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75节

  常茂连连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找个读书人家的多好。”

  老娘彪悍,又被姐姐血脉压制,再找一个厉害媳妇的话,常茂就觉得没一天是好日子。

  旁边的刘姝宁打趣说道,“淮西的人我不太熟,但是文官这边的一些大家闺秀倒是知道些。”

  常茂连忙讨好说道,“那就拜托舅母了,给我找个相貌周正的、知书达理的。要温柔体贴、还不能善妒,我得多纳几个妾。”

  马寻立刻嫌弃的说道,“你给我滚出去,才多大的孩子,一天天的在想些什么呢?”

  常茂嘿嘿笑着随即跑走,只是没多久就听到常遇春的大嗓门,“小弟,在家吗?”

  马寻起身走到门口,“常大哥,你说的不是废话吗?我刚和常茂说的话,能不在家吗?”

  “时间定下来了?”常蓝氏有些激动的问道,“我们家得准备些什么啊?”

  马寻也不隐瞒,“陛下的意思是三礼,只是可能要去掉大雁这些礼。回头我再去找陶凯商议一下,太子大婚得重视。”

  “三礼?”常蓝氏稍微有些意外,不过随即说道,“这么说来,老常能在京城了?”

  常遇春其实很想明年就跟着一起去打四川,可是他也明白这件事情大概率是不现实的。

  明年去打明夏,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皇帝在为汤和封国公准备的,搭配的兵将、路线等,都是皇帝深思熟虑。

  徐达和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甚至是冯胜,都不会参与到这一场战争。

  明夏是强弩之末,只要汤和稍微正常点发挥,再加上辅佐的将校,灭国之功肯定是跑不了,封国公也就水到渠成。

  “常大哥今年、明年肯定是走不了,倒是徐大哥估计快要动身了。”马寻就笑着开口,“打完了明夏,就该动身去打和林了。”

  常遇春也有些激动,虽然他想打明夏,可是最希望的还是打和林。灭了残元,那才是为将者的至高追求。

  “舅舅,你去打仗吗?”常茂就好奇问道,“我听说你的学校里配了好多军医,都在准备出征四川了。都给派去了四川,怎么去打和林啊?”

  马寻解释说道,“这批人学了些基础,去明夏历练一番,到时候还是要回来跟着北上去打鞑子。”

  打四川的明夏、打云贵的梁王和段氏,那可不是大明顶级将帅的目标。

  常茂又好奇问道,“那舅舅不去打鞑子?舅舅,要不然你带着我好不好?咱们就在我爹帐下当先锋。”

  常蓝氏也期待着看着马寻,马寻这个神医在,大家才安心。而且老常的功劳那么大,女儿又要成太子妃了,哪能再有许多功劳啊。

  马寻就有些为难了,“这事情我现在也不知道,反正我是想去。看情况吧,明后年我这边有了动静才好说。”

  什么有了动静才好说大家也都明白,反正马寻没有子嗣的话,哪都别想去。

  这个道理马寻明白,常遇春等人也明白,所以大家就算是想要邀请马寻一起出征,但是也需要看时机。

  也就是常茂这样缺心眼的小子想不明白,常遇春等人要是经常提起这些,马秀英就会不太高兴了。

  常蓝氏岔开话题说道,“小弟,真要是三礼,这事情是不是还要有李相参与?”

  这就是没办法的事情了,因为李善长参与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包括亲王册封、大婚,甚至包括登基等等仪式,他基本上都参与制定了一些规矩。

  “嗯。”马寻也不隐瞒,“只是他此前定下的一些规矩,现在未必合适。就比如说先前几位亲王册封,其实就改动了一些。”

  常遇春有些不太满意的说道,“李相回京之后各处走动的厉害,我现在都有些怕他了。”

  马寻深以为然,李善长对于权力的欲望实在是太让人感觉到恐惧了,这位大功之臣似乎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功大难封’。

  “他是怎么想的,那我管不着了。”马寻就说道,“只是他现在是想和我处好关系,我看不久之后就要想着和你处好关系了。”

  常遇春倒是自信,“我和李相关系一向不好也不差,只是以后他可能要走动的勤快些。”

  现在的李善长更加‘亲近’徐达、李文忠,这是正经的‘淮西人’,但是以后就难说了。

  对于李善长来说,所有有分量的淮西人和他关系好,那是最理想的状态,尤其是和皇帝亲近的人,他都想要处好关系。

  而地位不如他的、和皇帝没有那么亲近的淮西人,他都想要收为小弟了。

  至于浙东人等等,那就另当别论了,他显然也不会将所有人都收为门下。

  马寻和常遇春对视一眼,他们也是有着一种深深的无奈感。

  要说李善长的能力等等,某些方面两个人加起来都是比不上李善长。

  按说李善长这样深谙官场之道的人,怎么偏偏有些事情就是看不透呢,或者是看透了也不愿意放手,心里还是抱着那些侥幸。

  也可能是权力真的让人迷失,李善长根本就不愿舍弃半点权力。

  这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只不过按照现在李善长的一些做法,可能会和朱元璋越来越有分歧和隔阂了。

  真到了那时候,也怨不得别人了,反正马寻肯定是不会去多求情之类的。

  就算是所谓的淮西人,马寻也不可能和所有人都成为好朋友,也不认为自己有本事讨的所有人的喜欢。

  还是踏实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行,有些人试着劝一劝,劝不动也就算了。

第118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李善长这个客人如期而至,他似乎根本不在乎自己是不是恶客,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受欢迎。

  这么些年身居高位,即使是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是对他礼敬有加。

  好在这一次他没有带着唐胜宗一起过来,要不然马寻真要考虑闭门谢客,或者干脆坐下后就端茶送客了。

  “国舅。”李善长一副惭愧、内疚的样子,“连累你被陛下责罚,老朽心中难安,特来请罪。”

  马寻装作不懂的说道,“李相言重了,这点小事用不着负荆请罪。”

  李善长愣了一下,我只是登门表示歉意,没说是负荆请罪啊!

  不过转瞬之间他也没多想,以前朱元璋喜欢乱用典故。

  那么马寻现在大概率也是装文化人,也在乱用典故,毕竟这不是正统的读书人。

  马寻有些失望,因为李善长含糊着就将‘负荆请罪’的事情揭过去了,这哪里是来道歉的,这就是来跑关系的。

  虽然不喜欢这个客人,但是表面的客套还是需要有一些。

  接过徐蛾端来的茶,李善长叹气说道,“国舅想必也知道大明初立,各种各样的事情实在太多。”

  马寻不明白李善长说这些做什么,只能顺着话回答,“这倒也是,现在百废待兴,也该与民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这谈何容易!”李善长更加忧心忡忡的说道,“北边的鞑子未灭,随时可能南下。西南的明夏、梁王以及段氏,辽东的纳哈出等,这也都不能不妨。”

  大明现在兵强马壮,可是绝对不能认为已经天下太平,周边还有不少敌对势力呢。

  马寻就安慰说道,“虽说还有些残敌,只是朝廷兵强马壮,顷刻间也就能灭之。”

  这么说自然是比较乐观了,可是这也是朝廷上下普遍的观点。

  十几年来的南征北战,强敌已经尽数覆灭,大明的文武百官比较乐观也是正常。

  李善长就忧心说道,“陛下结合唐宋元之经验,以卫所为军伍根本。卫所屯田,现在又以盐、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入山西、边塞之地。”

  李善长说的这些就是开中法,也是今年刚刚施行。

  单纯以朝廷的力量运输粮食等去边塞损耗太大,还是召就近的商贾运粮,然后换取盐引到指定地方销售。

  这样的做法就是让朝廷少了一定的负担,而商人们也有利可图。

  李善长更是愁眉苦脸的说道,“虽然现在军队基本能自给自足,可是国库空虚,老朽每每想起此事就彻夜难眠。”

  这话也基本符合事实,朱元璋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卫所制,军队屯田等基本上可以保证自给自足。

  这种吸取了历史上屯田经验的寓兵于农,也让朱元璋骄傲的喊出‘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马寻静待下文,想要知道李善长还会说些什么。

  李善长就开口说道,“国库空虚,现在多半是以江南等地的赋税为主,国舅想必也明白。”

  马寻就点头了,很多人都说朱元璋对江南地区征收重税是在报复这边的百姓当初支持张士诚。

  可是实际情况就是朱元璋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卫所制是让军粮看似不用操心,但是军饷等还是要给。

  另一方面就是百官的俸禄、一系列的重大工程等,这也都是需要花钱。

  如今的大明,也只能是在江南等地征收赋税,其他的地方根本就不要有什么指望了。

  淮河以北基本上就比较荒芜了,两广以及福建地区现如今谈不上富裕,也没多少良田等。

  而湖广等地现在也不是‘湖广熟天下足’,那需要等到明朝的中后期才有这样的趋势。

  朝廷现在还没有来得及做人口统计等,但是大致的情况就是从元末的八千五百万人口,到现在只有将近五千万人了。

  现在也是在大量的将元朝时的牧场重新改为良田等,不过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的事情。

  眼看李善长扯了许久,马寻问道,“李相,要说济世安民的事情,我实在是不太懂。”

  李善长循循善诱的说道,“国舅此言不妥,国舅深知民间疾苦,也是一直心怀天下。老朽觉得国舅若是辅佐陛下,必能成为一代良相、青史留名!”

  青史留名?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尤其是‘良相’,这必然是会在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真的很难有人抵挡住这样的诱惑。

  马寻笑着开口,“李相说笑了,我才疏学浅。再者说了,我是外戚,如今身上官职已经很多了。我时常不安,若非皇后的缘故,我也只是求生的流民罢了。”

  马寻的志向一直都不是在朝堂之上,更何况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

  作为外戚,他可以帮着皇帝平衡朝堂的一些格局。但是想要真正的去掌控一些权力,那反而是自寻死路了。

  眼见马寻不上道,李善长就直白一些的说道,“不知国舅对浙东人是如何观感?”

  马寻仔细斟酌一下说道,“谈不上观感好、也谈不上坏,只要能踏踏实实的办事就好。”

  “国舅想必也知道,很多读书人心慕元主。”李善长就说道,“这些浙东人未必如此,但是他们对于两宋时的优待士人颇为向往。”

  马寻笑着开玩笑说道,“这么说来也是,对那些人来说,最好的是刑不上大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再者就是朝廷施行包税。”

  “国舅眼界一向高,要说国舅看不清朝堂局势,老朽都不信。”李善长就笑着捧了一句,“现在这些浙东人的心思不定,无非就是朝廷初建。”

  大明近乎是一张白纸,在一些人的眼里自然也就是有很多可操作的空间了。

  甚至包括马寻也都是如此,因为现在的很多制度没有被定死,自然不存在‘祖宗之法不可变’。

  李善长说的有道理,不过马寻还是说道,“这些事情和我说了也没用,陛下心中自然有主意。朝堂之上,也有不少心怀天下的良宦。”

  看着马寻一脸真诚的样子,李善长忽然生出了无力感。

  他可以断定马寻不是无知的乡野小民,这位国舅爷也是非常有见识的人,也是意志坚定不容易动摇的人。

  他准备好的说辞等等根本没用,不管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或者是想要以亲朋故旧等私人关系作为理由,这位国舅爷就是不接招。

  一拳打在棉花上不说,而且根本就没办法想要去报复之类的。

  毕竟李善长是小心眼的人,得罪他的人都不会好过,他会想办法给人穿小鞋。

  看着脸色阴晴不定的李善长,马寻继续说道,“李相最近是在参议国政了?朝堂之上还有很多大事,我就不掺和了。”

  李善长只能无奈起身,“老朽先前所言,还望国舅多思量。国舅既承皇恩,当思忠君报国。”

  马寻看向李善长,笑着问道,“李相可知道郭子仪?”

  李善长稍微愣了一下,随即说道,“郭令公满门俱将相,百世仰勋劳。”

  马寻一下子无话可说了,他希望的是以郭子仪的例子劝李善长急流勇退。

  可是现在倒好,李善长想着的是满门朱紫,或许还想着要他的儿子‘醉打金枝’呢。

  毕竟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李善长绝对是朱元璋的肱股之臣,他的儿子李琪必然会成为驸马。

  现在也基本上是算定下来的,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朱镜静应该是会下嫁给李善长的长子李祺。

首节上一节75/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