱元璋尴尬的抓了抓头,随即看向马秀英。
马秀英看着那些阿拉伯数字,看着小数等,也为难的看向朱标。
朱标两手一摊,“舅舅,这些写的都是什么?”
“数学。”马寻就说道,“这些东西从来都不是小道,说数学能解天下一切之理,反正我是没那本事。但是记账、大账小账或是军粮、赋税等,这用得上。”
朱标就立刻说道,“舅舅,那明天去大本堂一趟呗。那边还有几个术数不错的博士,舅舅可以和他们一起解解题。”
这还真的是太子,他知道马寻不会吹牛。但是这样的法子到底有多少作用、能不能推广等,那还是要验证一番。
因为朱标自己不懂,那他就不会瞎掺和,他会再深入了解一些事情后再去做判断和安排。
不是自己擅长的,那就请教一些专业的人士。
不管是当皇帝的还是做储君的,没必要和大儒拼才学,也没必要和大将比兵法,知人善用就好。
对于马寻的‘博学多才’,朱元璋和马秀英是骄傲而欣慰的。而对于朱标的为人处世,这两口子更是自豪不已。
只是朱等人脸色更苦了,以后他们要学的东西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