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91节

  马寻笑着说道,“说起来我们还是同乡。”

  傅友德连忙谦虚说道,“不敢攀附,我虽是相城人,只是早年逃难去了颍州。”

  傅友德是宿州相城人,也就是以后的淮北。

  只不过按照元朝的行政划分,这都属于江南河北行省,都归于宿州、归德府。

  别看傅友德先后跟过李二、李喜喜,又跟着投靠明玉珍、陈友谅,但是在这些人手里,他基本上都不算特别受重视。

  也就是到了朱元璋手底下,傅友德才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哪怕现在只是颍川侯,在功臣之中也只排在第二十九位,但是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傅友德的资历浅。

  如今的大都督府都督同知是宋国公冯胜,随后就是傅友德、吉安侯陆仲亨、济宁侯顾时、临江侯陈德、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江阴侯吴良、南雄侯赵庸。

  所谓同知,就是左右都督的副手,是真正意义上的‘二把手’。

  傅友德其实很尴尬,他不算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将领,但是能力出众,这也是军中被认为仅次于常遇春的猛将。

  指了指旁边,马寻说道,“正好我对军中有些事情不太了解,还望颍川侯赐教。”

  虽然傅友德是一个脾气极其刚烈的人,不过他也不是毫无情商,“国舅过谦了,我知无不尽。”

  想要和马寻处好关系的淮西人实在太多了,就算是当初跟着皇帝南略定远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中还有很多人和马寻几乎没有往来呢。

  对于傅友德这些人来说,想要和马寻成为‘朋友’,近乎是一种奢望。

  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帝后以及太子对马寻的喜爱,也能看得出来这位国舅在朝堂上的影响力。

  马寻就开口问道,“傅大哥,我就是想要问问甲胄的事情。我看史书,宋时的纸甲好像箭矢难透,也轻便,为何现在军中不用?”

  傅友德就说道,“天雨地湿,这些都让纸甲不好保存。再者就是纸甲这东西,很多将士不愿穿,觉得不保险。陛下在南方起兵,纸甲不适合我们用。”

  马寻一下子也理解了,虽然纸甲算是经历过证明的,但是那就是在两宋时期,元朝到明初的这段时间大家都不太喜欢纸甲。

  铁甲有很多不便是真的,可是到底是钢铁啊,穿在身上也有安全感。

  而纸甲的话,就算是防御力不俗,不过很多人还是下意识的认为这是纸,即使比较厚,归根到底还是纸。

  看着马寻,傅友德继续说道,“当年我随陛下在鄱阳湖大战,水师的将士们都不愿穿纸甲。”

  马寻愣了一下,他原本以为水师的将士喜欢穿纸甲,自然就是因为轻便。

  这个时期的水战,很多时候就是跳帮,是从一条船跳到另一条船,这时候就体现出甲胄轻便的好处了。

  马寻笑着问道,“傅大哥,听说鄱阳湖水战的时候,你也是操轻舟冲击陈友谅的大船,你穿的是什么甲?”

  “肯定是重甲啊!”常遇春忽然插话说道,“我里头穿锁子甲,外头套着重甲,再裹一件罩衣。他也差不多,都是穿着重甲。”

  马寻看了看常遇春和傅友德,感慨说道,“也幸亏你们体型雄伟,要不然就给甲胄压垮了。能驮得动你们的战马更难得,还能载着你们身先士卒。”

  傅友德归降朱元璋的时候,可是被安排在常遇春的麾下。

  鄱阳湖大战的时候,常遇春堪称首功,他和傅友德就是乘着小船去冲击陈友谅的巨舰。

  常遇春看着马寻,笑着说道,“现在军中匠户不少,如何制甲、制火药,大家都清楚。各地卫所生产火铳、火炮,也都清楚,用不着其他的法子。”

  看到马寻似懂非懂,常遇春继续说道,“宋时或许用纸甲,只是那些老法子现在知道的人不多。军中要是为此大费力气也不划算,辎重筹措也难。”

  听到常遇春这么说,马寻一下子好像就理解了,说到底就是后勤的事情了。

  有些时候想要创新,首先遇到的阻力就是现在的一些既得利益者会阻止。

  而单纯就军械等来说,看似是有了一些新发明等等就可以带来帮助,可是这并非是绝对的事情。

  后世的军队也强调后勤的一系列通用性,如果一支军队的枪支是各种型号、子弹不能通用,那后勤要骂娘了。

  如果一个国家的飞机是万国造,后勤的维护保养压力就上来了。

  现在其实也一样,军中现在都是铁甲,弄出来一个纸甲的话,工匠都要开始头疼了。

  不过马寻仔细想一想也觉得问题不算太大,纸甲这些东西是消耗品,最主要的还是日常的一些保存问题。

  无非就是培养一些工匠等,可能需要花些时间才能将‘生产线’给搭建起来。

  和傅友德等人聊着天,主要还是关注于后勤方面的事情。

  带兵打仗实在不是马寻擅长的,尤其是在常遇春等人面前,要是提起兵法等等那无异于班门弄斧,这样自欺欺人的事情可不能做。

  汤和也跑了过来,“小弟,说起来你的那些医官靠不靠得住?”

  不只是汤和重视这些事情,傅友德也非常重视,因为这一次出征明夏会有两路大军,这两人是各率一支大军入川。

  “我觉得靠的住,应该比现在的医官强一点。”马寻严肃说道,“本来我也是要和你们说说这事,医官不能分到各卫所。”

  汤和不满说道,“不分到卫所,那要医官有何用?”

  现在的医官就是在卫所,一人负责一个卫所的医治伤兵等。

  “打仗之后在伤兵营啊,这些人会处理外伤、会医护。”马寻就连忙解释,“有大战的时候带着,伤兵运下来了就靠这些人救治了。”

  这就是战地医院的意思了,这也是马寻打算对现在的一些战场救治的改进。

  常遇春就认真起来了,“专门给这些人腾出个地方安置伤员?”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各卫所的到时候都送过去。”马寻就解释说道,“都是我大明将士,打仗之后还分你我?救活一个是一个,伤好了再各自归队就是。”

  常遇春等人就认真起来了,因为马寻说的这些事情很好理解。

  可是和现有的一些情况,还是有些不同,专门弄个‘战地医院’,集中了一批擅长医治伤兵、懂得护理的医官,这还真的是别出心裁啊!

第140章 家里就指望你了

  马寻在大都督府尽忠尽职,在仔细的讨论着自己对于医护的一些看法,在讨论着如何让他们将自己的所学进一步的施展出来。

  这一切不只是需要马寻这个专业人士给与意见,也需要常遇春、汤和这些军中大将结合实际。

  也只有这样的模式,才能够更好的将手里的资源、真正的价值发挥起来。

  一连两天,马寻都是跑来大都督府‘上班’,这么尽职尽责的样子让不少人感觉到意外。可是也不用特别新奇,他可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

  马寻和刘姝宁再次被叫到了宫里,马秀英看着自己的弟弟、弟媳如此出息,那叫一个开心和骄傲。

  看着马寻,马秀英问道,“你的那些医官现在算是能有大用了,我听你姐夫说,军中不少人都觉着高兴。”

  “姐,现在就夸我早了点。”马寻就笑着说道,“我想还是等到打完了明夏再说,我的那些医官到底有多大用处,还有多少改进得地方,打完仗才知道。”

  还是需要实战,在战场上才能够看到这些医官到底有多少价值。

  马秀英就有些嫌弃了,“非要上战场才看出来?现在这些人帮着治理京卫伤兵,就看不出来?”

  马寻坚持自己的观点,“京卫这些人无非是操练的时候受点小伤,这不难医护。等到战场上有了伤残,那才能看出来真本事。”

  似乎是看到马秀英不信,马寻继续说道,“我教的可是外科,是治疗战场伤,不得去战场才能看出来啊?”

  这一下马秀英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主要就是因为马寻的观点看似非常正确。

  犟,这样的一个犟种实在不好说了。

  有些时候朱元璋和马秀英都觉得马寻这个人有些怪,骂他没问题。要是夸他的话,他浑身不自在,坚决不接受。

  马秀英看着马寻,笑着问道,“你这两天都在大都督府,可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没什么不好,军中的这些人虽然粗豪,只是相处起来也愉快。”马寻说道,“不过也都是看在姐的面子上,他们才对我和善。”

  马秀英不承认这些,“那也是你名声好、品德高,他们这些人都眼高于顶。你要是不够厉害,他们就是看在我的面子上也不会如此对你。”

  这就是马秀英的看法,她一直都是觉得马寻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弟弟,别人服气那是应该的。

  什么这是皇后的弟弟,那只是自家弟弟身上无数优点当中最不值一提的了。

  甚至她有些时候都为马寻委屈,要不是这个国舅的身份,她的弟弟就该更加有作为。

  全都是因为国舅的身份,所以自家弟弟才谨言慎行、处处以大局为重。

  这也是朱元璋和马秀英天生一对的原因,他们看自家人就是天生自带浓厚滤镜。

  马寻嘿嘿一笑,随即说道,“姐,军中有些人虽然军功大,只是看着好像有些不太遵纪守法。”

  “骄兵悍将历来如此,你姐夫也在为此忧虑。”马秀英无奈说道,“打天下的时候就如此,以后肯定更加难管。”

  这些事情在大封功臣的时候就体现了,那些得到丹书铁券的公侯们都心里有数。

  看看铁券上的撰文,好多都是记载着他们的过失,很多都是可以杀头的罪过。

  马寻就说道,“那姐夫以后有要操心的了,这些人以后说不定更要为非作歹。”

  “这不是还有你吗?”马秀英就笑着开口,“以前打天下,他们有大用,有些事情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你姐夫治天下,可不能让那些人祸害社稷。”

  马寻只能点头,有些人提及杀功臣就好似觉得天塌了一般,觉得这就是刻薄、歹毒等等。

  可是那些功臣为何被杀,有些人是根本不在意的,反正就是觉得杀了功臣就是不能容忍。

  现在的一些勋贵要是不改改脾气,不收敛一些,以后真的要是被处罚,马寻可不会帮忙求情。

  马寻仔细看了看四周,“老五呢?”

  马秀英就笑着说道,“让他先住外头,岁数也大了。搬出去了,住几天看看能不能行。”

  朱一直都是跟着马秀英,其实其他的几个皇子也差不多。但是到了十岁左右,基本上都是单独给个宫殿了。

  看了看两个外甥女,马寻说道,“这两丫头现在在跟前也好,就是不该只让她们学女红,多少也要读点书。”

  朱静茹立刻说道,“舅舅,我读的书可不少。虽然舅舅爱读书,可是谈起经义,您肯定不如我。”

  朱静娴也在旁边用力点头,对于马寻的‘学问’,她们基本上是服气。

  可是最多只能‘半服’,因为她们也都知道马寻学的杂,经义之类的几乎不太了解。

  马寻本来想说让她们学点实用的,或者是持家之类的。

  但是转念一想还是算了,经义之类的也重要,里面有些大道理还是要懂。

  所以只要是一些正经书都能看,不一定就非得是他认为有用的才行。

  左等、右等,朱元璋没来也就算了,他有不少政事要处理。可是朱标也迟迟没来,这让马寻犯难了。

  一屋子的都是女人,就他一个爷们,现在更是尴尬的坐在一边没事情可做。

  等到吃完饭,马秀英说道,“过完年之后,你回趟老家。先回中都,再去老家。”

  马寻一听就点头,不过有些担心,“姐,我回老家是应该的。就是回中都,大姐夫不能去,保儿不是在京城吗?”

  皇帝祭祖等等,如果实在是忙不过来,基本上都是宗室子弟或者勋贵外戚代劳,这也没问题。

  可是现在皇子们普遍岁数不够,那就是外戚代劳了,马寻就觉得李文忠更有资格回凤阳。

  马秀英就说道,“保儿有军务,这些事情得你来做。”

  那马寻更加没意见了,他这个身份有些时候就是天生的‘奉祀官’。

  “到时候带着老二、老三、老四。”马秀英就说道,“去凤阳就行,用不着带他们回宿州。”

  马寻稍微愣了一下,“我带着他们去凤阳,然后就将他们丢在凤阳?”

  马秀英点头说道,“嗯,这几个先在凤阳住些日子,练练兵即可。”

  皇子居于帝乡是正常的事情,朱棣的胖儿子朱高炽就是在凤阳老家出生的。

  不过马寻还是有些担心,“孩儿们现在太小了,现在就让他们住在老家不合适吧?”

  马秀英说道,“有什么不合适的?现在也长大了,到时候他们两边跑,你也两边跑。凤阳现在在迁民,有些功勋也回去了,得有人坐镇。”

首节上一节91/136下一节尾节目录